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020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集体备课格式 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集体备课格式三上语文一二单元集体备课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一部分:

主备人研读教材初备

单元解读

本单元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4篇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1篇“习作”和1个单元练习。

课时分配

第1周:

学习习惯-第1课

第2周:

第2课—第4课

第3周:

习作1—练习1

 

 

单元

教学

目标

1.学会钢笔和毛笔的执笔方法以及正确的书写姿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几篇优美的课文。

学会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感觉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能享受审美愉悦。

3.初步感知写作文的基本要求,结合作文提示,在练说的基础上写自己最想写的事。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等词语的意思及特点。

4.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使之感觉祖国山河之美,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

1.学会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朗读入境悟情。

2.初步感知写作文的基本要求,结合作文提示,在练说的基础上写自己最想写的事。

说教法

教学策略

(教法设计)

由于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低年级,所以在讲授本单元的课文前,一定要扎扎实实训练好学生的朗读。

教学媒体使用

多媒体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二部分:

备课组研讨记录

集体备课时间

九月五日

年级

科目

语文

地点

语文办公室2

出席教师

孙卫东刘海华陈永军

主持人

陈永军

主备人

孙卫东

记录人

刘海华

集体备课内容

第一单元

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出建议:

一、主持人发言:

集体备课开始,请大家各抒己见。

二、主备人发言:

(设计意图、评价时机及方式、提出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等)

讲读法,启发式,鼓励性评价。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

全诗共分三小节,语言活泼流畅,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亲切感人。

每节末尾诗句的反复,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学会查“无字词典”》是一篇渗透学习方法的课文,通过一个生活片断告诉学生:

理解词语意思,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而且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一首是杜牧的《山行》,另一首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散文诗,哲理性很强。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小组成员研讨交流:

刘海华: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建议:

1.加强朗读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并初步了解诗歌每小节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

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最后,要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歌,形成积累和内化。

2.本课生字量较大,初读的时间一定要充分,朗读的方式要灵活。

3.注意结合课文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4.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唱这首歌。

《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建议:

1.紧扣课题,启发思考。

首先,从课题入手设疑导入:

“‘无字词典’指的是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其次,在精读感悟环节引导学生领悟“有字词典”与“无字词典”的不同含义;最后,再回到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及其蕴含的道理:

要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读懂内容,领悟学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2—7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会查“无字词典”,掌握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

可以课后练习第4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书探究,以爸爸对“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的解释为例,领悟“无字词典”的含义及查“无字词典”的方法。

3.运用学法,形成技能。

(1)通过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掌握理解词语的两种方法,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理解“语重心长”这一词语的意思。

(2)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适当拓展,补充一些词语,让学生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方法。

孙卫东: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观察课文插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重点指导读出诗句的节奏停顿,并准确运用“拖腔”读出诗的韵味。

3.课后可让学生再搜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进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陈永军: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建议:

1.课前查阅有关“叶子”的资料,认为各种各样的叶子,并重点了解叶子的作用。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一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这是教学的重点。

“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这一句话可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来理解,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

“绿叶为大树而生。

”可联系该自然段,作为本段的总起句来理解;

“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

”“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两句话可联系上文和生活实际,并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

2.二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

”这两句话揭示了文章蕴含的哲理,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叶子”和“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课文结尾“这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这一情感的升华做好铺垫。

3.坚持以读为本,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孤立地进行说教,防止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四、主持人小结:

请各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按集体备课要求实施。

第三部分:

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书写钢笔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正确的执笔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正确的执笔和书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作品展示,导入课题

1、先出示本班学生铅笔书写的作品,进行表扬。

(旨在激励)

再出示几幅钢笔书法作品,朗读欣赏。

(旨在引趣)

2、提问:

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笔写的吗?

然后揭示课题。

上三年级了,我们也要学习用钢笔写字了,有没有信心写好?

(教师板书:

认真写钢笔字)

学生大声齐读。

二、认识钢笔及墨水

1、教师出示一把钢笔,进行实物认识。

现行钢笔头有粗有细,我们学习作业应该用中等的普通钢笔。

(看样子)教师拆卸一支钢笔,介绍其结构。

2、学会吸水:

墨水有多种色彩,我们一般使用纯蓝,出示样品。

教师示范吸水,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如果是旧笔,要先冲洗一下保证吸管通畅。

吸完墨水后把钢笔擦干净,拧上笔套和瓶盖。

3、学生代表上台试吸,课后指导其他学生。

三、学习书写方法

1、看第一页上部和第二页上部图示,仔细观察其握笔姿势。

教师说明:

执笔方法基本与铅笔相同,握点与笔尖距离约一寸;坐姿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桌面距离约一尺,胸部与桌边离一拳

2、自己试一试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提出希望:

学写钢笔字一要肯专心,模仿字帖认真写,比比象不象;二要有恒心,每天定时坚持写,一定能进步。

 

第三部分:

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地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作品导入,认识四宝

先出示毛笔书法作品,问:

你知道这是用什么写的吗?

再认识文房四宝。

中国古代没有铅笔和钢笔,大多是用毛笔来写字的,所以,毛笔书法在我国可说是历史悠久,用毛笔写字,还离不了几样东西。

出示实物。

教师简单演示,介绍它们的用途。

现在一般用墨水。

二、学写毛笔字

重点指导毛笔的使用方法:

1、选择合适的毛笔。

小学生初学,一般用中楷毛笔。

2、新笔软化。

新毛笔使用前,要用清水泡几分钟,把笔毛泡开。

3、写前注意点:

写前将适量的墨水倒进砚台或小碟中,备好一张吸水软纸垫在页面下。

4、学习写字姿势。

握笔姿势与铅笔、钢笔不同,看插图,并学着老师的样子握好笔,坐姿与平时写字一样,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稳。

5、学生练一练。

写时蘸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6、写后注意点:

写完后要将毛笔用清水洗干净,把笔头轻轻挤干,套上笔套,有条件的挂在架子上或插在笔筒中。

三、总结:

用毛笔写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认真练习。

 

第三部分:

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课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1、2、3课时

教学

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歌词的作者是乔羽,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

哪些景物?

他们在干什么?

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小船…………”

“四周…………”“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

(阳光、小鱼)

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

(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形、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

(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

(读中体会)

②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③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2.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地()

凉爽的()尽情地()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相机板书:

①第一小节:

“倒映”、环绕”。

欣赏美景时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

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

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课题

2、学会查“无字词典”

第1、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查字典,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

2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山崩地裂旅游解释烈日当空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岩石理解意味深长聪明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讨论: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1)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

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2)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

(板书:

骄阳似火——晒焉)

3)讨论:

①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②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

③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④“无字词典”指什么?

4)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

3、细读6—8自然段。

1)同学自读6—8自然段。

2)读后讨论:

①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②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③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④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

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三、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怎样查“无字词典”?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板书:

2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晒焉

涌,撞,崩———————惊涛拍岸

 

第三部分:

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课题

3、古诗两首

第1、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

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

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

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

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

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

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

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

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

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

昨晚没睡好?

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第三部分:

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课题

4、做一片美的叶子

第1、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一片树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实物展示激趣揭题:

1.简单介绍自己所带的这片叶子。

2.观察手中的树叶,小组讨论:

叶子有长得完全相同的吗?

3.教师:

你们喜欢叶子吗?

觉得叶子美吗?

愿意做一片叶子吗?

4.板书激趣:

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初读课文。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2、自由读,说说哪些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5、读句子,指导长句有破折号的句子的读法。

(1)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知全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相机强调“美,奉献,自己的位置,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词句。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作业设计:

1.练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异奉置输。

2、读句、读文。

二、细读课文。

(一)欣赏叶子和大树的外形之美。

1、播放展示叶子的风景录像片。

2、谈感受,突出“美”。

3、文中胡哪些语句也写出了叶子的“美”?

(1)找出有关词语。

(2)读句子。

(3)再次欣赏录像片或一些优美的图片,活用文中的一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叶子和大树的美。

   

4、指导朗读。

(二)感悟叶子和大树的关系,体会叶子的内在之美。

1、读题,师质疑。

大树和叶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

3、“叶子的工作”:

叶子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4、理解“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这句话。

(三)由物及人,体会叶子精神。

1.再读题:

做一片美的叶子

2.给题目加主语(谁)“”做一片美的叶子

3.怎样做做一片美的叶子?

读文读句(9—11自然段)

4.人和叶子有哪些地方想像?

(先读文中的句子,再理解)(各不相同,人们的工作不同,但都是为了生活更加美好,奉献,为他人服务。

普通,平凡)古往今来,哪些人使生活这棵大树更加茁壮、葱绿?

 (爱迪生、李时珍、袁隆平、革命先烈、各行各业的人们)

三、回溯上文,品味升华,总结全文。

1、齐读1—8自然段。

2、是的,每片树叶都为大树默默地奉献,为大树而生,而每个人,也都在为人类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

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都是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让我们都来做“做一片美的叶子”,让生命之树常绿!

3、齐读9—11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1、练读课文;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试着写一写。

 

第三部分:

形成共案二次备课

课题

习作1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2、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事情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招待客人的过程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难点

把接待客人这件事写下来。

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⒈例文的录音。

⒉可供学生表演的简单道具。

如大人的眼镜,玩具电话等。

⒊准备一个小室内剧。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呀,太阳公公已经笑眯眯在天上望着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