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176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ocx

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段亚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包括流通业和服务业两大类。

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深刻认识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制订出符合河南实际的第三产业发展策略和措施,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中原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一、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纵观这一时期的发展态势,无论是总量、结构的调整,还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运行机制的转变,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特别是“十五”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文化大省的建设、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以及投资力度的加大,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体水平不断体系高,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扩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河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通常是不能逾越的,各阶段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配比关系,在格局上改变需要较长时期和缓慢的变化过程。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大都经过了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过程。

2005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10587.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2.01亿元,占GDP比重17.9%,第二产业增加值5514.14亿元,占GDP的比重52.1%,第三产业增加值3181.27亿元,占GDP30.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7.9:

52.1:

30。

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

图11995年(左)与2005年(右)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图

随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其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加,已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强。

80年代(1980~1989)的贡献率为23.0%,90年代(1990~1999)的贡献率上升为29.3%,“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2%。

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与第二产业一起推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河南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分析

河南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结构分布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二、三”状态。

进入“九五”期间,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加快,这一趋势发生来根本性的变化,1998年实现了劳动力结构“一、三、二”的转变。

2005年全社会就业人员5622.44万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138.83万人、1251.70万人和1271.91万人,分别占55.4%、22.1%、22.5%(见图2)。

这一趋势表明河南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图21995年(左)与2005年(右)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图

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

第三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年代以来我省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2005年与1995年相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766万人增加到了1271.91万人。

表11996~2005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长与吸纳就业增长情况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第二产业增长

16.0

10.9

9.2

7.8

11.8

9.9

11.6

17.0

16.2

17.6

二产就业增长

6.4

2.3

-4.8

-5.1

7.0

2.1

4.1

4.4

5.3

9.6

第三产业增长

12.4

11.8

9.4

9.3

9.2

10.3

9.9

10.1

10.4

12.8

三产就业增长

8.1

8.7

21.2

-9.5

4.6

1.1

4.2

3.1

6.7

6.0

资料来源:

1996-2006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利用表1数据进一步计算进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分析,得表2,

表21996~2005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分析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

0.4

0.211

-0.522

-0.654

0.593

0.212

0.353

0.259

0.327

0.546

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

0.653

0.737

2.255

1.022

0.500

0.167

1.4242

0.307

0.644

0.469

就业弹性系数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就业弹性系数的经济含义是:

经济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表2显示,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在2000年以前,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逐年上升;即在第二产业增长的同时,其吸纳就业人员低于自身增长,而第三产业增长的同时,其吸纳就业人员高于自身增长。

在1998年、1999年中,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负数,这意味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吸纳就业人员在下降。

2000年以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逐年上升,而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在波动中上升。

另外,同一时期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一般低于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

(三)河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随着河南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迅速扩展,但现阶段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导产业。

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达1544.3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8.6%。

表3传统服务业分行业构成、速度单位:

%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构成(服务业增加值为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25.1

25.3

25.5

24.9

23.7

19.7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4.4

24.2

24.2

25.6

27.6

28.9

指数(上年=100)服务业增加值

109.3

110.4

110.0

109.9

110.6

112.8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10.8

110.4

110.2

112.0

118.0

109.2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112.8

111.1

111.4

109.7

109.3

118.4

资料来源:

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河南统计年鉴.

从表3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传统行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50%左右,其增加值增长高于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说明河南第三产业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

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第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依托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我省旅游业日益火爆,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35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573亿元,在全国居前10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5%;保险业增速明显,功能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有效展开,自2001年起,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达44.4%,2004年全省保费收入202亿元;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2005年分别达到5.7%和9.4%,随着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第三产业的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教育文艺、广播电视电影和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公共服务业所占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5年分别达到8.3%和4.3%。

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分占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05年达到9.2%。

二、河南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虽然河南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第三产业仍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要求。

(一)河南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河南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对落后

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近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为30.0%,与世界低收入水平国家90年代初的水平大体相当,差距明显。

从国内看,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

(见表4)这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表42005年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及构成

省份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山西

河南

生产总值(亿元)

6511.34

6520.14

4056.76

5375.12

4179.52

10587.42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2640.48

2628.00

1411.92

2187.46

1563.94

3181.27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0.6

40.3

34.8

40.7

39.6

30.0

资料来源:

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5全国和河南省各个时期第三产业比重(简单平均,%)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20012002200320042005

全国

河南

23.8230.3435.3536.2240.9740.7041.7241.4640.7040.30

21.0227.2829.0430.0232.2232.3232.7834.3531.8329.90

注:

“八五”、“九五”、“十五”为经济普查修订后数据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目前,河南省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行业为主,占据整个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

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和知识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尽管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差,规模小,比重低,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2004年河南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1.2%,比全国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在中部六省中比重最高居第一位;金融保险业占5.2%,居全国倒数第五位,在中部六省倒数第一;房地产业占8.2%,居中部六省倒数第三;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比重为12.2%,居全国倒数第11位,列中部六省最后。

这种不合理的行业结构造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表6中部六省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比重单位:

%

省份

传统行业

金融保险业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社会服务业

房地产业

湖北

44.35

13.66

12.55

10.93

7.38

湖南

42.51

7.66

17.04

9.90

6.90

山西

44.64

8.23

14.41

7.90

4.32

江西

48.33

7.44

10.39

6.65

14.70

安徽

45.02

8.22

13.90

8.89

11.30

河南

50.78

5.18

12.21

9.58

8.18

注:

传统行业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3.第三产业经济效益偏低,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明显

2004年,全国第三产业法人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42.40万元,河南仅21.58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82万元,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中部六省倒数第一。

从企业创造的利润总额来观察,全国平均水平为2.07万元,河南只有0.46万元,仅高于湖北0.35万元,居中部六省第五位。

这充分说明了河南第三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见表6)

表72004年中部六省服务业企业法人主要经营情况对比表

 

法人单位(个)

占全国比重(%)

就业人员

(万人)

占全国比重(%)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占全国比重(%)

利润总额(亿元)

占全国比重(%)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人均利润总额

(万元)

全国

1667573

100.0

4327.1

100.0

183455.2

100.0

8975.1

100.0

42.40

2.07

湖北

39466

2.4

154.2

3.6

4396.5

2.4

54.2

0.6

28.51

0.35

湖南

27821

1.7

128.9

3.0

2604.3

1.4

68.8

0.8

20.20

0.53

山西

22436

1.3

97.7

2.3

2754.9

1.5

104.9

1.2

28.20

1.07

江西

22039

1.3

83.1

1.9

1838.6

1.0

46.6

0.5

22.13

0.56

安徽

37402

2.2

119.0

2.8

3423.0

1.9

154.6

1.7

28.76

1.30

河南

47770

2.9

208.0

4.8

4489.1

2.4

94.7

1.1

21.58

0.46

资料来源:

2004年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

4.第三产业地区发展差异明显

服务业发展地区不平衡,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中原城市群服务业相对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较高,2004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55.2%,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60.7%,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服务业的49.3%、54.9%。

豫西南和黄淮经济区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低,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呈“二、一、三”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1.1%和19.5%。

表72004年河南省分地区服务业基本情况构成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构成(%)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构成

(%)

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万个)

构成(%)

服务业从业人员

(万人)

构成(%)

省辖市汇总数

8620.86

100

2693.79

100

177.07

100

558.11

100

中原城市群

4758.37

55.2

1634.02

60.7

87.25

49.3

306.56

54.9

豫北地区

913.78

10.6

234.58

8.7

25.59

14.4

52.27

9.4

豫西南地区

1136.34

13.2

298.58

11.1

26.01

14.7

60.81

10.9

黄淮地区

1812.37

21.0

526.61

19.5

38.22

21.6

138.47

24.8

(二)河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从河南省第三产业总体情况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也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一般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成正比。

2005年我省城镇化率为30.65%,全国城镇化率为42.99%,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2.3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列末位。

按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平均模式”(即人均GDP1000—1500美元的国家,城镇化率应在35%-45%之间)衡量,河南省城镇化落后于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则严重滞后。

城市化水平低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生活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餐饮、娱乐、住房开发、旅游、卫生体育等服务业的消费很少甚至没有,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城市化水平低,表明低收入居民比重较大,其相应的购买力水平也较低,因而从需求方面也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我省多数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都影响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2.市场化程度低,行业垄断,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

市场体系的完善与规范,是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除餐饮、房地产、旅馆、租赁、娱乐业等个别行业外,我省国有资本在多数行业中仍在居主体地位,大大高于第一、二产业。

由于市场化程度低、竞争不充分,导致了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同时,第三产业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部门以及公用事业、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行业,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很低,国有资本过度垄断,民营经济难以进入,有效竞争不足,经营效益差,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第三产业投入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2005年河南省GDP总量占全国5.8%,而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4.2%。

由于财力不充足,建设资金紧张,在公用事业、环保事业等投入不足,使得公共事业与经济发展不适应,服务设施和服务层次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2005年河南省用于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241.7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1.2%,较2004年减少2.7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所占比重为倒数第二,仅高于山西,与位居第一的湖南差10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2个百分点。

从投资结构来看,对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投资比例大、增幅高,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程度较高为主的服务业投资比例小、增幅低;对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投资也较少,这势必影响全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后劲。

4.对第三产业认识偏差,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过于看重其公益性功能;对邮电通讯、金融、广播电视等,过于看重其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对于医疗卫生、住宅、城市交通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的功能。

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由此出发确立的体制、制定的政策,必然导致第三产业许多领域处于政府严格管制状态。

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第三产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机制。

我省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兴服务业人才缺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其从业人员不少是下岗工人、原无业人员和进程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新兴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缺乏已成为我省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四、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三产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短腿,已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强政策引导,优化结构、增强功能、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切实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增强第三产业吸纳城乡就业的能力,促进中原崛起。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

第三产业具有覆盖领域宽、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高、吸纳就业多、受环境容量约束小、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功能和特点。

同时,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赖以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的过程,将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并且,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

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实现“一番一降”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认识,把第三产业摆在一个新的重要位置上来,创新理念,明确思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力推进,使我省第三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2.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以创新体制破解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以创新机制优化配置第三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以创新管理激活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

首先要加大对垄断行业改革力度,改变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逐步打破电信、铁路、民航、邮政、水资源管理、市政公用事业、文教科卫等行业国有经济的垄断局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这些领域的竞争和发展。

其次要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

再次要继续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增加会议服务、公务管理、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方面的服务外包需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资源。

最后积极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把住户式服务与计时服务、计项服务结合起来,拓展精神服务等新领域,提高家政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3.强化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

以市场为取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三产,加快发展新兴三产,不断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渐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航空客货运输业。

以郑州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物流品牌。

发挥人口和市场潜力优势,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邮政通信、信息网络、中介咨询、商贸餐饮等高成长行业;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事业,鼓励引导规范多种经济成分办教育、办医疗、办体育。

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4.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

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随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度的加快呈快速发展态势,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也随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扩大,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因此,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结合实施集约型城镇化战略,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增强和完善城镇功能,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紧密结合,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推进,良性互动。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发展和完善中原城市群,提高城市化质量。

加快县城和有产业支撑镇的建设,通过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功能的完善,形成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吸引和聚集强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扩大服务业的规模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提升。

5.推进环境优化,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