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589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docx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

描述海外华人的感人事迹推荐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1

张音娉是一个非常快乐而甜美的女孩子,无论你有多大的愁云,只要看到她纯真明朗的笑脸,你就会觉得眼前的愁云顿时散尽。

也正是因为她极具感染力的纯真与甜美,才在到处充满竞争压力的华尔街,被国际期货交易市场上传奇式人物——扎尔瓦罗先生发现,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华尔街女强人。

张音娉最初来美国,只是希望能够从事市场行销工作。

2003年,当单纯的市场行销已经不足以使张音娉感到满足时,她看到了当时任荷兰银行国际期货市场总裁扎尔瓦罗先生的一则招聘启事。

扎尔瓦罗先生正在寻找一位行政助理。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音娉从曼哈顿来到了纽约。

幸运的是,张音娉被选中了。

工作后,外语不是很好的张音娉,在工作的沟通上遇到了阻碍。

此时,扎尔瓦罗先生并没有像其他老板一样把张音娉辞掉,而是给了她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能力的建议。

感动之下的张音娉开始用心学外语了。

果然,英语能力大大提高了。

然而,聪明的张音娉意识到,如果不想作一辈子行政助理,就需要拥有其他技能。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张音娉考取了在金融行业工作必须持有的执照与证书,为今后的升职做好了准备。

一路跟随扎尔瓦罗先生,张音娉从行政助理,一直做到了美国纽约期交所亚洲部总监。

记者认识张音娉已经两三年了,初次见她时,我最深的印象是她具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似火的热情。

而在我对她做专访时,她已经是对事业的前景胸有成竹的女强人了。

很多人都说张音娉的成功是因为她遇到了扎尔瓦罗先生,对此,张音娉笑笑说:

“当机会来时,只有具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真正获得机会所带来的成果。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2

在华尔街,无论国籍、性别、人种,只要能为公司赚钱,就有发展前途。

一次,公司的一位投资组合经理休假,高梅临时代替他。

代班过程中,高梅发现了这个欢迎浏览经理在工作中的一个严重错误。

此时,高梅并没慌张也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默默地花了很长时间,将错误一一纠正过来,为公司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事后,高梅凭借着这一重要贡献,终于从后方的分析师位置,走到了全世界最优秀的金融人才所向往的纽约交易现场前方。

2002年到2003年,是高梅事业的发展期。

当时,包括安然、世界通讯等公司丑闻暴发后,美国公司开始纷纷减低借贷,以期提高公司信用,这就使高风险高回报的债券市场价格连连大跌。

正在同行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善于分析的高梅却意识到,这正是一个经营高收益债券的好机会。

于是,她找准时机行动了。

就这样,高梅很快成长为在纽约掌管着17亿美元资产的著名金融公司的合伙人与投资组合总监。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3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华尔街,光有“不知道”的态度也是不行的。

因为,交易人员是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带徒弟的。

也就是说,新人完全没有不耻下问的奢侈环境,做错了就要挨骂,骂几次就懂了。

对此,高梅讲起了她初上交易场时的往事。

在证券交易沙场上,我们往往能在电视中看到交易人员隔着老远,用手比划着跟对方说话。

高梅说,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语言,外人根本听不懂。

刚开始,高梅听着同行们的话简直像听外语,而且没有人会去教你。

高梅只有硬着头皮自己学。

她站在同行旁边,观察他们说的每个字,每个动作,然后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再配合当时的交易场景,分析揣测话的内容。

一次猜错了,就再猜。

往往一个动作会猜上好几次才知道真正含义。

就这样,凭借着对“外语”特有的亲近感,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高梅很快就适应了。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4

在华尔街面试,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

高梅告诉记者,在面试中,千万不能不懂装懂。

因为在华尔街证券交易行业中,诚实是最被人看重的品质。

高梅说,她在面试中也遇到了一些刁钻问题,她都诚恳地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不过,正是这种“不知道”的诚实态度,高梅在一个星期内,就获得了加拿大多伦多投资银行衍生交易项目分析的工作。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5

萧霞说,华尔街看重的是员工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在这里,没有男性和女性之分,因为大家都是中性的。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在被称为国际金融“神经中枢”的纽约华尔街,不少高层管理人员患有高度焦虑症,他们甚至靠吸食毒品来减压。

然而,《世界新闻报》驻美记者在华尔街接触到的中国女强人,却用自己的奋斗告诉世人:

在压力面前,中国女性能成功。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6

她是深具民族情怀的美籍华人,已80高龄的她还在为海外建立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而辛劳奔波。

她就是现任美国“泛亚公司”董事长,北加州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美国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名副其实的女中豪杰、被美国媒体称为“钢铁的木兰花”的方李邦琴女士。

她也是美国著名的英文传媒大亨、方氏报业帝国掌门人。

在她的公司旗下除了房地产、印刷业、贸易公司外,还主办了多个英文媒体:

《亚洲人周刊>(《asianweek》)、《独立报》报系《independent》等。

方李邦琴祖籍湖北汉川,1935年4月4日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随家人从祖国大陆到台湾,没想到,此去遥遥,与家乡一隔半世纪。

她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

1960年,她在台湾认识了留美新闻学硕士方大川,两人结婚后从台湾移民美国。

初到异邦,她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她育有三子,为了抚养他们长大,为了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一起辛劳打拼,吃了不少苦。

特别是有段时间,丈夫卧病三年,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她的肩上。

为着家用,她最多时甚至要打三份工。

她独自一人,孑然无援,又要忙孩子们的吃喝,又要去医院给丈夫送饭,虽然心里很苦,却忙得连坐下来哭一场的时间都没有。

只有到夜里安顿好孩子们睡觉,抽空给自己下碗面条填肚子时,眼泪才会情不自禁地掉在碗里,和面汤一起咽下。

即使如此,流泪的时间也不能太久,因为放下筷子,她还得赶到一个印刷厂打夜班……

尽管如此,方李邦琴依然咬紧牙关,从来没有倒下。

她对自己说:

你可以弯着腰走,也可以趴着身子爬,但是绝对不能倒下;如果你一旦倒下,那就一辈子休想再站起来。

她总是用这样的座右铭鼓励自己:

“昨天已经过去,今天活着是准备明天怎么过。

”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用抬头昂胸的骄傲步姿走路。

几年后,她的人生开始复苏,她的丈夫病愈,靠坚强的毅力和斗志,他们办起了个小印刷厂。

她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什么重活都干,从看账单开始学习英语,甚至自己把几百公斤重的滚筒纸推上印刷机……方李邦琴和她的夫婿方大川,一直梦想有一份自己的报纸。

他们认为,中文报纸能够聚拢华人、传播乡情,增强海外华人的民族感,自豪感。

1979年8月,时机成熟了,他们决定扩大服务的对象,除华人之外,把韩国、越南、日本等所有在美的亚裔都包括进去,一份《亚洲人周刊》(《asianweek》)就这样在旧金山诞生了。

并且很快成为所有主流亚裔声音的政要们,希望参考的资料。

“在美国做报纸等于在老虎口中抢块肉吃,”这一抉择使她变成一只勇猛的雄鹰,她因此被美国媒体称为“钢铁木兰花”。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7

2005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

钱学森曾经说过:

“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

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其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

他向夫人蒋英说:

“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

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

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

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

“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

“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

”“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

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

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

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

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

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

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他回忆说:

“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

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

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

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

“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

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

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

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

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

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

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

“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8

居住在国外的华侨和外籍华人,除极个别的民族败类以外,都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在所在国努力工作,受到各国人民的称赞;同时也不忘有机会为祖国服务,扩大中国的影响。

比如在美国,华人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美国的发展中特别是西部的开发中,华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美国的著名大学里,有约1/3的系主任是华人;美国登月工程的科技人员,华人也占了不少。

还有不少华人参加了航天飞机的设计和制造。

所以美国流传着一句话:

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

海外华人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清朝末年,有个爱国华侨叫张振勋。

他有一次听法国人说,要在瓜分中国之后,到山东烟台建葡萄酒厂,因为那里生产的葡萄质量特别好。

他就想:

中国的土地和物产,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利用呢?

后来,他就到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生产出红、白葡萄酒20多种,味道十分醇美,不但风行全国,而且畅销海外。

在1915年万国博览会上,张裕公司制作的金奖白兰地、雷司令等名酒获得了金质奖章。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9

访问程锡铭先生,眼前侃侃而谈的,不是想像中的手拄文明棍、西装革履、墨镜盖住眼睛的归国华侨的形象,而是身着牛仔装、头戴帽子的艺术家。

帽沿稍稍挡住了眼前的光线,却挡不住他炯炯有神的目光。

他爽快、健谈,畅谈艺术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

程锡铭首先是个热情的艺术家。

他热爱文学,在文学领域躬耕不懈,出版了不少的剧本和散文集。

他的创作处处关注群众的呼声,反映广大群众的生活。

他又潜心研究书法,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苦苦追求开其胸襟、壮其魂魄、述其心志、寄其情怀的书艺真谛的勤奋耕耘者”。

程锡铭对艺术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

谈到《正正堂堂》这首歌,程老依然满怀激情。

他说,当听到这首歌,激动得不能入睡,半夜还“索性爬起床来,一口气写了近十幅书法作品……”正是这首歌,引出了他的一个书法作品展览。

在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正正堂堂》,不仅成为他书法创作的源泉,也成为他作品展览的主题歌。

对艺术的热爱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旅居哥斯达黎加的日子里,他和其他华人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哥国和众侨领一起争取到了“中国文化日”,并争取将其写进了哥国的《宪法》。

他还身体力行地传承中国文化,邀请了两位中山书画家到哥国办个展;并教孙子学唐诗、唱中国歌曲,学习中国文化。

谈到北京的书画展,程先生高兴地拿出他的作品和照片,耐心地详细介绍。

照片上,他亲自唱主题歌,一家三代一起参加展览仪式,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艺术,是离不开生活的。

程锡铭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以真情躬耕。

使我们感受到:

热忱,执着,这是生活和艺术的真谛!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10

一名华侨厨师的跨国“戏曲春晚”

房间里回荡着京韵京腔,电脑屏幕上礼花绽放——时差两个半小时,从印度到中国,在互联网的联通下,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国“戏曲春晚”正在上演。

梁小清是一个网络聊天室的室主,也是这场“盛世迎春”戏曲晚会的策划组织者。

不过,在印度孟买,他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

喜达屋集团印度地区中餐及亚洲餐行政总厨。

“久居异国,海外华侨华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份乡愁。

从小受家庭影响,我的乡愁藏在京戏里,”梁小清说,“上班时间在厨房煎炒烹炸,下班后进聊天室听戏会友,我就这么过了好多年。

当地时间2月10日,晚会开始。

第一部分:

现代京剧。

伴着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红灯记》唱段,梁小清的故事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早在1983年,年仅21岁的梁小清就在北京市举办的一次烹饪大赛中获得金牌,此后曾先后到泰国、美国、秘鲁、澳大利亚等国交流工作。

2000年,他来到印度,一待就是18年。

“那时印度人对中餐了解很少,我向当地人展示、推广真正的中餐文化,并结合当地饮食特点改造中餐,让更多印度人有机会吃到中餐。

”其间,梁小清在印度饮食界收获多项荣誉,包括夺得由《印度时报》举办的“时报美食大奖”、接受印度美食家赛格维电视专访、被编入《印度最佳厨师名人录》等。

随着事业上升,乡愁日浓。

在此背景下,梁小清通过网络和国内一帮戏迷朋友发起成立了戏曲聊天室。

不知不觉间,晚会进行了两个小时,聊天室里的戏迷观众增加到700多人。

梁小清说:

“中餐是我的事业,京戏是我的乡愁。

树高千丈不忘根,佳节来临,我想这是每一名海外华侨华人的心声吧。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11

英国学校里的一堂春节课

在英国生活多年的曹先生最近成了“明星家长”,因为他给儿子班里几十个英国学生上了一堂备受欢迎的中国春节课。

曹先生5岁的儿子在伦敦一家公立学校上学前班。

春节前夕,曹先生接到学校的电子邮件,得知学校最近的教学主题是“中国新年和龙”。

“考虑到孩子是班上唯一的华裔,我立刻作出决定,要去给班上的孩子们上一堂春节课。

”曹先生说。

他和学校老师沟通想法,校方表示非常欢迎。

班上30个孩子年龄都在5岁左右,几乎都是在伦敦出生长大的孩子。

当老师告诉他们曹先生要给大家聊聊中国人怎么过春节后,不少孩子争着说他们学过十二生肖。

感觉到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曹先生决定从生肖文化讲起。

“为什么这条狗是红色的,我们平时能见到红色的小狗吗?

”孩子们纷纷摇头。

老师在旁边笑着启发:

“还记得我跟你们说过,中国人到了农历新年,就会用红色的纸写春联、剪窗花吗?

红色可是很吉利的颜色呀。

”刚说完,一个孩子就举手表示理解:

“这就和圣诞老人穿着红袍来给我送礼物是一样的。

讨论完“红色小狗”后,曹先生接着介绍凶猛的野兽——“年”。

孩子们张大嘴巴听完中国人驱赶“年”的传说。

“这些孩子的小脑瓜里挤满了各种西方神话故事里的怪兽,我猜这一次,他们肯定记住了一个中国版的怪兽‘年’。

”曹先生说。

紧接着,他又讲述了十二生肖的由来及其代表的不同性格特征。

到了分享春节读物的时间,孩子们对书中讲述的春节民俗食品兴致盎然。

曹先生向小“吃货”们一一解释年糕、饺子、炒面……

一堂课即将结束,曹先生和老师一起用互联网搜索到3d版中国地图,向孩子们直观展示中国的样貌。

他希望英国小朋友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是一个很值得孩子们今后去看看的地方。

“这不是我第一次给英国当地人介绍和普及中国文化,我要给他们讲原汁原味的春节文化是什么样的,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让西方人对中国有客观的认识。

”曹先生说。

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12

薛文强的最远回家过年路

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家乡中国福建福清,阿根廷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薛文强完成了一次“最远的旅行”。

中国和阿根廷相隔两万余公里,但再长的距离也难阻中国人想回家过年的心。

坐飞机2个半小时抵达圣保罗,再飞行16个小时到多哈,继续飞行8个小时前往广州,再飞1个半小时到福州,最后还要乘车几个小时才能到家,薛文强的回家路至少需要两天两夜。

能够回家,再远也不觉得辛苦。

来阿根廷后10多年没有回家,薛文强最清楚想家的滋味。

1999年11月,薛文强和妻子来到阿根廷,做过装修工、在超市帮过忙、经历过生意上的失败……那些年,回家的机票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薛文强坦言,刚到阿根廷的前几年,“过年是最让人难过的时候”。

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年在阿根廷的“年夜饭”吃的是牛肉汤配面包,吃完又去超市帮忙理货了。

那时的网络通信还不发达,又舍不得打长途电话,每次有朋友从国内过来,父母从老家捎来的花生米和地瓜条总是让薛文强泪流满面。

在海外辛苦打拼10多年,薛文强的生意越做越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11区拥有好几家规模很大的批发超市,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后来每一个春节都越过越好,回家过年也成了我奋斗的动力。

离回家大约一个月的时候,薛文强就开始准备给家人朋友的礼物。

蜂胶、玫瑰精油、橄榄油、奶粉……薛文强的行李箱内塞满了阿根廷特产。

“现在国内什么也不缺,这些就是我们在海外的一些心意。

虽然回家过年,薛文强还是把他在阿根廷的超市装点得喜气洋洋的。

“打扫除尘、张灯结彩,中国人的习俗到哪里都改不了。

薛文强说,如今阿根廷的华人数量越来越多,即使不回家过年也不会那么冷清了。

阿根廷的春节氛围也越来越浓,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国春节庙会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游客,春节已经不仅仅是华人社区的节日了。

薛文强回家过年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中国的变化。

家乡附近通高铁了,村里楼房越盖越漂亮,连老母亲也会用微信视频了……

“身在海外,我更加为中国的日新月异感到自豪。

”薛文强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