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4566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

1.1.1道德的含义

1.P1道德一词,在古代分开使用,“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如《诗经》中所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或学说。

“德”即得,朱熹所说:

“德者,得也。

2.P1“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3.P1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4.P1在西方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5.P2道德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

(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2)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3)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4)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1.2道德的本质

6.P2关于道德本质的中外说法:

⑴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神的启示;

⑵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人心所固有的善良或邪恶的意志。

⑶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⑷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⑸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在《管子。

牧民》中说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7.P2马克思伦理学认为(道德本质):

⑴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作用

⑵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⑶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8.P3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⑴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起决定性的作用;

⑵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

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这道德的变化

9.P3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与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10.P3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必定是该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那个阶级的道德。

11.P4马克思主义在强调道德具有阶级性的同时,并不否认道德具有超越阶级的共同性

12.P4与政治、法律等规范体系相比,道德规范的特殊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13.P5科学以真假掌握现实世界,艺术以美丑掌握现实世界,道德则通过价值方式掌握现实世界。

14.P5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也是道德成为实践精神的主要依据

15.P5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

⑴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⑵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

⑶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1.1.3道德的特点与社会作用

16.P6道德的特点:

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17.P7道德的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是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对立的观点:

“道德决定论”“道德无用论”

18.P7“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过分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可以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

19.P7“道德无用论”或“非道德主义”完全否认道德的社会作用,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尼采

20.P7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有助于巩固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2)道德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3)道德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1.P8剥削阶级在上升时期,其其道德在反对旧制度的斗争中起着进步作用,

1.1.4道德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22.P8道德的起源观点:

神启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西汉的董仲舒说: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本性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萌芽。

P9感性欲望论——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欲望。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

23.P9人类最初的道德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⑴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⑶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24.P10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道德类型。

25.P10原始社会道德的特点(基本原则):

⑴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

⑵在道德内容上具有简朴性,在调节范围上存在狭隘性。

26.P11奴隶社会道德的特征(基本原则):

⑴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关系,是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⑵在道德内容上日益复杂,奴隶社会的道德比原始社会有很大的进步:

成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独立成分;①道德从一般的社会风俗中独立出来②道德与法律明显区分开来。

③道德从混沌的社会意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具有确切道德意义的概念和观点。

⑶道德调节的范围日益扩大

27.P11维护或反对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28.P11在奴隶社会,形成了以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绝对屈从为基本原则的道德关系。

29.P11奴隶社会的道德比原始社会有很大的进步:

⑴成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独立成分;

⑵道德与法律明显区分开来;

⑶道德从混沌的社会意识中独立出来,形成具有确切道德意义的概念和观点

30.P12封建道德最基本的基本原则: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

31.P12封建社会道德,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宗教化、伦理化、神秘化

32.P12封建道德进一步发展了歧视妇女的内容,提出“三从”“四德”

33.P13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特有的内容:

⑴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则。

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主要的道德规范。

3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意识。

34.P13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

所谓社会主义道德,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体系。

35.P13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

36.P1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概括为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五个基本要求、三个道德领域和一个总目的。

37.P14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⑴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

⑵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⑶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38.P14“道德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该说法是错误的。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

1.2.1职业道德的特征

39.P15职业道德的含义:

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40.P15职业道德的特色表现在:

⑴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具有职业性——职业道德的首要特征

⑵职业道德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具体性

⑶职业道德在调节范围上具有有限性

⑷职业道德在功能上具有适用性

1.2.2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41.P16职业道德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2职业活动的出现,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42.P16职业道德的发展历史:

⑴职业道德在原始社会萌芽

P17⑵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

形成的三种方式:

(1)代表人物的身体力行

(2)约定俗成的过程(3)归纳总结,逐渐建立起为本行业从业人员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3职业道德在封建社会发展。

分:

官德、商德、医德、师德

4P18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

两个基本判断:

在广度上,职业道德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较大发展。

形成体系。

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上千种职业;职业道德在深度上日益注重人的价值

42.P17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医界职业道德文献。

43.P18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

随着职业道德种类、内容等方面的丰富发展,对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广泛开展起来,职业道德的种类更多了,每一种职业道德的内容也趋于完善。

这样,职业道德已渐渐开始开展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道德体系。

1.2.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44.P19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45.P20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2.1.1教师职业的产生

1.P22教师职业的产生:

⑴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

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脑体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2.P22远古时代,一些氏族部落的首领,富有经验的老人和妇女,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3.P22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靠口传身教。

4.P23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脑力劳动就成了剥削者的特权。

2.1.2教师职业的发展

5.P23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6.P23奴隶社会出现“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

2.P24奴隶社会产生专门化的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奴隶社会官学的教师都是由官吏兼任的,官即师,师即官,“吏师合一”

3.P24我国私人讲学之风发端于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家、墨家两大学派创立的。

4.P24孔子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

这样,在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教师和教师职业。

5.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孔子第一个办起了“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灌输的思想。

6.P24汉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类。

7.P24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体系最完备的历史时期。

官学体系分中央学和地方学两大体系。

8.P251794年,法国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

9.P25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私办的和独立的师范学校

10.P26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已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人们清楚的认识到: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2.2.1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

11.P27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12.P27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

(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

(2)维护和推动社会发展(3)促进人类自我完善

13.P28促进人类自我完善表现在:

(1)影响人的灵魂

(2)开发人的智力资源(3)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人

14.P29喜欢模仿教师称为“向师性”——是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5.P29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6.P301983年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7.P3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克服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需要

18.P30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19.P31如何引导教师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

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⑵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

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20.P31个人利益最大化产生的三大主义: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21.P31反映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四点:

公平竞争(第一位的)、诚实守信、互惠互利、自由竞争

2.3.1教师职业理想

22.P32教师职业道德的道德四个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技能

23.P32如何才能确立和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

(1)对教育的意义和地位要有深刻的理解

(2)对教育的内在规律有正确的把握(3)对教育的具体工作要有热爱之情和献身精神

24.P32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5.P32教师职业责任的方面:

⑴对学生负责⑵对学生家长负责⑶对社会负责

26.P33教师职业作风的含义:

所谓职业作风,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27.P33教师应该树立那些优良职业作风?

⑴实事求是,坚持真理⑵工作积极,认真负责⑶平等待人,团结互助

28.P34教师职业技能含义:

所谓教师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29.P34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⑴钻研业务知识⑵掌握教育规律⑶具备管理能力⑷勇于实践创新2.4.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30.P34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2)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

3)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4)教师职业劳动的长周期性。

31.P37教师的劳动产品----即学生——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

32.P34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表现在:

⑴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⑵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33.P35学生的“向师性”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特征。

(判断)就是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生依然存在这种慕师、崇师心理,不少学生正是由于受到所崇敬的教师的影响,而决定自己的志向的。

34.P35不少学生正式由于受到所崇敬的教师的影响,而决定自己的志向——“向师性”

35.P36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36.P3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道德意识的自觉性;2)道德行为的示范性;3)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37.P37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观念、想法及态度等思想意识方面的总称

38.P37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加广泛、深刻、久远的特点。

所谓广泛,就是没有不受影响的;所谓深刻,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所谓久远,指教师道德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风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39.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40.P3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最重要)

(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41.P39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2.P40如何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

⑴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

⑵正确对待优秀教师

⑶正确对待新老教师

⑷所有教师都应当为教育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

43.P40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1师通过学生影响社会⑵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

⑶教师的个人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

43.P41对教师的激励的激励作用:

教师道德的价值还表现为它能激励教师忠于职守、认真执教。

教师道德的崇高性,决定了教师道德规范时时激励广大教师不畏辛苦,为教育事业自觉献身。

就职业道德情感而言,主要是指教师应当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深厚的职业道德。

就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意志而言,主要是指教师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神圣而崇高的,矢志不渝地献身教育事业。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P4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统领、灵魂、根本的地位

2.P4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是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指导和依据。

3.1.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依据

3.P4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4.P43确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时必须依据以下三个因素:

(1)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

(2)一般的教育原则(3)以人为本的原则

5.P44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的原则:

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

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

3.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6.P4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⑴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定向作用

2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指导作用

⑶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评判作用

3.2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7.P45教育人道主义被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就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渗透于教育过程的一切相互关系中,使之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和普遍的导向性。

8.P45教育人道主义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具有人道主义的情怀,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关心爱护对方的切身利益与生存发展。

9.P45人道主义的本义:

首先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它是针对非人道、非人性而言的。

作为一种道德精神,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在价值领域里确立了“人是目的”这一根本的道德原则。

他主张以“人就是人”的眼光来看待人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10.P46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1.P46人道主义原则的演进过程(发展阶段):

(1)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人文主义”

(2)17-18世纪,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了人道主义思想——“人性主义”(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人本主义”

12.P47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含义:

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个体的独立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

13.P47从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不是日益萎缩,而是日益发展。

当今世界,人道主义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3.2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14.P47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包含以下内容: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判断)没有理解人

15.P48有人觉得人道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无法统一的,因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非完全对立

16.P49从历史过程来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

17.P49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

(1)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卢梭,遵循儿童的天性实施“自然教育”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教育运动”,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创造活动,其中也充满了教育人道主义精神(

3)二战后,以马斯洛、罗杰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就是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阶段。

18.P49教育人道主义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其客观的依据:

⑴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要求

⑵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

3从教育的社会功能上讲,要是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19.P50一些学者大力提倡人道主义教育,他们向社会呼吁:

对人们除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外,还要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

20.P50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下,倡导人道主义教育是对人的问题的深切关注。

21.P50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22.P50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23.P50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

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24.P51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没有同情”反映了人道主义原则

3.3教书育人原则

25.P52关于教书育人的描述:

(1)教书育人是对教师是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

(2)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标志

(3)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5)教书育人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核心本质

26.P53韩愈在《师说》中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体现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27.P53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

28.P53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的要求,是因为:

29.P54所谓教书育人就是:

(1)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3)并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30.P54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书育人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一是“分家论”,二是“自发论”,三是“代替论”。

31.P54分家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

有人认为任课教师可以只管教业务不管其他,只要上好自己这科的课程就行了,育人是德育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

32.P55自发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认为教书就是育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本身就是育人,“只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到达了育人的目的”、“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育人的任务”

33.P55代替论——用育人代替教学,教师往往强调了学习的人生意义和知识的价值,却不注重把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容讲清,把一门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讲授变成了纯政治性的说教或空谈。

34.P56怎样贯彻教育育人的原则(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

(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

(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

(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当中(4)把育人拓展到课外

(5)把育人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6)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35.P57课外教学又称“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是“第三课堂”

3.4全面发展原则

36.P59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列宁曾指出,建立社会主义是为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素质能力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

全面发展的三层含义:

(1)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3)强调个人素质能力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

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几点: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