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983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粤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粤教版必修5

课前播放《新闻60分》片段

师:

(导入)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屏幕上播映的是什么节目呢?

现在很多人每天都有一个必修课,就是看新闻,及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最新资讯。

大到9.11恐怖袭击,小到汕头的创卫行动,新闻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顾问,拒绝阅读新闻,就像拒绝呼吸新鲜空气,脑袋很快会受到亚健康状态的威胁。

所以如果我们想远离“井底之蛙”的尴尬,就不能拒绝跟新闻的亲密接触。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了新闻单元的几篇课文,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课本上的一则消息,进一步来掌握新闻的文体特点和它的一些表现手法。

请大家打开课本51页,下面先考考大家筛选信息的能力,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将文章压缩为一则不超过30字的简明新闻。

生1:

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一印度教徒刺杀身亡,印度上下悲恸惊恐。

(教师板书)

师:

大家觉得这样压缩准确吗?

有没有包含了新闻的基本要素?

生:

没有说出事件发生的地点。

师: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修改呢?

生:

改为“甘地在波拉宫遇刺身亡”。

师:

把地点表述为“波拉宫”过于具体了,而且“波拉宫”并不是一个有名的建筑,读者很难明确它的位置,所以我们应该把“波拉宫”所在的城市说出来,这样读者更容易获取准确的信息。

大家一起把压缩后的简明新闻说出来!

生: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遇刺身亡,印度上下悲恸惊恐。

(教师更正板书)

师:

很好!

现在我们把这则简明新闻跟课文比较一下,很明显课文的内容更充实,那是因为课文在交代了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什么内容的描写呢?

生:

人物语言,行动……

师:

对,也就是增加了对“细节”的描写。

细节是指我们描写的人物、事件等对象身上富有特征性的细枝末节,包括人物的一举一动,只言片语,还有场景等等。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赏析《甘地被刺》这则消息中的细节,请大家先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细节,想想它在这则新闻中起了什么作用,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自由交流,等一下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他的心得。

(学生自由讨论3分钟)

师:

谁先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

我找的是第六段中“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

”这个细节。

这个细节很能突出甘地的宽大胸怀,因为一个人中弹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这时候甘地却还能挣扎着做出宽恕凶手的动作,这是需要很强大的信念的力量来支撑的。

据我查到的一些资料,枪杀甘地的是一名印度教徒,当时穆斯林教徒不断杀害印度教徒,而甘地主张印度各个宗教要和平、团结,反对印度教徒用暴力进行报复,所以引来一些印度教徒的不满,才会遭遇暗杀。

但我觉得甘地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他为印度和平所做的巨大贡献。

师:

你分析得很好!

而且你还给我们介绍了这次事件的背景,谢谢!

一个人在中弹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反应,比如痛苦的表情、挣扎,或者呻吟等,但在这里作者抓住了甘地在被子弹击中后最不寻常的一个动作细节,他用尽生命中最后一丝力气来表示对凶手的宽恕,来化解印度内部的宗教仇恨,为印度和平尽最后的努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甘地宽大的胸怀和他坚定的信念。

好,刚才这位同学找到的是一个动作细节,我发现刚才大家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有不少同学特别注意到文章当中的两个语言细节,可能大家都受到了课后思考题的启发。

哪位同学可以来说说你对文章当中的语言细节的解读呢?

生3: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第七段“你来晚了”这个细节。

师:

嗯,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3:

我认为甘地是在告诉凶手,现在你杀了我也没用,因为当时印度的局势基本已经定下来了,就是印度的穆斯林自己组成一个国家独立出去,所以即使现在杀了甘地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因此甘地这句话是在告诉凶手他的举动无济于事。

(停顿了一下)

师:

还有没有补充呢?

生3:

没有了。

师:

好的,我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你来晚了”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个深层的意思,那就是“我并不害怕死亡”。

甘地为什么不害怕死亡呢?

我们要注意到此时甘地已经是一个78岁的老人,他已经为自己的信仰,为印度的解放奋斗了几十年的时间,他的精神已经影响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即使甘地此刻死了,他的精神也不会死,还有许多人会沿着甘地的足迹继续走下去。

所以这个语言细节也表现出了甘地的自信,表现出他对未来印度最终将走向和平和团结的乐观态度。

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细节,还有另外一个——第十段“过了一会,她对悲痛的人群——其中有印度总理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

‘巴普(父亲)死了!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玛妮是甘地的孙女,但她为什么称甘地为“父亲:

”呢?

生4:

我查过资料,在印度的习俗中,凡是受尊敬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父亲”。

玛妮是应该是非常尊敬他的祖父甘地的,另外她这时候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

所以她称甘地为“父亲”。

师:

你能够从印度文化习俗去理解这个问题,很好。

甘地是玛妮尊敬的人吗?

当然!

甘地不仅是玛妮的祖父,同时也是玛妮的精神导师。

但作为精神导师,甘地又不仅仅是玛妮一个人的精神导师,而是印度成千上万民众的精神导师。

不知大家留意了没有?

此时玛妮是面对悲痛的人群,所以她称甘地为父亲,因为甘地是大家的父亲。

“巴普(父亲)死了!

”这句最简短的话却表达了最沉重的悲痛。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一点,这个细节也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如果记者没有进行细致地采访,单凭自己的生活经验,那么他极有可能会把这句话写成“祖父死了”,这样就完全违背了客观事实,也违背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要求。

  除了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细节,课文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场景——第六段的“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这里作者为什么如此细致地描写每一颗子弹击中的位置呢?

哪位同学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生5:

我觉得这个描写显得冷静、客观,但又让人感觉很真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

嗯,也就是它能够引起我们的联想,想象到案发的场景对吗?

生5:

是的,我觉得有一种像在看电影那样的感觉。

师:

我也有同感,看来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笑)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像看电影一样,今天我刚好也带来了电影《甘地传》当中甘地遇刺的片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电影给我们的感染更深,还是新闻的真实叙述更能打动我们?

(播放《甘地传》视频片段)

师:

好,现在大家能不能说说哪一个更让你感到震撼?

生:

新闻的叙述。

师:

为什么呢?

生:

通过客观、冷静地描写每一颗子弹的准确位置,会使我们的情绪随着文字而起伏;读到每一颗子弹击中的位置时,我们会感受到仿佛自己就在现场,亲眼看到甘地的生命被一枪一枪地剥夺了。

师:

确实如此,在这里艺术的渲染远没有真实客观的叙述那样具有感染力。

刚才我们赏析了文章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细节,现在大家能不能概括出新闻当中细节所起的作用呢?

(课件展示:

⒋归纳新闻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第6段“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

第10段“巴普死了!

⑵第6段”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第9、13、14段人们追打凶手,自发地悼念甘地等场景

⑶第6段“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

       第7段“你来晚了”。

师生共同归纳:

⑴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⑵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⑶凸显新闻人物特点

师:

刚才我们通过赏析细节,体会了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下面我请大家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则新闻只是客观地描述,记者没有加以评论。

但是在新闻客观描述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否看到记者的观点和倾向性呢?

你从哪里看到?

看到什么?

(课件显示问题)

生6:

从语言可以看出来,作者形容甘地的身体“衰弱不堪”。

师:

用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甘地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

生6:

作者应该是对甘地非常崇敬,同时又对这样一位老人抱有同情。

师:

分析得很好。

其实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新闻,当中有一则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横渡”两个字就体现了作者对解放军英勇行为的赞扬。

可见新闻的语言确实能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我们刚才分析的“细节”是不是也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呢?

生:

可以。

师:

没错。

上面所讲到的细节,很多都表现出甘地的人格魅力的,实际上就是作者对甘地的赞扬,当你看到一个人的闪光点的时候,你就动情了。

像大家在读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朱自清捕捉到了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细节,蹒跚的步履,因为肥胖而显得特别吃力的动作,都是因为朱自清当时被这个生活的细节打动了,所以才想把它用文字传递给读者,事实上记者也是如此,只是记者的描述更强调客观性而已。

另外,还请大家注意一下这则新闻的导语和结尾段,作者两次强调甘地一死,印度国内便发生骚乱,这实际上是在赞扬甘地在世时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

可见作者对甘地的死是倍感惋惜的。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这则消息的特点,它作为合众社的百年新闻佳作之一,成功地运用大量的细节,将圣雄甘地遇刺前后的真实景象报道出来,使人得以洞见“印度的伟大灵魂”。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甘地的崇敬,感受到他也在为甘地之死的痛惜之情。

作者的感情隐含在客观描述之中,对公众起到导引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对本单元的学习作一个小结。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新闻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课件显示:

⒈新闻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文体特征:

※表现手法:

生:

新闻的文体特征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表现手法有运用细节……(停顿,生笑)

师:

请大家注意,运用细节只是新闻的表现手法之一。

事实上文学作品可以运用的表现手法

在新闻写作中基本都能运用,但有几种是新闻常用的手法,比如前面我们学过的《英雄潇洒

走苍穹》中把杨利伟训练的时间跟他的同事作比较,这是用了衬托的手法;《喜看稻菽前重

浪》中大量运用了数据……(课件显示:

※表现手法:

运用细节只是新闻的表现手法之一,另外还有衬托、对比、运用数据、点面结合等手法。

   下面我们看看新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课件显示)对我们阅读新闻的能力要求。

课程

标准要求我们养成读报的习惯并具备一定的新闻写作能力。

考试大纲则对我们提出几个层次

的要求,首先要能从新闻中筛选出重要信息,进而能分析、评价文本,还要能对文本进行自

己的个性化解读。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篇课外阅读练习来巩固一下新闻单元的学习。

请大家

拿出阅读练习。

19题(课件显示)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

这一题比较简单,大家能否一起把答案说出来?

生:

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导语部分。

师:

没错,导语在这里有哪些作用呢?

生:

概括新闻要点。

师:

刚才请大家压缩文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仔细看导语,确实,导语有概括新闻要点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

生: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

嗯。

文章一开始就肯定了奥蒂的实力,“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

”然后用“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一场噩梦”作结,这就让我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实力如此之强,却不能实现梦想,引起我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在导语当中有没有透露出作者的倾向性呢?

生:

有,作者既肯定奥蒂的实力,又把她的失败形容为“噩梦”,可以看出作者对奥蒂再次与冠军失之交臂倍感惋惜。

师:

很好!

大家在作答的时候注意表述完整,把作用一一列举出来。

作用有三:

1、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2、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下面我们看20题(课件显示)。

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

用长篇幅来介绍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奥蒂永不放弃的精神。

师:

大家觉得这样回答准确吗?

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

(沉默)

师:

我们可以来仔细分析一下。

这个题目换个说法,实际上是向我们提出如何选择材料和对材料进行详略处理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作文中详写的内容就是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的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扬奥蒂永不放弃的精神。

从题干中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对奥蒂参赛的背景资料是详写的,那么它肯定也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但它具体是如何起到这样的作用的呢?

大家应该把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可以尝试用这样的句式:

(课件显示:

这样写能使人们全面地了解人物的遭遇,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更理解人物的行为、心情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生:

文章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师:

大家整理得很好。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鉴赏评价的能力”包括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接着看21题。

这道题很明显是考查对“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个细节的理解。

实际上也是考查大家分析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以及探究作品的意蕴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这道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个细节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生:

观众和奥蒂。

师:

很好,大家注意到了“静默”的不是奥蒂,而是观众。

接下来我们要找到一些关键词,比如“静默”“面无表情”“慢慢地”“一步一步”,看看它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

生:

“静默”表达了观众对奥蒂的尊敬和同情。

“面无表情”“慢慢地”“一步一步”表现出奥蒂心情沉重,但她仍决定继续比赛,这是对梦想的执着。

师:

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作答:

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的深深同情。

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最后一道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查“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包括: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许多同学一看到这类题目都很高兴?

因为这类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得分,但我们千万不能把这类题目看作是可以随意作答的,它往往也会有一些限制性的条件,像这道题就要求要“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自己的认识。

所以我们首先要搜索自己的资料库,解决“奥林匹克精神包含哪些内容?

”这个问题。

大家一起说说你知道的内容。

生:

“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公平、公正、团结、友谊”。

师:

奥蒂的什么举动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可以用中国人的一句话来概括奥蒂的举动——屡战屡败……

生:

屡败屡战。

师:

我们把答案整理一下:

“重在参与”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屡败屡战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注意最后要回应题目。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要点。

课件展示:

你掌握了吗?

1.提高阅读新闻,筛选信息的能力。

2.握新闻的文体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运用细节。

(巩固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两个重点1、是文体特点,2是主要的表现手法)

3.赏析《甘地遇刺》的细节的过程中,感受甘地的伟大人格。

(他宽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念等等优秀的品质是我们应当具备的素养)

4.了解高考对新闻阅读的能力要求,提高解题答题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希望大家通过具体文本的阅读,能够巩固对新闻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解答高考题,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在今天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就说新闻像是我们的一位生活顾问,古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才能增长见识,而今天我们只要读新闻就可以博览世界,开拓视野,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快乐读新闻的习惯。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语言的艺术单元教学教案备课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一. 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第四节 入乡随俗——语言和文化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选词炼句的方法。

2. 了解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正确使用修辞。

3.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步骤:

(一)语言的锤炼

1. 锤炼词句的要求

例1: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初稿:

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

修改稿:

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

例2:

鲁迅《无题》

原稿:

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修改稿: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准确贴切。

例3:

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

有人报告斯大林说:

“英国兵舰撤退了!

”斯大林纠正说:

“不,他们逃跑了!

① 选好关键词。

例4: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例5: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 要用好修饰词。

例6:

彭荆风《驿路梨花》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2)简练精粹。

例7:

原稿:

在游行的地方,曾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八个游行示威的人。

修改稿:

八人被捕。

(3)生动形象。

例8:

鲁迅《故乡》:

“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① 要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更准确、更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9: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起来的一道道浪头。

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风来啦!

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

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

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例10:

英国哲学家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② 适度地引经据典。

例11:

杨朔《荔枝蜜》

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可见荔枝的妙处。

 

③ 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随意落笔,切忌写得大而空。

例12:

原稿: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水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修改稿: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水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2. 提高语言水平的方法

(1)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自己的语言功底。

(2)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生活。

要善于学习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

例1:

老舍《茶馆》:

“如今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了。

(3)摆脱庸俗和低级趣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例2:

十年前,老作家、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在听说一位同事丢了一千元钱时,毅然从自己本不多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送给那位同事,并说:

“只当是你丢五百,我丢五百。

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承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

(4)善于向高手学习,善于模仿。

(5)多读多写多想。

 

(二)修辞

1. 比喻

作用:

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例1:

那姑娘像花一样。

例2: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例3: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

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例3: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2)拟物

①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3.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

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 反问(反诘)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