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903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本试题卷分为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 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

西方有一句古谚:

“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人猿发展到人。

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

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

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

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

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

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

“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

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

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

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

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

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

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1.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2.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

“食色,性也。

”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D.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

“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可见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注:

爝(jué)火:

炬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

——节选自《庄子*鹏之徙于南冥》

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控于地而已矣控:

控制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

环悬着往上飞

C.时雨降矣,而犹浸灌时雨:

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记载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3分)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去以六月息者也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适百里者,宿舂粮

A.

B.

C.

D.

6.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鹏鸟要子啊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反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D.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10题。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

《新城道中》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铜钲:

铜锣

8.诗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9.试分析颔联和颈联四句写景的特点。

(6分)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2)木欣欣以向荣,。

,感吾生之行休。

(3)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

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

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

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

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

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

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

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

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

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

“……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

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

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

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

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

”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

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

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

“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

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

”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

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

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

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

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

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

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

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一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

你更认可哪一种?

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经过反复精心的评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最终尘埃落定,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奖。

D.招聘又不是选美,为什么一定要女的人面桃花,男的身高要达到一米七五。

1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

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B.中文字词浩如烟海,每个字词的搭配、形成皆有来源,一不留神您可能就会错写或

误用字词,贻笑大方或使人产生误解。

C.我国最大的渔政船“中国渔政311号”开赴南海,担负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其

周边海域护渔护航的任务,同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D.在霍尔木兹海峡这条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局势日趋紧张之际,一艘美国航空母舰进入了该海峡附近的伊朗海军演习区域。

16.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有袅娜地开着的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A.

B.

C.

D.

17.参考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

不超过150字。

(7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

(奖金750万/人民币)

材料二:

韩少功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大陆作家首次,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是一个好的起点。

莫言的获奖鼓励了众多中国作家,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善意表达。

材料三:

有媒体报道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老家山东高密“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赔本也要种”。

材料四:

 回望莫言获奖至今的舆论氛围,谈论金钱要远远多于谈论文学,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

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

——韩浩月《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23日 09版)

18.仿照下面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子,要求引用表现感情的古代诗句。

(4分)

我梦想,来到奔腾的黄河边,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

六、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骨骼,抵达内心;有一种力量,可以唤起记忆,拨动心弦;有一种力量,可以关照自身,叩问灵魂……这就是友谊的力量。

请以“友谊给我力量,伴我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真实的故事和感受。

事例典型,情感真挚,字迹工整,不准套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A“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与原文不符;C“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是在“本能”之外的;D原文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不是“适应”。

2.【答案】C【解析】“食”和“色”本身不全是艺术类,绝对化了。

3.【答案】A【解析】B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C“就是美的历史”绝对化;D“整个运动”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4.【答案】A5.【答案】B6.【答案】D

翻译: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

“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

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

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

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神人之后,怅惘地神游世外,忘记了天下。

8.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波的基调。

9.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后两句描写近景,用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

10.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欢欣愉悦的心情。

12、

(1)、答案 CD对1个得3分,全对5分

解析 C项“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D项“人类是……群体”的说法过于绝对,“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2)、答案 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节的发展。

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后面老黄牛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

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

(每点2分,每点内容结构上各1分。

(3)、答案 ①“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和“主人斥责他”体现了自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

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

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现出主人雇用屠夫要实施杀牛卖钱的冷酷。

(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每点2分,举例1分,分析概括1分)

(4)、答案 观点一:

赞同另一种结局(2分)。

从立意看,另一种结局能够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2分)让老黄牛善有善报,(2分)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期盼和追求,(2分)

观点二:

不同意改结局(2分)太完美的结局不利于表现立意的批判性,(2分)更改结局,就缺少了对自私、冷漠、忘恩负义的人的批判,(2分)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

(2分)(要从立意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

13.CA项“不绝如缕”指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不当。

B项“首当其冲”,当:

承当,承受;冲:

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在句中情感色彩不当。

C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D项“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此处不当。

14.A项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15.C

16.字数范围内,观点明确或有独特见解,语言表达准确,6-7分,其余酌情赋分。

17.例:

我梦想,坐在辽阔的草原上,在星光的朦胧中,领悟“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我梦想,站在长江的古堤上,在晨光的熹微中,感受“江流天地外”的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