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618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唐诗二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二首》教案.docx

《《唐诗二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二首》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二首》教案.docx

《唐诗二首》教案

《唐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3.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4.学习古人关注民生、心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重难点突破

重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难点:

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首诗。

谁来把题目读一下?

(指名读)大家注意到没有,题目中的这个字(“为”)读——(wéi),意思是——(被)。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直奔课题,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干净利落地导入新课。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与大诗人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一生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其诗作被称为“诗史”,其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等。

3.写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8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第二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致使全家遭受夜雨淋湿的痛苦。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4.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多媒体出示)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飘转(zhuǎn)塘坳(ào)

倚杖(yǐ)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丧乱(sāng)

大庇(bì)广厦(shà)突兀(wù)见此屋(xiàn)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齐读。

(3)提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朗读诗歌(投影出示朗读要求)。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韵脚读出延长音;③读出感情;④边读边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注意停顿。

(2)请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朗读PK。

(3)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适时点拨。

(4)齐读课文。

2.了解记叙要素(投影):

这首诗写了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明确:

茅屋被秋风吹破后的惨状;秋天;诗人家。

3.结合注释,自主学习,了解诗歌大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秋高:

秋深。

②三重:

多层。

③挂罥:

挂着,挂住。

④长:

高。

⑤忍:

狠心;能:

如此、这样。

⑥俄顷:

一会儿。

⑦漠漠:

阴沉迷蒙的样子。

⑧丧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⑨何由彻:

如何挨到天亮。

⑩大庇:

普遍地覆盖。

⑧寒士:

贫寒的士人。

⑩突兀:

高耸的样子。

(2)重点句子翻译。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天渐渐黑下来了。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这样的)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啊!

4.学生串讲全文,师生共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理解诗歌大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默读诗歌,画出诗中描写天气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用几个四字词语来加以概括。

明确:

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学生朗读,评议)

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

2.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风住雨停之后你所“见”到的草堂内外的情形。

明确:

文中描写草堂情形的句子是:

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学生根据这些描写想象风住雨停之后所“零”到的草堂内外的情形。

要求语言简明、连贯,符合原文的情境。

3.试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诗人的生活处境。

明确:

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千疮百孔、摇摇欲坠、陈设简陋破败不堪。

4.师:

好一个凄凉的秋天!

好一座凄伤的草堂!

可怜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般境地里!

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你所“见”到的诗人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讨论后,明确:

衣衫褴褛、年老体衰、生活清苦、饱受困顿、哀伤无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5.师:

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

这是谁之过?

仅仅是因为天灾吗?

饱受“人祸”之苦的,仅仅只是诗人一家吗?

何以见之?

你能借助平时积累的杜甫的诗句来加以回答吗?

讨论后,明确:

《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石壕吏》里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从中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写出了社会的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6.师:

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诗人的处境诚然可叹,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也不失英雄本色!

听读课文,画出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1)边画边放声朗读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明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

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

小结: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又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心中这种炽热的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来诵读全诗!

7.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方式,生生互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和艺术魅力的感悟,培养其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杜甫,字,唐代伟大的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

3.解释加线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卷我屋上三重茅()

(3)忍能对面为盗贼()(4)归来倚杖自叹息()

(5)俄顷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

4.默写填空。

(1)茅飞渡江洒江郊,。

(2),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4),长夜沾湿何由彻!

(5)安得广厦千万间,!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检测小结答案

1.子美现实主义杜工部

2.成都杜甫草堂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3.

(1)深秋

(2)多层茅草(3)狠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阴沉迷蒙的样子

4.

(1)高者挂罥长林梢

(2)布衾多年冷似铁(3)雨脚如麻未断绝(4)自经丧乱少睡眠(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在盛唐时期,曾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极负盛名的诗人,其中最接地气的是白居易。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连老婆婆都能听懂;他的诗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反映最深切的民生疾苦。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欣赏他的《卖炭翁》。

(板书课题:

卖炭翁)

2.理解题意。

“翁”是年老的男子的意思,“年老”的概念是什么呢?

六七十岁。

一般而言,六七十的男子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

安度晚年)作者笔下的卖炭翁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卖炭!

对,题目交代了这首诗所要描写的对象,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3.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写作背景。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背景资料后,教师补充完善: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

“《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饱含深切的同情,所以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5.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线字的读音。

伐薪(xīn)烧炭(tàn)两鬓(bìn)辗冰辙(niǎnzhé)

翩翩(piān)口称敕(chì)叱牛(chì)一丈绫(líng)

(2)解释词语。

①伐:

砍。

②薪:

木柴。

③苍苍:

灰白。

④何所营:

做什么用。

⑤晓:

早晨。

⑥翩翩:

轻快的样子。

⑦敕: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⑧叱:

吆喝。

⑨驱将:

赶着走。

⑩直:

同“值”,价格。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师:

学习诗歌重点在读,从朗读中理解诗歌,感悟诗情。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语气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

1.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读,展示。

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

3.听课文朗读录音。

师:

名家之所以读得好,是因为他们理解了诗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

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歌。

4.结合注释,自主学习,了解诗歌大意。

(1)补充词语解释。

(多媒体出示)

①烟火色(被烟熏黑的颜色)②卖炭得钱(得到)③愿天寒(希望)

④手把文书(拿)⑤回车叱牛(调转车头)⑥惜不得(吝惜不得)

⑦宫使驱将(驱,赶。

将,助词,无实义)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诗,有疑问的小组内合作完成,或者向老师请教。

然后全班展示。

明确: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调转车头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拉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算是充当炭的价钱了。

5.整体感知。

(1)《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的?

(时、地、人、事、结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

大雪天,街市上,宫使强买卖炭翁千辛万苦烧出来的炭,卖炭翁没得到一分钱,他是多么的无可奈何!

印象:

一位又苦又难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2)围绕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

烧炭——运炭——炭被抢。

描写出卖炭翁生活之“苦”。

(3)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营难,表现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一)感悟人物。

师:

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人物?

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分别体现在哪里?

请同学们圈点批注,按照以下提示解答。

明确:

卖炭翁——可怜宫使——横(霸道)

可怜: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横(霸道):

翩翩两骑来是谁?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二)品味写法。

师:

对于如此可怜的卖炭翁和如此霸道的宫使,诗人是如何刻画他们的?

请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赏一赏。

(多媒体出示)

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因为它运用(描写方法或词语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行为、心理等)。

学生批注、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成果: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明确: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年岁已高、满面灰尘、烧炭艰辛的情状,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问:

老翁如此艰辛地烧炭,是为了什么?

(齐答: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为的只是温饱而已。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明确: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矛盾反常的心理,揭示了老人的悲惨处境。

问:

老人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

讨论、明确:

自己身上“衣单”,应希望天气暖和些,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气更冷些。

因为只有天寒,炭才能卖个好一点的价钱。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的心理,更深刻地表现了老翁的悲惨处境。

“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3.师:

老翁将炭卖钱的愿望是不是实现了呢?

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知道?

明确:

他的愿望没有实现。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前两句运用动作描写(把、称、叱、牵),形象逼真地写出宫使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惜不得”写出卖炭翁虽舍不得,却无可奈何的心理。

师:

烧炭难,运炭也难。

好不容易烧得一车炭,盼望着能卖一个好一点的价钱,盘算着换来多少衣服和食物,却被宫使强行买下。

千余斤炭换来的是什么?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取暖,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

4.诗歌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诗歌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期。

明确: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小结:

卖炭翁真是一个可怜的人!

作者通过细腻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对蛮横、趾高气扬的宫使的痛恨!

(三)拓展延伸。

1.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笔,写下了《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

这首诗歌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是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

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

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现在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终南山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老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又遭遇“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卖炭翁会想些什么呢?

他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过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有两处错误,指出并改正。

两鬓苍苍(bìng)回车叱牛(chì)衣裳(shāng)泥中歇(xiē)

2.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指出并改正。

(1)伐薪:

木柴。

(2)驱将:

将要。

(3)惜不得:

吝惜不得。

(4)充炭直:

笔直。

3.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用原文相关诗句填空。

(1)白居易《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检测小结答案

1.“bìng”改为“bìn”“shāng”改为“shang”

2.

(2)“将要”改为“助词,用于动词之后”(4)“笔直”改为“同‘值’,价格”。

3.D解析:

“系向/牛头充炭直”应为“系向牛头/充炭直”。

4.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