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新闻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1563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比新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对比新闻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比新闻1.docx

《对比新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比新闻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比新闻1.docx

对比新闻1

1、对比新闻1+1与时事开讲

节目构成:

2008年3月24日22:

00.电视新闻分析和言论性直播节目《新闻1+l》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亮相。

该节目时长3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分析评论。

《新闻I+l》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1999年8月22日23:

50.凤凰卫视第一个新闻时事分析评论节目《时事开讲》开播。

凤凰卫视对这个节目的描述为:

“针对国际和两岸的重大事件、突发新闻,从华人的角度与视野作出分析评论:

展望事态发展的状况,请相关专家深入讨论事件的真相及内幕。

”《时事开讲》是一个定位为谈论当天发生的事情,给观众提供即时性新闻评论的节目。

节目的形式也是一位主持人与一位新闻评论员,讨论当天发生的即时性的大事,进行适时的评判与指点。

该节目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相同点:

《新闻1+1》与《时事开讲》的相同之处是:

二者都是纯观点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且都采用直播的方式(后者是准直播,录制与播出时间间隔很短,几乎没有剪辑,在此也算作是直播形式);二者都是每周周一至周五播出,但播出时间不同,《新闻l+1》现在的播出时间是每晚21:

30,而《时事开讲》调整之后为每晚23:

05左右播出。

节目选题比较

《新闻1+1》和《时事开讲》分别作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王牌时事新闻评论栏目,在选题上具有众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以当天或最近发生的、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议论的新闻为选题进行评论,选题一般集中在时事新闻、社会民生、经济、军事之类。

在节目的内容选择和话题角度上,“1+1”和“开讲”大多都是选择当前热点和焦点新闻来作选题,两者编辑主旨都要求选择“最硬”的新闻来评论,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两个节目在某一段时间的选题上将会有更加接近的趋势。

但因为二者的播出平台不同,在选题方面还是各有差异。

与代表党和国家的中央电视台不同,凤凰卫视是一家商业电视台,其背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选题范围。

但是以普通话为播放语言的凤凰卫视是一个有着强烈华人意识的中文媒体,华语媒体身份以及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媒体,决定了拥有共同的文化之根的凤凰评论员,用华人的思维和观点来解读新闻事件,从民族的立场发表言论。

 凤凰卫视的很多节目是没有人审稿的,这就为节目的选题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不仅把视线放在国内大陆地区新闻事件的评论上,更是将眼光放在大陆电视台很少报道和评论的港澳台新闻事件上。

台湾的政坛变化和每次选举的进展都是凤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热门话题。

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另类选择”“多元化选择”的特点凸显出其选题上的独特个性。

此外,凤凰卫视开拓的评论空间还在于国际问题方面,他们会针对当下发生的热门国际话题给予置评,积极争夺事件的“第一解释权”。

不同点:

新闻立场:

由于CCTV和凤凰卫视的定位不同,这在宏观上决定了两栏目所关注的新闻题材的差异。

CCTV作为国家电视台,立足国内,主要服务大陆受众,因此,《新闻1+1》关注的主要是国内新闻热点。

而凤凰卫视立足香港、面向两岸三地,同时辐射海外华人,媒体服务于不同社会体系的华人受众,力图为全世界华人提供高质量的华语节目,因此《时事开讲》关注的主要是和大中华区利益密切相关的国际新闻热点

节目叙事:

 “就新闻传播来说,‘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和各种体裁新闻的共同元素。

”②作为时评类节目,其叙事中评论当然要占绝大部分,但如何将一个新闻话题论清楚、讲明白,《新闻1+1》与《时事开讲》则各有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其每期节目的时长、话题的数量及核心受众的需求。

《新闻1+1》时长近30分钟,每期一个话题,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分解话题不停发问,另一方面要把握评论节奏和走向。

而在《时事开讲》25分钟的时长内有1至3个话题,主持人的作用在于开启和结束话题,中间偶尔会有互动,其它时间全部由评论员自由地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成为评论员假想的谈话对象。

总之,两栏目的叙事特点更直接的体现在了它们的名称上。

《新闻1+1》强调在1对1的互动中体现主持人的作用;《时事开讲》则更钟情于“讲”上,评论员的自由度更大一点。

当然,这种叙事方式的不同,一方面由于新闻体制差异,另一方面则与受众的需求有关。

《新闻1+1》面对的是国内普通民众及一般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关心的则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新闻背后的东西,因而节目更多是用“常识”的逻辑去一步一步“还原”新闻,遇到专业性的问题便可连线专家。

而《时事开讲》的受众大都是专业性的知识分子或有着这方面兴趣的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储备,对重要新闻事件事先有自己基本的了解和判断,他们更需要的则是评论员解读问题的视角和观点,因而只要评论员“讲”就可以了。

 

视听元素:

视听元素是节目叙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节目叙事的。

其大致可以细分为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

“视觉元素主要包括图像、字幕等,听词、听觉元素主要包括解说词音乐等。

” 

  由于叙事方式的不同,《新闻1+1》、《时事开讲》对于视听元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具体的,《新闻1+1》的视听元素大大丰富于《时事开讲》。

 

  《新闻1+1》我们还以上面“问题疫苗”这期为样本。

在这期实际25分钟的节目中:

主持人开场解说词1次,短片3次,电话连线2次,共占时间12.28分钟,占整个节目时长的一半多。

这些视听元素的加入使得节目叙事更流畅,新闻评论更客观和权威,同时受众也更易接受和理解。

 

  《时事开讲》中则很少会有如此丰富的视听元素,在上面5月20日的《时事开讲》中,除了主持人每个话题开始时的解说词以及屏幕下方表明评论员观点的标题式的字幕外,并没有其它更多视听元素。

纵观整个栏目,我们也发现《时事开讲》中除了一些必须的新闻图片、调查数据、电话连线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视听元素,整个节目在形式上非常简单。

 

  虽然都是时事评论类栏目,在节目形态上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新闻体制的差异及所面对受众的不同,在具体操作上,《新闻1+1》与《时事开讲》各具特色。

《新闻1+1》以其严密的逻辑性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为国内民众“呈现最质朴的新闻”,《时事开讲》以其实而不华的风格及犀利的言论,为两岸三地,乃至全球华人提供思想的角度和观点。

总而言之,两者相比,《新闻1+1》偏重于新闻,《时事开讲》偏重于言论。

 

主持人作用:

在节目的主持人上,“1+1”主持人是董倩,白岩松以新闻观察员的身份出现,节目中以白岩松一人评论为主;“开讲”通常是曹景行、郭一鸣、朱文晖、邱震海、马鼎盛、石齐平、何亮亮等众多嘉宾轮番担纲节目主角,以嘉宾评论为主,董嘉耀和郑浩仅仅是引出话题和串场的作用。

从这两种安排上来看,在央视众多的主持人中,白岩松确实是最适合担当新闻评论员的人选,他的新闻脱口秀不仅内涵深刻而且独具风格,他诗情画意的语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确实可以赢得电视观众特别是高端人群的青睐。

单纯以电视人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白岩松在电视主持人里的相对知识结构和相对知识储备是很强的,但是如果只靠白岩松一个人来撑起一个日播栏目,那必将产生力不从心之感,长此以往“1+1”的节目质量也会下降,不过我相信白岩松后面会有一个强大的编辑团队来给他支持。

相对而言,“开讲”则有更为庞大的嘉宾团,每个人都有其特长和独特的知识面,可以为“开讲”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个性的观点。

尽管《新闻l+l》的创办宗旨是“给您不一样的解析”,力求对事件进行深刻、公正的评论,但由于行政和体制的双重规范,它会不可避免地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去解读事件。

值得称赞的是,《新闻1+l》的节目评论员并没有一味宣讲和图解党和政府的声音,尤其在涉及政府的一些负面新闻时,评论员会给予客观甚至严厉批评性的言论,这也是节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与《新闻1+1》相比,《时事开讲》拥有自己固定的“自由评论员”,他们签约于凤凰卫视,有的还担任一些高层管理职务,但由于凤凰卫视的媒介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同,所以他们的话题顾忌较少。

同时,凤凰卫视“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三名”战略也使节目评论员们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言论风格和语言表现从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观点独特、辛辣,尤其是站在世界华人的大角度去评析新闻事件,给内地观众不一样的解析和评论。

由于争取到了“第一解释权”,因此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节目谈话过程控制比较,《新闻l+l》与《时事开讲》在谈话过程管理方面也有所不同。

《新闻1+1》开创了一种“双人舞蹈”的新范式,董倩的身份是主持人,对节目进行引导,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形成双人立体交互式评说模式。

《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董嘉耀认为“我作为串场,只能提供新闻背景事实和外界的反应,但不能发表意见和评论。

我的意见和取向,甚至对于这件事的看法隐含在我的发问与对于此事件的最后结论。

最重要的是,我恪守这样一个原则,新闻和评论必须分开。

我提供的是新闻,但绝对不是评论。

二者都是当下比较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同时也必将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做贡献。

 

第二题:

结合杨澜访谈录

《杨澜访谈录•蔡康永》浅析

《杨澜访谈录》总体的特点在于:

主持人提问的时间都很短,而留给嘉宾的时间则很充分,体现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引导作用,遵循简单的“主持人——嘉宾——主持人——嘉宾”的话轮转换模式,杨澜总是很仔细倾听嘉宾们的谈话,并把握嘉宾的讲话要点使其将最重要的部分表述清楚,希望得到嘉宾的接应,效果往往也很好。

《杨澜访谈录•蔡康永》一期的访谈共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由若干个小问题构成,具体如下——

一、关于蔡康永的最重要事业《康熙来了》,包含五个小问题

①《康熙来了》中与小S的合作;②小沈阳在《康熙来了》中的表现;③台湾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④娱乐大于读书的问题;⑤关于《欢乐三国志》。

五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杨澜会抓住蔡康永所回答内容中的某一个关键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趁机提出下一个问题,使得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而非停留在表面。

蔡康永和小S在节目中一庄一谐,使节目既不沉闷也不会触到嘉宾的底线而引起人的反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杨澜的采访才可以从节目的基础部分深入到关于台湾电视业,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八卦娱乐。

二、蔡康永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包含三个小问题

先从蔡康永从小的生长环境谈起,杨澜首先问到蔡康永的主持态度和他从小的家庭环境是否有关,其次是他主持风格的变化(从冷淡到少年老成再到带动气氛),在蔡康永的回答后接着他的话问他关于设计自己葬礼的细节,这个过程一气呵成,两人的互动活泼而有趣,在两人的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蔡康永和一个真诚的杨澜。

三、关于蔡康永主持风格的问题,包含和小S的关系与其主持底线两个问题。

杨澜先打开话匣子,蔡康永侃侃而谈关于小S的情况,既然小S的风格是这样的,那么蔡康永如何把握底线自然是观众想知道的,杨澜随即便提出来这个问题。

四、说话的艺术

蔡康永和杨澜一样同为主持人,都是要靠说话来征服观众的,那么他们两个的共同语言还是很多的,“说话的艺术”自然可算一项。

杨澜显然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采访中专门提出来。

杨澜问蔡康永在说话时是否希望讨人喜欢,在得到蔡康永的肯定回答后接着问他是否得罪过人,显得顺理成章。

而蔡康永给出的回答(自己曾经因为说话不当而遭遇的尴尬)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又增进了双方的互动,因为嘉宾生活中的事例总是比干巴巴的说几句话来得有趣。

五、蔡康永喜欢的书《小王子》

在两部分的过渡中,节目先介绍了关于《小王子》的相关内容,然后据此设计问题。

《小王子》既然是童话,必然涉及到小孩子,所以杨澜先问到蔡康永对于小孩子对于年轻人的想法。

接着联系现实,蔡康永的微博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杨澜便以此入手提到蔡康永微博的内容和影响力以及对于别人的帮助,第三个问题则反过来问蔡康永在什么时候会希望别人帮助自己。

两人的谈话就好像唠家常一般,没有故作深沉和没话找话,所有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像平常的聊天一般自然,不会让人觉得做作。

当然这与谈话双方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六、蔡康永最初的梦想——电影,这部分有五个小问题

从电影的内容谈起,接下来的四个问题分别是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自己的时间安排、拍电影面临的压力和自己对于未来的想法。

每个谈话节目在结尾的时候总要有个高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初的梦想,谈这个问题拉近了主持人和嘉宾、嘉宾和观众的心理距离,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对公众人物总是希望看到他们不同于人前的另一面,对蔡康永来说,可能大多数人只是知道他写书、主持,而提出他拍电影的这个问题可能会带给很多观众惊喜。

总之,这期采访针对性强,符合嘉宾的性格喜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节目形态虽然普通,但整个采访过程条理清晰、流畅,是一期很成功的采访。

话题架构:

栏目构成

2.1

序幕

(以采访美国外交官洪博培为例  

本期导视(确定本期主题:

洪博培——爱骑自行车的美国外交官 

2 宣传短片(杨澜在美国大使馆前做简短介绍) 

2.2正式访问影像资料        

场景访问

1

回忆儿时

对现在职业的态度)

下节预告 

场景访问

2 (对中国的看法及建议)

影像资料

场景访问

3(重点:

辞职的理由,是否会竞争下届美国总统)

 结束(感谢词)

视频短片(杨澜在美国大使馆前进行本期的总结,以及祝福) 

精彩回顾(嘉宾经典言语,字幕)

创新:

一、坚持高端的访问路线《杨澜访谈录》是一对一的谈话类节目,她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对话对象。

这些访谈对象出现在节目中,增加了节目的新闻价值,使观众的眼睛为之一亮。

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新闻人物身份的显赫,人们愿意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不仅如此,连访谈对象也很重视这一点。

2、做一个成功的沟通者杨澜说:

“我觉得采访其实像是一次探险,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

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而言深,一个从未见面的人坐在你面前,短短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呢?

”这就要学会“沟通”,只有做一个成功的“沟通者”,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对话者”。

3、充满“人文主义”的观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视界悄然发生一场革命,电视镜头从关注事件到关注事件流程到关注人。

这是一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情感的革命,兼有cctv工作经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历的杨澜自然领风气之先,这种高级的人文关照情怀,从第一期就开始坚持,并几乎贯穿了始终。

四、坚持电视文化品位,和低俗说“不”当今的时代,资本汹涌澎湃,娱乐铺天盖地。

有人戏称这种现象是“金钱坐庄,娱乐当道。

”这自然会影响甚至污染我们的媒体。

在林林总总的谈话类节目中,不乏追逐“隐私”、“八卦”之类的东西,以迎合部分观众,增加收视率。

这是危险的举动,也是一种短视行为。

杨澜认为,电视节目不能单纯依靠迎合观众来生存,而是要将节目做出专业品质和个性内容,向观众传达健康有用的信息,这样便会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

(一)节目内容生活化,让公众正走进演播室,在大众传播中充分运用人际传播的优势。

人是电视关注的主体,谈话是人类最重要的天性之一。

人们喜欢看谈话节目,正是喜欢电视中和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发表个性化的观点,展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随之引起共鸣。

电视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公共艺术,而且它的趋势也是逐步迎合大众的口味,问题在于谁应该把持着话语权力,最广大的平民百姓是节目的被动接受者,还是节目的真正的参与者。

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让更多的声音介入,实现制作者受众的合理沟通,让电视真正成为大众表达的手段,很显然谈话节目可以更直接地承载这一功能。

  谈话类节目嘉宾的定位非常重要。

前面说过,请名人专家固然有一定的收视率,但名人与专家离百姓的生活较远,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百姓存在很大差异。

(二)形成良好轻松的谈话氛围。

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已有融合现象的今天,通过以大众传播为平台,加强人与人之间感知、交流是很重要的。

而轻松的话题首先是人们开始交流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我国的谈话节目普遍存在着氛围太拘谨,不够放松,影响了语言的表达以及思维上的局限。

虽然谈话节目的初衷是想用大众传播婚介——电视去表现人际传播的方式,让观众在节目中也和平时的聊天一样轻松自如,但是真正的观看中,仍然会有一种“表演”的感受。

高亮度的镁光灯,现场的设置,编导的安排以及对主持人的崇拜心理,让本应该是轻松的谈话就显得不那么自然了。

因此,可以通过主持人来调节现场嘉宾的情绪,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很多话题是社会热点,需要主持人往往用一种“说”的语气把事情介绍出来,而不是用“播”的语气来报道。

主持人要尽量用商讨的态度、平和的语气讲话,并且要尽量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也许节目开始,嘉宾会有些紧张,但是,随着主持人的调节,就像平时几个人聊天一样,嘉宾也会渐渐变得轻松自如,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增加了亲和力的氛围,也会让受众的对节目产生信任感。

而且我们认为,新闻的“说”本身就具有聊天的意思,聊天是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活动,在聊天中把新闻事件介绍给观众,当然会受到欢迎。

(三)加强真正的互动。

谈话节目是主持人与嘉宾的一个互动过程,而在目前的谈话节目中,嘉宾或观众只是一个配合支持人能演戏的工具,除了被主持人一连串的“审问式”提问之外,从始至末,嘉宾都处于被动紧张的状态。

这是不利于信息传播和反馈的。

从而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也感到了无限的拘束与被动。

因此,谈话节目要想改变,要想创新,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众被动的现状,并且才有如现场连线、来电互动等等环节。

(四)提高主持人的魅力与修养,增加其亲和力和平民感。

电视节目制作出来是给大众看的,而不是主持人一个人的广告,因此,就要求主持人在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表现出亲和、创新的特质,当然这种亲和与创新并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受众,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突破陈规,寻求创新。

尤其是电视谈话类的节目主持人更应加倍努力,对自己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流利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迅速正确判断各方观众的对与错。

谈话类节目的创新与改革是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经之路,媒体人应该直接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积极研究策划,勇于探索,树立全面创新的目标,首先立意深刻并符合受众需求,结合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再适时地将节目推出,创办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中国现阶段的电视业还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发展空间还很大,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开创电视访谈节目的新局面。

三:

新闻评论类主持策划文案

南航与机场分别致歉 当事人放弃赔偿

今天,南航官方微博发表情况说明,向乘客表达了歉意。

昨天中午11点31分,中国南方航空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作为航空承运方,向这位旅客表达歉意。

南航称,已启动内部调查工作程序。

经初步了解,CZ6101航班当天落地滑行至滑行道时,飞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滑行,等待拖车拖行至停机位之后开启舱门,对此将进一步查明原因。

对在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南航称将吸取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

昨天晚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在中国民用航空网官方微博发布通报,就张先生机上寻求急救服务的痛苦遭遇致歉。

通报称,现已致电慰问张先生,并将登门看望。

急救中心正在调查地面医疗急救服务中的问题,下一步将加强与航空承运方的沟通衔接,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提升医疗救护服务水平。

对此,当事人张先生表示,因不了解具体故障,不便评价。

对于此事,他不准备提出赔偿,只希望航空公司、机场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张先生表示,“南航相关领导称,会调查漏洞,反馈给公众,并开展安全会议,以此事件为例,反思讨论。

”他有两个诉求:

一是,理清急救流程,不能让下个人再遇到他的遭遇;二是,他放弃赔偿补偿,但要搞清楚,他的病情被耽误,该不该有赔偿和补偿。

“这是为所有人问的”。

真相 究竟谁应该抬病人下飞机?

“没有那么细的规定”,但机组及救护人员在态度及沟通上都有问题

不少人对该旅客忍着病痛自己爬上救护车感到不可接受,那么到底该由谁将病人抬上救护车呢?

对此,南航方面没有明确回复,但表示对在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

记者昨日致电首都机场新闻中心,对方工作人员表示,该事件涉及到一些专业部门,而昨天各部门都在应对北京的下雪天气,具体情况还在调查中。

爱飞行航空俱乐部董事长、资深机长陈建国表示,对于机场出现急病旅客,机长有权限申请提早降落甚至备降。

机组人员也会对救护进行一些协助。

不过对于到底该由谁将病人抬到救护车上,他表示“没有那么细的规定”。

陈建国说道,遇到急病病人,救护行为部分靠机组判断,但是机组人员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医学训练,不具备判断病人病情的手段和能力。

他认为,双方在扯皮谁应该抬病人,在态度上就已存在推诿的情况,沟通上也存在问题。

一名航空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国际民航通行救助原则,如患者情况较紧急,(主任)乘务长应报告机长,联系备降机场和地面医护人员。

其他乘务员分工协作,一人负责看护照料病人,至少一人负责维护客舱秩序。

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要移动旅客,应保持最适合其病情的位置。

声音 面对救人应该放弃一些利益上的考虑

50分钟的等待,飞机故障能不能成为不为患急症的乘客开舱门的说辞?

开舱门后,空乘和急救人员的争执真的理由吗?

如未尽救助义务航空公司应负责

即使张先生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发病,航空公司也应尽对旅客的安全保障义务,如安排紧急迫降、联系救助机构对其进行医疗救助。

如果没有救助,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航空公司负责。

——法律问题专家 岳屾山

面对救人应该放弃一些利益上的考虑

航空公司首先要尽到相关责任,尤其是在地面,在飞机停稳后应该尽快打开舱门,做好应急服务;第二,地面救护人员在登机之后,应该有些专业的做法、有专业的设备,跟飞机上的工作人员进行密切沟通合作。

这中间涉及到谁抬谁送的问题,面对救人,应该放弃一些利益上的考虑,戮力同心,把病人送下飞机,从这个角度说,双方都有责任。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

全链条失守我们应该做什么?

50分钟的漫长等待,机舱门迟迟不开,分秒必争的时候,却遭遇了“梗阻”!

把病人从机舱中运至救护车,竟然遭遇两不管!

空乘人员和救护人员彼此扯皮,把乘客的生命置于怎样的位置?

面对痛苦的乘客,不管规章中究竟由谁负责,哪怕是毫无培训的路人,此刻也应当以生命为重,果断帮助救人。

航空公司 医疗机构都应更“人性化”

航空公司,理应最重视“安全”——既包括航班安排,亦包括乘客安全。

依道理而言,乘客健康出现状况或许是个人原因所致,突然发病也可能是生活习惯等长期因素的结果,但既然发病于航班上,航空公司有责任为其提供最贴心的照料和服务,地面救护人员也有义务提供及时准确的医疗服务。

显然,两方面的现实都与“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相去甚远。

全链条失守漏洞要早日弥补

我们希望,当事人所遇到的情况仅是个案,更多的航空公司和服务人员能够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

然而回过头去看整个事件,空乘人员、地面救护人员等全链条失守,惹人担忧。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立即着手调查,厘清事实,使责任人受到教育和惩处,漏洞早日得到弥补。

飞机上生病,毕竟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质疑 为何不及时开舱门?

南航:

飞机刹车系统故障,需等待拖车拖至停车位

针对乘客的指责,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