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752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 87.docx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doc87

化学试验安全手册

∙译者说明

∙实验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第一章危险物质的处理

∙  1.前言

∙  2.着火性物质

∙    2.1强氧化性物质

∙    2.2强酸性物质

∙    2.3低温着火性物质

∙    2.4自燃物质

∙    2.5禁水性物质

∙  3.易燃性物质

∙    3.1特别易燃物质

∙    3.2一般易燃性物质

∙  4.爆炸性物质

∙    4.1可燃性气体

∙    4.2分解爆炸性物质

∙    4.3爆炸品

∙  5.有毒物质

∙    5.1毒气

∙    5.2毒物、剧毒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第二章危险装置的使用

∙  1.前言

∙  2.电气装置

∙    2.1触电

∙    2.2电气灾害

∙  3.机械设备

∙  4.高压装置

∙    4.1高压釜

∙    4.2高压气体容器

∙  5.高温、低温装置

∙    5.1高温装置

∙    5.2低温装置

∙  6.高能装置

∙    6.1激光器

∙    6.2X射线发射装置

∙  7.玻璃器具

∙第三章实验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  1.化学药品中毒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一般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1吞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2吸入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3沾着皮肤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4进入眼睛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2无机化学药品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    1.2.1强酸(致命剂量1毫升)

∙    1.2.2强碱(致命剂量1克)

∙    1.2.3氨气

∙    1.2.4卤素气

∙    1.2.5氰(致命剂量0.05克)

∙    1.2.6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气体

∙    1.2.7砷(致命剂量0.1克)

∙    1.2.8汞(致命剂量70毫克(HgCl2))

∙    1.2.9铅(致命剂量0.5克)

∙    1.2.10镉(致命剂量10毫克)、锑(致命剂量100毫克)

∙    1.2.11钡(致命剂量1克)

∙    1.2.12硝酸银

∙    1.2.13硫酸铜

∙    1.2.14利用重金属螯合化而解毒

∙    1.3有机化学药品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    1.3.1烃类化合物(致命剂量10~50毫升)

∙    1.3.2甲醇(致命剂量30~60毫升)

∙    1.3.3乙醇(致命剂量300毫升)

∙    1.3.4酚类化合物(致命剂量2克)

∙    1.3.5乙二醇

∙    1.3.6乙醛(致命剂量5克)、丙酮

∙    1.3.7草酸(致命剂量4克)

∙    1.3.8氯代烃(致命剂量CCl4:

3毫升;Cl2HCCHCl2:

1克;

∙    1.3.9苯胺(致命剂量1克)

∙    1.3.10三硝基甲苯(致命剂量1克)

∙    1.3.11有机磷(致命剂量0.02~1克)

∙    1.3.12甲醛(致命剂量60毫升)

∙    1.3.13二硫化碳

∙    1.3.14一氧化碳(致命剂量1克)

∙  2.烧伤

∙    2.1烧伤程度的判断

∙    2.1.1轻度烧伤

∙    2.1.2中度烧伤

∙    2.1.3严重烧伤

∙    2.1.4休克症状

∙    2.2烧伤应急处理方法

∙    2.2.1冷却

∙    2.2.2治疗烧伤应注意的事项

∙  3.由冷冻剂等引起的冻伤

∙    3.1应急处理方法

∙  4.由玻璃等东西造成的外伤

∙    4.1紧急止血法

∙    4.2特殊的外伤部位

∙    4.2.1头部

∙    4.2.2脸部

∙    4.2.3颈部

∙    4.3刺入异物

∙  5.电击

∙    5.1应急处理方法

∙    6.被放射线照射

∙    6.1应急处理方法

∙    7.苏生法

∙    7.1确保呼吸道畅通的方法

∙    7.2人工呼吸法

∙    7.2.1口→鼻法

∙    7.2.2口→口法

∙    7.3心脏按摩

∙第四章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  1.前言

∙  2.收集、贮存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  3.处理时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  4.无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

∙    4.1含六价铬的废液

∙    4.2含氰化物的废液

∙    4.3含镉及铅的废液

∙    4.4含砷废液

∙    4.5含汞废液

∙    4.6含有机汞的废液

∙    4.7含重金属的废液

∙    4.8含重金属的有机类废液

∙    4.9含钡废液

∙    4.10含硼废液

∙    4.11含氟废液

∙    4.12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

∙    4.13含酸、碱、盐类物质的废液

∙    4.14含无机卤化物的废液

∙  5.有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

∙    5.1含一般有机溶剂的废液

∙    5.2含石油、动植物性油脂的废液

∙    5.3含N、S及卤素类的有机废液

∙    5.4含酚类物质的废液

∙    5.5含有酸、碱、氧化剂、还原剂及无机盐类的有机类废液

∙    5.6含有机磷的废液

∙    5.7含有天然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废液

译者说明

 

本书系根据日本《化学》杂志一九七五年第一期至第十期连载的《实验左安全に行ぅたぬに》(化学同人编辑部编)一书译出。

全书分四章(另有附录)。

本书比较系统地详细叙述了化学实验通常接触到的危险性物质及装置的安全处理与使用,以及实验过程中发生人身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同时,对实验室排放的废弃物,也提供了各种处理方法。

其内容是从事化学专业工作的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亦是一本内容比较丰富、简明扼要的实验安全手册。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得到教育、科技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认为本书使读者“重新认识实验的危险性”,“是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好指南”,并且是一本“集中了实验安全初步知识的重要手册”。

鉴于当前我国关于上述内容的参考书籍较少,故特将本书译出。

本书对于正确、安全使用化学药品及实验器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万一发生人身事故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紧急措施,以及加强对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保护人民的健康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它适合大专院校化学专业的师生、化工及环保科技工作者、中学化学教师以及工厂化验员等从事化学专业工作的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承蒙我院化学系主任郑显通教授详细审定,万仲文教授帮助校对,并得到薛万川、黄文榜、张金海等同志协助校阅,何伟平同志帮助绘图,在此一并衷心致谢。

但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或错误,衷心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一九七九、九

于广西师范学院

 

实验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化学实验常常伴随着危险,无论怎样简单的实验,都不能粗心大意。

如果发生事故,不仅使设备或人身受到伤害,同时精神上亦会受到很大打击。

若考虑到不仅会使自身受伤,而且还会危及他人,那么,应该竭尽全力防止事故的发生。

为此,必须认真注意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

1.实验前必须作好周密的准备

实验前,不仅要对所用的实验装置及药品等进行认真的检查,而且,还必须按照实验的要求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为了避免在着火时,防止尼龙或的确凉等衣料熔化,衣着必须尽量做得合适,使之既不露出皮肤,又能灵活地进行操作。

同时,实验时常常需要戴防护眼镜,必要时,还应戴手套或防护面具。

2.要遵照导师的指导进行实验,决不可随意蛮干。

采用不合适的操作方法或使用不安全的装置进行实验,常是发生实验事故的根源。

因此,实验时千万不可蛮干。

并且,绝对不要在晚上独自进行实验。

3.必须经常估计到实验的危险性

实验事故虽不可予测,但其危险性的大小是可以估计到的。

即使对不大了解的实验,也必须推测其危险程度而制订相应的予防措施。

象下面这类实验,必须十分注意,使之万无一失。

①不了解的反应及操作;

②存在多种危险性的实验(如发生火灾、毒气等);

③在严酷的反应条件(如高温、高压等)下进行的实验。

4.必须充分作好发生事故时的预防措施并加以检查之后,才能开始实验。

实验前,要先了解清楚需要关闭的主要龙头、电气开关,灭火器或急救用的喷水器的位置及操作方法,以及清理好万一发生事故时退避的道路,明确急救方法和联络信号等事项,才能开始进行实验。

5.不可忽视实验结束后的收拾处理事宜

实验后的收拾工作,亦属实验过程的组成部份。

特别不可忽略回收溶剂和废液、废弃物等的处理。

第一章 危险物质的处理

1. 前言

2. 着火性物质

2.1 强氧化性物质

2.2 强酸性物质

2.3 低温着火性物质

2.4 自燃物质

2.5 禁水性物质

3. 易燃性物质

3.1 特别易燃物质

3.2 一般易燃性物质

4. 爆炸性物质

4.1 可燃性气体

4.2 分解爆炸性物质

4.3 爆炸品

5. 有毒物质

5.1 毒气

5.2 毒物、剧毒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1. 前言

所谓危险物质,是指具有着火、爆炸或中毒危险的物质。

其主要的危险物质由政府的法令所规定。

这些法令虽不是针对教育或研究机关的使用而制订的,但是,贮藏或使用这些危险物质,都要遵守有关法令的规定,所以也必须对它有所了解。

兹将主要的法令与危险物质的关系列于表1。

 

【表注】:

除了这些法令之外,还有与公害有关的法令(如防止大气污染法、防止水质污染法、防止海洋污染法、下水道管理法、关于废弃物的处理及清扫的法令)及劳动安全卫生法、农药管理法、药物管理法、食品卫生法等有关的法令。

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1).若不事先充分了解所使用物质的性状,特别是着火、爆炸及中毒的危险性,不得使用危险物质。

2).通常,危险物质要避免阳光照射,把它贮藏于阴凉的地方。

注意不要混入异物。

并且必须与火源或热源隔开。

3).贮藏大量危险物质时,必须按照有关法令的规定,分类保存于贮藏库内。

并且,毒物及剧毒物需放于专用药品架上保管。

4).使用危险物质时,要尽可能少量使用。

并且,对不了解的物质,必须进行预备试验。

5).在使用危险物质之前,必须预先考虑到发生灾害事故时的防护手段,并做好周密的准备。

对有火灾或爆炸危险的实验,要准备好防护面具、耐热防护衣及灭火器材等;而有中毒危险时,则要准备橡皮手套、防毒面具及防毒衣之类用具(灭火器及防护用具,请参阅附录)。

6).处理有毒药品及含有毒物的废弃物时,必须考虑避免引起污染水质和大气。

7).特别是当危险药品丢失或被盗时,由于有发生事故的危险,必须及时报告导师。

2. 着火性物质

具有着火危险的物质非常之多。

通常有因加热、撞击而着火的物质,以及由于相互接触、混合而着火的物质。

下面按照表2的分类,叙述其处理方法。

 

表2 着火性物质的分类

2.1 强氧化性物质

强氧化性物质包括:

[氯酸盐]:

MClO3(M=Na、K、NH4、Ag、Hg(Ⅱ)、Pb、Zn、Ba)。

[高氯酸盐]:

MClO4(M=Na、K、NH4、Sr)。

[无机过氧化物]:

Na2O2、K2O2、MgO2、CaO2、BaO2、H2O2。

[有机过氧化物]:

烷基氢过氧化物R—O—O—H(特丁基—,异丙苯基—)、二烷基过氧化物R—O—O—R'(二特丁基—,二异丙苯基—)、二酰基过氧化物R—CO—O—O—COR'(二乙酰基—,二丙酰基—,二月桂酰基—,苯甲酰基—)、酯的过氧化物R—CO—O—O—R'(醋酸或安息香酸特丁基—)、酮的过氧化物

 

(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已酮—)。

[硝酸盐]:

MNO3(M=Na、K、NH4、Mg、Ca、Pb、Ba、Ni、Co、Fe)。

[高锰酸盐]:

MMnO4(M=K、NH4)。

注意事项

1).此类物质因加热、撞击而发生爆炸,故要远离烟火和热源。

要保存于阴凉的地方,并避免撞击。

2).若与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混合,即会氧化发热而着火。

3).氯酸盐类物质与强酸作用,产生ClO2(二氧化氯),而高锰酸盐与强酸作用,则产生O3(臭氧),有时会发生爆炸。

4).过氧化物与水作用产生O2,与稀酸作用,则产生H2O2并发热,有时会着火。

5).碱金属过氧化物能与水起反应,因此,必须注意此类物质的防潮。

6).有机过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能作为副产物生成,并且,在有机物贮藏的过程中也会生成。

因此,必须予以注意。

防护方法

有爆炸危险时,要戴防护面具。

若处理量大时,要穿耐热防护衣。

灭火方法

由此类物质引起的火灾,一般用水灭火。

但由碱金属过氧化物引起着火时,不宜用水,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砂子灭火。

事故例子

踩到跌落地上的氯酸钾而着火。

◆用有机质匙子将二乙酰过氧送去称量的过程中发生着火。

◆将过氧化氢浓溶液密封贮存的过程中塞子飞出,过氧化氢溢出而着火(用透气的塞子塞着较好)。

◆用硅胶精制二特丁基过氧化物,于布氏漏斗过滤时,发生爆炸(因在过滤板上析出过氧化物之故)。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一加入二氧化锰即急剧的起反应而使烧瓶破裂。

2.2 强酸性物质

此类物质包括:

HNO3(发烟硝酸、浓硝酸)、H2SO4(无水硫酸、发烟硫酸、浓硫酸)、HSO3Cl(氯磺酸)、CrO3(铬酐)等。

注意事项

1).强酸性物质若与有机物或还原性等物质混合,往往会发热而着火。

注意不要用破裂的容器盛载。

要把它保存于阴凉的地方。

2).如果加热温度超过铬酐的熔点时,CrO3即分解放出O2而着火。

3).洒出此类物质时,要用碳酸氢钠或纯碱将其覆盖,然后用大量水冲洗。

防护方法

加热处理此类物质时,要戴橡皮手套。

灭火方法

对由强酸性物质引起的火灾,可大量喷水进行灭火。

事故例子

热的浓硝酸沾到衣服而引起着火。

◆将渗透浓硫酸的破布与沾有废油的破布丢弃在一起而着火。

◆装有热的浓硫酸的熔点测定管发生破裂,浓硫酸沾到手上而烧伤。

2.3 低温着火性物质

此类物质有:

P(黄磷、红磷)、P4S3、P2S5、P4S7(硫化磷)、S(硫黄)、金属粉(Mg、Al等)、金属条(Mg)等。

注意事项

1).因为此类物质一受热就会着火,所以,要远离热源或火源。

要把它保存于阴凉的地方。

2).此类物质若与氧化性物质混合,即会着火。

3).黄磷在空气中会着火,故要把它放入PH值7~9的水中保存,并避免阳光照射。

4).硫黄粉末吸潮会发热而引起着火。

5).金属粉末若在空气中加热,即会剧烈燃烧。

并且,当与酸、碱物质作用时产生氢气而有着火的危险。

防护方法

处理量大时,要戴防护面具和手套。

灭火方法

由此类物质引起火灾时,一般用水灭火较好,也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但由大量金属粉末引起着火时,最好用砂子或粉末灭火器灭火。

事故例子

装有黄磷的瓶子,从药品架上跌落,洒出黄磷而着火。

◆铝粉着火时,用水灭火,火势反而更猛烈。

◆将熔融的黄磷倒入水中制成小颗粒时,烧杯倾歪了,洒出黄磷而引起着火,并烧着衣服,致使烧伤。

2.4 自燃物质

这类物质有:

有机金属化合物RnM(R=烷基或烯丙基,M=Li、Na、K、Rb、Se、B、Al、Ga、Tl、P、As、Sb、Bi、Ag、Zn)及还原性金属催化剂(Pt、Pd、Ni、Cu—Cr)等。

注意事项

1).这类物质一接触空气就会着火,因此,初次使用时,必须请有经验者进行指导。

2).将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溶剂中稀释而成的东西,若其溶剂一飞溅出来就会着火。

因此,要把其密封保管。

并且,不要将可燃性物质置于其附近。

防护方法

处理毒性大的自燃物质时,要戴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

灭火方法

由这类物质引起的火灾,通常用干燥砂子或粉末灭火器灭火。

但数量很少时,则可以大量喷水灭火。

事故例子

将盛有经溶剂稀释的三乙基铝的瓶子,放入纸箱搬运的过程中,瓶子破裂发生泄漏而引起着火。

◆在滤纸上洗涤还原性镍催化剂,其后把滤纸丢入垃圾箱中而引起着火。

◆在通风橱内,用LiAlH4进行还原反应,于放有LiAlH4的烧瓶中加入乙醚时发生着火。

2.5 禁水性物质

禁水性物质包括:

Na、K、CaC2(碳化钙)、Ca3P2(磷化钙)、CaO(生石灰)、NaNH2(氨基钠)、LiAlH4(氢化锂铝)等。

注意事项

1).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水反应,会放出氢气而引起着火、燃烧或爆炸。

因此,要把金属钠、钾切成小块,置于煤油中密封保存。

其碎屑也贮存于煤油中。

要分解金属钠时,可把它放入乙醇中使之反应,但要注意防止产生的氢气着火。

分解金属钾时,则在氮气保护下,按同样的操作进行处理。

2).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卤化物反应,往往会发生爆炸。

3).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乙炔,会引起着火、爆炸。

4).磷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磷化氢(PH3为剧毒气体),由于伴随着放出自燃性的P2H4而着火,从而导致燃烧爆炸。

5).金属氢化物之类物质,与水(或水蒸汽)作用也会着火。

若把它丢弃时,可将其分次少量投入乙酸乙酯中(不可进行相反的操作)。

6).生石灰与水作用虽不能着火,但能产生大量的热,往往使其它物质着火。

防护方法

使用这类物质时,要戴橡皮手套或用镊子操作,不可直接用手拿。

灭火方法

由这类物质引起火灾时,可用干燥的砂子、食盐或纯碱把它覆盖。

不可用水或潮湿的东西或者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事故例子

将经甲醇分解的金属钠丢入水中时,由于金属钠尚未分解完全而引起着火、燃烧(因为当用甲醇进行分解时,在金属钠的表面,生成粘稠的醇盐膜,使其难于分解)。

3. 易燃性物质

可燃物的危险性,大致可根据其燃点加以判断。

燃点越低,危险性就越大。

但是,即使燃点较高的物质,当加热到其燃点以上的温度时,也是危险的。

据报道,由此种情况发生的事故特别多。

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下面按照表3的分类叙述其处理方法。

※    ※    ※    ※    ※    ※

所谓燃点,即在液面上,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构成能着火的蒸气浓度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物质的燃点。

而所谓着火点(着火温度),系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而能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之。

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其所测得的结果产生微小的偏差,故很难说得上是物质的固有常数,但是,二者均为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

※    ※    ※    ※    ※    ※

 

表3 易燃物质的分类

3.1 特别易燃物质

此类物质有:

乙醚、二硫化碳、乙醛、戊烷、异戊烷、氧化丙烯、二乙烯醚、羰基镍、烷基铝等。

注意事项

1).由于着火温度及燃点极低而很易着火,所以使用时,必须熄灭附近的火源。

2).因为沸点低,爆炸浓度范围较宽,因此,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以免其蒸气滞留在使用场所。

3).此类物质一旦着火,爆炸范围很宽,由此引起的火灾很难扑灭。

4).容器中贮存的易燃物减少了时,往往容易着火爆炸,要加以注意。

防护方法

对有毒性的物质,要戴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进行处理。

灭火方法

由这类物质引起火灾时,用二氧化碳或粉末灭火器灭火。

但对其周围的可燃物着火时,则用水灭火较好。

事故例子

乙醚从贮瓶中渗出,由远离两米以外的燃烧器的火焰引起着火。

◆正在洗涤剩有少量乙醚的烧瓶时,突然由热水器的火焰燃着而引起着火。

◆将盛有乙醚溶液的烧瓶放入冰箱保存时,漏出乙醚蒸气,由箱内电器开关产生的火花引起着火爆炸,箱门被炸飞(乙醚之类物质要放入有防爆装置的冰箱内保存)。

◆焚烧二硫化碳废液时,在点火的瞬间,产生爆炸性的火焰飞散而烧伤(焚烧这类物质时,应在开阔的地方,于远处投入燃着的木片进行点火)。

3.2 一般易燃性物质

高度易燃性物质(闪点在20℃以下)

它包括:

(第一类石油产品)石油醚、汽油、轻质汽油、挥发油、己烷、庚烷、辛烷、戊烯、邻二甲苯、醇类(甲基—~戊基—)、二甲醚、二氧杂环己烷、乙缩醛、丙酮、甲乙酮、三聚乙醛等。

甲酸酯类(甲基—~戊基—)、乙酸酯类(甲基—~戊基—)、乙腈(CH3CN)、吡啶、氯苯等。

中等易燃性物质(闪点在20~70℃之间)

它包括:

(第2类石油产品)煤油、轻油、松节油、樟脑油、二甲苯、苯乙烯、烯丙醇、环己醇、2—乙氧基乙醇、苯甲醛、甲酸、乙酸等。

(第3类石油产品)重油、杂酚油、锭子油、透平油、变压器油、1,2,3,4——四氢化萘、乙二醇、二甘醇、乙酰乙酸乙酯、乙醇胺、硝基苯、苯胺、邻甲苯胺等。

低易燃性物质(闪点在70℃以上)

它包括:

(第4类石油产品)齿轮油、马达油之类重质润滑油,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之类增塑剂。

(动植物油类产品)亚麻仁油、豆油、椰子油、沙丁鱼油、鲸鱼油、蚕蛹油等。

注意事项

1).高度易燃性物质虽不象特别易燃物质那样易燃,但它的易燃性仍很高。

由电开关及静电产生的火花、赤热物体及烟头残火等,都会引起着火燃烧。

因而,注意不要把它靠近火源,或用明火直接加热。

2).中等易燃性物质,加热时容易着火。

用敞口容器将其加热时,必须注意防止其蒸气滞留不散。

3).低易燃性物质,高温加热时分解放出气体,容易引起着火。

并且,如果混入水之类杂物,即会产生爆沸,致使引起热溶液飞溅而着火。

4).通常,物质的蒸气比重大的,则其蒸气容易滞留。

因此,必须保持使用地点通风良好。

5).闪点高的物质,一旦着火,因其溶液温度很高,一般难于扑灭。

防护方法

加热或处理量很大时,要准备好或戴上防护面具及棉纱手套。

灭火方法

此类物质着火,当其燃烧范围较小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火势扩大时,最好用大量水灭火。

事故例子

蒸馏甲苯的过程中,忘记加入沸石,发生爆沸而引起着火。

◆将还剩有有机溶剂的容器进行玻璃加工时,引起着火爆炸而受伤。

◆把沾有废汽油的东西投入火中焚烧时,产生意想不到的猛烈火焰而烧伤。

◆用丙酮洗涤烧瓶,然后置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时,残留的丙酮气化而引起爆炸。

干燥箱的门被炸坏飞至远处。

◆将经过加热的溶液,于分液漏斗中用二甲苯进行萃取,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时,喷出二甲苯而引起着火。

◆将润滑油进行减压蒸馏时,用气体火焰直接加热。

蒸完后,立刻打开减压旋塞,于烧瓶中放入空气时发生爆炸。

◆将油浴加热到高温的过程中,当熄灭气体火焰而关闭空气开关时,突然伸出很长的摇曳火焰而使油浴着火(熄灭气体火焰时,要先关闭其主要气源的旋塞)。

◆对着火的油浴覆盖四氯化碳进行灭火时,结果它在油中沸腾,致使着火的油飞溅反而使火势扩大。

4. 爆炸性物质

爆炸有两种情况:

一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其爆炸界限浓度时着火而发生燃烧爆炸;一是易于分解的物质,由于加热或撞击而分解,产生突然气化的分解爆炸。

下面按照表4的分类,叙述其处理方法。

 

表4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

4.1 可燃性气体

[由C、H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