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400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docx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

英国成为最早产生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

以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最为重要。

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为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

维尔德斯平也为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而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主知主义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被一些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借鉴。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其原因有二:

一是英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习俗根深蒂固,上层社会人士不重视为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的母亲设置的,专以劳动民众的子女为对象的学前教育;二是政府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在20世纪上半期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承担和推动,政府只是给予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协助。

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学前教育政策与计划

1697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国内贫民救济法”(识记),其中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的计划,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的家庭中6~14岁的男女儿童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4~6岁的儿童可以自由入学。

入学儿童每天最多只能进行0小时的纺纱作业,其余时间用于学习。

“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识记)是由资产阶级教育家约翰·洛克制定的,其中规定,在每一个教区内设立一所“劳动学校”,教区中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这种学校,在学校中边劳动边学习,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二、欧文的幼儿学校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的背景

欧文认为,孩子的性格在入小学前基本成型,学龄前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

他明确主张幼儿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形成儿童合理的性格奠定基础。

(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幼儿学校除了进行智育和道德教育之外,还开展舞蹈、音乐和军事训练活动。

在教育方法方面,欧文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孩子。

三、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维尔德斯平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一生致力于宣传普及幼儿学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幼儿们的安全和健康。

智育内容主要有:

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等。

维尔德斯平重视幼儿的智育,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为了满足幼儿家长的要求,幼儿家长们要求维尔德斯平的学校教授“三艺”;而是由于当时贫民、工人阶级儿童的受教育年龄被规定在8岁以内,过了这个年龄就被迫去从事劳动,而无法再继续学习。

智育方法上,维尔德斯平反对传统的灌输知识的做法,反对“鹦鹉学舌”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幼儿学校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儿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活动知识的能力。

他提出的“开发教育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假发好奇心;二是通过感觉教学;三是从已知到未知;四是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五是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

在道德教育发面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排除虚伪、下流、贪欲、残酷、粗暴等不道德行为,培养爱和同情他人、服从父母、守秩序、正直、勤勉、节制、尊重人等品质。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提出要以奖励代替惩罚。

四、福禄贝尔幼儿园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英国是最早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国家。

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对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英国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存在着两种制度的并立:

一种是原来以收容工人阶级和贫困阶层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另一种是以中上层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

(2)幼儿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五、20世纪上半叶的学前教育

(一)保育学校的创立和发展

麦克米伦姐妹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办人。

教育目标主要是招收5岁以下幼儿,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增进其健康;办学特点:

注重幼儿的手工教育、言语教育、感觉训练、家政活动和自由游戏;注意采光、通风及环境的布置。

总之,反对一切束缚儿童的形式主义,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

(二)《费舍教育法》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费舍教育法》,以当时的文教大臣费舍的名字命名的初等教育法。

该项法案的目的是在英国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行政系统和初步确立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在内的学制。

将小学分文5—7岁和7—11岁两个阶段,正式承认保育学校是国民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委托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外,保育学校实行免费入学,并施行国库补助。

(三)《哈多报告》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

1924年,上台执政的英国首届工党内阁任命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并提出了发展中等教育的建议,1933年发表的《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简称为《哈多报告》,指出:

(1)良好的家庭是5岁以下儿童的最佳环境,但同时认为保育学校对城市儿童的发展有重要。

(2)指出5岁并不是区分儿童重要发展阶段的界限,建立成立以7岁以下幼儿为对象的独立的幼儿学校。

(3)幼儿学校的教师也应遵循保育学校的原理,即注重对6岁以下儿童开展户外体育、游戏等自然性活动和进行会话、唱歌、舞蹈、手工、图画等表现能力的训练。

对于6岁以上幼儿进行读写算的正规教育。

肯定了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成绩,并大力提倡开设新的保育学校和保育班,暗示了对7岁以下幼儿进行一贯教育。

六、20世纪下半叶的学前教育

(一)《巴特勒法案》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

1944年,丘吉尔联合政府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法令,即《巴特勒法案》,由当时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名字命名,法令规定初等教育由三种学校实行:

(1)为2~5岁的儿童设保育学校

(2)为5~7岁儿童设立幼儿学校(3)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则可在校内附设保育班,招收3~5岁的儿童。

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未能将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连贯起来的思想形成制度,幼儿学校任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而包括在初等教育之中。

学前教育以5岁为界被割裂开来。

(二)《普罗登报告书》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

1966年,教育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罗登女士发表了一篇报告书,

该报告提议:

(1)学前教育应以20人为1组化成1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1个“保育中心”;它们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所结合起来。

(2)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3)最理想是将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护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的领导之下,同时,在制定新的地区计划和对老区重新规划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学前教育。

(三)《教育白皮书》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

提出的要求:

第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第三,政府为实现上述计划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

一、奥伯林的“编织学校”

“编织学校”的创设者是法国新教派的一名牧师奥伯林,他于1776年创设了“编织学校”。

在学前教育史上,人们一般都把奥伯林的编织学校看作近代学前教育设施规范建设的萌芽。

“编织学校”是一个在农忙时节收留3岁以上的幼儿和年幼学童为对象的保育场所,一周开放两次。

学校有两名指导老师,一名任手工技术指导,另一名任文化、游戏方面的知道,另挑选一些年龄较大的女孩作为“助教”,的教学内容包括:

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和童话故事、植物采集与观察、绘画、地理、以及儿童游戏等。

奥伯林编织学校设置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儿童创设一种有秩序的生活,把儿童置于学校教师的监督之下,是他们生活有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纪律性;二是通过教授标准法语和宗教赞美歌等,是儿童理解宗教教义和提高语言能力;三是通过手工技巧的传授,培养儿童勤劳的品质,并使他们掌握劳动技术。

二、柯夏的“托儿所”

作为法国现代学前教育设施之一的托儿所,其前身是1826年由法国上流社会的妇女帕斯特莱依托慈善组织“妇女会”在巴黎创办的“托儿所”。

1828年,柯夏自己开办了一个“模范托儿所”,不久,在这个托儿所里还附带开设了培养托儿所教员等。

托儿所首先是最有效的公共贫民救济设施,其次是教育设施。

柯夏托儿所的教育内容包括:

宗教、读、写、算、几何、地理、历史、博物、图画、体育等。

教学方法是直观学法,以实物教学为主,柯夏托儿所具有偏重智育的倾向。

三、法国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措施

法国公共教育大臣基佐在有关文件里提到:

应把托儿所看做是初等教育的基础。

1855年3月在教育部长福特尔的努力下,以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名义颁布了有关托儿所组织的敕令,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托儿所内部规章制度”,不仅规定了托儿所的保育时间与幼儿所的设施,还规定了对儿童的教育方法。

如“禁止打骂儿童,要经常的谆谆教诲”。

只能给儿童如下的惩罚:

罚站,不超过10分钟;赶出阶梯教室;禁止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作业;罚他向后转,面对大家。

这些规定表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确立托儿所的保育内容:

一是宗教教育、阅读、书写、运算和绘画的初级知识;二是日常生活知识;三是符合儿童年龄的手工作业;四是宗教歌曲、道德和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

具有宗教色彩,而且具有明显的注重智育倾向。

四、福禄培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最早将福禄培尔幼儿园引进法国的是玛伦霍尔兹·别劳男爵夫人。

福禄培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的两个方面:

一是开始出现为上层社会幼儿创设的幼儿园。

而是将福禄培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方法引入托儿所中,开始注重儿童游戏和户外运动。

五、巴黎公社的学前教育政策

巴黎公社的教育委员曾向托儿所的教师们发出声明,禁止将任何神像和宗教画册带进公社托儿所,并且还提到对幼儿道德方面的教学必须从所有的宗教教义的内容中解放出来,以合乎科学的和方法进行。

其中最大规模的就是“国民近卫军孤儿之家”。

六、19世纪末的“母育学校“母育学校”这个名称最早是在184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卡尔诺提出来的,他要求把“托儿所”改称为“母育学校”。

《费里教育法》,在这个法令中确立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

母育学校的保育内容包括:

一是初步的道德教育;二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三是唱歌、绘画、书法、初步阅读、语言练习、儿童故事、博物和地理的基础概念;四是手工作业的训练;五是按年龄阶段进行的身体锻炼。

母育学校的特点:

一是母育学校的教育特别偏重于智育,学习范围较广泛;二是清除了宗教教育内容,而代之以资产阶级道德教育;三是注意让儿童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四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五是采取直观教学法,注意儿童的游戏活动。

•母育学校的教材有两种:

•1、玩具2、教学用具

母育学校的设施包括保育室、游艺室和带小庭院的游戏场。

完全采用福禄贝尔的玩具、教具和幼儿园教育方法,实现了法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

但是,母育学校在保育内容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知识分量过重,对儿童的作业时间没有限定,致使母育学校充满了小学教育的气息,教师把精力大都放在了教孩子知识方面,而忽略了母育学校应以照料和监护好儿童为主要任务。

七、20世纪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法国进入母育学校等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有60多万,为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教育开始向“民主化”“现代化”迈进

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在开发儿童智力、加速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努力。

并且持续进行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学前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率跃居世界首位。

20世纪80年代后,法国政府继续把发展学前教育看成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技竞争、增强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予以高度重视。

采取中央、省和市镇三级政府分摊经费的办法,保证了学前教育经费的稳定可靠来源。

目前法国学前教育机构正朝着小型、多样、灵活、家庭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尝试。

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

一、巴乌利美保育所

德国比较著名的就是“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该保育所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是一个救济贫民,帮助参与劳动的母亲抚育孩子的场所。

他的目的是为了让穷苦孩子快乐生活。

巴乌利美保育所是季节性的托儿所,招收的对象是1—4岁半的农村孩子,其办学时间从初夏开始,到晚秋结束,上午6点到晚上8点。

巴乌利美保育所的保育方式是:

让孩子们每天都在游戏中度过,对孩子们进行监督,但不给他们任何束缚。

教育内容:

教授正确的德语,教孩子正确的称呼身边的事物,进行守规矩、守次序、协调、亲切、勤劳等有关社会道德方面的训练和生活规律的教养。

教授重点是放在保护孩子们的健康上,教育只是处于附带和从属地位。

二、德国各邦的学前教育政策

英国幼儿学校对德国的影响从1824年开始的。

拜恩政府内务部制定了关于有关托儿所各方面事务的规定,是德国各邦的学前教育政策的典型代表,此规定的特点:

第一,贯彻控制但不予以支持的政策。

第二,坚决反对在托儿所进行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教学。

第三,鼓励儿童在室外进行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这些将来注定要从事“艰苦劳动”的孩子们具有健康的身体,为将来成为劳动者做准备。

第四,强调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

德国各邦对贫民幼儿所采取的教育政策,一直贯穿着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基本思想。

三、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

弗利托娜从1822年开始担任阿尔萨斯州威尔特城的新教牧师,1835年,她在自己的教区建立了一所奥伯林式的“编制学校”,一年以后,她又把这所学校改名为“幼儿学校”,招收贫穷的工人阶级的幼儿,年龄在2岁至义务教育阶段,共有40名孩子。

弗利托娜认为幼儿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一是要保护工人们的孩子不生病,不受伤,增强他们的体质;二是要注意他妈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防止他们“养成粗野、放纵、懒惰、比讲卫生等恶习”;三是通过让幼儿从事编织劳动,来养成他们勤劳的习惯。

弗利托娜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二是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

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宗教教化和道德教化。

四、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儿童活动学校”,并于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

福禄培尔尝试为4~6岁儿童安排的教育内容:

观察、说话练习、数数、唱歌、造型、体操、童话、游戏、野游、回忆。

这部分内容成为后来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基础。

福禄培尔创办的幼儿园是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来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

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的方面:

(1)福禄培尔为幼儿园编制了多种游戏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运用他所设计的玩具——“恩物”进行游戏,以此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和创造性,并训练手的活动技能。

(2)为幼儿园儿童安排多种作业活动,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

(3)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唱歌、讲故事、朗诵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以学前教育的全面改革为最终目标的主要方面:

(1)设立幼儿园;

(2)设立幼儿园女教师养成所;(3)改造托儿所,使之向民众幼儿园方向发展;(4)设置一福禄培尔方法为指导的男女儿童游戏场所;(5)把福禄培尔的方法引进女子学校。

五、20世纪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学前教育

1920年,德国全国“学校会议”和1922年颁布的《儿童福利法》确定了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

学前教育不是教育制度的一环,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环。

这种方针至今影响着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

1922年《儿童福利法》第四条规定的给婴幼儿、学童等提供福利是设施的任务,既要设立公立幼儿园,又要鼓励民间慈善团体和宗教机构看板学前教育机构。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学前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类:

(1)语言教学,包括说、听、绘画、看图说话、唱歌、游戏活动等;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的管理方面,联邦德国根据地方分权制,由各州自己制定发展学前教育计划并加以实施。

联邦德国的学前教育不属于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范围,因此幼儿园不归教育行政部门管辖,而主要由私人、教会、社会团体举办,州儿童局负责所有公、私立幼儿园的督察工作,各州对幼儿园的日程安排无统一规定。

1970年,联邦教育审议会公布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全国教育制度改革方案,此方案将整个教育体系划为初等、中等、继续教育三个领域。

3---6岁的学前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畴,其中5----6岁的学前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

第四节俄国与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别茨考伊与儿童慈善教育机构

1763年俄国的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在莫斯科成立,别茨考伊任教养院院长。

此教养院收容2---14岁的弃婴和孤儿,分成三个年龄阶段实施教育:

2----7岁的儿童主要是参加适龄的游戏和劳动;7----11岁的儿童主要是学习识字和计算,另外,男孩还要学习园艺和其他手艺,女孩子要学习编织、纺织和刺绣;11----14岁青少年主要是学习算数、地理、教义问答和图画等,那孩子还要学习菜园、花园里的工作,女孩子要学习烹饪、缝纫、家政管理等工作。

别茨考伊提到,榜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福禄培尔幼儿园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1860年,在俄国建立了第一所幼儿园。

1866年,在彼得堡发行了德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杂志-----《幼儿园》,此后,在彼得堡还出版了以宣传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为主的教育杂志------《家庭和学校》。

1870年,在彼得堡、基辅等地成立了“福禄培尔协会”,这些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力宣传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推行幼儿园运动,促使幼儿园在俄国各地的开办。

三、苏联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建立和发展历程

1919年3月举行的第八次俄共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了苏俄学前教育的两大任务:

(1)儿童的公共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事业的基础之一,必须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

(2)为了改善公共教育和使妇女们获得解放,应立即设立学前教育机关,如托儿所、幼儿园和托儿站等。

基本方针和政策:

(1)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妇女,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2)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3)学前教育事业是公共的、统一的、免费的和共有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学前教育的制度建设成就的主要特色是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成统一的学前教育制度——“托儿所——幼儿园”。

(二)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的制定及其修订

2、《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的制定及其修订

(三)1989年《学前教育构思》

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批判了20世纪30年代教育整顿后,人为地制造出许多忽视儿童的做法;但对将同年仅仅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忽视童年期自身价值的观。

第二,要求根据当代世界尤其是苏联心理学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就,来改革学前教育体系;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有关科研成果。

第三,改善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条件,保证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的协调性。

第四,彻底改变培训教育工作干部的性质及学前教育单位和管理机构的财政条件。

第五,确立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存的原则,以发展学前教育。

第六,实现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协调一致。

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私立幼儿园的建立

(一)德语幼儿园的产生

美国最早的幼儿园是由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茨于1855年在威斯康星州的瓦特真创办的,这是一所专门为德国移民的子女开办的德语幼儿园。

采用的是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们进行游戏、唱歌和作业。

(二)伊丽莎白·皮博迪与美国一所英语幼儿园

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于1860年在波士顿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

最初的幼儿园和幼儿师资培训事业都是在福禄培尔理论中指导下形成的。

二、慈善幼儿园的出现

19世纪后期,美国出现了一种慈善幼儿园,大部分是教会和社会慈善团体开办的,招收的主要对象是贫穷家庭的儿童,免收学费。

教会创办幼儿园的目的:

一是通过在自己教会所办的幼儿园进行宗教宣传,使基督教思想深入到幼儿心里去;二是把设立幼儿园当做教区的一项事业,通过发展学前教育、开办幼儿园来扩大教会的影响,发展教会的势力。

面向社会贫民阶级开放的一种贫民救济事业。

三、公立幼儿园的产生和发展

1873年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这实际上是在一所公立小学里附设的幼儿园,它的创建者就是当时的圣路易市教育局长威廉·哈里斯。

四、幼儿教育协会的活动

幼儿教育协会的具体工作包括:

第一,为年轻的父母提供解决有关幼儿教育实际问题的指导和建议。

第二,促进幼儿园的成立和幼儿园教育运动的发展。

第三,在社会各阶层中,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呼吁人们给予学前教育事业以足够的关心。

五、20世纪上半叶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哲学思想、心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也给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以指导性的影响。

杜威肯定了福禄贝尔教育理论中关于儿童的自我活动和游戏以及社会参与等原则,但反对用神学解释其中道理的神秘主义色彩,反对恩物和作业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形式主义做法。

他从“教育及生长”“教育及经验改造”“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等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教育方法应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直接经验。

杜威的理论,为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安娜·布莱恩、帕蒂·希尔。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强调研究儿童,注重学前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开展多方面的实验活动,在实践中突破幼儿园关闭自守的局面,是幼儿园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同小学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型机构。

(二)蒙台梭利对美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立,“蒙台梭利学校”纷纷成立,“蒙台梭利热”达到顶峰。

(三)保育学校运动

1915年,美国一批上层知识妇女-----“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团体”,受到英国麦克米伦姐妹创办保育学校的启示,自发地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设了美国第一所保育学校。

(四)日托所运动

美国政府为稳定政局和缓和矛盾,于1933年10月批准建立日托所,专门为失业人员和劳工子女免费服务,提供免费照顾和学前教育的机会。

日托所供应丰富的食物以保证孩子的营养,事实与各年龄组相适应的课程,配备了受过短期培训的幼儿教师,保证孩子受到一定的教育,受到社会普遍欢迎,于是,建立和开张这种日托所形成一项新兴运动。

六.20世纪下半叶学前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美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开端计划”为核心的贫困家庭学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二是为适应“知识爆炸”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而进行的早期智力开发研究和实验运动。

(一)开端计划

开端计划属于政府行为,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现的一项重要计划。

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向贫穷开战”的口号,提出解决贫困线以下儿童的教育问题。

1965年秋,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根据1964年国会制定的《经济机会法》,提出“开端计划”,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

开端计划是二战后美国规模大、历时长、效果显著的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运动。

(二)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模式丰富多彩,蒙台梭利运动的再度兴起和皮亚杰理论的学前教育实验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一)《学制令》中有关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定

1872年,由文部省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教育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