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0597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docx

医疗药品中医药基础重点总结

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是《黄帝内经》,最早的药学典籍为《神农本草经》

2、东汉末年张仲景书《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3、清代叶天士著《温病论治》创立了卫气营血

4、症:

是指症状与特征,是指疾病的具体表现,包括自我感觉与客观表现

证:

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

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同病异治:

是对同一疾病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也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内部对立双方的概括

5、阴阳学说:

阴阳的对立制约:

指阴阳双方互为反面,而且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属性相对,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关系

阴阳的消长平衡:

指阴阳的运动形式,或者说量的变化,体现在事物或现象发生了数量的变化(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事物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渐变、突变)

6、阴阳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邪盛):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实症(实热实寒)

阴阳偏衰(正衰):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虚证(虚热/虚寒)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7、阴阳疾病的治疗:

阴阳偏盛——“实则泻之”“损其有余”;阳盛则热——“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虚者补之”“补其不足”;阴虚则热——“阳病治阴”“水土之生,以治阳气”

阳虚则热——“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8、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且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相生:

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相克:

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乘:

指五行相克太过的异常现象,即一行对其“所胜者”过度的克制和制约

相侮:

指“反克“或”反侮“,即某行反被其“所胜者”克制和制约

9、

曲直

炎上

稼穑

从革

润下

10、五脏:

即肝心脾肺肾。

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产生和调节人体的神志活动。

11、肝(木):

功能——主疏泄:

调畅气机、调畅情志、消化方面(维持脾胃气机的升降,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

生理联系: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主筋

12、心(火)

功能——主血脉:

心主血(心脏的搏动,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主神志:

心藏神(即心主管精神活动的能力)

生理联系: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13、脾(土)

功能——主运化:

脾有司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

——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主升清:

含升清升举之意。

升清,即脾运化所吸收的精微是向上传输到心肺的,故称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

生举,脾气充足,能固摄某些内脏,使其保持恒定的位置,防止内脏下垂。

生理联系:

其华在唇,主四肢,开窍于口

14、肺(金)

功能——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主通调水道

生理联系:

主皮毛,开窍于鼻

15、肾(水)

功能:

——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繁殖

——主水:

主要是肾参与调解体内水液平衡,一为升清降浊,生成并排泄尿液,二为促进脾肺等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主纳气:

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责浅的作用

生理联系:

主骨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6、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17、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8、经络:

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19、气:

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

元气:

1、生成:

主要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2、分布:

藏于肾,通过三焦流布全身

3、功能特点: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固摄人体各种液体,温煦人体脏腑组织

宗气:

1、生成:

由肺吸入的大自然清气和由脾胃运化饮食物所得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

2、分布:

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脉

3、功能特点:

维持肺的呼吸,推动血液的运行,同时对心脉、肺及呼吸道均有营养作用

营气:

1、生成: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精华部分所化生

2、分布:

偱行于脉内,运行周身,环周不休,但偏于内脏

3、功能特点:

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卫气:

1、生成: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剽悍部分所化生

2、分布:

行于脉外,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肤,布散全身,但偏于肌表

3、功能特点: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为体温的相对恒定

20、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21、血的运行与五脏: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肺气使血液布散全身;脾主统血,脾气有固摄作用;肝主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节

22、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母:

气生血,气行血,气慑血

血为气之帅:

血生气,血载气

23、体质:

指人体生命过程当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4、体质分类:

正常体质: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25、六淫:

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邪气的总称。

六淫侵犯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26、六淫的致病特点:

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2、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致病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影响,而且其病机病症的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六淫为病的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同时受邪,故有“外感六淫”之称

27:

致病特点:

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行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主收引

湿: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

火: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火邪易扰心神

28、七情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9、疫疠: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的外感致病因素

痰饮:

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

是血运失常、血液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30、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出血;肿块;皮肤粘膜青紫;舌脉变化

31、四诊:

望闻问切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

“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脉象:

平脉的至数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利,从容有节,不快不慢

32、八纲:

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33、八纲辨证:

是把千变万化的病症,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阴与阳,虚与实四对纲领性证候,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34、预防: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5、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则,即采用性能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

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即采用性能与疾病本质相同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

热因热用:

指寒证见热象,即真寒假热证,当采用温热药治疗。

阴邪太盛,格阳于外

寒阴寒用:

指热证见寒象,即真热假寒证,当采用寒凉药治疗。

阳郁于内,阴格于外。

塞因塞用:

为反治的一种,适用于阴虚而闭阻的真假虚实法。

通因通用:

为反治的一种,适用于具有通滞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1、中药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

2、五味功效:

辛:

能散,发散表邪;能行,行气活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甘:

能补,补益诸虚;能和,和中补中;能缓,缓急和缓;用于虚证或拘挛疼痛

酸: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用于气血津液耗散滑脱病症。

苦:

能泄,通泄,降泄,清泄,攻积导滞,降气平喘,清热泻长;能燥,燥湿;能坚阴,滋阴降火;用于热证及湿证

咸:

能软,软坚散结;能泻,泻下;多用于瘿瘤、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等证

3、相使:

指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伍应用,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4、相须:

指药物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可相互补充而提高疗效,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配伍。

5、十八反: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6、麻黄:

性味:

辛,微苦,温。

功效应用:

、发汗解表: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宣肺平喘:

用于肺气不宣,气喘咳嗽

、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

7、桂枝:

性味:

辛、甘、温。

功效应用:

、发汗解表: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恶风等症。

、温经通阳

8、柴胡

性味:

苦,微寒

功效应用:

和解退热:

风热表证,邪在少阳;

疏肝解郁:

肝气郁结;

清胆截疟:

用于疟疾寒热者;

升阳举陷:

气陷证

9、清热药分类:

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清热凉血药-热入营血证-生地黄清热燥湿药-湿热证-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药-热毒证-金银花清虚热药-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及阴虚内热证-青蒿

10、石膏

性味:

辛,甘,大寒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温热病入气分证;收敛生肌,煅后用于疮疡湿疹,烫伤。

11、知母

性味:

苦,甘,寒。

功效应用:

清热除烦,热入气分证;清肺润燥,肺热咳嗽或阴虚肺热,燥咳痰少

11、生地黄

性味:

甘,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血热逆行出血及热入营血证;养阴生津,阴虚热内消渴证

12、黄芩

性味:

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善清上焦湿热;泻火解毒,以清肺热为长,火毒疮疡证;清热安胎,胎热不安;凉血止血,血热吐衄

13、黄连

性味:

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善消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泻火解毒,善清心胃实火

14、金银花

性味:

甘,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疮痈疖肿,治痄腮肿痛,热毒痢疾;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15、泻下药分类

攻下药-大苦多寒-清热泻火(较强泻下)-里热实症-大黄芒硝;润下药-大多植物种仁-润肠通便(富含油脂)-燥肠便秘证-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逐水消肿(兼能利尿)-水肿水胀-甘遂芫花京大戟

16、大黄

性味:

苦寒

功效应用:

攻积导滞,热结便秘;泻火凉血,热毒证及血热证;活血祛瘀,血瘀证;消利湿热,湿热下痢及黄疸。

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

17、芒硝

性味:

苦咸寒

功效应用:

泻下软坚,湿热积滞,大便燥结;清热泻火,用于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乳痈初起

18、五加皮

性味:

辛苦湿

功效应用:

祛风除湿,风湿痹痛,强筋壮骨,肝肾不足,筋骨软弱,利水消肿,水肿

19、苍术

性味:

辛苦湿

功效应用:

燥湿健脾,湿阻中焦证,祛风湿,风寒湿痹;明目,用于雀目、眼目昏涩;烟熏,消毒

20、茯苓

性味:

甘淡平

功效应用:

利水渗湿,水湿内停,水肺等;健脾补中,脾虚湿感证;安神宁心。

心悸失眠

21、附子

性味:

辛甘大热

功效应用:

回阳救逆,亡阳证;补火助阳,肾阳虚证;散寒止痛,风寒湿痹证;

注意事项:

有毒,先煎至口偿无麻辣感,或炮制或配伍

22、肉桂

性味:

辛甘热

功效应用:

温中补阳,肾阳虚或脾肾阳虚;散寒止痛,用于寒痹腰痛,虚寒痛经;温经通脉,用于阴疽

23、陈皮

性味:

辛苦温

功效应用:

理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和脾虚气滞证;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24、香附

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

功效应用:

疏肝理气,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腹痛,疝痛;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及乳房胀痛等

25、山楂

性味:

酸甘微温

功效应用:

消食化积,肉食积滞证;消食止泻,伤食引起的腹痛泄泻;活血散瘀;瘀阻胸腹痛;痛经,疝气痈

26止血药分类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出血-大蓟、小蓟;收敛止血-出血不止-白及;化瘀止血-出血兼有瘀阻者-三七;温经止血-虚寒性出血-艾叶炮姜

27、三七

性味:

甘微苦温

功效应用:

化瘀止血,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活血定痛,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

28、川芎

性味:

辛温

功效应用:

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注意事项:

阴虚阳亢,多汗,月经过多者慎用或忌用

29、丹参

性味:

苦微寒

功效应用:

活血调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胸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清心安神,用于烦躁失眠

30、半夏

性味:

辛温有毒

功效应用: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消痞散结,心下痞,结胸,梅核气;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31、川贝母

性味:

苦甘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化痰,用于痰热肺燥,阴虚咳;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注意事项:

寒痰湿痰不宜用

32、浙贝母

性味:

苦寒

功效应用:

清热化痰,用于风热痰热咳嗽;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疮痈,肺痈

33、牛黄

性味:

苦凉

功效应用:

熄风止痉,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化痰,开窍功效好,中风、惊风、癫痫等;清热解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痈疽,疗毒等

34、麝香

性味:

辛温

功效应用:

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醒神,回苏要药;活血散结,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止痛,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35、补益药分类

补气药-甘温甘平-气虚-人参黄芪;补血药-甘温滋腻-血虚-熟地黄阿胶;补阴药-甘寒咸寒-阴虚-沙参麦冬;补阳药-干湿辛湿-阳虚-鹿茸杜仲

36、人参

性味:

甘微苦平

功效应用:

大补元气,气脱证,补脾益肺,脾肺气虚证;生津止渴,热病,口渴及消渴;安神益智,失眠健忘等

注意事项:

大量服用可致中毒

成品:

生晒参红参白参(糖参)参须

37、黄芪

性味:

甘微温

功效应用:

补气生阳,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益卫固表,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托疮生肌,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利水消肿;气虚水停,浮肿,小便不利

38、白术

性味:

苦甘温

功效应用:

补气健脾,脾胃气虚证;燥湿利水,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固表止汗,气虚自汗,安胎,脾虚气弱,胎功不安

39、当归

性味:

甘辛温

功效比较: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血虚诸证;妇科经产诸证;止痛,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痈肿痛;润肠,血虚肠燥便秘

40、熟地黄

性味:

甘,微温

功效应用:

养血滋阴,补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滋阴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

41、麦冬

性味:

甘微苦微寒

功效应用:

滋阴润肺,用于肺阴虚证,益胃生津,用于胃阴虚证;或热伤胃阴;清心除烦,用于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

42、鹿茸

性味:

甘咸温

功效应用:

补肾阳,益精血,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证,阳瘘早泄,宫寒不孕,崩漏不止,强筋骨,筋骨瘘软;调冲任,用于冲任虚寒,带下不止;托疮毒

43、杜仲

性味:

甘温

功效应用:

补肝肾,强筋骨,肾虚腰痛,阳瘘,尿频,安胎,肾虚,胎动不安,胎漏,坠胎

44、山茱萸

性味:

酸涩微温

功效应用:

补益肝肾,用于肝肾亏虚证;收敛固涩,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下血,大汗不止,滑脱诸证

45、功效比较:

石膏VS知母:

都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都可用于气分实热证及肺胃热盛证;石膏重在清解,清热泻火力较强,煅用收敛生肌;知母重在清润,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燥咳,消渴证虚热证

大黄VS芒硝:

大黄(苦寒)和芒硝(咸、苦寒)都属于攻下药,都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大黄泻下力较强,活血化瘀,清泄湿热功效,芒硝软里泻下。

生地黄VS熟地黄:

均有补阴作用,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及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熟地黄甘微温,补血,滋阴补髓,主要用于血虚,和肝肾阴精不足。

黄芩VS黄连:

均为大苦,大寒之品,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热毒证及湿热证,黄芩善清上焦湿热,长于清肺火,并可除烦安胎,炒用止血;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长于解毒,清心胃火。

附子VS干姜:

都属温里药,均可回阳救逆,二者常相须为用,附子助阳补火力强,多用于肾阳不足,又有较强的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寒痹证;干姜可温中散寒,用于中焦虚寒证,又有温肺化饮的作用。

苍术VS白术:

均有健脾燥湿之功,用于脾虚湿阻证,苍术辛苦温,燥湿力强,且可祛风湿,明目;白术苦甘温,补气力强,又可止汗安胎

肉桂VS桂枝:

二者均性甘辛温热,有助阳,散寒温经之功,肉桂热性,偏下行而补火助阳,用于中下焦阳虚,主下;桂枝温性,偏于上行散寒解表,走四肢而温通经脉,主表。

川贝VS浙贝:

二者均有清热化痰,散结之功,川贝性偏清润,还可润肺止咳,用于内伤久咳,肺燥咳嗽;浙贝清热散结力强,主要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瘿瘤,痈疡等

人参VS黄芪:

均为补气药,用于气虚证,人参补气力强,可以大补元气;此外有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黄芪补气升阳,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46、安胎

先天肾虚-杜仲鹿茸

气虚-白术

胎热-黄芩

气滞-砂仁

血瘀-三七

1、君药:

针对主因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2、臣药:

协助君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

3、佐药:

协助君臣治疗兼证,佐制君臣药物的偏性、毒性和副作用

4、使药:

具有调和诸药和引经报使作用的药

5、麻黄汤: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

麻黄-君-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臣-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杏仁-佐-降利止咳,平喘;甘草-佐使-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调和诸药

配伍:

麻桂相须配伍,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麻杏相使配伍,一宣一降

6、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解:

桂枝-君-解积散寒;芍药-臣-养阴敛营;生姜-佐-助桂枝辛散表邪,和胃;大枣-佐-助芍药益阴补脾;甘草-佐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

桂芍等量,一治胃强,一治营弱,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喘,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7、麻杏石甘汤: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方解:

麻黄-君-弃其性,取其用,宣肺平喘解表;石膏-君-清肺热;杏仁-臣-降肺止咳;甘草-佐使-调和诸药

配伍:

麻黄与石膏相制配伍,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俱能透邪于外,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8、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方解:

大黄-君-泻热通便,荡涤胃肠;芒硝-臣-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枳实-佐使-消痞散结;厚朴-佐使-行气除满

配伍:

硝黄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更强,四药共奏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之效,可使塞者通,闭者畅

9、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配伍:

柴胡入肝胆经,透泻少阳之邪,为君;黄芩,清泻少阳半里之热,为臣;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是和解少阳的基本药对;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二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使正气盛;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调和诸药,为使

10、逍遥散: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柴胡-君当归、白芍-臣白术、茯苓、煨生姜、薄荷-佐炙甘草-佐使)

11、白虎汤: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生石膏-君知母-臣炙甘草-佐制使粳米-佐助)

12、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龙胆草-君;黄芩、栀子-臣)

13、平胃散: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苍术-君厚朴-臣陈皮-佐甘草-佐使)

14、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藿香-君;苏叶、白芷、半夏曲、厚朴-臣)

15、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君栀子-臣大黄-佐)

16、五苓散: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泽泻-君猪苓、茯苓-臣白术、桂枝-佐)

17、理中丸: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干姜-君人参-臣白术-佐炙甘草-使)

18、越鞠丸:

行气解郁(香附-君;川芎、栀子、苍术、神曲-臣)

19、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通络(黄芪-君;当归尾-臣;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佐)

黄芪:

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消而不伤正,且能起废痿为君药,得当归尾活血和血化瘀而不伤血

20、二陈汤: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君;橘红-臣;茯苓-佐;炙甘草-使)

21、四君子汤:

补气健脾(人参、白术-君;茯苓-臣;炙甘草-佐使)

22、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黄芪-君;人参、白术、炙甘草-臣;陈皮、当归、柴胡、升麻-佐)

23、四物汤:

补血和血(熟地黄-君;当归-臣;白芍、川芎-佐)

24、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黄芪-君;当归-臣)

25、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熟地黄-君;山茱萸、山药-臣;泽泻,丹皮、茯苓-佐)

26、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

27、四神丸:

温胃暖脾,涩肠止泻

28、四妙勇安汤: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大家资源共享。

愿考个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