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5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docx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

【篇一:

文言短文阅读小练习】

t>xwg1963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

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

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

1秉烛:

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2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

他为什么

有这样的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生更加亲近。

4迁:

转移。

5贰:

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

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2)弟子孰为好学().

(3)不贰过().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

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

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b、受任于败军之际c、悍吏之来吾乡d、环而攻之而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以剌刀攫其首:

(2)蛇竟死.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4、下列

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闻命:

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翻译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

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

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

1费用:

花费钱财。

2纱绢:

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3馋:

这里是饥饿

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可办粗饭几日.

(2)何必图好吃好着.

(3)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

1浮梁:

浮桥。

2维:

系,连结。

3治平:

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

真定:

即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

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

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七)杨布将扑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

杨朱:

人名。

缁:

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短文阅读小练习

(二)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

简注:

平:

通“评”,评判,断定。

拊:

拍。

蹉跌:

跌交,比喻失败。

1.用“/”给文中画线处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已()

3.文中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

4.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

二、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一,日:

“丁氏穿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道之()..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

葛亮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词语。

仰()赢()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

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四、.蝜蝂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善负小虫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2.从哪里可以看出蝜蝂贪得无厌?

(用文中句子回答)

3.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五、王安石绝句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篇二:

八年级语文竞赛试卷(含答卷、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6分)

2、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4分)

①②③④

3、默写。

(共12分)

(1)《泊秦淮》中表现在国运衰微的时候,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垂暮之年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梦境,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3)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前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4)

(1)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花儿失去了营养;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鸟

儿折断了翅膀;如果没有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情相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错误道路上的忠言逆耳。

5、假如你班要举行《长城》或《汉字》专题阅读会,老师让你自选一个专题并担

当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11题。

(19分)

冬天过去了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

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

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

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

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

一边几个月啊。

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

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

“冬天快过去了。

②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

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

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

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

望着疲惫地从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半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

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③还是一个冬季。

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

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

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

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

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

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

“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

”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

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

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

“快去习饭吃吧,饿坏了。

”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

走几走,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粒纽扣扣好,对我说:

“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

”我

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

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声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

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

?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

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

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

父亲望着屋外,对铙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

“出太阳啦,出去玩吧。

冬天过去了。

”父亲的话一下了生出万千感慨。

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过过,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

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

感谢你,父亲。

6、全文详细写了哪两件事?

请用简练的语文概括。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善于发问是有效读书的重要一步,查异质疑是读书发问的常用方法。

请你结

合本文提出一个问题。

(2分)

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人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是我国传统有效的读书法。

请按要求

勾画圈点。

(3分)

(1)用“~~~”在选文⑤⑥段中画出一处概括父亲朴素的语言对我影响至

深的句子。

并写在答案卷上。

(2分)

(2)在第③段中,用“○”圈住表现“我”欲给父亲要钱时矛盾心情的一个词语。

并写在答案卷上。

(1分)

10、请从课文中摘录你感悟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赏析。

(3分)11、根据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依照下面的句式,续写句了。

(3分)

父爱如山,造就我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14题。

(6分)【甲】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

12.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

(答出两个即可)(2分)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2分)

14.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

试作简要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5-18题(13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4)相与..

步于中庭1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

17、把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4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4分)

(1

(218、说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

(四)、阅读《勉谕儿辈》一文,完成19-20题(6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

①费用:

花费钱财。

②纱绢:

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③)馋:

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9、说说本文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4分)

20、文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是一警句,假如要你向别人推荐,请写出推荐理由。

(2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21.根据下列一首诗歌的歌词提示,按要求作文。

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

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

总有温暖的手牵着我,总有温柔的话送耳旁;

总有一个声音为我带路,总有一个呼唤飘在我心上。

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

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暗淡无光。

要求:

请以“心中的太阳”为话题,结合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语文竞赛答案卷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6分)

1.书写(3分)

2.(4分)○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

4________

3、默写。

(共12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4分,每题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开场白。

(3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4分)

(一)6-11题。

(19分)

6、(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3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10、(3分)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3

分)父爱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14题。

(6分)

12.(2分)_________________13.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

试作简要分析。

(2分)

【篇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1)】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

古国名。

②折:

调头。

旋:

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

突然。

犯:

碰到。

⑤柁:

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慢)

(2)乃四顾胆落(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

?

译文:

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

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注释】①屦:

麻鞋。

②缟:

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

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

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

“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

“为什么?

”(回答)说:

“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