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1441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docx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

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研究探析论文(共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

广西传统建筑的生态美学内涵

  一、引言

  广西传统建筑由于其居民构成的复杂性、文化来源及形态的多元性、特殊的生态环境、文化因素与生态环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特殊审美心理等因素,蕴涵丰富而复杂的生态美学成分。

从历史的纵向维度看,广西建筑数千年来一直体现着人们依附自然、借助自然、丰富自然、和融自然的生态审美理念。

比如,从纯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到仍然能够窥探出干栏痕迹的砖木结构的庭院式建筑,可以清晰地看到广西民族与传统建筑关系密切的生态审美理念的嬗变过程。

从横向维度看,大多数广西建筑融合了中原建筑的厚重和江南建筑的清丽而形成灵巧秀美风格,而这样的灵巧秀美仍然富有依附自然、借助自然、丰富自然及和融自然的内涵。

比如,即使是高墙大院仍然不失婉约清秀,家族建筑连片却又局部自成体系。

在特殊的生境中,广西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经历了从功用到合自然合目的,再到与生态发展规律自觉和融的过程。

我们试图从广西传统建筑的建筑理念、建筑材料、构建方式和建筑形态等方面入手,探讨其生态美学内涵,有助于保持和优化生态和谐理念,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生态建设意识,从而提升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的存在和生成品质。

  二、特殊生境中的审美心理特质

  广西是一个多山地少平畴的省份,而且山高岭大,蜿蜒无极。

站在广西任一个地方,可以说是无望不山,无山不峻。

崇山峻岭构成广西这方土地的整体骨架。

广西河川纵横,而且大多源远流长,水量丰沛。

九曲回旋于高山深谷中的溪流漱涧拍岸,浪奔波涌;一脉徜徉于平畴沃野里的大川清澈明丽,娴雅静淑。

涓流巨川布局了广西这方土地的如网血脉。

综观广西,大多数山岭土层深厚、涵水性好,加上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因而植被丰茂,一年四季满眼皆绿。

沃土茂林敷成广西这方热土的温润肌肤。

广西生态环境可以概括为:

山峻、谷幽、林丰、草茂、潭深、水清。

他处也有山,然而不若广西之山奇特秀美;他处亦有水,然而不如广西之水清幽明丽;他处也有林,然而远逊广西的葱茏蓊郁;他处也有山水相依,然而远不若广西山水聚散适宜,形神相得。

广西山水中的这些要素成为其生态环境中的主旋律。

  广西民族的审美心理图象,几乎无不打上广西独特的山水烙印;其审美心理构成要素,也几乎与广西的山水草木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色彩。

尤其是建筑审美心理,就有很多来源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是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产物。

广西民族源于这种特殊生境的审美心理特质,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一是神化自然山水,经常不自觉地赋予自然山水以超自然力。

认为万物有灵,赋予世界万物以超自然力然后膜拜之,这在全世界并不鲜见。

但在广西,这种心理更为强烈、独特、普遍而且持久。

因为广西是处皆山,有山多峻且险;无处不水,凡水皆急且深。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往往成天跟山、水打交道,许多地方一年中几乎有半年是挥刀弄斧,难以预料的灾难随时都会发生;另外,许多人的房屋就建筑在山上、水边,即使不出门,有时候山崩、地陷、树倒、水淹,顷刻间也会有灭顶之灾。

因此,人们对山水生出畏惧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岭南深广之地,是处皆瘴疠之气和虫蛇之物。

在缺医少药、科学知识未发达普及的时代,人们为此丧命的极为多见。

所以,广西民族之于山、水、刀、斧、虫、蛇等物的禁忌特别繁多,甚至于清早起床、出门干活等都不苟言语,生怕触犯禁忌而招来意外伤害。

广西人离不开山水,但他们对山水的祈求之心和畏惧之情,往往非广西人而难以理解。

到后来,这种神化自然山水的情感受堪舆玄学影响,广西民族更是充分地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山形水势演绎出无数的风水神话。

  二是人化自然山水,视自然山水草木为平等的、可以互通情感的伙伴,赋予山川草木土石以人格。

人们往往将主体对于山水草木及其他万物的依赖、亲善、畏惧之情转移到客体身上,以客体为情感丰富的载体,这一载体能够与人的各种秉性和作为合为一体形成某种具有超自然力的场,从而对人的生活、生命历程乃至家庭家族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与畏惧之情一脉相承,但却有本质区别的是广西民族对山水的依赖、亲善与崇敬之心。

在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绝大多数广西人的衣、食、住、用甚至于行等都得仰山水之赐。

虽然自古以来广西号称“地瘠民贫”,但由于不经常发生大面积的水旱灾害,一般的自然灾害往往限于局部地区和短时间内,所以普通百姓尽管难以达至生活富裕,但只要勤苦劳作、男耕女织,最低程度的温饱问题则多无大虞。

山水之赐虽然往往不甚大方,但却是源源不断。

故而广西人民恋土重迁,自动大规模、远距离迁徙他处的极为少见。

最具代表性的是几千年前就居于此地的土著,他们由外省迁徙至广西两三代以后,视这片热土为故乡。

人们把血汗浇注其上,也从中获得慰藉,与之结下深厚情谊。

不仅仰这片土地之赐以求温饱安居的一般百姓如是,而且在封建时代,许多在外地为官、仕途顺畅的,也多有致仕还桂、寄情这片山水的。

  三是朴素地和融自然山水,将人的作用力和承受力与山川、草木、土石等同构为有特殊含义的“场”。

在广西民族的意念里,人与自然应该和谐,也能够和谐;人与自然应该融为一体,也能够融为一体。

广西民族对于山水草木土石,在走过了神化(以畏惧、依附为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化(以相亲相善且激烈竞争为主要审美特征)两个典型阶段以后,经过理念与行为上的选择、扬弃与糅合,形成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自身的进步相适应的新的审美心理特质,即与自然山水和融的审美心理。

然而,这样的“和融”是初步的、朴素的、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讲多是非自觉、自主的。

这种审美心理杂糅了畏惧依附、亲善竞争、和谐相得等因素,且含有繁杂的迷信与玄学成分。

比如,广西民族在从事建筑的选址过程中,非常重视建筑物平面纵向中轴线与山水脉理相谐相生,讲究朝向与对望(沿中轴线正向所望视野开阔顺达,遥望所及事象吉祥,所面对的山川、河流、林木、建筑物等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讲究建筑物主人或者使用者与山水脉理、朝向对望、建筑物形势等因素的福缘匹配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程度。

  四是尊宗敬祖、和族睦邻观念浓厚,亦即和神与和人融为一体,且其理念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广西民族这种和神兼和人理念,当然有其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作为主要因素,同时还有历史传承因素,以及特殊生境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造就的集体无意识。

从地理条件来讲,广西许多地区呈现局部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局部与局部之间却无根本性交通梗阻,因而实质上难以形成封闭性强的生产生活格局,民众交往相对便利;从自然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来讲,局部与局部之间生产生活互相依赖,村社内部成员特别是家族成员之间需要加强团结以抵御意外的伤亡病痛灾难,倘若一人、一村遭受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灾难而救助不及时,很容易迅速波及他人或他村;从历史传承和宗教习俗来讲,广西民族长期信奉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人们把物体所化之神和人身所化之神都置于崇高的位置加以供奉膜拜,尤其坚信祖先神灵无时无处不在,而且会时时、处处福佑对族群行善、对祖先致敬的后人。

此外,还有因聚居、交往而形成的情感因素,等等。

总体上而言,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广西民族的尊祖、和族、睦邻之情是相当浓厚的,成为广西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特色。

  三、建筑选址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在广西这片土地上谋生以求最简单的温饱不难,因为山岭平畴、河沟湖汊,所在皆不乏衣食,只需用勤劳和血汗去换取即可。

随处搭一间竹篱茅舍以避风雨也极为容易,因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唾手可得。

但就一般家庭而言,如果要建一座像样的、能传诸后世的土木结构或者全木结构的房屋,往往需要一辈甚至几辈人的劳作积攒。

所以,辟土建屋与娶妻一样,被广西民族视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往往得花光多年积蓄甚至负债累累。

即便少数家资殷实者,为建筑选材择物、购砖买瓦,也往往要殚精竭虑。

因此,构屋建筑于所有人来说,均不敢草率。

缘于此,广西民族在从事建筑选址时,态度之郑重,程序之繁杂,仪式之隆重,常常非他处人所能理解。

这一系列过程和行为体现的审美心理特征,虽然有令人费解甚至可笑之处,但细究起来,玄奥难解之中仍有许多暗合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其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就包含很多朴素的辩证唯物成分。

建筑选址过程中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分为不同的层次。

人们往往根据自身条件和相应的生态环境,选择或者营造不同的层级。

这种审美期望的层次性和所能达致的层级性,主要从下述方面展现出来。

  首先是依山水之便,求养人之利。

广西传统建筑,多以屋舍、村落为主,其次才是道路、桥梁,这是在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不甚发达、交通运输基本以船运马驮甚至肩挑背负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道路桥梁的建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屋舍村落的选址,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是讲究生产、生活的便利。

所谓依山傍水,首先应该是带有极大功利性的审美追求。

广西传统农业多为稻作,有山有水,庄稼可有种植之所,田地可得灌溉之利,生活可获柴薪之便,人们也才能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需求。

传统的广西人不喜穿井,也往往无穿井之必要,因为广西各地河溪纵横、泉眼密布,大多数村落或傍水而立、或临泉而处,人们甚至可将水流引至房前屋后。

加上先前人口不繁、污染甚少、泉清水洌,故人们浣衣洗菜,也多就之于河畔沟旁。

广西其他生计条件欠丰,惟不缺山水。

天造之便与人心之欲合而为一,这是广西传统建筑选址观念中最基本、最朴素的追求。

这种审美心理具有极强的延展性:

往下可以归根到人类乃至动物的最初本性——人们先得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然后才有可能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往上可以认识到人类的审美根性与山水的本质属性的相通之处——刚柔相济才能孕育人类的灵性,山水相依才能显露出大自然的灵气。

广西民族在建筑选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地域特征。

  其次是借山川之势,造宜人之所。

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和传统文化的熏染,“风水”之说对广西民族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刻,与“风水”密切相关的“龙脉”情结,深深植根于其集体无意识之中。

所谓“龙脉”者,即人们根据山形起伏将其想象成游龙、蹲虎、睡狮、坐椅、华盖、网罾等动物或者器物也。

广西民族普遍认为,倘若建筑物承接了这些动物或者器物的神韵,并且与自身的福缘结合在一起,就能给家庭、家族或者社区带来福荫。

这些在现实世界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动物与器具,尽管人们未见过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本就极为寻常,但一进入“龙脉”范畴,在人们的意念中便具有超自然神力。

甚至在人们看来,分属两处山系,仅仅是遥遥相对的两道山岭,也是脉气互通,神韵相接。

这实际上是自然构建力与人们心理构建力相互融通所产生的审美结果。

人们往往喜欢将这些脉象、瑞气借来,融入建筑物之中,以求得物象与意象的融通,达致心理的满足与愉悦,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再次是融生态之美,营怡人之境。

如果说前述两个层次的天人合一选址观念还包含太多对于自然的畏惧、祈求因素,追求的大多仍然是维生(维持基本的生存状态)和宜生(适宜于人的生活)的话,那么,在这一层次的“融生态之美,营怡人之境”则蕴涵了主体更多的自觉意识和自能作用。

在这一阶段,人们虽然尚未完全脱离对自然环境的依附、畏惧和祈求心理,但更多的是企图从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待自然物象,以及尽可能科学地阐释自然物象对人们的居住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揭示自然生态的本质之美及其对人们心理的愉悦作用,进而将大自然的生态之美——包括自然生态原有的物象之美和人们因物象而创造的意象之美——纳入建筑选址之中。

这一层面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真实之美和本质之美更为深刻、广泛的认识。

比如,人们从外在形态对环境的美质进行感受、挖掘、利用以及心理再造的同时,也更多地从风向、光照、水质、土壤、地气等方面对建筑场地作科学的考察,从而融地质之美、物象之美和人的意象之美为一体,达致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之境。

  最后是天人共生,成就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相谐的生态文明乐园。

这一观念是在前述三个层次基础上的升华和蜕变。

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的模糊认识或者说朴素的胚芽,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

《孟子·梁惠上》: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里讲究的就是人对于自然的自觉自律理念与行为。

而这种理念在广西各族人民中并不缺乏,尤其在依附自然生存程度比较高的山区或者半山区。

比如,桂北许多地区的人们都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主,山神为山地百物之主,水神为鱼虾等物之主,等等。

人们为了生活不得已时,在完成向其主人通报、祈求等仪式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取用,其主不以为责。

倘若滥取或者因其牟利,则有可能空手而归甚至受到惩罚。

广西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谴责滥取自然百物、贪心不已的,而且这样的理念被扩展到不可随便改变自然状况等方面。

因此,广西民族在建筑选址时,则是以尽可能少动土方、不改变山水的自然面貌为上策。

这种尊重与维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在广西广大农村甚为多见。

这样的理念虽然距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尚远,但却暗合生态文明的某些要素,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基础。

  四、选材与用材中的生态保护理念

  广西民族传统建筑所需用的竹、木、土、石等物,总体上并不特别缺乏,在很多地方甚至相当丰富,可谓取之不尽,但他们对这些易生、易长、易取之物往往异常珍惜。

广泛流传于广西民间的谚语“近河不可枉用水,近山不可枉烧柴”,就很能反映广西民族在选材与用材方面的珍惜。

这种与建筑相关的生态保护理念,往往从下述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能用土石则尽量不用竹木。

土石用于建筑坚固耐用,固然是广西传统建筑中被当做常用材料的重要原因。

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则足以显示出广西民族在建筑中的生态保护观念。

广西各地所在多石,一般传统建筑所需土石材料的取用,基本上对生态环境不构成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省用相应竹木材料,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因此,广西各地修路、架桥、建屋,首选材料为石土,不得已方用竹木。

  二是能用竹则尽量不用木。

广西各地皆产竹,而且种类繁多,产量极大。

人们广泛用竹做建筑材料,除了竹在加工、使用等方面具有方便、轻便等特点外,主要原因还在于竹子的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生态修复快等。

一般来讲,竹子的成材期为1年,而树木的成材期多在12年以上,在略施间伐管理的情况下,每株成年竹子平均每届可生出2至3条新竹(通常为2年一届),而用树木多需人工栽培。

因此,用木还是用竹,其生态保护效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是能用竹片木片则尽量不用竹条木条。

广西很多地方竹木甚丰,且常见房前屋后、山岭田畴有竹木自然老死者。

但广西传统建筑须用竹木处则普遍尽量节俭,少有浪费。

笔者几乎走遍广西,所见传统建筑的地板、板壁皆用木版镶嵌,或者用竹片编织,而且壁板较薄,尚未见有木楞房,实为省材耳。

即使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柱、梁、桁条之类非用木条不可的,也尽量选择粗细适中者,以便节省。

以此足见广西民族在建筑用材过程中生态保护理念的可贵。

  四是能就自然生长之物获建筑之利则尽量避免伐木斫竹。

广西山区为了便于生产,人们常常需要搭建一些临时简易住所。

为了尽可能少砍伐竹木,人们往往选择四棵树木做柱子,将横梁架于树干之上。

农活结束后,拆去横梁屋架,四棵树仍然完好无损,可以继续生长。

有时还会将相近的竹子压弯用青藤结上,权当屋架。

待农活结束撤离时,解开青藤,竹子继续生长且不受大的影响。

如位于广西南丹县西南部一条湍急的峡谷小河上有一座古榕鸳鸯桥,一树长两岸,中间四茎相接,两树干隔河相望,宛如一对鸳鸯,村民索性依据树干和根茎形势构成一座活树鸳鸯桥,不再浪费其他竹木。

人们的惜材环保意识与举动,由此可见一斑。

  五、与建筑相关的生态修复美化理念

  广西山岭多而平畴少,宜耕宜农的田地更少。

因此,广西民族珍惜土地的情感往往较其他地区更为强烈。

由珍惜土地演绎、发展出来的生态修复理念,虽然有很多是出于维持生计的朴素目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也更切近于生态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义。

由修复进而至于美化,则属于更高境界了。

  广西传统建筑多离不开竹木土石,而在很多地方建筑用土多取诸农田。

为了不对农田造成本质上的破坏而且便于修复,人们在取土之前先将耕熟的土壤刨开堆放一边,待建筑用土取用结束后尽快将田地整平,再将耕熟的土壤均匀覆盖其上。

由于广西传统建筑活动多在深秋、冬季进行,故一般的田地修复工作基本上不影响来年的农林耕作。

在漫长的历史中,广西传统建筑的墙体还常常使用一种材料——泥坯砖(许多地方称之为水砖,即取之于农田或者山地上耕熟土壤层以下的生土,添加石灰、稻草等物和水脱坯而成,不经窑温烧制)。

使用这种泥坯砖做墙体的建筑物使用若干年废弃或者倒塌后,其泥坯砖因为经过多年风化,多已成为熟土,宜于还田或作为整理耕地材料用做肥料或者新开耕地土层。

这样的生态修复效果极佳。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广西还比较贫穷,其建筑特别是一般民居,多为竹木结构或者竹木土石结构,使用寿命大多数比较短。

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屋舍更为简易,而且往往使用寿命更短,多在三五十年之间。

广西民族风水观念重,经常有因为风水选择而移建、改建居处的。

人们常常趁着翻盖房屋的时机更换房基地。

房屋移建他处之后,原来的房基地便很快被复垦或者栽上竹木。

因建筑而挖动土方之后,人们往往喜欢在开挖土石之处,或者在房前屋后、村边路旁栽种竹木花果。

所以,广西的村落,有很多是竹木掩映,小桥流水,花果飘香。

这样的生态修复虽然夹带很大的功利目的,但人们在修复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广西民族建筑审美心理中非常有价值的成分。

  通过改变建筑物的造型和增加建筑物的功用,从而达到既美化建筑物又增强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在客观上强化了生态的修复效果和整体环境的美化效果。

广西很多地方呼“泉”为“井”,井口三面多用条石或者片石砌上井墙。

人们往往在井口周围植几株树或者栽几丛竹,甚至有在位于路旁的水井边建一凉亭供饮水路人歇息者,竹木蓊郁,井水清凉,环境美化之功往往远大于生态修复之效。

多见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风雨桥建筑,在生态的修复和美化方面更是令人称奇。

风雨桥改变了桥的基本造型,将亭廊楼阁置于其上,青灰色的砖瓦与取材于近处山溪的条石,与青山、绿水、蓝天相谐相融;其功用性也大为拓展,成为往来商旅和附近村民歇息娱乐之所,于生态“修复”之外又增加了美化功能,可谓广西传统建筑理念的耀眼之处。

  六、传统建筑中生态审美观念的意义

  广西传统建筑中依景、借景、造景理念的形成及发展,与生存环境、民族文化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广西传统建筑所蕴涵的生态审美理念,无疑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要言之,当推下述三个方面。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讲,它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广西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

广西向称荒服之地,在经济和文化都显发达地区的人们看来,广西远未开化,而广西人自身也多持边鄙心理。

然而,以广西传统建筑理念和于自然、和于生态伦理、合乎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相生互济、形神相谐的美好期盼等等而言,则广西民族的许多生存观念、发展观念,乃至于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大有可取之处的。

时至今日,在其他许多地区被“开发”得一片狼籍、被污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广西仍然能够基本保持山清水秀、人与自然相对和谐,而且经济与社会整体水平持续发展的局面,这固然有许多其他因素,但广西传统建筑文化所蕴涵的诸如依景、借景、造景等追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优秀理念所产生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绝不可低估。

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底蕴,没有对这种文化底蕴的高度尊崇,而要在当今泛滥于许多地区的浮躁的”开发”热潮中坚守一份虔诚的生态和谐理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这样的虔诚理念一旦被科学优化之后,就能在广西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建筑与生态关系的角度讲,它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态和谐之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意义。

广西传统建筑追求生态和谐,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带有超自然力色彩的文化场及其对人的福佑作用,强调在自然环境中依景、借景、造景,创造养人、宜人、怡人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在以前漫长的时代,常常是作为一种期盼和理想,依照现在的标准衡量,一般的普通人家很难实现,因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加之于人们太多的制约。

然而,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当时人们那样期盼,并按照自己的期盼和所认识的生态伦理展开并规范相关行为,且其努力已经获得了预期的结果,他们认为自己创造的生产生活环境就是养人、宜人、怡人的,就是幸福的。

我们今天之于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往往侧重于消费品的工业化程度及丰富程度,常常片面地局限于居室内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程度,忽视生态和谐之于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在建筑中不惜以毁坏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为代价,这实在是生活观念的倒退或者根本就是恶变。

  生态文明的标准促使我们认识到广西传统建筑文化优化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并为之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我们必须承认,广西传统建筑观念中的和融天地自然,注重依景、借景、造景等意识,有其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与生态文明要义相暗合之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观念或意识,结构成分及其来源非常复杂,精华与糟粕共存,并且杂糅在一起。

例如,从文化源流来讲,广西早期传统文化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楚越文化的融合体,而楚越文化有一个至为明显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相通之处,那就是巫文化盛行(尽管楚巫与越巫有较大不同)。

《列子·说符》说“楚人鬼”;《史记·孝武本纪》说“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

‘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

广西特殊的生境与古老的巫文化融合而成的某些观念,直到今天仍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广西民族与建筑相关的意识,而这些影响中有很多是负面的。

我们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对这些观念进行优化,建构起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观念,从而塑造出新型的建筑审美心理。

  作者:

吕瑞荣

  第2篇:

上海世博会建筑的生态美学探析

  一、建筑生态美的定义

  建筑生态美指建筑不应孤立地存在,建筑应成为人与自然界联系的纽带,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界昼光、通风、风景、植物,起到和谐舒适的功用。

生态美建筑不应再停留在外在形式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感,而是能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是社会进步和审美观念进步的产物。

  二、世博会建筑生态美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当代世博会主题从强调国家权力到探讨人类未来生活、倡导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和平的主题。

作为表达世博会理念的重要工具,建筑成就上,回应博览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的一批建筑脱颖而出,为当代建筑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世博会建筑具有其它建筑所不具备的复杂性,因此,对世博会建筑的审美评价必然与普通建筑有所不同。

世博会建筑生态美具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充分尊重大自然,以自然材料与简洁适用的结构来建造,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夸张的造型或高新的科技。

建筑使用木材、纸、竹子等生态材料,或是可拆卸的金属构件,以减少环境的负荷。

  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由15棵高低不一的“松树”构成,外墙以中国的竹子为装饰,体现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演绎“大自然的赋予”主题。

模型树的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5棵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5米到15米高低不一,每棵树均有固定在地下的树根和空中的四条树枝。

以树枝的外端为附着点所支起的篷布,形成了外观高低起伏的展馆屋面。

巨树的动力源是太阳和雨水,突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这样的结构在展馆内部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空间,给观众带来迥异不同的感受。

  2.通过科技手段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从宏观上来看生态美学,协调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实施生态设计、体现生态美的一种方式。

  上海世博会芬兰馆高科技打造的“冰壶”外形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

“冰壶”的白色外墙似由一块块冰搭建而成,而其真正的“身份”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

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