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9948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病中医治疗.docx

常见病中医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稻农皮炎系指在种稻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病,是农业性皮肤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

由于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浸渍糜烂型皮炎和尾蚴皮炎。

浸渍糜烂型皮炎由于长期浸入高温水田中或机械摩擦等物理因素所致的皮肤病。

尾蚴皮炎是由禽、畜类血吸虫的尾蚴入侵皮肤引起的局部皮肤炎症反应。

本病中医诊断为“水渍疮”。

浸渍糜烂型皮炎系由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肤所致;尾蚴皮炎为人体肌腠不密,水内虫毒侵袭所致。

【诊断要点】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1、多见于在拔秧、插秧时期田间作业的农民。

2、一般在连续田间作业2-5日后发生。

3、初起见指(趾)蹼及其连连的指(趾)侧皮肤肿胀,发白起皱,继而表皮破损,露出红色基底,少许渗液。

4、自感局部疼痛,夜不安寐。

5、病程有自限性,如暂停下田,病症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但再下田又可复发。

6、继发感染时,可引起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

7、本病应注意与菜农皮炎鉴别。

菜农皮炎多见于蔬菜种植者,病变主要发生于脚部,皮损特征除糜烂外,尚可见丘疱疹和脓疱。

二、尾蚴皮炎

1、发病前半小时有下田工作史。

2、病变仅局限于接触水的部位,以小腿伸侧、前臂处多见,而陷于泥中的部位通常不发病。

3、先有痒感,迅速出现红斑,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丘疮疹,有红晕,分布疏散或密集。

4、自觉局部瘙痒或疼痛。

继发感染时,可引起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

5、可继发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

6、停止下田1周左右消退,反复接触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

五倍子250g明矾120g白酒1000ml。

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

石榴皮120g五倍子、地榆各60g明矾250g。

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

茶叶30g明矾60g。

煎水外洗敷。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食盐适量。

煎水外洗,2-3次/日。

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

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

共研细末,局部外扑。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1、加强个人防护:

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的气道阻塞为特征的综合征。

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临床特征为发作性呼气困难并伴有哮鸣音、咳嗽和咳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我国大约1%。

大多数在25岁以前发病,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本病中医诊断为哮病,认为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诱动内伏于肺的痰饮,痰气阻塞,搏于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作。

【诊断要点】

1、有反复哮喘发作史。

2、发作与接触过敏原及其它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等)有关。

3、突然发生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两肺有广泛的哮鸣音,重者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

4、皮肤敏感试验、特异性过敏原的体外试验等可明确病因(过敏原)。

5、肺功能测定,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际显著下降有辅助诊断价值。

6、应排除引起喘息的其它疾病。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巩固治疗及预防复发。

二、天灸治疗技术

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适应症:

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症”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者。

3、孕妇、血证、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特色: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

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

(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方法及疗程: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如症状严重前来医院处理。

三、辨证论治

哮喘治疗,应分发作期和缓解期。

发作时治标,攻邪为主,分寒、热而施;缓解期治本,扶正为主,别肺、脾、肾而治。

1、发作期

(1)热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张口抬肩,痰黄稠胶黏,胸闷烦躁,或发热面赤,口干便秘。

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常用定喘汤加减。

(2)冷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痰白稀或黏,或伴恶寒发热。

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射干麻黄汤或冷哮丸加减。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淡白,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宜补肺固卫。

常用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亏虚证:

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平素痰多。

舌淡胖,苔白,脉弱。

治宜健脾化痰。

常用六君子汤加减。

(3)肾虚证:

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酸软。

肾阳虚者则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者则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者温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

阴虚者滋肾纳气,常用七味都气丸加减。

【注意事项】

1、缓解期应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定情绪,避免受凉等,预防复发。

2、采用天灸治疗法时,应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等,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第六节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多数病人是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过高或过低,头部滑落于枕下,使颈部斜向一侧而得名。

轻则一、二天内可自行缓解;重者可拖延数日。

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本病较为常见,以晨起或颈部猛然地转动后而出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

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诊断要点】

1、多数患者早晨起床后,即感颈部疼痛强硬不适,活动受限,并且颈痛加重,头多歪向一侧。

2、主要表现为颈项强迫体位,呈僵硬状态,颈部活动受限往往局限于某个方位,不能做点头、仰头、转头活动,转头时常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旋转活动,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3、病患处肌肉挛缩明显伴压痛,个别患者压痛部位可摸到条索状,有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可出现在肌肉起止点,颈部前屈或向健侧旋转可牵拉受损肌肉加重疼痛。

4、X线检查:

由于肌肉痉挛,头颈部歪斜,颈椎线侧位片可见脊柱颈段生理弧度边直,甚至反张成角;轻度椎间隙狭窄。

颈部X线排除颈部骨质病变者。

【治疗】

一、手法治疗

常用手法有滚法、指揉法、拿法、弹拨法,可辅以针灸治疗。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侧或患侧。

颈项疼痛较甚者,可先指揉列缺、后溪诸穴。

在远端穴位作指揉法的同时,可嘱患者头部自主地向各个方向作缓缓地活动约1~2分钟。

2、在颈项疼痛周围用轻滚法,逐步向主痛部位移动,待患者病痛稍有缓解后,一手继续施以滚法,而另一手要扶住患者的前额、下颌或头部缓缓地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

3、继以上体位指揉风池、肩井、阿是诸穴,尤其是阿是穴在指揉时要轻重交替,同样要配合颈部的各项被动运动,约5分钟。

指揉法和滚法可交替应用。

4、当颈痛有所减轻,活动功能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可对有痉挛的肌肉施以弹拨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要因人而施,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对痉挛的肌肉弹拨3~5次;而后再局部施鱼际揉法以缓解手法之痛。

二、针灸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肢体远端穴位。

疼痛集中在颈部,不能屈伸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颈痛及肩、头颈强直弯曲向患侧偏斜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

1、毫针

(1)取穴:

主穴风池、大椎、天柱、落枕、悬钟、后溪。

配穴阿是穴、天井、外关、手三里、人中、阳陵泉、昆仑、绝骨。

(2)方法:

每次选3-5穴,先刺阿是穴,不留针,再刺落枕穴或悬钟穴,捻针时嘱患者活动颈项。

(3)手法:

泻法,悬钟穴直针1-1.5寸,使局部及踝关节酸胀,若针感上传者更佳。

落枕穴位于第2-3掌骨头之间,背侧进针,斜向掌侧,使酸胀、重感向上臂放射。

2、梅花针

(1)取穴:

大椎、风池、阿是穴

(1)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沿穴间连线叩刺。

阿是穴重叩,使局部发红或微出血,叩后可抜火罐。

3、灸法

(1)取穴:

阿是穴、天柱、肩中俞、悬钟。

(2)方法:

常用艾条灸、艾柱灸,每穴灸10-20分钟或5-7壮,1日两次。

高血压患者不宜重灸。

4、刮痧:

疼痛部位。

三、封闭治疗

一般适用于对压痛点的治疗,选准固定而有明显的压痛点,用2%利多卡因2ml加曲安奈德或泼尼松龙2ml、维生素B122ml等,对压痛点进行封闭。

四、功能锻炼

作头颈部的仰俯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五、辨证论治

1、颈筋受挫型:

主症:

睡醒后出现颈部刺痛,活动不利,颈部有压痛点。

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和营止痛汤加减。

2、风寒外侵型:

主症:

颈部疼痛重者,疼痛多向一侧放射,时伴有肩背麻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重着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六、外用药外用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等

【注意事项】

1、避免不良的睡眠姿势,枕头不宜过高、过低或过硬。

2、睡眠是不要贪凉,以免受风寒侵袭。

落枕后应尽量保持头部于正常位置,以松弛颈部肌肉。

3、针灸治疗时严格把握适应症,并及时做好紧急处理的准备

4、手法治疗时动作要轻柔,不可使用暴力,特别是骨质疏松的患者以防骨折和脱位。

手法后卧床休息。

第十二节膝关节骨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关节软骨损害为特征,且病变累及软骨下骨﹑滑膜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无力,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畸形,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本病发生范围较广泛,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诊断要点】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30min;

(4)年龄≥38岁;

(5)膝关节检查有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

(1)

(2)(3)(4)或

(1)

(2)(5)或

(1)(4)(5)或

(1)(6)者,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疗】

一、针灸治疗

1、取穴:

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阿是穴。

2、操作方法:

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胭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血海穴直刺1.0~1.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鹤顶直刺0.8~1.2寸。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温针灸,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向下扩散,阿是穴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3壮。

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二、中药治疗:

本病属于“痹证”、“骨痹”的范畴,多因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夹杂风寒湿痹所致。

常用药以牛膝、当归、熟地、黄芪、威灵仙、甘草、白芍、独活、杜仲、鸡血藤等药物为主;常用方可选用独活寄生汤、虎潜丸等加减。

三、手术治疗:

须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

手术治疗分为两类:

一类是保留关节面,以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延缓膝OA的发展为目的,包括截骨术、关节清理术;另一类是祛除关节面,主要针对膝OA晚期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

【注意事项】

1、在治疗方面,膝关节一旦出现疼痛,就要积极治疗。

2、西药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对关节软骨有破坏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第十三节痛经

一、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

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二、诊断要点

1、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

2、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

3、一般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

甚者疼痛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4、妇科检查、盆腔B超扫描和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中医辨证

主症: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

1.寒湿凝滞:

以冷痛、得热则舒为特点,伴见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2.气滞血瘀:

以小腹胀痛拒按为特点,伴见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3.气血不足:

以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不适为特点,伴见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弦。

四、中医治疗

(一)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

1、适应症

隔物灸法适应于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

(1)原发性痛经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

(2)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冷痛,痛及腰骶,得热则舒,有时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者出现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昏厥。

经量少,色紫黯有块。

苔白,脉细或沉紧。

(3)B超、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根据症状在证候中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评分,分出轻、中、重三级,治疗中根据轻、中、重的不同程度,确定相应的灸量(艾炷大小及壮数)。

因此,隔物灸对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痛经均可治疗。

2、禁忌症

(1)经检查证实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窄、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痛经。

(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中医辩证属气滞血瘀、肝郁湿热、肝肾亏损等证型。

(4)不适应本疗法者(发热者、身体震颤者等)。

3、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的准备

①电子天平用来测定艾炷重量,使之规范统一。

②施灸所需物品:

治疗盘、大弯盘、玻璃盘、大号镊子、艾绒、艾柱模具、火柴、酒精灯、线香、姜、盐、切姜板、三棱针、刀、小勺、治疗孔巾等。

(2)具体操作方法

①取穴及操作方法:

神阙穴艾炷隔盐灸,关元穴艾炷隔姜灸。

②灸量:

选用大艾炷,根据痛经程度(症状评分)确定壮数,轻者用4壮,中度用6壮,重者用8壮。

③施灸物品备制:

统一制作大号艾炷(底直径约2cm;高约2.5cm,重约每壮1.5g;);盐料选用纯净干燥精细食盐;鲜姜片统一切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3cm的薄片,中间用针刺10个孔。

④操作步骤:

病人仰卧,取神阙、关元穴;将备用食盐填于神阙穴中,使之与脐平,上置鲜姜片和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

然后再将备制好的鲜姜片放在关元穴处,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

在施灸时,若患者感觉灼热,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以减轻灼热感,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切勿烫伤。

在施灸时,若灸壮数较多时,姜片有可能变干变薄,此时应更换姜片。

(3)治疗时间及疗程

隔物灸法共治疗三个疗程(即三个月经周期),第一个疗程于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治疗,1日1次,连续治疗3天;第二、三个疗程均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6天为一个疗程;若经第一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属于巩固治疗,第二、三个疗程仍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1日1次,6天为一个疗程。

4、关键技术环节

(1)取穴要统一、准确(神阙、关元),按照《腧穴学》要求取穴。

(2)统一艾炷规格及灸量:

统一制作大艾炷,每壮重量约1.5g,底直径约2cm,高约2.5cm;根据痛经程度(症状评分)确定壮数,轻者用4壮,中度用6壮,重者用8壮。

(3)统一姜片规格:

将鲜姜统一切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3cm的薄片,中间用针刺10个孔。

(4)统一用线香点燃艾炷,以免用火柴烧伤。

(5)严格掌握统一规范的操作步骤。

(详见上述治疗方法)

(6)掌握统一的治疗时间及疗程。

5、注意事项

(1)对于初诊患者应注意观察,防止出现“晕灸”现象。

(2)在施灸时,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施灸部位的温度、掌握灸量,以防止灸伤。

(3)在治疗时,要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嘱咐其不要任意变动体位,以防艾炷脱落烧伤皮肤或烧损衣物。

(4)在施灸时,医生应小心更换艾炷,以防艾火烧伤皮肤或烧损衣物。

(二)常规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治法:

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

血不足者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针灸处方:

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穴位加减:

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针刺操作:

针刺关元,宜用连续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寒凝血瘀者针后

在小腹部穴位施加灸法。

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间歇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

2、其他疗法

穴位贴敷:

取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阿是穴。

经前或经期用2cm

见方的“代温灸膏”贴敷。

每日换l次。

皮肤针法:

叩刺少腹部任脉、肾经、脾经和腹股沟部,腰骶部督脉、膀胱经,

用皮肤针循经叩刺,中等刺激,腹部和背部交替进行,中度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

隔日1次。

耳针疗法:

取内分泌、内生殖器、子宫、肝、肾、皮质下、肾上腺、神门。

次选3~5穴,中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也可行埋针、药丸贴压法。

穴位注射:

取肝俞、肾俞、脾俞、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

选2~3穴,用黄芪、当归、红花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2ml。

(三)中药治疗

寒湿凝滞:

治宜温经化瘀,散寒利湿,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气血不足:

治宜益气养血,温经止痛,方用圣愈汤加减。

气血瘀滞:

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

1、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

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

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能基本痊愈。

2、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疗法减轻症状后,应及时确诊原发病变,施以相应治疗。

3、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凉或进食生冷。

第十四节针灸急救

一、概述

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

临床上针灸急救范围较广,具有方法简便,起效迅速,经济实用等特点。

针灸最常用于晕厥、抽搐、胃痛、腹痛、胆绞痛、头痛等急症的治疗。

二、诊断要点

1、晕厥:

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一般病情轻者晕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

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癔病性昏迷等疾病。

2、抽搐:

是指筋脉拘急导致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严重者可伴有昏迷。

常见于西医学的高热惊风、急性颅内感染、高血压脑病、癫痫、妊娠痫证、破伤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癔病等疾病过程中。

3、胃痛:

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等症状。

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4、腹痛:

是指胃脘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腹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内科、妇科、外科等多种疾病中,以肠道疾病和妇科病引起的腹痛较为多见。

可分别表现为全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等。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引起的腹痛。

5、胆绞痛:

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突发性右上腹剧痛、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拒按、压痛或叩击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常见于西医学的多种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

6、头痛:

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头痛的部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

疼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

针灸临床上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将前头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头痛,另有偏正头痛(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和全头痛。

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

三、针灸急救:

1、晕厥

治则:

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主穴:

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  百会  内关合谷

加减:

气厥实证配太冲、行间;虚证配足三里、气海;血厥实证配行间或涌泉;虚证配关元、膈俞、足三里;痰厥配中脘、丰隆;热厥配大椎、中冲;寒厥灸神阙、关元;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

操作:

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激泻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四关”(合谷向后溪透刺,太冲向涌泉透刺),或同时针刺“五心穴”(即百会、双劳官、双涌泉);虚证、寒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神阙、关元可用隔盐灸,或重灸“五心穴”。

其他疗法:

①指针:

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力掐按水沟、合谷、内关穴,以病人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②三棱针:

适用于实证晕厥,取穴大椎、百会、太阳、委中、十宣。

点刺出血。

③耳针:

取心、脑、神门、下屏尖、下脚端。

每次选2~3穴,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弱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

注意事项:

①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应紧急救治。

针灸急救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但患者苏醒后要特别注意查找病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贻误病情。

②急救时患者应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保持气道通畅,有条件的地方立即给以上氧;医生应动作迅速、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应嘱咐患者家属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2、抽搐

治则:

熄风止痉,只针不灸,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

主穴:

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  大椎  筋缩  合谷  太冲  阳陵泉

加减:

热毒壅盛加劳宫、曲池、中冲;风邪甚者加风府、风门;气血虚弱加膈俞、足三里、气海;肝肾阴虚加肾俞、肝俞、三阴交、太溪;神昏加百会、涌泉。

操作:

热极生风者用强刺激、泻法,中冲可点刺出血;风府、风门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脊髓和肺尖;虚风内动者中等刺激,平补平泻。

抽搐频繁者每日治疗2~3次。

其他疗法:

耳针:

取肝、肾、皮质下、神门、脑干。

毫针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或埋针数小时。

注意事项:

①抽搐属危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