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054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docx

野风高二语文月考

野风美术中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韩国的中秋节

【韩】郑锡元

①中秋节在韩国被称为“秋夕”,与春节、寒食、端午一起并称为“四大名节”。

虽然同为“四大名节”,但从大众的关心程度以及在民俗方面的重要性来讲,寒食与端午却远不及春节与秋夕,现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对寒食和端午比较了解的似乎并不太多,小学生当中完全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也不在少数。

如果要说现在韩国有两大传统节日的话,当然就得数春节与秋夕了。

而秋夕是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②秋夕也叫做嘉俳,既有人认为是“中秋之月”的说法,也有认为是玩民俗游戏时败方给胜方摆设的宴席或游戏的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还没有定论。

另外,因为这一天要去祖上的墓地扫墓,所以也有称之为“省墓日”的。

③关于秋夕由来的记载,最早从新罗初期开始,一到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就会有载歌载舞,享用美酒美食的欢庆活动。

也就是说,秋夕应该已经有大约两千年的历史了。

新罗比任何其他王朝都更加热衷于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在其中叶之后,汉字已经在全国盛行,其制度、官阶、服式等各个领域也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民俗当然也不例外。

原来中国人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或是“月夕”,所以可以推测,新罗有可能是将这两种称呼合二为一而称之为“秋夕”。

④秋夕以其是一个满怀收获与丰饶的节日而至今还被人们所重视。

秋夕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节日风俗以及民俗游戏,其中有一些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韩国,每年一到阴历八月十五秋夕的时候,居住在外地的子女回到故乡拜见父母叫做“归省”。

还有向祖上行茶礼这样较为严肃的风俗,茶礼仪式,是为了追思自己的祖先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另外,茶礼还兼有向祖上敬献当年的新谷这层意思,这叫做“荐新”。

茶礼的供桌上食物,祭祀完祖先后再与家人、亲戚或者邻居们一起食用,人们称为节食。

⑤这一天主要具有“农功感谢日”的性质,所以还要包松饼进献祖上,同时也要到祖上的墓地去把一个夏天长起来的杂草全都除掉,再精心地把有些破损的坟头修补好,这些扫墓活动是绝不可少的。

也有大闹一通的各种节日游戏等。

如角戏(摔跤)、龟戏、照里戏、牛戏等。

⑥秋夕晚上的赏月活动,被称为“玩月’’或是“迎月”。

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或是村头,一边望着十五的圆月,一边祈求家庭平安或是给自己许一个愿,这种活动是秋夕时必不可少的一种风俗。

⑦在韩国,以秋夕为代表的各种具有农耕色彩的传统节日虽然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但在进入产业社会之后,其重要性开始逐渐退色,这是其无法摆脱的命运。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各种节日的退色令人十分遗憾,这与社会变化的潮流也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寻求一个更为明智的政策,使我们既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又能完好地保存传统文化,做到“温故而知新”。

(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秋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的中秋节叫秋夕,是受中国影响的民俗,在韩国已经大约有两千年历史。

B.韩国的秋夕和中国的中秋节虽然都在同一天,但节日的民俗活动却大不一样。

C.秋夕也称省墓日,这一天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去祖上墓地扫墓。

D.秋夕也叫嘉徘,是韩国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秋夕时的荐新没有追思祖先的意思。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秋夕名称的由来最早从新罗时期,是将中国的中秋与月夕合二为一而成。

B.与中国的中秋节相比,风俗不同的只是韩国中秋节还要到祖上墓地扫墓。

C.秋夕既有中秋之月的意思,也有宴席和游戏的说法,具体含义莫衷一是。

D.茶礼仪式中向祖上敬献食物,在祭祀完祖先后,由家人食用;都是由新谷做成的,叫做荐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秋夕由来可以看出,目前韩国以秋夕为代表的传统四大名节均应源于中国。

B.秋夕时节省墓要包松饼进献祖上,由此可见,省墓含有感谢祖先保佑今年丰收之意。

C.韩国传统节日正在退色,主要是由于社会正在由农耕社会进入产业社会,与农耕社会联系

的节日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D.韩国四大名节中,秋夕至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意味着丰饶、收获和荐新。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14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除臣洗马除:

革除B.以刘日薄西山薄:

迫近

C.欲苟顺私情苟:

暂时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

到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

B.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但以刘日薄西山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刘之日短也

6.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本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言语中透露出规劝皇上不要与他为难之意,语气强烈,锋芒毕露。

(二)、把下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②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

“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③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7、①。

(4分)

②。

(3分)

③。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共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问药臼竹问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注)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

指杜鹃,传说杜鹃的叫声犹人言“不如归去”

8.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5分)

 

9.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

请对此具体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

(1)—(4)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

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

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

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

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

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

《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

迷惘?

失落?

还是愤懑?

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

滕阁王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

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

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注】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2).开篇说:

“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

“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

(6分)

(3).文中说: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

(6分)

(4).文中说:

“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分析其中含义。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又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

地质力学认为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这些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水平运动则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

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

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

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

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可是,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

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却招致到会的外国的地质学家们轻蔑一笑的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

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再次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的著名的庐山辩论。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

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

”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收集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由于抗战爆发,10年后才得以出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

他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的。

B.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认为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其中的构造体系又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C.在北大地质系,李四光开始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并创立地质力学,在这期间,他主讲的是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

在教学的同时,他从未放松过研究工作。

D.李四光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可以佐证这个学术观点,但在当时,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E.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这才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

他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公开承认。

(2).选文是怎样表现李四光矢志不渝地从事地质力学研究的,请加以简单概述。

(6分)

(3).李四光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地质力学研究的?

试分项简述。

(6分)

(4).有人认为李四光成功于“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有人认为他在高校任教,又勤于实践探索,“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受。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绯红/斐然成章   怅然/怆然     根茎/负荆请罪      疮痍/为虎作伥

B.蹊径/两栖动物   饯行/天梯石栈   愧疚/既往不咎     攻讦/气宇轩昂

C.铁砧/臻于完美   虔诚/潜移默化   渲染/轩然大波      矩形/含英咀华

D.慑服/十恶不赦   恪守/溘然而逝   标识/炙手可热      拮据/反诘

1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问征夫以前路                     云无心以出岫

C.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D而彼且奚适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态龙钟,我赶紧上去扶住了他。

B.因为有“重要”工作,病可以不看,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发烧可以忍耐;工作不能耽误,健康可以耽误,看似微小的耽误,一朝积重难返就会酿出生命的祸端。

C.这里天气的恶劣是出了名的,这不,刚才还是一片晴空,现在竟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D.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

1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全球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将围绕“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的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全球论坛”。

B.张老师今年搬到了钓鱼台小区,上班路远了,我问他从家到单位得用两个小时吧,他说两个小时到不了。

C.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存储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

D.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文学界就散文运动的得失、散文的可能走向等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争论和思考的平台。

17.英国《太阳报》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

”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结果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①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②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③为婴儿洗澡的母亲;④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四种人的共同特点。

(4分)

                                      

18.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的空格处续写句子,要求句子简明、连贯。

(4分)

某部门向消费者调查:

您认为下列哪些品牌的产品是国货。

调查结果如下表:

品牌

认同率

品牌

认同率

格兰仕微波炉

33.1%

飘柔洗发香波

63.7%

澳克玛冰柜

21.5%

玉兰油

75.8%

蒙妮坦服装

26.4%

舒肤佳香皂

68.9%

(注)每一产品品牌的认同率,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结果是有趣的。

右边三个外国品牌,     A            ,对于左边三个真正的中国品牌,       B               ,造成这种认同颠倒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受C           。

六、写作。

(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下面是从马云2011年寄语母校新生的演讲辞中抽出的关键语句:

 

(1)因为你信,你才有机会;

(2)我深信不疑的相信杭师大是全世界最好的学校,我都以杭师大为骄傲,好与不好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怎么看,是你自己怎么信的;

(3)人生不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

(4)永远用乐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5)这世界上会有很多不满的事情,不爽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

(6)我希望大家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7)永远讲真话。

以上语句一定有一两句打动了你,请你联系实际,就其中的语句内涵谈谈你的看法。

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班级姓名考试号

密封线

 

高二年级语文答题纸

(二)7.请翻译下列语句:

10分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分)

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3分)

③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

 

9.(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2)

(3)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1)(5分)()

(2)(6分)

 

(3)(6分)

座位号:

 

(4)(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1)(5分)()

(2)(6分)

 

(3)(6分)

 

(4)(8分)

17、(4分)

 

18、(4分)

ABC

19、作文(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