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8761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第356套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卷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

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由于不同的科目的题型不同,文档中可能会只有大分标题而没有题的情况发生,这是正常情况。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题)

1.根据学习者心理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

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

A.程序性知识

B.操作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元认知知识

2.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力

D.分化概念

3.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症,其高峰发病年龄为()

A.4—6岁

B.6—8岁

C.8—10岁

D.10一12岁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心理测验

B.会谈

C.观察法

D.自述法

5.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沃尔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6.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相应的背景知识

B.概括水平

C.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D.A、B和C

7.组织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8.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9.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

A.动作幅度

B.动作结构

C.动作力量

D.动作速度

10.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A.形成问题的表征

B.知识技能的调用

C.解题成果的评价

D.旧题表述的重复

1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2.“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如何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是教师成长历程中哪个阶段的表现?

()

A.关注自我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13.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14.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一项是()。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15.在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研究中,服从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阶段

B.习俗阶段

C.后习俗阶段

D.权威阶段

16.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速度和质量的是()

A.气质

B.性格

C.需要

D.动机

17.提问者要求列举木材的用途。

回答可能是:

桌椅材料、做成艺术品、筷子等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抽象思维

B.联想思维

C.发散思维

D.逻辑思维

18.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19.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20.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21.教师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22.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尝试一错误学说

B.完形一顿悟学说

C.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D.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23.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技能可以分为徒手操作技能与()。

A.器械型操作技能

B.细微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24.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D.惩罚和服从定向;利己主义定向

25.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6.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这是指()

A.发现学习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程序教学

27.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

A.效标关联效度

B.预测效度

C.构想效度

D.内容效度

2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29.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30.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作品分析

B.问卷

C.会谈

D.实验

二、多选题(共20题)

3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A.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惩罚

E.分化与泛化

32.下列学习中属于符号学习的有()。

A.汉字学习

B.英语单词学习

C.图像、图表学习

D.历史事件学习

E.一般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习

33.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的问题。

A.无结构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固定答案

34.客观题包括以下哪些题型?

()

A.选择题

B.完形填空

C.匹配

D.是非题

35.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以下哪几方面入手?

()

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C.提供多种变化,促进知识的概括

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36.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下位学习

E.命题学习

37.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

A.常模参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38.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包括。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

D.监视策略

E.调节策略

39.自述法的具体形式有()。

A.日记

B.周记

C.作文

D.自传

E.内心独自

40.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

B.反应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

4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教学方法

4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

A.自我中心阶段

B.相对功利阶段

C.权威阶段

D.可逆性阶段

E.公正阶段

43.教师反思有四种常用的方法。

A.校长动员

B.反思日记

C.详细描述

D.交流讨论

E.行动研究

44.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A.恐惧

B.抑郁

C.紧张

D.情感冲动

E.失眠

45.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A.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惩罚

E.分化与泛化

46.问题解决的特点是()。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唯一性

E.固定性

47.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间接强化

D.替代性强化

E.自我强化

4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

A.依从

B.逆反

C.认同

D.内化

E.统一

49.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面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E.水平迁移

50.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间接强化

D.替代性强化

E.自我强化

三、判断题(共10题)

5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

52.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为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

53.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外而内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

54.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

55.头脑风暴训练是指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

56.由于自然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它所得的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际。

()

57.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58.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起起作用。

()

59.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

60.提出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

四、简答题(共2题)

61.简述个性的性格特征。

62.从众

单选题答案:

1:

A2:

D3:

C4:

B5:

A6:

D7:

B

8:

B9:

B10:

B11:

D12:

B13:

B14:

B

15:

A16:

B17:

C18:

A19:

D20:

C21:

A

22:

D23:

A24:

D25:

B26:

B27:

D28:

C

29:

C30:

C

多选题答案:

31:

A,B,C,D32:

A,B,C,D33:

A,D34:

A,B,C,D35:

B,C,D

36:

A,C,E37:

A,D38:

C,D,E39:

A,B,C,D,E40:

A,B,C,D,E

41:

A,B,C42:

A,C,D,E43:

B,C,D,E44:

A,B,D45:

A,B,C,D

46:

A,B,C47:

B,D,E48:

A,C,D49:

B,C50:

B,D,E

判断题答案:

51:

对52:

对53:

错54:

错55:

56:

对57:

对58:

对59:

对60:

简答题答案:

61:

None62:

None

相关解析:

1:

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2:

变式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可以分化概念,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3:

识记性试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症,其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本解析由张恩凯提供)

4: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5: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以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因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

6: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7: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8:

定义:

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环境。

(本解析由张恩凯提供)

9:

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属于操作模仿。

由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可知应为动作结构。

10:

知识技能的调用是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表述。

11: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12:

处于关注生存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13: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14: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15:

本题考察第十章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

根据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研究中,服从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前习俗阶段。

16:

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性社会化。

(本解析由张恩凯提供)

17:

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从不同角度列举木材的用途,应为发散思维,故选C。

18:

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19:

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用练习曲线(学习电码的练习曲线)表示。

20: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

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21:

略。

22: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学习论或认知-发现说。

(本解析由张恩凯提供)

23:

略。

24:

柯尔伯格的6个阶段归属3种水平。

前习俗:

服从与惩罚定向;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

人际和谐与一致(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

后习俗:

社会契约定向;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25:

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26:

定义: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本解析由张恩凯提供)

27:

心理学上,效度可分为效标关联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和内容效度等。

其中,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内容效度。

28:

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29:

贾德在“水下击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经验类化说。

30: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

(本解析由张恩凯提供)

相关解析:

31: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等四个。

32:

E项为命题学习的内容。

33:

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34:

客观题目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

学生的回答只有对、错之分。

以上选项均为客观题。

35:

AE属于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6: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是根据知识学习的复杂程度和知识的存在形式划分出来的。

37: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依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划分的。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则是依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

38:

本题考察第八章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包含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9:

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自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40:

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41:

见教材相关内容。

42:

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四个阶段。

43:

本题考察第十五章教师反思经验里面,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的四种常用的方法。

44:

略。

45: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四个。

46:

问题解决的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47: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以上选项。

48:

本题考察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依从、认同、内化。

49:

数字运算对字母运算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是正迁移;数字运算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因此是自下而上的迁移。

50: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以上选项。

相关解析:

51:

略。

52:

略。

53:

教师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总结,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54: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55:

略。

56:

自然实验能较好地反映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真实情况,所以它所得结果比较实际。

57:

略。

58:

略。

59:

略。

60:

检验假设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相关解析:

61: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62:

从众:

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

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