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029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9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docx

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

前言1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2

第一节市情概况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4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6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9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12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2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任务13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14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6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16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18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24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24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26

第五章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9

第一节粮食主产区范围和建设29

第二节稳固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30

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32

第四节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3

第五节建立耕地保护的新机制36

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38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38

第二节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39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40

第四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41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2

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45

第一节构建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45

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45

第三节加强土地生态建设46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49

第一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及发展规模49

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51

第九章对县级土地利用的调控53

第一节对各县级《规划》的整体控制53

第二节各县(市)土地利用指标调控54

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61

第一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61

第二节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64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7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67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68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68

第四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69

第十二章附则70

 

前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市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和城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统筹城乡建设和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规划》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成效、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科学评价,全面分析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供需面临的形势,阐明了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明确了**市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任务,落实了河南省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制定了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公顷。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市情概况

**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东邻**市和**市,南接湖北省的**市和**市,西与陕西省的**市相连,北与**市、**市和**市三市毗邻。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之间。

东西长263公里,南北宽168公里,土地总面积********公顷,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

全市下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2005年总人口1074.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9万人,城镇化率27.8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5人,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市东、西、北三面环山,海拔高度在72.2~2212.5米之间。

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部和南部倾斜,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地理单元。

境内山地面积967567公顷,丘陵面积795260公顷,平原面积888042公顷,分别占到区域总面积36.5%、30%和33.5%。

**市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6个县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为国家优质棉基地。

**市是中国矿产品密集的地区之一,天然碱、蓝晶石、金红石等矿产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红柱石、矽线石、蓝石棉、银矿、金矿、石油、石墨、水泥用灰岩、水泥用大理岩、大理石、滑石、萤石、透辉石、冶金橄榄岩及玉石类等矿产位居全省前列。

**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

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G311、G312、G207、G209等4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市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

**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

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

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市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前列。

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050.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和13.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市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市还是全国闻名的玉雕、烙画、丝绸、刺绣之乡,南阳独山玉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烙画为“世界艺林一绝”,柞茧丝绸畅销美、欧、日本,宛绣淡雅华贵,风格独特。

**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实现**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迈进,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品牌化运作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深入挖掘开发**市楚汉文化、医药文化、衙署文化、曲艺文化、玉文化等特色文化,保护开发文化名胜和文化遗产,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构筑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市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64处,市级87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

南阳府衙、**县衙是中国清代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县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县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3076种、野生动物483种、昆虫2000余种,被誉为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2001年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水库做为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一、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巩固了**市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基础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市逐级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市、县、乡、村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实现了耕保责任“进村入户”,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997~2005年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9532公顷,实际补充耕地9788公顷,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上轮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64000公顷,2005年的基本农田实际保有量867598公顷,高于上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1997~2005年**市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共投资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35000公顷,夯实了**市粮食生产主产区耕地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二、加强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积极、有序地为重点建设项目及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市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坚持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同时,积极为宁西铁路、日南、二广、沪陕及新泌高速公路(南阳段)等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城乡批次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促进了**市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三、加强了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推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996年与2005年相比,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27.16万元增加到76.47万元,增长了1.82倍,土地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全市加大城镇用地内部挖潜力度,截至2005年底,**市共盘活存量土地56公顷,其中闲置土地12公顷,空闲土地41公顷,批而未供土地3公顷。

全力推进以“空心村”为主的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等三项整治,新增耕地4600公顷,提高了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四、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力度,有效遏制了耕地减少的态势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市加大了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力度,重视用规划来引导,用典型项目作示范。

2001~2005年,全市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6个,省级项目1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26700公顷,新增耕地约2700公顷。

同时,全市通过积极实施市、县级占补平衡项目,有效遏制了耕地减少的态势。

五、加大了土地生态建设力度,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997~2005年,全市加大了对25°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力度,累计退耕还林13427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30.02%提高到30.92%。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

通过大力建设和保护生态林业,构筑林业生态屏障,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等措施,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好转。

六、上轮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了管地用地观念的转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规划地位显著提高,规划用地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提高了按规划管地用地的意识,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三是规划实施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但是,由于上轮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预测低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造成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规划调整频繁、部分类别新增用地超标等问题,现行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对新一轮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2005年**市土地总面积********公顷,其中:

农用地面积********公顷,占**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公顷,占13.20%。

(一)农用地

耕地:

面积99216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

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

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分布在**区、**区、邓州、社旗、方城、唐河、新野和镇平等8个县(市、区)。

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68%。

园地:

面积5286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

园地中果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

果园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南召两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县。

林地:

面积81976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0.08公顷。

**县的林地最多,占全市林地的32.07%;依次为南召、内乡、桐柏、淅川。

牧草地:

面积45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

**县牧草地最多,占全市牧草地的80.09%,依次是社旗、邓州、内乡、西峡、方城、**区和**区。

其他农用地:

面积1577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

(二)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面积2045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

其中:

城市用地面积1289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31%;建制镇面积22943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6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公顷,占3.22%。

交通水利用地:

面积6511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

其中:

铁路用地面积2345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5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公顷,占2.96%。

其他建设用地:

面积418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

其中: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3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公顷,占78.69%。

(三)未利用地

水域:

面积2596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

其中:

河流水面面积25956公顷,占全市水域用地面积的99.96%;湖泊水面面积10公顷,占0.04%。

滩涂沼泽:

面积5696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5%。

其中:

滩涂面积56781公顷,占全市滩涂沼泽面积的99.67%;沼泽地面积187公顷,占0.33%。

自然保留地:

面积26699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

主要分布在南召、桐柏、内乡、唐河。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

**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

在土地规划分类体系确定的33个三级地类中**市占了31个。

全市耕地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分布于山地丘陵区。

园地主要分布于西峡、南召和桐柏的丘陵区。

(二)林地面积比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

2005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

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和桐柏等5个县的山地丘陵区,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9%以上。

(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少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349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3.20%,高于河南省9.6%的平均水平。

但不易开发的裸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45.2%,适易开发的荒草地所占比例不到10%。

且荒草地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317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末的0.098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0.093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61974公顷,仅占26.40%;中低产田面积730191公顷,占73.60%,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53026公顷,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82%,人均农村居民点205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高限150平方米的1.37倍。

近年来**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三)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工矿占地面积较大,布局较为分散,每公顷工矿用地产值与1996年相比虽然提高了近2倍,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问题

2005年,全市山区丘陵水土流失面积475700公顷,占山区丘陵土地总面积的26.98%,其中重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0%,虽然近年来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生态治理投资不够,该区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既是**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现期。

人口增加、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生态安全对土地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契机。

一、面临的不利形势

(一)耕地保护的任务艰巨

**市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市,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预计分别达到1110万人和1199万人,人均耕地分别下降到0.089公顷和0.083公顷。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高峰的相继逼近,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随着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规划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速铁路、宁西铁路扩建工程、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侯十高速公路、武西高速公路(南阳段)、二广高速张华岗至新野歪子段高速公路及**市核电等国家、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相继开工,预计占地总规模将达到414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2900公顷。

2005年,**市城镇化率为27.82%,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36%和50%。

推进城镇化使得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市作为河南省粮食生产主产区,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未来可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在用地需求全面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约束双重压力下,全市行业间、城乡间和区域间土地利用矛盾将日益突出,亟待通过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行业间土地利用目标的的多元化,使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市在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

**市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偏少、水污染、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规划期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又要加强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任务艰巨。

二、土地利用转型面临的机遇

(一)粮食主产区建设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契机

全市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借助**市粮食主产区建设的政策机遇和投资支持,通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和重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既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又能缓解**市经济建设土地供需的矛盾。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契机

规划期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6.3:

50.3:

23.4演变为19:

55:

26,实现“二、三、一”的结构比例;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益,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契机。

(三)新农村建设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供了契机

规划期间,**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200个试点村、5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1782个村容村貌整治任务。

制定村镇规划,大力推进空心村整治,为城镇建设发展腾出必要的建设空间。

(四)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建设为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提供了契机

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市按照国家“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调水原则,“建设绿色**市,确保一库清水”。

实施封山育林,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

规划期间,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系列工程建设为**市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了契机。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保障**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并且由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非农业建设优先考虑利用未利用地和其它农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安全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用地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统筹城乡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整合城乡土地资源,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妥善处理区域各类用地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市。

(五)可持续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贯彻环境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任务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统筹安排农用地

实行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全面管护。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补充耕地质量,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

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合理调整其他农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农用地整体利用水平。

二、统筹安排各行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相结合,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保障**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改变低效、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

三、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规划期间,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制定不同区域环境保护的用地政策,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四、优化结构和布局,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和引导,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城乡和行业土地利用。

五、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作用。

扎实推进基础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应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监控、调整机制,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实现。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确定**市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

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010年、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991000公顷、988900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853000公顷以上。

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各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发展用地、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以及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用地和能源建设用地。

其中,中心城区用地规模由2005年的9028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16500公顷。

三、土地节约集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