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534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docx

高三地理知识点课后训练题7

区域定位的策略

(二)课后练习

(二)

主讲教师:

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

题一:

读图,完成1~3题。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题二:

图中实线是亚洲某农作物收割期的等值线,虚线是该农作物分布的界线。

读图,完成1~3题。

1.该农作物是(  )

A.甜菜B.冬小麦C.水稻D.玉米

2.图中A的数值可能是(  )

A.6月1日B.5月1日

C.7月4日D.8月1日

3.该农作物分布的界线在B处发生弯曲,表明B处(  )

A.地势高B.冬季气温偏高

C.夏季气温偏高D.夏季降水多

 

题三: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

一致

2.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

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油菜花黄蜜蜂忙B.阴雨绵绵梅子黄

C.稻田受旱暑骄阳D.落叶遍地球疯狂

题四: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

据此回答1~3题。

1.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

A.旅游大客车B.公交大客车C.集装箱卡车D.水产冷藏车

2.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型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

这一设计思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海啸B.赤潮C.潮汐D.寒潮

3.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入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创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

这样设计有利于()

A.提高南北陆路运量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

C.稳定河口水文特征D.抵御台风侵袭

题五:

下图为沿60°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后完成下面试题。

1.符合图示地区地理状况的叙述是()

A.E地形区是该国人口、粮食生产、军事工业的集中区

B.F地形区是该国重要的石油产区

C.②一⑤各河皆属于北冰洋水系

D.G山脉是阿巴拉契亚山脉

2.图中经度60°附近是()

A.科迪勒拉山系B.乌拉尔山脉

C.大高加索山D.兴都库什山

题六: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地貌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类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皖、赣、湘B.陕、甘、宁

C.桂、滇、黔D.冀、鲁、豫

2.形成图示岩层及地貌的地质作用不

包括(  )

A.地壳运动B.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题七:

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分布图,回答第1-2题。

1.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是()

A.冰川融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C.湖泊水D.大气降水

2.该河流主要分布在()

A.西北地区B.华北地区C.江淮地区D.云贵地区

题八:

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

2.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题九:

吉林雾淞、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被誉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结合下图完成

1~2题。

①②③④

1.四大自然奇观中成因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关于四地地理环境共同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较小B.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C.夏季多雨D.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题一十:

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1~2题。

1.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

2.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

A.水稻、甘蔗B.花卉、蔬菜C.花卉、甘蔗D.蔬菜、甘蔗

题一十一:

下图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回答1~2题。

1.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水稻田B.弃耕地C.园艺业用地D.鱼塘

2.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地区B.长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D.香港郊区

题一十二:

读“我国部分省区2010年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1~3题。

1.从上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辽宁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B.A省自然增长率最高

C.辽宁死亡人口总数小于A省D.陕西新增人口总数大于四川

2.A省(区)最有可能是()

A.云南B.江苏C.上海D.宁夏

3.四川省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达2091万人。

而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由于大型工程的建设,移民较多

C.省级行政区域面积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题一十三: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小题。

1.图示属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B.④⑤C.③④D.②⑤

2.图示由于国内城市化引起人口迁移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与G、H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A.美国、澳大利亚B.巴西、中国

C.美国、巴西D.中国、澳大利亚

题一十四:

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2011年三种水果的产量。

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水果依次

是()

A.柑桔、苹果、梨

B.梨、苹果、柑桔

C.苹果、柑桔、梨

D.苹果、梨、柑桔

2.M省可能是()

A.浙江B.海南

C.陕西D.湖南

 

区域定位的策略

(二)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1.D2.B3.B

解析:

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沙漠、季节性河流等相关信息可以判定图示区域为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南部一带,图示区域城镇都分布在山麓地区,这里虽然降水稀少,但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为其生存提供了水源。

故水资源的分布及数量不仅影响了城镇的分布,还直接影响了城镇的规模大小。

故选D。

2.从图中的古城遗址与当代城镇相比,出现了现代城镇明显向河流的上游迁移的特点。

原因可能与人口数量的增多,工农业、生活用水量的增大,上游过度用水,下游因断流而无水可用,人们不得不向河流上游迁移。

故选B。

3.在这干旱地区的城镇本身面临自然缺水状态下的风沙的严重威胁,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更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

这里降水和自然植被稀少,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的问题,故选B。

题二:

1.B 2.B 3.B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知,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暖温带区,该区域主要的农作物为冬小麦。

第2题,A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较低,气候温暖,小麦收割时间较早。

第3题,该农作物在B处向较高纬度弯曲,说明其分布向北延伸,气候较温暖。

题三:

1.C2.C

解析:

1.本题以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

图中丙地位于闭合等值线600mm内,根据闭合等值线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断丙地年蒸发量大于600mm,选项A错误;图幅南部地区三条年蒸发量等值线都是600mm,说明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先递增再递减,然后又递增,选项B错误。

图中甲地区等值线分布密集,乙地区等值线分布稀疏,说明甲地区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大于乙地区,选项C正确;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大致是:

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图中400mm等值线位置偏南,选项D错误。

2.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时,华北地区正值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正值伏旱天气。

题四:

1.C2.C3.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长江三角洲一系列大桥的用途和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1题,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东海大桥由上海南汇通往洋山深水港,而洋山深水港主要进行集装箱运输,因此东海大桥主要通行集装箱卡车。

第2题,钱塘江潮水汹涌,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垂直可以减少潮水对桥梁的作用,确保大桥的安全。

第3题,从题目所给四项世界纪录看出,苏通大桥的设计主要考虑坚固性和安全性,由此可以判断D选项正确。

题五:

1.B2.B

解析:

1.由图中经纬度及地形剖面图判断,图示地区为俄罗斯,E地形区为东欧平原,是俄罗斯人口、军事工业集中区,F地形区为西西伯利亚平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②河为乌拉尔河,注入里海,为内流河,G为东西伯利亚山地。

2.图中经度60°附近是乌拉尔山脉。

题六:

1.C 2.D

解析:

第1题,图中漏斗、石灰岩层等显示该地应为喀斯特地貌,这类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和广西境内,故答案为C。

第2题,该地分布有大量的沉积岩,推测其历史时期可能发生过地壳的升降运动。

另外,喀斯特地貌主要受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而形成,而变质作用的发生需要经历高温高压的过程,图中没有相关显示,故答案为D。

题七:

1.B2.B

解析:

1.本题考查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根据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该地区河流具有两个汛期,分别为春汛和夏汛。

据此判断该河流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积雪融水。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本题考查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地区河流具有两个汛期,分别为春汛和夏汛。

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积雪融水。

夏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该区域河流夏季含沙量高,夏季多暴雨。

所以该河流应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题八:

1.D2.B

解析:

1.本题是根据剖面图来进行地形区(位置)的定位以及当地自然条件的判定,只要判定出具体的位置,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要了解各地地形的特点、平均海拔高度、具体的经纬度位置以及主要山峰的海拔高度,比如山峰的海拔峨眉山3099m、华山3767m、泰山1540m、贡嘎山7556m等就是非常有用的定位标志。

2.从该题所给的图看,总体上该地西部地区地表崎岖不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并有一些海拔超过5千米的山峰,向东大约10多度处(水平距离1500千米,1度大约为111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低于500米,再东海拔比较高,而且有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

再结合图中所给的选项来看,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平均海拔太低,只能是西南地区;而西南地区海拔比较低的位置,自然带只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题九:

1.B2.C

解析:

第1题,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四大自然奇观中②③都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成因相同。

第2题,四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共同的特征是炎热多雨;季风气候,但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吉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丰富。

题一十:

1.D2.B

解析:

1.根据该地的种植作物—稻米和甘蔗(为热带作物),判断该地可能是珠三角。

2.根据表格信息计算:

经济效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产;计算所得经济效益最高的两种作物是花卉和蔬菜。

题一十一:

1.A2.D

解析:

1.水稻田由1961占农业用地的50%多,到1981年被园艺业取代,变化幅度最大。

2.从1961年水稻田所占比重看,该地区位于南方地区,而长三角和成都平原目前都还有水稻田的分布,用排除法选D答案。

题一十二:

1.B2.D3.D

解析:

1.死亡率最高的是四川,故A错误;A省自然增长率最高,故选B;辽宁死亡人口总数大于A省,故C错误;四川人口基数大,故陕西新增人口总数小于四川,D错。

2.只有宁夏总人口小于1000万,故选D。

3.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故选D。

题一十三:

1.C2.A3.D

解析:

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

根据区域划分,图示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省际人口迁移。

根据图中图例判断,③④人口迁移跨越了国界,所以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国内城市化引起人口迁移是从乡村到城市。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图示的乡村、城市对应的图例。

图中箭头①②人口是由乡村迁往城市的,所以答案选A。

3.图示G国的人口迁移,从乡村向城市,且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国,故判断为发展中国家,而H国的人口迁移,出现城市向城市、乡村向乡村和城市向乡村的人口迁移,且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国,故判断为发达国家,故结合选项只有D项正确。

题一十四:

1.C2.C

解析:

1.四川、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亚热带水果产量大,故②为柑橘;故选C。

2.浙江湖南地处亚热带地区,陕西地处温带地区;M省苹果产量大,且苹果为温带水果,故只有C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