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9121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docx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

Documentserial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动物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动物》

《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材简析】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

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y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

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

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

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

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

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

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

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学生:

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

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

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

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

(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

(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

(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

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

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

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察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

(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求:

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

(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

教师巡视指导。

①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

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

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

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

④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

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

1.(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

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

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

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

四、总结和拓展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察的仓鼠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

3.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板书设计】我们知道的动物

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单)日期:

1.能自己运动6.吃食物

2.有嘴7.需要空气

3.会长大8.会繁殖

4.有身体9.会排泄

5.有生命10.……

《校园里的动物》

【教材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

“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

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

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

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

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学生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

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

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

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

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难点:

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

放大镜(每小组1个)、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

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如果学生说到校园里,可直接追问:

你在校园里见过什么动物)

2.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可以用“我在校园的……见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一认。

)2对于不认识的动物,可以请认识的学生介绍一下,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校园动物。

4.(教师在教室里张贴观察区域图)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

6.交流汇报。

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调整。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边指图边说(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等)

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

(1)怎么找(轻轻地、不打扰动物等)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

1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2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3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

(放大镜、棉签)小结:

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再小组分散活动。

(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用棉签拨一拨等)

(2)找到后观察什么

1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

2动物的身体特点、活动情况。

③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

①记录的要求:

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下来,不要把想象中的记下来,记录动物的活动地点,不要忘记统计数量。

②记录的地方:

学生活动手册。

(4)需要注意什么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四、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

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

(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

3.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排好队回教室。

五、交流研讨

1.小组内部整理寻访到的动物。

2.全班交流,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后的活动手册,边介绍边评价)

(1)小组式汇报。

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汇报:

①我找到……种动物,有……

②我最喜欢的是……它在……

(2)互动式汇报。

猜一猜,我们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如果其他同学猜不出来,汇报者对其进行介绍。

教师:

同学们为什么猜不到呢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可以怎么改(教师把学生的汇报情况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

3.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六、小结

1.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关于它们你还想知道什么

2.校园里的动物都生活在它喜欢的环境中,那你来猜猜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整个XX县(市)呢整个中国呢整个地球呢

3.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珍惜、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校园里的动物

(班级记录单)日期:

蚂蚁草地上、树上……

蜗牛草丛里、枯叶堆……

潮虫枯叶堆……

…………

《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简析】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

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学生:

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

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

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

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各个部分,给各小组发棉签,并指导棉签的使用方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4.在不打扰蜗牛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五、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

(以画图的形式记录:

壳、触角、眼睛、口等)

六、观察蜗牛的运动

1.情境创设: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发现了这么多特点。

今天我们观察的蜗牛,它也和同学们一样厉害!

接下来我们请蜗牛为我们表演表演,观察时要保持安静。

2.讲解要求:

老师这里有四种材料,分别是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我们要请小蜗牛在这四种材料上爬一爬,你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3.每个小组先发菜叶进行爬行观察。

教师根据各小组观察进程不定时下发其余材料。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可以鼓励学生用肢体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

(记录腹足、黏液等信息)

七、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

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

【板书设计】观察一种动物(班级记录单)

《给动物建个家》

【教材简析】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

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学生:

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

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

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给动物建个“家”

《观察鱼》

【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

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

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

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

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学生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

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

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

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

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

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难点:

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准备】学生:

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

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

没胳膊没腿,

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

摇头又摆尾。

(谜底:

鱼)

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

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3.教师:

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

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

(板书:

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

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

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

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提示:

(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