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381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年级12月质量检测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评论家认为,余华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有时让人难以理解。

该_______的地方他偏偏平静如水,该掩鼻而过的地方他偏偏_______地反复把玩。

该悲悯的地方,他又偏偏________,把应该有的万千愁绪化为_______地扑哧一笑。

A.心旌摇荡饶有兴致忍俊不禁没心没肺

B.心惊胆战情有独钟轻描淡写无缘无故

C.心惊胆战饶有兴致轻描淡写没心没肺

D.心旌摇荡情有独钟忍俊不禁无缘无故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心旌摇荡:

面对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东西,心驰神往,不能自制。

心惊胆战:

形容十分害怕的样子。

饶有兴致:

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或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情有独钟:

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忍俊不禁:

忍不住要发笑。

轻描淡写:

1.用浅淡的颜色轻轻描绘。

2.说话或行文时有意把某个问题轻轻带过。

没心没肺:

一指谓不动脑筋,没有心计。

二指的是一些冷酷残忍、心狠手辣,甚至对待亲人、朋友手段都极其恶毒,缺乏感情色彩。

无缘无故:

没有一点原因。

本题应注意所填词语与句子中已给的词语的意义关联,句子中的“偏偏”包含语气的转折,最后一个横线上的词语用来修饰“扑哧一笑”,综合考虑清楚,应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进入60年代,诗歌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

,:

,;,偏重于革命的壮志豪情的抒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

①诗歌的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产生分化又重新整合的过程

②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

③另一些诗人以郭小川和贺敬之为代表,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

④分化主要产生两种倾向

⑤一些诗人开始刻意追求优美和谐的意境

⑥努力寻找和创造生活的诗情画意

A.⑤⑥③①②④B.②⑤⑥③①④C.②①④⑤⑥③D.⑤⑥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结合“转变”分析,②为首句;结合“分化”分析,①④在一起;结合“一些诗人”“另一些诗人”分析,⑤在③前面;由“刻意追求优美和谐的意境”“寻找和创造生活的诗情画意”分析可知,⑤⑥在一起,综合C项正确。

3.根据诗中描写的季节,下列诗句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甲、春季乙、夏季丙、秋季

①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②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③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④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⑤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⑥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A.甲:

②③乙:

①⑤丙:

④⑥

B.甲:

②④乙:

①⑥丙:

③⑤

C.甲:

④⑥乙:

②③丙:

①⑤

D.甲:

④⑤乙:

②⑥丙: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

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季节。

①中,结合“芰荷”分析可知,为夏季;②中,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为春季;③中,结合“草低”分析,为秋季;④中,结合“燕草如碧丝”“秦桑”等分析,为春季;⑤中,结合“霜”分析,为秋季;⑥中,结合“小麦覆陇黄”分析,为夏季。

故选B。

4.以下是几位学者探讨“文学怎样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话题时的发言,最契合论题的一项是()

A.历史的风起云涌、传统的塌陷和人伦的巨大改变,便是中国文学讲述的中国大故事,这样的大故事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B.不了解中国当下发生的一切,没有把握中国问题的思想能力,我们的作家就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作家。

C.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同时,在当代中国故事中提炼当代精神核心,构筑中国文艺的内在支撑。

D.今天的作家,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听到、读到、看到中国故事,让凸显东方智慧的中国故事滋养和修复曾偏斜、西化的人类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题干中的“怎样讲述”强调的是方法和途径,只有C项是最契合该论题的。

A项,阐明了什么才是“中国故事”;B项,从了解和把握中国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优秀作家的标准;D项,阐明了作家的责任和“中国故事”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纾:

解除

B.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

本来,原本

C.可谓至大至庶矣庶:

众,众多

D.以说干阁下再矣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③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8.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5.B6.B

7.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该是只顾眼前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这确实是世上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③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遇到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言辞不被采用。

8.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意思是“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本来、原本”错误。

“原”应为“推测”的意思。

故选B。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不正确。

文中“出糟糠之馀”意思是“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

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之”,助词,的;“涵濡”,浸润;“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之”,助词,的;“以”,介词,凭借;“邀”,求取;“浅鲜”,浅小的;“而已”,罢了。

(2)“此”,代词,这;“诚”,确实;“逢”,遇上;“之”,助词,的;“会”,机会;“而”,连词,表并列;“有为”,有所作为。

(3)“某”,我;“谓”,认为;“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定语后置句,有才学的大丈夫;“患”,担忧;“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遇”,遭遇;“既”,已经;“其”,那;“其时”,指好的时代;“用”,被重用。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结合题干要求分析。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文章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是总述,余下四个自然段阐明了写本文的原由。

第二段说“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现有储备不足以救助百姓;第三段说“发常平、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这样的救助办法无救患之实,不是长远之计;第四段说“今宋兴百有除年”“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表明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第五段说龚舍人“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居于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②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③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

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

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

②图书:

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

这里指文章。

③齐物:

整顿,使物齐整。

9.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0.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答案】9.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

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

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

10.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

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可逐句分析。

开头两句“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意思是像我自己看自己都觉得讨厌,不是您谁肯特意寻来看望我,说明苏轼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柳子玉主动寻访探望,表明二人感情深厚。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意思是文章写得曲折跌宕,悲伤年华老去,夜深了我们还在青光闪映的灯火下长谈,表明苏柳两个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长时间相谈。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二句意思是早年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如今担任小小的官员哪还敢有救世的心思。

结合注释可知,此时柳子玉谪官寿春,这两句诗和前三、四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柳子玉不幸遭遇的同情。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意思是向南行走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呢,听那秋天涛水的声音,就像千万鼓声一样,表达出诗人对柳子玉前途的担忧和鼓励。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看,“秋”点明了柳子玉寻访苏轼的时间是秋季,诗句的意思是听那秋天的风水相激形成的涛声,就像千万军鼓同时敲响发出的声音,何其雄壮,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表达出对柳子玉的鼓励和祝福之意。

从手法上来看,“一听秋涛万鼓音”是写景,又在诗歌的结尾,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把秋天风水相激的场面写成“万鼓”齐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睛: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

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四、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⑵淇则有岸,_______。

(《诗经·卫风·氓》)

⑶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

(屈原《离骚》)

⑷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⑸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⑹浮光跃金,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⑺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⑻冷眼向洋看世界,________。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答案】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隰则有泮(3).夕揽洲之宿莽(4).钿头云篦击节碎(5).娇儿恶卧踏里裂(6).静影沉璧(7).士不可以不弘毅(8).热风吹雨洒江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覆”“揽”“裂”“璧”“弘”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

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

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

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

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

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

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

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

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

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

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

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

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

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

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

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

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

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

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

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

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

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

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

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

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

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

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

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

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

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

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

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

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

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

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

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

布旗上下扭着动。

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

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

“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C.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D.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1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答案】12.C13.①外貌:

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

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14.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不对。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

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骑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围绕文中的描写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

如结合“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