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068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生理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心理.docx

《生理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心理.docx

生理心理

一、选择填空

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神经系统的一切机能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2.从一个神经元传向下一个神经元依靠突触完成。

3.神经元分为:

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4.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和小脑六个脑区。

脊髓分31节,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尾1节。

外周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分别传递头部面部躯干的感觉与运动信息,称之为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根据自主神经中枢部位与形态特点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5.视觉信息经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沿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上丘臂到达顶盖前区,这里是瞳孔反射的中枢。

5.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6.浅感觉的感受器多分布于皮肤内,最大的是柏氏小体(振动觉感受器),最小的是游离神经末梢,分别对压触、振动、温度和有害刺激发生反应。

7.压觉感受器又称刺激强度检测器,在无毛皮肤中主要是莫克尔氏细胞,在有毛皮肤中主要是触盘。

另一种压觉感受器即存在于无毛的皮肤中,又存在于有毛的皮肤中。

8.触觉感受器又称速度检测器,梅斯诺小体,存在于无毛皮肤中。

9毛囊感受器,存在于有毛皮肤中。

10.失认证分为视觉失认证(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听觉失认症、体觉失认证

11.细胞外液:

细胞间液、血液、脑脊液

12.水和盐是影响口渴的两种最直接的物质。

13.下丘脑外侧区的损伤阻断了渗透性渴引起的饮水行为,不影响中介与血管紧张素容积性渴的饮水行为。

14.巴普洛夫将催眠相分为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抑制相。

15.视交叉上核作为多种生物节律调节的重要中枢。

16.西西蒙诺夫认为,脑电活动的α节律θ节律对情绪活动是两项重要的生理学指标。

17.呼吸,血压,心率,皮电和瞳孔的变化是情绪研究中最常应用的生理指标。

18.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19.单突触反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是人体功能肌张力产生的最基本机制。

20.研究动物模型:

脊髓动物标本(孤立头标本),脑干动物标本(孤立大脑标本),间脑动物标本(去大脑皮层标本)。

21.锥体外系统功能紊乱时的主要运动障碍就是肌张力异常和运动障碍。

22.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症状为共济失调,表现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

23.小脑是瞬眼条件反射性运动行为的最基本中枢。

24.巴普洛夫和埃森克认为遗传因素造成的人们大脑生理特异性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

25.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内-外向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26.脑发育的两个重要关键阶段:

胚胎时期,婴幼儿时期。

27.判断退行性变化的两个重要病理学基础:

神经炎性斑块(蛋白质淀粉样变性)和神经元纤维逐渐弯曲缠结。

27.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性有:

兴奋或抑制的强度,两者的均衡性,相互转化的灵活性。

28.确定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应从一般行为表现、条件反射特性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性方面考虑。

二、名词解释

1.共轭运动:

观察位于事业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

2.辐合:

正前方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

3.辐合和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4.追随运动:

是观察缓慢运动物体时,眼睛跟随物体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的角速度最大可达50度/秒。

5.视感受单位:

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6.开反应:

对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

7.闭反应:

对感受野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

8.感受野:

把有效的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9.功能柱:

具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发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10.失认证:

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11.超柱: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12.精神盲:

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13.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14.朝向反应:

由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生的方向。

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15.效果律:

在尝试与错误式学习中,具有生物学或社会强化效果的联想能较快形成与巩固。

16.练习律:

对某一类情境的各种反应中,只有那些与情境多次重复发生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与加强。

17.帕帕兹环路:

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环路就是20世纪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路。

18.三突触回路:

存在于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它与记忆功能有关。

始于内嗅区皮层,这里是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第一个突出联系。

19.逆行性遗忘症:

病人对早年发生过的事情保持良好的记忆,仅对最近发生的事情选择性遗忘

20.失语症:

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

21.内抑制:

是在觉醒状态下,个别皮层细胞群的抑制,是分散的局部抑制过程。

22.单突触反射:

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

23.二突触反射:

自然条件下,肌肉受牵拉时,腱器官也受到刺激,它引起的反射活动称

腱反射,是二突触反射活动。

24.多突触反射:

除感觉和运动神经之外,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

25.移情:

是指人们对他人心态的理解和对他人行为的预测,以便用适当的情感和行为对他人进行反应的心理品格。

26.脑干动物标本:

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横断以上部分称孤立大脑标本。

27.间脑动物标本:

将两侧内囊切断使大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中断,这种标本称为去大脑皮层动物或间脑动物。

三、简答

1、突触传递的特点?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神经系统有序的进行活动。

突触延搁。

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时,传递的速度较缓慢。

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突触后膜在一定的空间内和一定时间内相继出现的突触后电位加以总和,只要达到单位发放的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抑制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突触活动实现的,是突触很重要的机能。

有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

对药物敏感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使用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能阻止或增强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从而改善提高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2、简答脑结构与功能

大脑覆盖在其他脑区之上,略呈半球状。

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皮层从前向后分为四个:

额叶具有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的功能;顶叶负责躯体的各种感觉。

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与听觉关系密切;岛叶与味觉有关。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底丘脑是椎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为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

小脑位于桥脑和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

2、关于脑电

答:

脑的电现象可以分为自发电和诱发电活动两大类。

所谓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电变化,经数万倍放大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就是通常所说的脑电图。

当人内心平静时EEG多以8-13次/秒的α波,内心激动时EEG的α波会被14-30次/秒得快波β波所取代嗜睡或困倦时以4-7次/秒得θ波取代,深睡时1-3次/秒得δ波。

3、常见失认证的类型及损伤部位:

·视觉失认证:

患者的初级视皮层17区、外侧膝状体、视觉通路、视神经和眼的功能和结构正常无损。

脑局灶损伤可分别在2~4视觉皮层区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

统觉性失认症:

患者对一个复杂的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证。

联想性失认证:

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的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颜色失认证:

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

面孔失认证:

分熟人面孔是认证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

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和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

但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

后者是对熟人辨认准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

·听觉失认症:

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

·体觉失认证:

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的脑结构间联系受损,则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证、实体觉失认证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认证。

4、朝向反应的非特异性使之与适应反应

防御反应有何不同?

答:

朝向反应生理变化的非特异性使之与适应反应和防御反应显著不同。

适应反应随刺激性质的不同而异,温刺激引起外周血管和脑血管的扩张,而冷刺激则使它们收缩。

在有害刺激引起的防御反应中,无论是外周血管还是脑血管都发生收缩。

这种血管的收缩反应,在有害刺激重复出现的过程中并不会减弱,说明它与朝向反应的成分不同,不易消退。

总之,朝向反应的多种生理指标变化不同于适应反应和防御反应,其特点在于对不同性质的刺激或一定范围强度的刺激均给出非特异性反应。

对重复应用同一模式的刺激,则朝向反应消退;变换刺激模式则再次呈现朝向反应。

5、简答学习模式及种类?

联想式学习: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接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分为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非联想式学习:

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包括:

习惯化和敏感化。

程序性学习或熟练与技巧性学习:

短潜伏期自动化行为模式。

认知学习:

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模仿就会完成。

情绪性学习:

阴性情绪行为模式、冲突性情绪行为模式

味-厌恶式学习:

味觉刺激具有长时间延缓的学习效应,味觉刺激与毒物间的学习效应强度大于味觉与皮肤痛刺激间的学习效应。

印记式学习:

在母-幼关系中,母亲的行为类型对子代产生深刻印记式影响,以致它的作用可持续终生;此外对子代的性偏好及求偶行为也产生深刻影响。

6、简述延缓理论:

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视食盘。

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

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

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时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

延缓反应的行为模式,可将其归纳为两个不同因素:

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皮层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

7、电抽搐为什么会干扰短时记忆呢?

由于短时记忆是神经元反响回路中的电活动,在强烈电抽搐作用以后,这种反响受到阻断或消失,打断了反响回路引起生化改变的过程。

反响回路1小时以上的连续振荡引起回路的化学变化,形成稳定的长时记忆痕迹,就不再受电休克的影响。

8、简答双重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记忆可以分离为不同过程,这种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编码、存贮和提取是三个不同的记忆过程。

在双重任务的记忆研究中,次要任务大多数都不事先告诉被试。

采用双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实验方案,在脑损伤病人和正常人中发现多种形态的记忆系统。

一大类记忆是可以用口头或笔头表达的,与之对应的是难以言传的非表述性记忆。

前者称表述性记忆或外显记忆;后者称非表述记忆或内隐记忆。

这两种记忆系统是可以分离的。

9、简答失语症的分类。

答:

运动性失语症:

语言产出障碍、感觉性失语症:

语言理解障碍、听觉失语症:

病人主动性语言产出功能基本正常,但听不懂别人的口头语言、视觉失语症:

看不懂书面语言,也称失读症、传导性失语症:

病人既能听懂别人的话,又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称,但却不能重复别人的话,也不能按照别人的命令作出相应反应、皮层间失语症:

病人可以复述别人的话,但却不理解其含义,也不能自发地用正确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命名性失语症:

病人可以正常理解语言,并能产出有意义的语言,但往往不能正确叫出物体的名称,只能用语言描述该物体的属性或功能、完全型失语症:

既有语言理解障碍,又有语言运动障碍,还有传导性失语症的症状,是大面积的皮层损伤所致。

10、论述睡眠类型与周期。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

根据脑电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平行性,将慢波睡眠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睡眠一期(入睡期):

行为上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状态,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变得不规则,α波和不规则快波交替出现。

睡眠二期(潜睡期)脑电活动更不规则,在θ波背景上出现睡眠纺锤波。

睡眠第三期(中睡期)脑电活动在θ波背景上出现δ波。

睡眠四期(深睡期),脑电活动50%以上为高幅δ波。

被试熟睡难以叫醒。

在慢波睡眠之后,常出现异相睡眠,脑电活动极为不规律。

长将此期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人的每夜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化的4~6个周期所组成

11、简答情绪激活学说与巴普洛夫经典神经生理学对于情绪的理论相比有何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林斯利提出情绪激活学说,这种理论以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特点为依据,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

这种理论认为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把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功能特点与情绪和情感过程联系起来,与巴普洛夫以前经典神经生理学对于情绪的理论相比,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12、简述成瘾行为的机制

烟、酒、咖啡等物质都间接地通过分布在中脑导水周围灰质的

阿片受体,以及分布在杏仁核周围的基底前脑部以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为神经递质的脑结构而发挥心态调节作用,因此,引起人们的嗜好,甚至有些人用量很大,造成了对脑功能的破坏效应。

特别是大量饮酒引起脑萎缩和脑基底部乳头体的坏死,形成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13、反社会人格的生物医学发现:

1.某些变态人格的脑电图类似于儿童期的脑电,有较多的慢波成分,是脑电唤醒水平较低的脑电类型。

2.这种脑电异常的慢波活动,似乎还表明变态人格者大脑边缘系统功能低下。

3.变态人格皮层兴奋性低,感觉传入减弱。

4.变态人格者不仅表现为低的唤醒水平,并且也像感觉剥夺者一样的改变。

5.某些变态人格者对刺激表现出病理性的需要,可能是其唤醒水平较低的特点。

6.某些变态人格表现出刻板行为。

7.罗宾斯研究发现了反社会变态人格的男、女两性差异。

8.某种变态人格者的行为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有所改善,有力地支持了成熟延缓的观点

四、论述

1、简述音高的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

听觉的共振假说。

这种理论把内耳比喻成一架钢琴,柯蒂氏器官内的基底膜、毛细胞像琴弦一样,由于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一。

外部声波传入内耳后,低频率声波易引起较长纤毛的毛细胞和较宽基膜的共振;高频率声波引起较短纤毛的毛细胞与较窄基膜的共振。

为克服共振假说的不足,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修正,所谓位置理论,在不同频率声波的感知中,耳蜗基底膜上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

频率理论。

这一学说认为,不同频率声波引起与之频率相同的神经元单位发放,因而能感知不同音高的声刺激。

感知500赫兹以下的声音感知现象。

一些人修正了频率假说,提出了齐射原理。

这原理指出,齐射理论最多只能解释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感知现象。

行波学说。

认为声波从外耳经中耳引起卵圆窗的振动,在内耳的传播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

综上所述,归结起来不外乎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方式。

可能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3、简述特征整合理论?

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特雷斯特曼在视觉搜索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将注意和知觉过程关联起来。

将注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先注意阶段和选择注意阶段。

她认为前注意阶段对视野中各种特征进行并进行加工,是种非意识活动。

随后一些特征整合起来形成客体知觉,选择注意正是在从并行到串行的特征整合中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选择注意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形成之中。

5、简述速示试验?

速示试验,即双耳分听测验和触觉命名试验。

是对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

将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简单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上连续呈现,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递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所以速示器实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

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为优势,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大多数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非语言性的图形材料以右半球为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