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500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稳态与环境.docx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稳态与环境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高二年级)

必修3稳态与环境

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课标内容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植物激素

基本要求

1.解释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体会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感悟科学研究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认同科学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2.简述生长素的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关注植物激素应用的价值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通过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探究实验,学会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学会正确区分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学会设计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规范地制作图、表。

4.实验设计:

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扦插枝条的影响。

能清楚地表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下操作性定义、控制变量、实验步骤等环节的具体探究内容。

发展要求

1.简述五大类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2.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说明

1.“小资料:

二噁英”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2.化学调控的概念不作要求。

第二节环境信号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3课时)

第一节植物激素

2课时(含探究活动)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难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各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以科学探索的过程安排教材内容。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对照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是如何处理”、“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等问题,按照科学家的实验和发现过程,逐步深入探索,最后找到“生长素”。

关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如果单纯让学生记忆表1的内容,学生是不易掌握的,应该先让学生总体了解前三种是促进植物生长,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然后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掌握各种激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作用。

“植物激素的应用”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里教师如果运用适当,就可以既能让学生总结、梳理知识,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是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知识背景的。

由于这是一个探究实验,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如实验材料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2,4-D浓度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配制,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

教师要准备好相关的实验用具,指导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做好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及时观察与记录、尽量消除实验误差、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等,实验结束后,应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共享。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课标内容

1.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4.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5.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6.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7.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基本要求

1.说出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2.说明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讨论怎样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形成新陈代谢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

发展要求

概述稳态及其调节。

说明

稳态的调节机制不作过深过细的拓展。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

1.简述神经元及其主要结构。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4.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5.描述体温调节。

发展要求

说明

1.“人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的结构”不作要求。

2.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指胞体、树突与轴突三部分,其它不作要求。

3.“大脑皮层的功能”只要求掌握运动区、体觉区与语言区,其它不作要求。

4.“小资料: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小资料:

突触的种类”、“小资料:

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5.“活动:

接受刺激,发生反应”不作要求。

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基本要求

1.说出体液调节及其特点。

2.举例说出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分泌的部分激素的作用。

3.简述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与代谢的调节。

4.解释胰岛素与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水平中所起的作用,树立质量互变的唯物辩证观。

发展要求

列举性腺分泌的主要性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说明

1.“表2-1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激素”中只要求掌握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神经垂体的作用”作一般了解,不作拓展。

3.“表2-2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中只要求掌握促甲状腺素、生长激素。

4.“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动员应急反应”不作要求。

5.“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作要求。

6.“活动:

甲状腺素促进蝌蚪变态”不作要求。

7.“活动:

模拟尿糖的检测”,“建议活动:

人体内血糖水平与胰岛素”不作要求。

8.“小资料:

瘿——地方性甲状腺肿”、“课外读:

血糖的控制及其异常”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9课时)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1课时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课时

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3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重点有两个:

一是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稳态及其调节。

从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引出多细胞动物中的内环境。

由于多细胞动物的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比较复杂,必须借助于学生初中已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与泌尿的知识,教师在做必要复习的同时,可以人体为例尽量进行通俗地阐述,或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增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关于稳态及其调节,虽然教材列举的是到第三节才学的血糖的调节,但从中也可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为学生后来的学习打基础,在此只是让学生着重明白稳态是一种可变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要维持这种状态,必须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从而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重点:

一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二是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三是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虽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但由于相关的概念比较多,教师的教学时,必须让学生通过回忆及学习教材的内容,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更好地为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打好基础。

兴奋传导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知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电传导所形成的局部电流与电位差的变化以及它的双向性特点;兴奋在细胞之间传递——突触传导,它的传导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和它的单向性特点,最后借助于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说明这两种传导的关系。

针对“大脑皮层的功能”这部分知识,只是让学生一般性地了解人脑的运动区、体觉区及特有的语言区,其它内容不要作过多地拓展。

关于“体温调节”,可以通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的分析,明白体温调节的关键是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3)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的教学重点:

一是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与代谢的调节,二是血糖调节。

难点是血糖调节。

通过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及下丘脑与垂体的学习,让学生对内分泌系统的各种结构建立一个整体印象,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体液调节中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的特点。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应让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并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以及不正常分泌对人体带来的疾病。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难点,教材的阐述思路不是很清晰,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人在不同时候如饭前、饭后、剧烈运动时的血糖变化以及相关激素的调节,了解维持血糖水平的机制及其意义。

关于“性腺分泌性激素”,可结合青春期的特点进行教育。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一、课标内容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基本要求

1.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

白细胞”,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基本要求

1.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树立正确的免疫观。

2.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

3.简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4.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发展要求

举例说出免疫接种的应用。

说明

1.“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不作拓展。

2.“小资料:

单克隆抗体”,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基本要求

1.说出免疫功能的异常反应。

2.说出引发艾滋病的病毒及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3.讨论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措施,养成正确对待艾滋病的科学态度,做到洁身自爱。

发展要求

说明

1.“小资料:

自身免疫病”,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不作拓展。

2.“活动:

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不作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6课时)

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课时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2课时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2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可借助战争的比喻,让学生理解好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同时明确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是否进入人体的体液。

可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让学生来判断,如唾液的杀菌,学生常常误认为是第二道防线,对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区别的方法。

从皮肤破损后的炎症反应,说明其中一些变化,由于这种现象是学生经常碰见的,可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

(2)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多且复杂,在教学时,如果没有把知识整合好,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缺乏系统性,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辨别这两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成熟的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T淋巴细胞、成熟的B淋巴细胞、效应B细胞等,明白这两种免疫既有其各自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涉及到免疫学的应用,教师可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能深刻地体悟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3)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是艾滋病的病理及其预防。

为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针对免疫是不是越强越好的问题,引入免疫调节异常情况如过敏症的学习。

②通过艾滋病导致人体免疫缺陷的现象,引入艾滋病发病机理的学习。

③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它有自己的传播途径,从而引出人类要学会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第四章种群

一、课标内容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发展要求

1.识别种群的分布型。

2.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

说明

1.活动:

“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不作要求。

2.课外读:

“种群生命表”,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

容。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

基本要求

1.活动: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能利用实验结果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实验设计:

不同温度对酵母种群增长的影响。

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3.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读懂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

4.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

“海洋鱼类的最大捕获量”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基本要求

1.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2.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发展要求

说明

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课时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

难点是种群的存活曲线。

①通过种群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

②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③通过用黑白子或者大小相同的黄豆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分析如何准确地估算种群密度。

④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

难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以细菌的繁殖为例预测细菌后代数量变化,引入数学方法来构建细菌增长的公式模型和曲线模型。

②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公式、曲线)→模型检验修正,思考数学公式、曲线的生物学意义。

③结合野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蚜虫或者P125思考与练习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种群指数增长曲线和指数增长数学模型。

④从资源、空间分析并结合绵羊、黄猩猩果蝇培养实验得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理解环境容纳量。

(3)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数量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

①通过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

②通过实例对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加以理解。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外,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草履虫、绿眼虫、衣藻代替酵母菌进行探究,可以降低实验难度。

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扩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项目。

 

第五章群落

一、课标内容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

2.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

发展要求

说明

物种的多度、盖度和频度不作要求。

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基本要求

1.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发展要求

说明

1.植物的六种主要生长型不作要求。

2.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和垂直结构不作要求。

3.小资料:

“自养群落和异养群落”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

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基本要求

1.简述生态位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发展要求

说明

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2.活动:

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度的研究。

学会土壤动物的取样、分离、记录表设计等技能,学会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推理、预测、数据整理、交流等科学方法。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五节群落演替

基本要求

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发展要求

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说明

图5-8不作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0.5课时

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0.5课时

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0.5课时

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0.5课时

第五节群落演替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

难点是丰度、多度、盖度和频度的概念、用途和区别。

①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②补充实例,增加感性认识。

③教师引导学生列表辨别丰度、多度、盖度和频度。

(2)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陆生植物的生长型;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难点是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决定群落的季节性的形成。

①将本节与上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②区分校园内的植物生长型,注意生长环境的不同。

③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④对本节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3)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的教学重点是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难点是生态位的概念、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甚至避免竞争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①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②用图片、示意图等将抽象的生态位概念具体化。

③参考教师用书中的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使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得到强化和突破。

④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

(4)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的教学重点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特点。

难点是不同生物群落特点的比较。

①鉴于“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度的研究”不作要求,可以将本节与上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②用不同群落的图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列表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5)第五节《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①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③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六章生态系统

一、课标内容

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基本要求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概念和组成成分,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2.举例说明食物链与食物网并说出其中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评述生物放大。

发展要求

1.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

说明

1.食物链只要求掌握捕食链,其他寄生链、腐食食物链不作要求。

2.小资料:

“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基本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发展要求

1.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说明

1.物质循环仅学习碳循环,其他物质循环不作要求。

2.课外读:

“信息传递”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基本要求

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和谐、匀恒、统一之美。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认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设计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能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正确认识实验的结果。

发展要求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课时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0课时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课时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教学重点一是生态系统的概念,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等内容。

教学难点一是腐食食物链,二是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比较。

可以从“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切入,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讨论生态系统的七大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也可以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以旧带新。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启发学生思考尽管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类型,但在结构上具有许多共同点。

重点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阐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体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尝试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关于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可以教材中的图示为例,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将食物链、营养级、食物网以及生物放大的知识加以有机的整合。

对于三种生态金字塔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实例和图片加以理解,特别是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的原因。

(2)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不作要求。

(3)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教学重点一是的过程和特点,二是碳循环。

难点是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借助于某一条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定性分析“能量沿着一个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为了定量地分析与了解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中的具体变化,可引出林德曼的研究,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的流动情况,并归纳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来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通过碳循环的实例,让学生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