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632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孝经全文及译文.docx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及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及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及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

“子曰:

闺门之内,具礼矣乎!

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

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

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天子章第二

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

“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

“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

“是何言及,是何言及!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

“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及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

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及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说∶“太伟大了!

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

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

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

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

圣治章第九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

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

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父亲及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及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

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

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

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

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

《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及人争斗。

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

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

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

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

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

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

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

《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

’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

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

这是甚麽话呢?

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

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

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

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

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

丧亲章第十八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

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

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

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

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

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

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

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

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国学经典:

《千字文》原文及注释

千字文解释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海水咸,河水淡;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事。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屈服贤君。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恭蒙父母亲生养爱护,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毁坏损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女子要思慕那些为人称道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因此有「羔羊」篇传扬。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资父事君 曰严及敬:

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