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358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docx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部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西北旱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6省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后备区和畜产品的重要产区。

为指导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适度挖掘该区域发展潜力,促进增产增收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特编制本规划。

一、重大意义

(一)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

西北旱区资源储备开发空间广,农业发展潜力大。

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立足现有水土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好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对于加强农业产能建设,保证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二)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

西北旱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对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三)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西北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农牧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

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对于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打赢西北旱区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确保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

西北旱区边境线长,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农牧业是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农牧民安居乐业,对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五)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农耕文明、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牧业历史悠久,民族乡土气息浓厚,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汲取传统农耕精华,对于保护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农业,发扬拓展农耕文化意义重大。

二、发展形势

(一)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特点

西北旱区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独特,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水土资源不匹配。

西北旱区国土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1%,耕地面积3.67亿亩、占全国的18.1%。

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2400-3200小时,大于10°C的年积温2200-4000°C。

水资源总量2482.4亿立方米、占全国10.6%,但亩均水资源量只有7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9%,且蒸发量大,时空分布不均衡。

受水资源约束,适宜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有限,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是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多样,地形地貌复杂,拥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不同地形,包括草原、农田、荒漠、森林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呈现灌溉农业区、旱作农业区、草原牧区、沙漠戈壁区等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

西北旱区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脆弱,风蚀、水蚀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0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9.41%,盐碱土地1.5亿亩,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82.31%。

三是草地面积大,但产量低。

西北旱区大多以草地植被为主,草地面积23.9亿亩,是全国最大的农牧交错区。

西北旱区的草原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荒漠类等为主,多处于六、七、八级,干草产量平均在1000千克/公顷以下,载畜能力不高。

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荒漠区和绿洲边缘人口增长快的区域,草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加,草地资源退化问题严重。

(二)主要成就

一是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快速增长。

2014年,西北旱区粮食总产量6381.55万吨,比2004年增长34.76%,高出全国5.46个百分点;肉类621.74万吨,增长20.69%,高出全国0.52个百分点;奶类1257.83万吨,增长59.2%;特别是薯类,在全国产量减少的趋势下,产量640.31万吨,增长17.91%。

二是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地膜覆盖保墒、塘窖集雨补灌、扬水压砂补灌、坐水点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模式逐渐成熟,膜下滴灌、智能微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效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双垄沟播、科学密植、压夏扩秋等农机农艺结合跟进,果-畜-沼、粮-畜-沼-肥、粮-畜-肥、草-畜-肥等循环农牧业模式逐步建立,农业种养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石膏、硫磺、过磷酸钙化学改良、植物改良等土壤盐渍治理技术广泛应用,土壤沙化、荒漠化治理成效明显。

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实施,划区轮牧、禁牧、舍饲养殖、人工种草等措施不断跟进,西北旱区生态恶化的总体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出现好转。

四是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迅速。

西北旱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内蒙古羊肉和奶、新疆棉花和林果、陕西苹果、甘肃马铃薯、青海耗牛藏羊、山西小杂粮、宁夏枸杞和滩羊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其中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60%,宁夏枸杞占50%、陕西苹果占25%,内蒙古羊肉、牛奶均占22%,为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农牧业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引入,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统一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农民合作社达26.3万家,比2010年增加19.5万家,增长287%。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218家,比2004年增加121家,增长125%。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新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位居全国前列。

(三)面临挑战

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西北旱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局部地区水资源过度利用、地下水超采严重,流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塔里木河、石羊河、黑河等河流不同程度出现断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没有启动大型水利工程的前提下,农业用水总量难以增加,供需矛盾更加凸显。

二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尽管西北地域广袤、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功能日益退化。

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盐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50%上升到当前的69%。

一些坡耕地、沟地仍然处于边开垦边弃耕状态,加剧了当地水土流失。

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

三是农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西北旱区农牧发展结合不紧密,种养业间循环链条没有形成,牧区农区畜牧业发展协调不够,牧繁农育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机结合的“三元”结构尚未建立。

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

四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西北旱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8.6%,远低于全国44%的水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灌溉率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率低,农业抗旱抗灾能力脆弱。

如陕西关中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37.7%,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

人工种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建设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五是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

地膜覆盖技术带来“白色革命”的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

西北旱区地膜使用量144.1万吨,占全国34.5%,回收利用率不高,在地膜使用量最大的新疆,农膜回收率仅60%左右,地膜污染日趋严重,残膜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质量下降。

同时,大量秸秆和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均不足70%,成为农业环境治理的难题。

六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

自1961年以来,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平均每10年增温0.27℃,是我国增温明显的地区之一。

气候变暖引起旱灾、洪涝加剧,农业病虫害加重,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提高。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改善为目标,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各类开发活动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

明确开发上限和保护底线,严格限制开发新的耕地,严禁超采地下水,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坚持科技与改革结合。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引领,用改革推动经营方式转变,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优化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加快形成农业发展新方式,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农牧业科学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局部与全局统筹。

跳出西北谋划西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西北生态屏障功能,统筹区域发展,实现跨区优势互补,走区域大平衡之路。

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市场与政府协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作用,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

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粮草兼顾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机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地膜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提升,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农牧业结构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保护和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食生产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产能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实施梯田改造和坡耕地治理,推广等高种植、垄沟聚雨、深松蓄水技术,营造土壤水库。

选育节水抗旱品种,配套栽培耕作,应用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推广地膜、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等技术。

完善集雨农业蓄水技术体系,建设集雨窖、蓄水池等微小水源工程,发展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

推进“两减两扩”,即适度调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和牧草种植面积。

新疆低产棉田和非法开垦荒地实施退地减水,到2020年退地减水700万亩,退减棉田用于发展牧草、青贮玉米、牧草等,其余退减耕地用于封育和生态恢复。

推进粮饲协调发展。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草轮作、退耕还草、压减低产棉田等方式,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扩大人工草场面积1220万亩。

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在农牧交错区,率先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推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在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逐步调减玉米种植,发展胡麻、油葵、饲料油菜等低耗水作物,在生态脆弱区,积极发展耐盐耐旱的饲油兼用油莎豆等沙生植物,在新疆、青海等地区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生产,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料的需求。

继续支持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实施基础母畜扩群补助。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加快发展新疆棉花和林果,甘肃制种玉米和马铃薯、内蒙古羊肉、奶类、山羊绒和马铃薯,陕西苹果,青海牦牛和藏羊,山西小杂粮,宁夏枸杞和滩羊等优势特色产品生产,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提升农业附加值。

加快农业信息化物联网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产品交易平台。

加快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创建活动。

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

以草原承包到户为前提,以单户和经济合作组织为经营单位,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人工种草,大力发展舍饲养畜,实现草原围栏化、牧民定居化、饲草料生产基地化、家畜良种化、牲畜圈舍暖棚化。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提高畜牧业转型发展保障能力。

推广牧区架子牛、架子羊到农区育肥,减轻草场压力,推进农牧结合草畜联动一体化。

力争到2020年,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

(二)保护水土资源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步伐,大力推进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地面灌溉向滴灌、喷灌转变,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引导用水主体改变大水漫灌等粗放灌溉方式,采取因墒、因作物灌溉,发展测墒灌溉。

配合相应的结构调整节水和农机农艺措施,提升保水节水能力,扩大高附加值农副产品生产。

到2020年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到50%左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在900亿立方米左右。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分耕地质量等级,定期发布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

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

严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

采取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开展盐渍化耕地治理。

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到2020年,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

(三)改善农业生态与环境

加快农膜回收利用。

加强监管,严禁不符合规定的超薄地膜生产使用。

建立完善各级农膜回收网点,督导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开展残膜回收利用。

扶持建设一批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回收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废旧农膜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优先支持具有地膜回收和再加工能力企业从事地膜生产,推动企业承担地膜回收的主要责任,推进农膜捡拾机械研发。

开展可降解地膜、功能地膜等新型地膜的研发和试验示范。

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推动生态循环农业。

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根据资源承载力、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试点项目,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实现污水减量化,采取沼气处理、就近农田消纳、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处理养殖粪污。

加大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等“五料化”利用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

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激发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退牧还草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推动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保护天然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恢复草原植被,控制草原虫鼠害,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到2020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

五、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现有的产业基础、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传统,将西北旱区划分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草原牧区、沙漠戈壁区。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旱作农业区

本区包括黄河中上游、长城沿线(除河北段外)和陕、甘、宁、新、青等省区的旱作农业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低于400毫米,且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降水占年降水70%—80%。

亩均水资源500—550立方米,单位面积耕地拥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农田向草原的过渡地带和农牧交错区,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马铃薯以及高粱等杂粮作物,特色林果等经济作物较丰富。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水分和田间集蓄雨水。

农业经营粗放,农业节水技术普及率低,降水利用率一般仅在35%—45%左右,中低产田比重大,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但光热条件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较为有利。

该区地处我国优质奶源带,也是我国肉牛、肉羊主产区,发展潜力巨大。

本区发展重点是:

改造中低产田,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作物单产;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压夏扩秋,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主要任务包括:

加强集雨水池、水窖等微小水源工程建设,开展垄沟种植、等高种植等田间集雨工程。

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半膜覆盖、集雨覆盖种植、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抗旱保水等技术措施,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除产粮大县外,适度压减小麦种植面积,发展春玉米种植。

适当调减低产田,加快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配合秸秆资源,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

完善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和科学管理体系,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二)灌溉农业区

本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渭河平原和新疆绿洲区域,是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西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灌溉农业区。

降水较少,年均降水量50—300毫米,地表水较丰沛,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4,节水潜力大。

土地较肥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以及大麦、谷子、高粱等特色杂粮。

该区地处我国优质奶源带,也是我国肉牛、肉羊主产区,规模化养殖水平略高于旱作农业区,草食畜牧业发展潜力大。

本区发展重点是:

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健全水权管理制度;推进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

主要任务包括:

通过管道输水节水、田间节水、微灌等工程节水,配合相应的农机农艺措施,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

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适度增加下游生态用水,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确保流域生态系统平衡。

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全面提高作物单产。

积极发展粮草轮作,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种养结合及循环农业发展。

(三)草原牧区

本区包括新疆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及河西走廊、宁夏中北部及内蒙古中部等地区。

年降水量100-200毫米,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

该区是全国草原面积大的区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0%左右,是我国草食畜产品的传统产区。

牧草多为旱生、强旱生的低矮禾草、藜科植物和盐柴类灌木、半灌木,草群矮且稀疏,产草量低。

区域内一些交通便利、人口增长快的区域,草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加,加上植物生长环境严酷,草场退化严重。

整体看,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

本区发展重点是: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增加草原植被和产草量;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行以草定畜,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

主要任务包括:

采取草场改良、人工种草、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措施,修复草原生态,推进草畜平衡。

实施已垦撂荒草原退耕还草,通过人工补播、适当灌溉等工程措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加快畜种改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舍饲半舍饲圈养,建设饲草库棚和配套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四)沙漠戈壁区

本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山脉以及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地区。

沙漠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戈壁总面积约45.5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极端最低温度低,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比较恶劣,植被稀疏,基本上没有农牧业生产活动。

本区发展重点是:

加强防沙固沙,发展治沙产业;开展草原封育禁牧,保护植被及其生态系统。

主要任务包括:

采取综合措施,在沙漠边缘地区增加沙区灌草植被,控制荒漠化蔓延,保护农区生态系统。

在戈壁滩上保护植被及其生态环境。

六、重点工程

按照规划目标和任务,在调整完善现有工程项目的基础上,整合和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资金和地方投入,着力解决市场配置“失灵”问题,积极引导带动社会投入,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旱作节水农业工程

重点在旱作农业区建设库、坝、塘、窖等集水、蓄水补灌设施,实施坡改梯、坡耕地及沟地治理,配套小微设施集雨贮水和截流蓄水设施,发展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

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

推广全膜覆盖、半膜覆盖、秸秆覆盖、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应用等技术。

在灌溉农业区充分利用滴灌、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灌溉手段,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垄膜沟灌、测墒节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专栏1旱作节水农业工程

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新疆棉花生产基地项目在新疆棉区建设高产稳产田。

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补助实施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农化抗旱抗逆等节水农业技术。

(二)草食畜牧业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业良种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加强畜牧业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提升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

专栏2草食畜牧业建设工程

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奶牛、肉牛、肉羊等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

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牛羊原良种场及品种资源保护场。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

(三)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在农牧交错区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提升特色蔬果“菜篮子”工程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实施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工程。

专栏3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项目支持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建设蔬菜、水果标准园。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在“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

(四)循环农业工程

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粮食类、经济作物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

专栏4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重点以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为主,推动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粮改饲示范补助实施青贮玉米、燕麦等饲草种植,促进饲草料产品就地利用转化。

(五)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

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模式,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工程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