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35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docx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动物的一生》

动物的一生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蚕。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

蚕卵、放大镜、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课件展示蚕和蚕丝制品,提问学生:

你们养过蚕吗?

说说你们知道的蚕的情况。

蚕是什么样的?

怎样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

2.学生相互交流,根据经验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蚕卵。

学生参照课本P22,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蚕卵;二是我们如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3)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4)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2.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教师课件展示建造蚕宝宝“家”的方法。

(2)教师明确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蚕宝宝的食物以及打理蚕宝宝的“家”。

3.制定观察计划。

(1)教师提问: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课件出示“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适宜的温度;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2.教师小结:

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更好。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观察蚕卵  颜色、大小、形状

画一个蚕卵

【教学反思】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2.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3.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4.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难点】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2.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3.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教学准备】

一颗生鸡蛋和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蚕卵、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导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像蚕一样,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

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卵。

(2)教师引导: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现在我们用相似的方法观察其他动物的卵,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动物卵,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

2.给动物的卵分类。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动物卵分类(班级记录表)”。

(2)教师提问:

你们能确定其他的分类标准,给这些卵分类吗?

(3)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3.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1)教师展示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2)教师打开一颗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3)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内部结构。

(4)汇报:

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卵壳上有膜。

(指出卵白、卵黄、气室)推测:

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

鸡蛋的气室在小鸡孵化的过程中提供氧气;卵白提供养料和水分;卵黄提供营养;卵壳对卵内的胚胎提供保护作用。

卵黄上还有一个小白点,这是胚胎,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拓展内容,强调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反思】

3.蚕长大了

【教学目标】

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知道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知道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

4.知道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5.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

3.知道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教学准备】

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

同学们饲养的蚕卵孵化出蚕宝宝了吗?

蚕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器材和观察方法。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四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观察过程。

一是怎样确定蚕是活的?

用什么工具观察?

二是蚕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变化。

三是蚕用什么吃食物?

2.观察中,围绕随堂学部分展开实验、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

怎样记录蚕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2)教师指导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记录结果。

(1)学生展示各自画好的蚕和它的食物。

(2)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改进图画。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1)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2)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可变化性。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1)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2)教师根据研讨情况总结。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教师用课件展示蚕的蜕皮,指导观察蚕的结茧。

【板书设计】

蚕长大了

1.颜色:

白色

2.运动:

慢慢爬行

3.食量:

变大

4.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有反应

5.特殊行为:

会“眠”

【教学反思】

4.蚕变了模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知道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4.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变成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教学准备】

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丝绸制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蚕茧是怎样形成的?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探索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中须考的问题:

一是观察蚕在吐丝时有哪些动作;二是比较蚕蛹与蚕茧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2.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吐丝过程的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开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

蚕在吐丝时头部会扬起,吐丝过程分为:

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

4.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蛹的观察。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你能找到眼睛和足吗?

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

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

它可能是什么?

(5)最后推测蛹还会变化吗?

它会变成什么模样?

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5.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测出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第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拉丝过程介绍给学生。

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研讨。

2.研讨过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开展:

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蚕蛹还会变化吗?

它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3.学生观察教学课件,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总结。

5.教师指导学生对画一个蚕蛹图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板书设计】

蚕变了模样

1.蚕结茧的过程:

五龄熟蚕→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

2.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

形状、颜色、大小、生活状态

【教学反思】

5.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学目标】

1.蚕蛾是蚕的成虫,观察并区分雌蛾和雄蛾。

2.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

3.蚕蛾的繁殖行为。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教学重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由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

蚕蛾、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

同学们,蚕结茧后十多天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蛹变成什么了呢?

下面来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方法。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观察蚕蛾钻出蚕茧和繁殖的过程;二是观察蚕茧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并与蚕的幼虫、蚕蛹进行比较。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教师提供教学课件展示蚕蛾钻出蚕茧的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

“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

”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

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

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3)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4)学生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再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明确蚕蛾属于昆虫以及其身体结构。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

(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膀等。

另外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

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知道蚕蛾是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

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

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教师指导学生画出蚕蛾的图像。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比较其他动物与蚕蛾的形态结构。

(1)教师提问:

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呢?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后汇报结果。

(3)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比较其他昆虫与蚕蛾的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

2.观察蚕蛾的繁殖行为。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蚕蛾的繁殖行为。

(2)学生观察并记录。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利用昆虫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

【板书设计】

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蛾的行为:

钻出蚕茧→展开身体→交尾→产卵→死亡

2.蚕蛾的身体结构:

头、胸、腹→昆虫

【教学反思】

6.蚕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

2.知道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

2.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学生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小报等。

教师演示器材:

介绍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我们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教师引导:

在前面的课时中,我们观察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观察方法呢?

你们是怎样记录蚕的变化的?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

研究蚕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

蚕的一生经历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过程,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

(1)教师根据课本P35与随堂学指名学生将其排序。

(2)学生汇报排序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2.小结:

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主要围绕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这点来进行。

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

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

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

【板书设计】

蚕的一生

出生  生长发育  繁殖  死亡

【教学反思】

7.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3.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复习回顾:

蚕卵、鸡蛋的结构。

(板书课题:

动物的繁殖)

2.教师:

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呢?

3.学生根据经验作出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卵生方式与卵生动物。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鸟类的繁殖活动与各种卵生动物产卵过程。

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卵生方式,介绍卵生动物。

(2)学生观察记录。

(3)教师根据随堂学部分提问:

动物的繁殖活动包含哪些行为?

(4)学生交流后回答。

2.胎生方式与胎生动物。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各种胎生动物和它们生下小动物的过程。

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胎生方式,介绍胎生动物。

(2)学生观察记录。

教师明确:

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3)教师提问:

我们身边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学生交流后回答。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动物的繁殖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

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

你能举出更多例子吗?

2.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3.教师提问:

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

4.总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卵生和胎生。

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了解动物的“家”,调查人类对动物“家”的破坏行为。

【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直接产下小动物﹚胎生动物 哺乳

【教学反思】

8.动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3.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4.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再将其与我们人类做比较。

2.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发现动物和人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

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

我们人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了解鸡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鸡的一生。

教师提问鸡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

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教师课件出示更多鸟类的一生,分析共同特征。

2.了解狗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狗的一生。

教师提问学生狗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

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教师课件出示更多哺乳动物的一生,分析共同特征。

3.了解我们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人类的一生。

教师提问学生人类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

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叫胎儿,我们出生后经历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几个阶段。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再将其与我们人类作比较。

1.教师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

2.学生相互交流再汇报结果。

3.教师总结:

不同动物的一生存在繁殖方式、养育后代方式、生命阶段的不同。

人的生命周期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时期。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

了解更多动物,收集动物一生中有趣的事情,做个科学小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一生

1.鸟类:

卵生、长羽毛或翅膀

2.哺乳动物:

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