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208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docx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

【原文】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

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解】

 

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

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

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

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

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

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原文】

 

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读解】

 

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孔子说:

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

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

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

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

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

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古诗文网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读解】

 

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

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

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

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

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

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

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

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

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

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

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

古诗文网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读解】

 

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

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

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

列为第四章。

 

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

事君从政,承上接下。

内政、外交、礼仪攸关。

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

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

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

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

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

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

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

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

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古诗文网云: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读解】

 

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

第一,要尽忠职守。

第二,要尊敬长上。

列为第五章。

 

孔子说:

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

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

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

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读书的子弟。

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

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

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

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

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

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

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

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读解】

 

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

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

书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

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

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

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

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

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

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所以说: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

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原文】

 

曾子曰:

甚哉!

孝之大也。

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古诗文网云: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

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读解】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

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

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

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

嗳呀!

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

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

所以又说:

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

它是取法于天地的。

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

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

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

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

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

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

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

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

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

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

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

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

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

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

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原文】

 

子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

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古诗文网云: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读解】

 

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

列为第九章。

 

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

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

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

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

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

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

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

爱人的人。

也受人爱慕。

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

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

何况一般的士民呢?

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

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

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

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

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

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

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

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

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

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

天地之性,惟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

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古诗文网云: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

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

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

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

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

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

《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读解】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

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

孝治主德。

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

列为第九章。

 

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

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

孔子说:

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

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

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

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

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

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

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

制礼作乐。

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

乃以始祖后稷配享。

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

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

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

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

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

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

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

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

本来爱敬出于自然。

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

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

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

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

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

下生子孙继承宗嗣。

家族的继续绵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