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1817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的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1)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

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

2.过程

时期

概况

明太祖

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具有票拟权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性质: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图解历史]

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设内阁、置六部:

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设南书房:

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2.设立

(1)目的:

办理西北军务。

(2)组成: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3.职能

(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图解历史]

清代中央官制示意图(军机处设置后)

[归纳提升]

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

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主题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探究点1 宰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 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

史料二 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答案 

(1)理由:

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

含义:

皇帝总揽大权。

(2)宰相的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剧了政治腐败。

探究点2 内阁的出现

史料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思考 

(1)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

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

(2)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这种看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案 

(1)明成祖时出现的。

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2)不正确。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主题二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史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史料二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 

(1)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

(2)据史料二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 

(1)直接原因: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原因:

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职权:

承旨、出政。

(2)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弱。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明清时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2)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1.(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改变这种状况,明太祖朱元璋的对策是(  )

A.设置内阁B.废除丞相

C.设三司使D.设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 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不是明太祖,故A项错误;材料中“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这一关键信息表明了权臣弄权、蒙蔽皇帝的弊端,与此对应的措施是废丞相,故B项正确;设三司使是宋朝弱化相权在财政方面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设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D项错误。

2.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

B项的表述,明显具有片面性。

3.(2017·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明史·解缙传》载:

明成祖入京师,解缙“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

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B.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

C.阁臣实际上已参与军国要务的决策

D.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

答案 A

解析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并非解缙开创,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7·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明史·职官一》记载: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材料说明内阁(  )

A.可以干涉皇权

B.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可以劝谏皇帝

D.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答案 C

解析 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不能干涉皇权,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B项错误;根据“掌献替可否”可知,内阁可以劝谏皇帝,故C项正确;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5.(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格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以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

下列关于军需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皇帝提供军事顾问B.有很强的保密性

C.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D.是中央决策机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军需处的设置是因为在西北与准格尔部作战等,可知其为皇帝提供军事顾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需处的设置是在内廷,“不易泄密”等可以看出其有很强的保密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以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可以看出其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需房只是提供顾问的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8·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经皇帝同意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出:

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称作“内阁奉上谕”,是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是以军机大臣奉旨的名义,也称“廷寄”,只限于少数臣工所应知而不适于公开的机密性谕旨。

上谕的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长官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D.礼部侍郎

答案 C

解析 唐朝中书省草拟诏书,与材料中“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可知内阁只是公布,而非上谕的撰拟者,故B项错误;雍正帝设军机处,与材料“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相符,故C项正确;六部只是执行机构,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

1.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丞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权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政治腐败是“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丞相’,甚至成了真‘皇帝’”的体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宦官专权是对材料中现象的陈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的加强,使得宦官专权成为可能,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服从中央,跟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答案 A

解析 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3.明太祖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 D

解析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4.(2017·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

可见,当时的内阁(  )

A.已成法定机构B.开始统领六部

C.握有军政大权D.严重威胁皇权

答案 C

解析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机构,故A项错误;明代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内阁与六部不存在直接统属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可知明代内阁享有较大的军政大权,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皇帝与内阁的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5.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

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

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

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据题目中“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是皇帝的倚重出现了内阁大臣的权力的增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阁臣起不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内阁所处地位变化本质上的说明,与外戚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6.(2017·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

“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勉一生,了无休息。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集中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D.皇帝勤政

答案 A

解析 康熙皇帝之所以了无休息,是因为皇权集中,皇帝不得不亲力亲为,故A项正确;这一现象与皇位世袭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无法体现皇帝独尊,故C项错误;皇帝勤政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在于皇权过于集中,故D项错误。

7.雍正皇帝说:

“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答案 C

解析 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从下图可知军机处(  )

A.由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

B.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D.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军机处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故C项正确。

9.“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10.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逐步成为国家的中枢权力机关,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

11.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内阁大臣等同于丞相

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答案 C

解析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见其强调对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12.洪武三年太祖曰:

“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

”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

A.汲取元亡教训B.剥夺丞相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D.保证政令畅通

答案 C

解析 明太祖认为中书省的存在使“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其根本目的正是强化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13.(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  )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答案 A

解析 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首辅无法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内阁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相权因内阁制度产生而复活不符,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与材料的内容表明相权因内阁制度产生而复活不符,故D项错误。

14.(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

15.(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苏北四市一模)“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

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

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

答案 A

解析 “廷寄”上谕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是总领全国政务,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无监察权,故D项错误。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6.(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内阁帮助他处理政务。

(  )

答案 B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的是殿阁大学士,而不是内阁,后来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

17.(2018·江苏泰州高二期末)清朝雍正帝为用兵西北开始设置军机处,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  )

答案 A

解析 人物、时间以及评价都符合史实,故题目正确。

三、材料题

18.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

“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三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

“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四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

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答案 

(1)时期:

战国时期。

职权:

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演变历程:

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

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3)变化:

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解析 

(1)第一小问时间,从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可知丞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第二小问主要职权,依据材料一,由“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得出参议政事;由“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可知同时也监察百官。

(2)题,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出其本质。

(3)第一小问变化,材料四“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由皇帝指挥”,可见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第二小问直接影响,一方面彻底解决君相矛盾,使皇权高度集中;同时没有丞相的辅助,也使得皇帝政务繁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