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961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3.docx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3

2020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22分,每题2分)

1.(2分)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驽钝(nú)脸颊(xiá) 坦荡如砥(dǐ)

B.吓唬(hǔ)禀赋(bǐng) 拨苗助长(bá)

C.锤炼(liàn)挑剔(tī) 生意盎然(àng)

D.荒涎(dàn)营生(yíng) 战战兢兢(jīnɡ)

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场景

D.在这个封闭的山村,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这里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理喻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B.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发展.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灵活.

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

5.(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B.《泊秦淮》的作者杜牧是唐朝诗人.

C.“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D.《孔乙己》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

6.(5分)综合性学习

①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②秋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③金秋九月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开始的人生旅途。

展开想象,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情景秋色。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70字)  。

7.(7分)古诗文默写

(1)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2)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十则》)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两句是,。

(5)晏殊徘徊在小园香径,我们听到他望着归雁落花而轻叹  ,  。

(用《浣溪沙》的诗句填写)

 

二、阅读与赏析(45分)

8.(3分)

(一)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

“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间接点明出塞的季节的一个词是“  ”。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9.(10分)文言文阅读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②.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有改动)

【注释】①自赞:

自己表白。

②堵:

墙。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有使,使止之(使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吾与点也(赞赏)

C.天祥将出狱(监禁犯人的地方)

小大之狱(案件)

D.吾事毕矣(完)

汝心之固(本来,原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系之衣带间告之于市

B.其词曰其如土石何

C.至则死矣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过于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自赞》是文天祥死前最后所写的文章。

B.文天祥就义前,“观者如堵”,意思是观看的人很多。

C.文天祥“南面再拜而死”,是因为南面有太阳。

D.文天祥的就义实现了孟子所谓的“不失本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10.(7分)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

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

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挡得住?

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士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士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抡起匾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士兵和那着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

两个客商钻将入来,一个背了  A  ,一个背了  B 。

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箭来射的,也有取出石子来打的,也有取出标枪来标的。

(1)上文选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未明初的小说家  ,上文的故事叫做  。

(2)文中A是  ,B是  。

(3)上文的重要人物是李逵,请结合以上情节说一说李逵的性格特点。

11.(10分)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

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

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

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

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

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

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12.(15分)记叙文阅读

荷叶帽

于君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

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

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

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

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

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

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

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

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

“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

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

真好看!

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

啧!

啧!

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

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气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

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

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

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

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

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

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

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

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

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

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

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

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

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

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

“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具。

”孩子仍是哭。

“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

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文章为何以“荷叶帽”为题?

(2)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为什么七嘴八舌地夸赞戴着荷叶帽的孩子呢?

(3)请对文中的父亲形象作简要赏析。

(4)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我”为何会泪水盈眶呢?

(5)作者通过荷叶帽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三、写作(53分)

13.(53分)写作

请以“一路走来一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22分,每题2分)

1.(2分)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驽钝(nú)脸颊(xiá) 坦荡如砥(dǐ)

B.吓唬(hǔ)禀赋(bǐng) 拨苗助长(bá)

C.锤炼(liàn)挑剔(tī) 生意盎然(àng)

D.荒涎(dàn)营生(yíng) 战战兢兢(jīnɡ)

【考点】14:

常见易错字;12:

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和字音的识记,本题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辨析字音字形,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对一些同音字、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解答】A.有误,“脸颊(xiá)”应读作“jiá”;

B.有误,“吓唬(hǔ)”应读作“hu”,“拨苗助长”应写作“拔苗助长”;

C.正确,“荒涎”应写作“荒诞”;

D.有误,“荒涎”应写作“荒诞”;

故选:

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场景

D.在这个封闭的山村,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这里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理喻

【考点】49:

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解答】A.使用不当,耸人听闻:

耸:

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句中指的舌尖上的浪费没有夸大,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

B.使用不当,当务之急:

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与前面的“目前“语义重复.

C.使用正确,天伦之乐:

天伦:

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D.使用不当,不可理喻:

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与句意不符,词语使用错误.

故选:

C

【点评】词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B.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发展.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灵活.

【考点】79:

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

B.表述正确;

C.搭配不当,“加快”与“规模”搭配不当,改为“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扩大了规模”;

D.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杂糅,删去“的原因”.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

【考点】72:

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有为什么,可接因为④,排除AB;比较③⑤,可以看出⑤是对①的总结,而③是对整个语段的总结,排除D;故选C.

【点评】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5.(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B.《泊秦淮》的作者杜牧是唐朝诗人.

C.“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D.《孔乙己》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

【考点】F5:

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呐喊》是小说集.

故选:

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5分)综合性学习

①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B 

②秋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重阳节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③金秋九月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开始的人生旅途。

展开想象,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情景秋色。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70字) 示例:

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 。

【考点】F5:

文学常识;61:

修辞手法及运用.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①要知道“隶书”的特点,根据隶书的特点进行判断;②要知道秋天所有的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风俗;③所写内容要符合要求,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解答】①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故选B;

②传统节日在秋天,而且有赏菊和登高风俗的是“重阳节”;

③根据秋季的特点进行答题.

答案:

①B;②重阳节;

③示例:

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

【点评】这道题目综合考查了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和修辞造句,综合性较强.要做好这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7.(7分)古诗文默写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滁州西涧》)

(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十则》)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两句是,。

(5)晏殊徘徊在小园香径,我们听到他望着归雁落花而轻叹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用《浣溪沙》的诗句填写)

【考点】EF:

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答案为:

(1)野渡无人舟自横(重点字:

横)

(2)月有阴晴圆缺(重点字:

圆)

(3)见贤思齐焉(重点字:

焉)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重点字:

即)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重点字:

燕)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二、阅读与赏析(45分)

8.(3分)

(一)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

“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间接点明出塞的季节的一个词是“ 归雁 ”。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考点】EJ:

边塞征战诗.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解答】

(1)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颔联“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

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归雁”一词间接点明出塞的季节是春天.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答案:

(1)归雁.

(2)示例

(一):

“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

(二):

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点评】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

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9.(10分)文言文阅读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②.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有改动)

【注释】①自赞:

自己表白。

②堵:

墙。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俄有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