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853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检疫思考题.docx

植物检疫思考题

植物检疫思考题

《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植物检疫、植物检疫学?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的发展的措施。

植物检疫学是一门为保护植物的健康,阻止某些对植物(含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及植物产品)有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随植物或其他应验物调运而传播,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提出检疫决策,制定与执行检疫法律、法规的科学

2.试述植物检疫与一般动物保护工作的关系?

1)对象不同

植物检疫的对象: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及双(多)边协定规定的、危险性大、国未发生分布的(或局部发生)、经济重要性大的有害生物。

(2)处理的要求不同植物检疫主要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要求应检物经检疫处理后不带限定的有害生物,既彻底杀灭有害生物。

植物保护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之下。

(3)研究容与工作方法不同

检疫重点是及时掌握国外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分布发生和为害情况等情报资料,对危险性有害生物作风险分析,做出检疫决策(制定检疫法律、法规,确定应限制的有害生物及其他检疫措施等),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监测技术与鉴定标准、处理方法等。

植物保护针对本区域发生的重要病虫草鼠,研究其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

3.试举例说明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1.引种与检疫:

引种是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提高栽培植物抗病虫害和抗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举例:

马铃薯晚疫病。

2.主权与检疫:

植物检疫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作为口岸动植物检疫机构,在保护我国农林牧业安全生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责任重大。

举例:

蚕豆象是1937年日本侵华时期随日军饲料传入我国

3.外贸发展与检疫:

1989年以来,口岸动植物检疫部门与日本检疫部门开展合作研究,解决了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哈密瓜等问题。

4.植物检疫的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4.植物检疫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目的:

为了防止人类在各种社会、经济交往中人为地传播危险性病虫传入本国、本地,以保护其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生产健康发展。

任务:

森林动植物检疫是主要任务是保护一个国家和地区林业生产的安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采取的的一系列措施旨在防止危险性森林有害生物及其他有害生物人为远距离传播和定殖。

5.什么是检疫性有害生物?

什么是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试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

国际上讲“检疫性有害生物”定义为:

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

该定义包括了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国家之间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容。

6.试述植物检疫的特点。

(一)法律法规与技术相结合(法规防治、技术保障)

(二)预防与铲除相结合(风险分析定名录、一旦发现必根除)(三)国与国际相结合(检疫的地域性和有害生物的传播性)

7.解释概念:

QPRNQPPhytosanitary

QP:

检疫性有害生物QuarantinePest(QP)

对某国家(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国家(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但分布不广,且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RNQP: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RegulatedNon-QuarantinePest(RNQP)

是指一种在进口国虽有广泛分布,但存在于进境的种植材料上,并将对其原有用途造成不可接受影响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进口国的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对其采取检疫措施。

1997年才出现的新概念。

Phytosanitary:

植物检疫也可以用Phytosanitory(植物卫生)一词,专业译为植物检疫。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IPPCSPSISMs

IPPC: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国际间有效防治有害生物及防止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统一植物检疫证书格式、促进植保信息交流的一部国际公约。

包括前言、条款和证书格式附录,其中条款有15条

SPS:

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为促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发展、保护各成员国动植物健康、减少因动植物检疫对贸易消极影响建立的有关规则和纪律的多边框架,以指导动植物检疫工作。

有14项条款,3个附件。

ISMs:

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PRA)、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概念与应用

2.熟悉我国第一部关于动植物检疫的法律

《中华人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3.简述我国目前的植物检疫体系结构。

2.植物检疫的技术依托单位主要包括植物检疫的科研单位、检疫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植物检疫学术团体等为植物检疫服务的各种组织。

第三章

1.什么是PRA?

PRA是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的简称,指以生物学或其他科学和经济学证据评价确定一个生物体是否为有害生物,该生物体是否应限定以及为此采取何种植物检疫措施的力度的过程

2.疫区、非疫区、非疫生产点等概念

疫区(Quarantinearea):

由官方划定的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与为害,并正由官方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

非疫害生产点(Pestfreeproductionsite):

在疫区,是有科学证据没有出现特定有害生物的产地中的一个部分,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产地一个单独单位,它甚至可以是一个田块。

非疫区(Pestfreearea):

指有科学证据证明没有特定有害生物的地区,且由官方维持这种状况。

3.为什么要进行PRA?

PRA是检疫决策的重要支持工具之一。

随着新的世界贸易体制的运作,进行PRA可保持检疫的正当技术壁垒作用,充分发挥检疫的保护功能。

是遵守国际规则,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

4.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国际标准有哪些?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ISPMs的第2号标准)

《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ISPMs的第11号标准)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

《转基因生物材料(GMO)风险分析》

《潜在的经济重要性和相关术语解释与应用指南》

《环境风险分析》

5.简述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基本过程

1)信息收集收集有害生物的特性,现有分布寄主物、商品的关系、经济影响等

(2)PRA开始阶段(起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PRA起点,确定PRA地区及收集PRA所需的信息(3)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阶段只要围绕有害生物归类,传入和扩散的可能性及潜在经济影响开展风险平评估,确定有害生物是否属于限定的有害生物,评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侵入和扩散的可能性(4)有害生物风险管理阶段包括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及其与之相一致或适应的管理措施方案的设计和评估(5)不确定的描述

第四章

1.简述植物检疫的基本程序

检疫许可、检疫申报、现场检验、实验室检测、检疫处理与出证以及检疫监管

2.什么是检疫许可?

其意义何在?

概念:

又称检疫审批,指在调运、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须向当地植物检疫机关预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过审批做出是否批准引进的法定程序

意义:

①能够向出口国或地区提出相关的检疫要求,从而有效预防有害生物的传入;  

②避免盲目进口,并有助于进行合理索赔

3.什么是检疫申报?

有关检疫物进出境或过境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植物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4.简要说明植物检疫现场检疫和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方法

现场检疫主要方法有:

X光机检查、检疫犬检查、肉眼检查、过筛检查

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方法

肉眼检测,过筛检测,比重检测,染色检测,X光检测,洗涤检测,保湿萌芽检测,分离培养与接种试验,噬菌体检测,显微镜检测,血清学检测,指示植物接种检测,分子鉴定和计算机辅助鉴定

5.何为初级样品,何为平均样品

小样:

初级样品,由一批货物的不同容器或散堆的不同部位分别抽取的样品。

平均样品(或送检样品):

小样混合后,再次进行取样

6.植物检疫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主要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原则:

1.最小原则:

检疫处理要符合检疫法规,使处理造成的损失最小(科学、彻底、安全、可靠,无污染、残毒,对货物不影响或影响小);

2.一致原则:

凡设计环保、食品卫生、农药管理、商品检验及其它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实施前要取得同意。

基本类型:

①生态学方法(避害方法):

改变运输方向,改变用途,限制使用围及加工方式,退货或销毁。

②生物方法:

脱毒③物理学方法(排除、铲除):

机械处理——筛选、风选、水选,剪除病虫部位,热处理,冷处理,辐射处理,微波处理。

④化学方法(排除、铲除):

熏蒸——使用最广泛,喷药,拌种,药剂浸渍,等。

7.什么是检疫监管?

其意义何在?

检疫监管:

是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调运的植物、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实行监督管理的检疫程序。

意义:

①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②进一步控制有害生物的传播

8.检疫监管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检测方法:

1、一般检测:

广泛收集某一特定地区有害生物状况。

2.特定调查:

针对特定的有害生物开展专门的调查

9.什么是产地检疫?

什么是预检?

其意义何在?

产地检疫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出境或调运前,输出方的植物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期间到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的过程

预检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入境前,输入方的植物检疫人员在植物生长期间或加工包装场所进行检验、检测的过程。

产地检疫和预检的意义:

1提高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2简化现场检验的手续,加快商品流通.3避免货主的经济损失

第五章

检疫性真菌

1.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症状:

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冬孢子:

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

越冬场所:

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

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

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XX、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

检疫检验方法

检测:

直接检查、洗涤检验、冬孢子形态鉴定、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冬孢子萌发实验、PCR技术检验

检疫:

高温灭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2.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症状特点:

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

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

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稃上开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的适生区域:

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

直接检查:

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

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

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

利用特异性引物

3.试述马铃薯癌肿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症状特点:

主要为害块茎,地上部分症状多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

休眠孢子囊近球形,褐色,厚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原孢堆游动孢子侵入芽组织细胞,使寄主细胞受刺激而膨大,菌体先发育形成的;经细胞多次分裂,转而形成含有3-9隔夏孢子囊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囊壁薄淡色,多角形或卵形;游动孢子卵圆形,鞭毛单生;合子(游动孢子形成配子,并结合形成合子)两根鞭毛,游动;侵入寄主细胞形成休眠孢子囊。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

1.气象因素-土壤水分饱和,温度12-24℃,pH4.5-7,最有利于发病。

2.海拔高度-3600—1680m,2500m以上发明面积大。

3.坡向和地势-阴坡病重,阳坡病轻。

4.轮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年限长的病轻。

5.自生马铃薯数量-自生马铃薯是土壤中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在国的适生区域:

山区和潮湿地带对此病最为有利,这些地区气候凉爽、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土壤湿度大及酸性土壤。

如在云、贵、川高原区有发生。

检疫检验方法:

1.土壤检验-漂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

2.直接检查有无肿瘤物。

3.病原菌形态观察-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4.染色检验-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和双鞭毛的合子。

4.试述烟草霜霉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症状特点:

幼苗:

叶尖黄—叶片淡黄色小病斑—水渍状—蓝灰色霉层—整株死亡。

成株局部受侵染:

叶片黄色病斑—褐色坏死斑—蓝灰色霉层

芽、花及蒴果中也有病斑。

成株系统侵染:

叶片脱落—茎和根部维管束褐色条斑—矮化、萎蔫—整株死亡。

病原菌形态特点:

菌丝无隔膜,孢囊梗二叉状分支(基部锐角,上部直角);

孢子囊柠檬形,无色透明,直接产生芽管;卵孢子黄褐色—红褐色,周围有光滑或粗糙的外膜,干燥时收缩成棱角状皱纹。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烟草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该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如下:

①越冬期特别是1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常年;

②雨日多,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

③叶面结露时间长;

④日均温15—25℃;

⑤育苗期和移植大田后有菌源。

烟草生长期温度高,日照充足,湿度低不利于病害流行。

在国的适生区域:

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

症状检查、洗涤检验孢子囊、组织透明法检验卵孢子、种苗检验

5.检疫性病原真菌的检验方法主要有那些?

1、直接检验:

适用围:

具明显症状的植物材料

主要工具:

放大镜或解剖镜,主要是利用肉眼现场快速初检

2、染色检验:

染病的组织,或病原菌本身,经特殊的化学药品处理后,可带有特殊的颜色

3、洗涤检验:

种子表面常附着真菌孢子,将一定量的样品放入容器,加一定量的无菌水,充分振荡,可使病菌孢子洗涤下来,而后离心后,可沉淀,镜检沉淀物可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4、保湿萌芽检验:

种子携带的真菌,无论外表黏附的还是潜伏种子的,在种子萌发阶段即可开始侵染,甚至有些在种子还未萌发时就可长出病菌。

5、分离培养检验:

常规植物病理学方法

第六章检疫性细菌病害

1.简述玉米细菌性萎蔫病在国外的分布状况、症状表现特点、病原分类地位、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在国外的分布状况:

美洲—美国(1897)、加拿大、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圭亚那、秘鲁、巴西;

欧洲—前联、波兰、瑞士、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

亚洲—越南、泰国、马来西亚。

症状表现特点:

典型的症状是矮缩和枯萎。

早期感病—矮化,萎蔫,雄穗退色早枯枯萎死亡;

叶片-淡绿色-黄色条斑→干枯→褐色→枯萎;

植株生长期—维管束红褐色,植株高度受影响,横切面维管束切口处有黄色菌脓;雌穗—大多不孕;

雄穗—过早抽出并变成白色,在植株停止生长以前枯萎死亡。

病原分类地位:

薄壁菌门Gracilicutes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泛菌属Pantoea

检验方法:

1.产地检验-甜玉米叶片病斑

2.病原物分离检验-

⑴伊凡诺夫培养基:

菌落黏性大;

⑵黑色素培养基:

30℃7d-菌落中心黑色,边透明。

3.血清学检验-琼脂双扩散、荧光抗体法

防治措施:

加强检验检测,防止传入

2.简述梨火疫病在国外的分布状况、症状表现特点、病原分类地位、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国外的分布状况: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125000→1500株,南部Poachimstal损失94%/4年,英国:

12000棵发病树(1966.4.1-11.5),荷兰:

寻子-200万棵,火棘-13000棵,红果树-8700棵,花楸-4500棵,德国:

梨树-18000棵,

症状表现特点:

花腐病原直接侵染开放的花引起花腐(早春)。

溃疡溃疡是指前一季越冬溃疡边缘的病菌在春季重新造成侵染的结果。

枝枯嫩枝是除花外最感病的部位。

果腐梨火疫病可引起幼果和成熟果实的腐烂,果实表面通常有菌脓或菌束。

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1.产地检验-田间检查与观察

2.症状检验-与梨梢枯病(不为害大枝和茎干,病部无细菌溢)区别。

3.选择性培养基检验

⑴MS培养基-菌落中心橙黄色,边缘光滑透明

⑵CG培养基-火山口特征(29℃48h)⑶Zeller改良高糖培养基-27℃2-3d培养,3-7mm菌落半球形凸起,橘红色(中-蛋黄,边-光滑)

4.幼梨切片接种-乳白色高度隆起的球状菌脓。

5.过敏性枯斑反应-石楠、烟草和蚕豆叶片-坏死反应。

6.血清学检验

⑴常规血清学方法-免疫荧光、ELISA、ODD等。

⑵免疫分离法检测技术-利用抗血清特异性吸附目标菌。

7.核酸探针技术及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32P标记—102-105个菌体

PCR技术—50个菌体细胞

PCR-斑点印迹+反印迹杂交—20个菌体

已被列为中国的检疫性病害,目前国尚未发生。

该病害能借助于多种途径迅速蔓延扩展,且易传染,难以控制,所以很难防治,应加强对该病的检疫

3.简述柑橘黄龙病在国外的分布状况、症状表现特点、病原分类地位、检验方法和防治措施。

国外的分布状况:

亚洲—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非洲—津巴布韦、南非、马达加斯加、斯威士兰、留尼旺;欧洲—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大洋州—澳大利亚;中国:

、XX、、、、、。

症状表现特点:

夏梢、秋梢发病最多,其次是春梢。

春梢病叶→叶脉肿突呈黄白色或淡绿色→叶质硬化→叶片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变为均匀的黄白色。

夏秋冬梢病叶→叶脉基部开始变黄→脉梢扩展形成黄色网络→黄绿相间斑驳或均匀黄化→病梢落叶病树→病梢落叶→果实—小而畸形脐部不着色,呈青果或绿果→根—大根腐烂脱皮,木质部黑色

检验方法:

产地检验-10-12月症状明显时期检查梢叶片的斑驳症状。

生物学诊断—鉴别寄主是柑、蕉柑和甜橙;方法:

冬芽枝段→椪柑实生苗→接种→截去实生苗顶部→新梢症状→诊断。

电镜检查—病树或待测叶片叶脉筛管细胞的病原细菌;荧光显微镜检查—茎和叶柄韧皮部切片→荧光显微镜→黄色荧光团块(黄龙病特有);化学诊断—嫩茎叶柄叶脉横切面→染色FBA5-8min→韧皮部筛管细胞中见到红褐色细菌(农学院);血清学检测—ELISA法、间接荧光免疫法、Dot-ELISA法、Dot-IF法检测出典型病株中的柑橘黄龙病。

防治措施:

①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②培育无病苗木,在距病树5Km以远的隔离区建立无病苗圃;

③防治传病的木虱,防治适期为卵期和若虫期;

④及时挖除病树;

⑤对零星的轻病树可注射四环素,以抑制病情,同时必须严防木虱传病。

4.细菌病害的传播特点是什么?

绝大多数可以通过种苗传播,通过种子传染的占40%。

特点是种子带菌率高,但传病率比较低;细菌在种子上存活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半年;细菌繁殖快易造成流行;检测精度低、防治难度较大。

5.简述细菌病害的检验与诊断要点。

种传细菌的检验一般较为困难,准确率较低。

主要是由于在分离培养时常被生长快的腐生菌污染,难以很快获得纯培养;其次是鉴定比较困难,要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6.病害如何检验?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育苗发病观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噬菌体检测法等。

近年采用的有Biolog、脂肪酸分析和PCR探针技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