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98443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PPTX 页数:387 大小:5.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7页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7页
亲,该文档总共3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3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美育(专本通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

大学美育,第1章美育概述第2章审美活动第3章美的创造第4章人生美第5章生活美第6章环境美第7章艺术美第8章科技美,目录,第一章美育概述美与美育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第一节美与美育,学习目标了解美的含义与特点。

了解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一)美的含义美是指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继而促使人的精神发生积极变化的事物属性。

美是依赖于事物而存在的,当事物不存在时,其能够表现出来的个性美也就随之消失。

如果事物在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个性美也相应会留下一些记忆,能够使人在回忆中体验到一定的美感。

例如,当人们看到水泥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时,首先产生一种直觉上的美感,继而会由物及人,联想到人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等。

当眼前的情景消失后,不仅人们的直觉美感随之消失,而且联想活动也很快终止,经验性知觉美感也随之消失。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一)美的含义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为情感愉悦、身心轻松和感觉舒适等。

积极的精神变化具体是指人在获得审美体验后,或是产生了对审美对象的喜爱之情,或是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是精神得到了振奋,或是心中有了一种信念等。

积极性是区分美与丑的根本标准。

如果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在被人们认知后,能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发生积极变化,那么,它就是美的;如果使人的情感或精神发生消极变化,它就是丑的。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形象性美的事物和现象是可感知的,无论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即通过声、光、色、线、形等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美具有形象性。

感染性美的感染性是指美能够以情感人,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无论是登上泰山观赏壮丽奇观,还是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都会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

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形象还是音乐形象,它们的美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受到美的影响,从而唤起人的热情,激发其理想和坚定其信念。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3.认同性虽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美的具体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美还是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认同性。

例如,崇尚自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的审美趣味,因此在园林艺术上,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的造园风格(见图1-1)是人们不断追求的。

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大方得体、不刻意修饰的外表是人们认可的天然之美,而浓妆艳抹、穿着怪异是人们普遍不能认同的。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4.时空性任何美的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所以美具有时空性。

美的时空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

例如,百花争艳的景象花争艳的景象(见图1-2)出现在春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出现在秋天。

又如,歌声是优美的,但在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地方唱歌,歌声就不再是美的,而是变成了噪声。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

(二)美的特点5.创造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美在人们生活中不断被创新、优化和完善。

美的创造性是人们不断实践的结果,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美的规律重新创造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例如,自然美是被人们发现的,这种发现本身就包含着创造,而普通的山水风景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成为风景名胜区,这更是对自然美的再创造;生活中的物品、服饰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美,这些美同时也在历史发展中千变万化、推陈出新;而艺术美的创造性更加明显,艺术作品都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突破,进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一)美育的含义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指在美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然审美、艺术审美等审美实践活动,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塑造,从而培育和谐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美育既是审美的人格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和形式美感教育。

美育包含娱乐教育、爱美教育、人品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

美育的形式生动活泼,过程轻松愉快,因此,美育一般都能使人乐于接受,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二)大学美育的意义1.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激发热情。

陶冶情操。

激励精神。

提升思想境界。

提升创造力。

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二)大学美育的意义2.对学校发展的意义降低管理成本。

优化学校人文环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

(二)大学美育的意义3.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美育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和发展。

美育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在自己创造的幸福家园中诗意栖居,而这种诗意栖居的过程,就是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是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过程。

美育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的情感、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势在必行,而美育在这些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美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人们懂得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所处环境,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学习目标了解大学美育的任务。

掌握大学美育的途径。

一、大学美育的任务大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审美、创美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伦理观、真理观、道德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人生的总的看法。

具体地说,审美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的原则体系。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原则,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的东西、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活动和行为、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东西作为审美的标准,反对和摒弃一切假的、丑的、恶的事物,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客观对象,按照美的规律美化自身、美化世界。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二)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人的审美知觉、审美领悟等多种能力因素的综合,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出来的审美认知与创造能力。

人们只有通过美育,积极参加审美实践,融入美的境界,直接感受、体验美的事物,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知觉能力。

审美知觉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造美的活动的出发点,是审美能力中最基本、最初始的能力。

通过审美感知,人们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感性状态,如颜色、声音、线条、形状等,进而获得美感。

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及时、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

由于种种原因,个人的审美知觉能力并不一样,虽然美无处不在,但是有的人缺少发现,缺少审美知觉能力,这就要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各种美的事物的知觉能力,使之具有一双能聆听美的耳朵和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

(二)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知觉具有直觉性,审美知觉能力包含直觉能力,因此,审美知觉能力的培养包含直觉能力的培养。

直觉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它的特点是不通过概念和推理,而是直接从事物的形式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在审美活动中,美感的生成具有直觉性特征。

例如,当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或欣赏艺术的美时,当人们对事物发出“真美啊”的赞叹时,人们并没有经过逻辑的推理,而是凭着直觉,不假思索地发出美的赞叹,而且往往是在发出赞叹后还讲不出为什么要赞叹。

总之,审美就是直觉。

直觉能力是长期审美实践的结果,美育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审美直觉能力的过程。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培养与提高人的创造力,是美育的直接落脚点,美育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创造是一种超越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本质特性,一个人只有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能够真正认识自我的力量,也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创造力一方面是指专门的创造能力,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指不断实现和更新的生命活力,是健康的个体生命的基本特质与能力。

后者是创造力的基本内涵,又是前者的基础与源泉。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而是有其新意的思维活动,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美育则是情感自由解放的过程,具有使情感得到释放和提升的功能,使情感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成为创造精神的契机。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创造力的心理机制主要由审美联想力和审美想象力构成。

1.培养审美联想力联想是指人在感知外部世界时,由一事物的刺激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一物引起对他物的回忆的心理现象。

联想是一种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是外来的信息同大脑中原有储存的信息相沟通而实现“表象回忆”或“表象转移”的过程。

联想作为一种心理能力,称为联想力。

审美活动中的联想称为审美联想,而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能力就称为审美联想力。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三)培养审美创造力1.培养审美联想力审美联想可以使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信息,建构更丰富的审美意象,引起更强烈的审美反响。

例如,五代牛希济的词生查子里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句子,由芳草想到绿罗裙,芳草的意象就不再只是自然之象了,而是自然之象与恋人之象的交融,并饱含着抒情主人公对恋人深厚感情的意象,这种意象引起的美感就更加强烈了。

审美中的共鸣正是审美联想的结果。

联想力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以上几种联想力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审美联想力,就是要加强这几种联想力的培养。

联想力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生活中获得和储存的信息越多越丰富,联想力就越强。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三)培养审美创造力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是指人在感知外部世界时,对已感知的事物形象(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想象是重新组合表象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能力,称之为想象力。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就是人们对已感知的美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这种能力就是审美想象力。

换句话说,审美想象力是人们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积累,对审美对象进行补充、完善或对各种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新的对象的一种能力。

例如,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想象出一种“高山流水”之势;白居易听琵琶,想象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就是想象力和它的创造所产生的美感效果。

只有这种想象,才能使审美活动具有艺术创造的意味;也只有这种想象,审美才能进入最高境界,审美主体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愉悦。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三)培养审美创造力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创造性。

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想象,人们可以创造和认识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和形象,还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打破生死、人神的界限,创造新鲜、丰满、奇特的审美意象,使之比原来已知的形象更引人入胜,激起人们更加强烈的美感,从而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以至有人说,美感就是“想象的乐趣”。

就艺术创作而言,可以说想象是最根本的独创能力,如中国龙的形象、孙悟空的形象、宝黛的形象、阿Q的形象无不是想象这种独创能力的神奇创造。

所以马克思将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黑格尔说想象是“真正的创造”,雨果说它是“伟大的潜水者”,布莱克说它是“神的视力”,波德莱尔说它是“各种官能的皇后”。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一、大学美育的任务(三)培养审美创造力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与联想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界线难分,以至有人把两者当作一回事。

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

第一,联想侧重追忆,由一物想到另一物,比较保守,侧重过去,不一定创造新形象;想象侧重未来,以创新为主,常常创造并形成新形象。

第二,联想较被动,由一物想到另一物时受到原先事物较大的限制;想象较主动,可以超越原来的事物主动构成新的形象,而且纵横驰骋,海阔天空。

因此,想象不等于联想,但想象必须以联想、追忆为基础,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想象,而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想象力分为以下两种:

(1)被动性想象力。

被动性想象力是指受知觉对象牵制、不脱离知觉对象的想象力,即表象的重新组合是以眼前的知觉对象为基础或原型的,所以也称为知觉想象力;

(2)主动性想象力。

主动性想象力是指由一物的触发而引起对记忆中各种表象的新的综合的想象,有人称其为综合想象力。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一)自觉加强对审美理论的学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这是从学校的角度保证了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的重视。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获得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道德行为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

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非常值得深思和借鉴,大学生要自觉加强对审美理论的学习。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一)自觉加强对审美理论的学习审美理论主要包括美学理论基础、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其他审美常识三个方面内容。

美学理论基础使人们懂得美的原则、各类审美的范畴、美的存在形式、人类审美活动的过程以及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和审美。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是对艺术的介绍和解读。

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欣赏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知识积累。

其他审美常识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审美常识,它们常常是文化史记载的内容。

比如,俄罗斯人不喜欢黄色,他们认为黄色代表忧伤、哀愁,是病态的不健康的颜色;而在中国,黄色则是黄皮肤、黄土地的颜色,“黄”和“皇”同音,是与皇权富贵紧密相连的,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颜色。

掌握这些民族文化历史方面的审美常识,对于审美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

(二)注重自身审美情趣的养成大学生首先要端正自身对美的认识,重视自身审美情趣的养成。

正如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所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如此,美无处不在,美并不仅仅指一些名家的作品,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学校、商场、大街、公园、公司花草树木、风雪雨雾、水土砂石、日月星辰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所用的物品、精神食粮、艺术品等都是审美的客体。

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

“在清华大学生物研究所看微观世界,那些细菌、病菌、蛋白等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被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了情感、想象及个人感悟和理解的过程。

面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自觉抵制一些不良观点和文化的侵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做一个具有完美人格、富有审美情趣的人。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三)积极参加审美创造实践审美创造是更深入的审美活动,是对美的事物诞生过程的深入体会。

审美创造主要有两种形式:

艺术创作和一般生活审美创造。

艺术创作相对专业,作为文化修养较高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文艺活动,如写诗作文、绘画书法、唱歌跳舞、奏乐谱曲等。

大学校园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空间,无论是正规的美育课堂还是课外社团,都是大学生参与审美创造的良好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在良好的审美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

第二节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二、大学美育的途径(三)积极参加审美创造实践一般生活审美创造,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比如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会用青草编成小狗小猫的模样,会用树叶吹曲子,相应地,他们心里就会产生满足感、愉悦感,获得审美享受。

美无处不在,创造美也是随处都可实现的。

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包括军训、劳动、游戏、体育等,本身就具备了审美创造的意味,只要用心,既可以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也可以随时激发灵感,创造出美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最终只能是一种自我教育,也就是说,无论群体、家庭、社会、环境提供了怎样的美育条件,最终都要经过个人的自觉的审美活动来获得对美的理解。

向往美,是人的天性,大学生应当不断加强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审美修养,成为爱美、懂美、能美的当代青年。

第一章美育概述,思考题对照所学内容,列举自己平时进行的审美活动。

大学美育的意义有哪些?

大学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大学美育的途径有哪些?

感谢您的观看,大学美育,目录,第二章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概述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重拾自我,回归人性,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学习目标了解审美活动的本质。

理解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

一、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科学认知活动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在艺术欣赏中,审美活动经常发生。

比如,登上泰山之巅看日出,置身黄山观云海,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清晨在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或者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就是审美感受和体验。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当然,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可能不相同,但是,这里面又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

人们面对的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人们总会获得某种不止于、也不同于生理舒适的精神上的快感,总会由感官上的悦耳愉目,达到情感上的陶醉、激荡、欣喜,再进而达到理性层次上的领悟概念语言说不清楚,甚至根本说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得到某种程度的赏心怡神的精神享受,而上述活动(感受和体验)都离不开人。

不仅感受和体验的主体毫无疑问必须是人,而且感受和体验的客体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也许可以算是对审美活动的现象描述。

然而,要想科学把握审美活动,仅仅做出现象描述还不够,还必须揭示审美活动的深刻本质。

对审美活动的本质,必须加以多方面的说明,企图用某一个定义或者几句话来说清审美活动是什么,是达不到目的的。

那么,就其本质而言,对审美活动应该如何界说呢?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表现之一,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生活形式。

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根本地,乃是社会的存在物。

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不仅进行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且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与物质生产密切联系,进行社会的精神生产。

人不仅过着物质生活,而且与物质生活相联系过着精神生活。

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人不断获得、发展、肯定、确证、观赏自身的本质,而审美活动正是这一过程的活动形态之一,也是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形态之一。

这里涉及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怎样通过对自身本质的获得、发展、肯定、确证、观赏而产生审美活动等问题。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这里所说的人,是高尔基所说的那种“大写的人”,亚里士多德、富兰克林等都对其下过定义。

然而没有一个定义是令马克思真正满意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确切地说,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是:

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

这个定义标志着古典古代的特征,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人天生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标志着美国社会的特征一样。

”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什么呢?

人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早期著作和19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人的特性、人的本质做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概括地说,其主要思想是人是有意识和有意志的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他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实践活动,包括制造、使用和保存工具(物质工具语言、符号等);同时,人的这种本质,又是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通过实践内化于人自身的结果。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本质恰恰包含在人的这种社会本质中,表现在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社会本性中,马克思正是由此揭示出审美活动的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样写道:

“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

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

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

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马克思在这里通过人与动物的对照,揭示出人的本质,进而又揭示出审美活动的本质。

他极其深刻地阐明:

能够进行有意识和有意志的、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恰恰因为人具有自由自觉的意识和意志,人才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同外在世界区别开来,从而脱离动物界,动物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人正是举着自由自觉的意识和意志的火把,从动物界跨进人类社会里来的。

正是因为人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才能够摆脱直接的、狭隘的肉体需要,超越自己的本能而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人的这种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在于:

人不但通过自己的自觉的意识掌握外在事物的规律,从而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且能够随时随地用人自身的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处处表现出人的意图和目的。

这样的生产是真正自由的、全面的生产,是充分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生产。

这样的生产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也就是审美活动。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充分体现、展示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充分自由自觉的活动。

凡是审美的,都无例外地必须是体现着人的本质的,而且愈是审美的,愈是能够充分地体现着人的本质的。

审美活动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人对自身本质的自我发现、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我观照和自我欣赏。

如果一定要找审美活动的目的,那么可以说,人自身就是目的。

审美活动是为了人自身,正如人的呼吸、饮食是为了人自身一样。

从这个意义说,审美活动同人的呼吸、饮食等活动一样,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活动。

不过,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本能”,而不是自然本能。

也正因此,我们说审美活动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