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1189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docx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

医学遗传学复习资料

  1、医学遗传学:

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与人类遗传有关的疾病,即遗传病。

  2、遗传病:

与人类遗传有关的疾病,其发生需要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通过这种遗传基础、按一定的方式传于后代发育形成的疾病。

3、遗传病的特点:

  ①遗传病的传播方式:

一般以“垂直方式”出现,不延伸至无亲缘关系的个体,这在显性遗传方式的病例中特别突出。

②遗传病的数量分布:

患者在亲祖代和子孙中是以一定数量比例出现的,即患者与正常成员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③遗传病的先天性:

往往有先天性特点。

所谓先天性是生来就有的特性。

④遗传病的家族性:

遗传病往往有家族性等特点。

所谓家族性是疾病的发生所具有的家族聚集性。

  ⑤遗传病的传染性:

一般观点认为,遗传病是没有传染性的。

但人类朊蛋白病是一种既遗传又具传染性的疾病。

朊蛋白是一种功能尚不完全明确的蛋白质。

  4、遗传病、家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

遗传病是亲代具有遗传病的基因,基因通过遗传传给下一代;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亲代的问题,一般是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时候出了问题导致发育不完全等;家族性疾病是家族内的人容易患的疾病,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也有可能与家族习惯居住地有关。

  5、人类遗传病的分类5类:

  ①单基因病:

一种遗传病的发病仅仅涉及一对基因,其导致的疾病称为单基因病,这个基因称为主基因。

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及其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常染色体显性:

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

MIM制定的各种遗传病、性状、基因的编号,简称MIM号,为全世界所公认。

  疾病:

(1)遗传因素:

先天成骨不全症、白化病、血友病A;

(2)环境因素:

烧伤、烫伤;(3)其他因素:

苯丙酮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畸形、精神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先天性心脏病、十二指肠溃疡、某些糖尿病、脊柱液、无脑、高血压、冠心病。

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突变:

是指遗传物质发生可以遗传的变异。

  

(1)广义的突变可分为两类:

①染色体畸变,即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基因内部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2)狭义的突变,仅指一般的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主要特性:

  ①多向性、重复性——复等位基因:

遗传学上把群体中存在于同一基因座上,决定同一类

  相对性状,经突变而来,且具有3种或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互称为复等位基因。

②随机性——突变率:

是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在某一世代突变成其另外等为形式的概率。

③稀有性——④可逆性——正向突变:

任何一种野生型基因,都能够通过突变而形成其等位基因的突变性基因。

回复突变:

任何一种突变型基因也可以突变为其相应的野生型基因。

⑤有害性——并非所有突变都呈现有害性。

3.基因突变的形式与分子机制

  静态突变:

是生物各世代中基因突变的发生,总是以相对稳定的一定频率发生,并且能够使得这些突变随着世代的繁衍、交替而得以传递。

静态突变的多种类型:

  

(1)点突变:

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不同的碱基所替换。

  ①碱基替换:

转换:

嘌呤嘌呤,嘧啶嘧啶;颠换:

嘌呤嘧啶。

碱基突变会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中氨基酸组成的改变而影响蛋白质和酶的生物活性及其功能。

  a.同义突变:

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单个碱基置换后密码子所编码的是同一种氨基酸,表型不改变。

  b.错义突变:

DNA分子中的碱基置换后,形成新的密码子,从而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产生活性降低、无活性或无功能的蛋白质。

c.无义突变:

是指DNA中碱基被置换后,使编码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的终止密码,肽链合成提前终止,产生短的、没有活性的多肽片段。

  b.终止密码突变:

当DNA分子中的一个终止密码发生突变为编码aa的密码子,使多肽链的合成继续进行下去,一直延长至下一个终止密码子时停止,产生延长的异常多肽链,也称延长突变。

  ②移码突变:

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其下游阅读框发生改变,导致氨基酸顺序及蛋白质异常或无活性,称为移码突变。

  

(2)片段突变:

指DNA分子中某些小的序列片段的缺失、重复或重排。

  ①缺失:

是于在DNA复制或损伤的修复过程中,某一片段没有被正常复制或未能得到修复所致。

  ②重复:

在DNA的复制过程中,如果带有以合成新链片段的DNA聚合酶从模板链上滑脱后,又重新返回到已被复制过的模板链碱基序列片段再度进行复制合成,其结果就会造成新链中相应片段的重复。

  ③重排:

其根本分子机制是DNA分子的断裂。

动态突变:

邻近基因或位于基因序列中的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在一代代传递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增加,如(CGG)n、(CAG)n等,从而使某些遗传病发病。

该突变可遗传并产生表型效应——引起疾病,多为神经系统疾病。

代表疾病:

Hutington舞蹈病(CAG)n、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脆性X综合征(CCG)n。

4.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的影响:

  ①影响功能蛋白质的正常生物合成;②引起功能蛋白正常结构的改变;③影响蛋白质的正常亚细胞定位;④影响功能性辅基基团或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或解离的突变;⑤影响蛋白质分子与其功能性亚基及其他因子之间结构组成关系的突变。

5.发病机理

  

(1)苯丙酮尿症;

(2)尿黑酸尿症;(3)白化病

  第五章单基因疾病的遗传第十一章单基因遗传病名词解释:

  1、系谱(Pedigree):

将患者家族的所有成员及其发病情况按照一定格式排列绘制成的图解,就成为系谱。

  2、系谱分析(PedigreeAnalysis):

对某种性状或者疾病的多个系谱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得出这种性状或者疾病的遗传方式。

称之为系谱分析。

  3、先证者(proband):

是指该家族中第一个就诊或被发现的患病成员。

4、表现度:

是在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性状或疾病的表现程度上产生的差异,大致相当于临床严重程度。

  5、外显率:

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某一基因型个体表现出相应表型的百分比。

  6、单基因遗传病:

简称单基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发生的遗传性疾病。

这对等位基因称为主基因。

分类有:

常染色体显性AD常染色体隐性ARX伴性显性X连锁隐性Y连锁

  7、分子病:

一般,把非酶蛋白分子结构和数量的异常所引发的疾病,统称为分子病。

比如某些运输蛋白、免疫蛋白缺陷所引发的疾病,皆属此类。

  8、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指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酶蛋白质分子结构或数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简答题:

  1、单基因疾病的各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

答:

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

  ⑴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⑵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致病基因患病的亲代传来;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

  ⑶患者的同胞和后代有1/2的发病可能

  ⑷系谱中通常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即存在连续传递的现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⑵患者的双亲表型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⑶患者的同胞有1/4的发病风险,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2/3的可能为携带者;患者的子女一般不发病,但肯定都是携带者

  ⑸近亲婚配时,后代的发病风险比随机婚配明显增高。

这是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可能会携带某种共同的基因X连锁显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人群中女性患者数目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前者病情通常较轻⑵患者双亲中一方患病;如果双亲无病,则新生突变

  ⑶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女性杂合子患者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发病⑷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X连锁隐性遗传的典型系谱有如下特点:

  ⑴人群中男性患者远较女性患者多,在一些罕见的XR遗传病中,往往只看到男性患者⑵双亲无病时,儿子有1/2的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表明致病基因是从母亲传来的;如果母亲不是携带者,则新生突变

  ⑶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兄弟、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患者的外祖父也可能是患者,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舅父一般不发病

  ⑷系谱中常看到几代经过女性携带者传递、男性发病的现象;如果存在女性患者,其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如果决定某种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随Y染色体而在上下代之间进行传递,称为Y连锁遗传。

Y连锁遗传的传递规律比较简单,具有Y连锁基因者均为男性,这些基因将随Y染色体进行父→子、子→孙的传递,因此又称为全男性遗传

  2、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

  答:

十四个因素。

不完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延迟显性、不规则显性遗传、表现度、基因的多效性、遗传异质性、同一基因可产生显性或隐性突变、遗传早现、遗传印记、从性遗传、限性遗传、x染色体失活、拟表型。

3、常见的几种单基因遗传疾病。

  答:

有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病。

分子病有:

血红蛋白病血浆蛋白病受体蛋白病膜转运蛋白病结构蛋白缺陷病先天性代谢病有:

糖代谢缺陷病氨基酸代谢缺陷病核酸代谢缺陷病4、主要的分子病的发生机制。

  血红蛋白病发生机制:

它是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分子中在β-肽链氨基端第六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异常取代,以致血红蛋白的稳定性破坏,表现为血氧分压降低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棒状晶体,使红细胞扭曲呈镰状,故容易破坏,发生溶血。

血浆蛋白病发生机制:

受体蛋白病发生机制:

受体基因突变使受体缺失、减少或结构异常而致

  膜转运蛋白病发生机制:

基因突变引起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而造成膜转运障碍结构蛋白缺陷病发生机制:

5、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发生机制。

  答:

(1)氨基酸代谢病:

PKU的发病机制白化病的发生机制:

因为患者上皮组织黑色素细

  胞内酪氨酸酶的缺乏,使得酪氨酸化受阻,不能产生其正常的代谢终产物黑色素所致。

(2)糖代谢病:

a.半乳糖血症发生机制于GPUT基因缺陷使该酶缺乏,导致半乳糖和1-磷酸半乳糖在血中累积所致。

b.糖原贮积症:

发生机制:

以Ⅰ型为最常见。

Ⅰ型糖原贮积症致病基因定位于17q21。

于编码葡萄糖-6-磷酸酶的基因突变,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使肝、肾及肠黏膜等组织中糖原蓄积,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并有肝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酸中毒。

  (3)嘌呤代谢病:

自毁容貌综合征发生机制:

本病是一种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所致的疾病,故又称为HGPRT缺陷症。

HGPRT是体内核酸补救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它的缺陷使次黄嘌呤、鸟嘌呤向相应核苷酸的转化受阻,底物在体内堆积,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的堆积,进而引起发病

  (4)受体蛋白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生机制:

  6、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临床症状。

(了解)答:

  第七章群体遗传学

  1.群体:

指一个物种生活在某一地区内的、能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具有生育能力后代的个体群,也称为孟德尔式群体(Mendelianpopulation)。

  2.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genetic):

研究群体的遗传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群体中的基因分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维持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平衡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

如果一个群体达到了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

  

  若一对等位基因A、a,基因频率分别为p、q,且p+q=1,随机交配一代后的

  22

  基因型及其频率为:

fAA:

fAa:

faa=p:

2pq:

q

  各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fAA+fAa+faa=p2+2pq+q2=(p+q)2=1

  4.基因频率(genefrequency):

指群体中某一基因在其所有等位基因数量中所占的比例。

任何基因座位上全部基因频率的总和等于1。

  5.基因型频率(genotypefrequency):

指群体中某一基  因型个体占群体总个体数的比例。

任何群体各个基因型频率的总和等于1。

  6.突变:

突变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变化的频率称为突变率,以每代每个配子中每个基因座的突变数量表示。

事实上,几乎所有基因座都可能以不同突变率发生突变,但是又都可能于患病个体的适合度下降而造成突变基因消失,如果这两个相反的作用均衡抵消,这个群体被认为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7.选择:

指于基因型的差别而导致生存能力和生育能力的差别.选择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特定表型或基因型的作用,可以是正性选择或负性选择。

8.近亲婚配:

即有共同祖先血缘关系的亲属婚配,可以增加纯合子的比例,降低杂合子数量,因此使不利的隐性表型面临选择,从而又最终改变了后代的等位基因的频率。

  9.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非随机婚配、选择、突变、遗传漂变、基因流10.基因流:

随着群体迁移,两个群体混合并相互婚配,新的等位基因进入另一群体,将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等位基因跨越种族或地界的渐进混合称为基因流。

  第六章多基因疾病的遗传第十二章多基因遗传病

  1.多基因病的特点:

  ①患病率较高,1%-10%,被认为是常见病;②有一定遗传基础,表现出家族聚集;③系谱不符合单基因遗传规律;

  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两对以上基因,称多基因遗传病,同时疾病的形成还与环境因素有关,故又称为多因子病。

  微效基因:

在多基因性状中,每一对控制基因的作用是微小的,故称微效基因。

2.质量性状:

  ①定义:

为单基因遗传的性状。

  ②特点:

受控于一对等位基因;性状变异(疾病)特征明显;群体中能明显区分出不同个体间等位基因(如AA、Aa、aa)所控制性状的差异,即变异分布不连续。

如并指与正常手指。

3.数量性状

  ①定义:

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只是量的变异,临近的两个个体间的差异很小,分布是连续的。

  只有一个峰,呈正态分布。

  ②特点:

①多对微效基因控制。

如人的肤色是数量性状,设有3对基因Aa、Bb、Cc控制。

  ABC控制人肤色黑,abc则控制人肤色白。

  ②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律和自组合律。

一个中等肤色个体可形成8种配子。

  ③配子间随机结合使大部分个体为中间性状。

两个中等肤色的个体婚配,后代有64种基因型,其中大多表现中等肤色,极端类型占少数。

  4.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变异分布的差异

  ①数量性状在一个群体中的变异分布连续,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性状变异近于平均值,极端性状占少数。

如人的身高。

  ②质量性状的变异呈“全或无”的不连续分布。

如白化病。

5.易患性与发病值域:

  易感性:

多基因病中,遗传因素决定发生某种多基因病的风险,称易感性。

  易患性:

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一个个体患某种多基因病的可能性称易患性。

阈值:

决定多基因病发病的易患性最低限度称阈值。

在一定条件下,阈值代表发病所必须的、最少的易感性基因的数量。

阈值是易患性变异的某一点(位于正态分布曲线的右侧尾部),超过此点的个体将患病。

  多基因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对病因、发病机制和发病风险的估计,要同时考虑遗传与环境因素。

①受微效基因控制;②受环境影响;③易患性超阈值者发病

  6.遗传度(简写H或h2):

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度,也称为遗传率。

7.遗传度的估算

  H=70~80%,遗传度高,说明遗传因素对该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如唇腭裂。

H=30~40%,遗传度低,说明遗传因素对该病的发生作用不显著。

如先心病。

H=100%,表明疾病发生完全遗传因素决定,与环境没有关系。

H=0%,表明疾病发生完全环境决定,与遗传因素没有关系。

(1)一级亲属发病率法(Falconer公式)机理:

公式的建立依据是患者亲属的发病率与遗传度有关:

遗传度越大,亲属发病率越高。

可通过调查患者亲属的发病率进行回归分析,求遗传度。

h2=b/r

  b=(Xg-Xr)/ag(Xg: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间的标准差数;Xr:

患者一级亲属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间的标准差数;ag: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患者易患性平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2)双生子法(Holzinger公式)

  公式原理:

病的h2越高,一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率与二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率差距越大。

8.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

  ①患病率与亲属级别和遗传度有关:

多基因遗传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而且随着与患者亲缘关系级别变远患病率而剧减,向群体患病率靠拢。

  ②患者家属再发风险与亲属中受累人数有关:

家族中患者多,说明家族(或双亲)带有阈值以上的致病基因多,传递给子代的可能性大。

  ③患者家属再发风险与患者畸形或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多基因病的微效基因具有累加作用,患者病情重,说明含的致病基因多,亲属携带基因超过阈值的可能性大,发病风险高。

④多基因病的群体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时,亲属发病风险与性别有关:

发病率低的性别的患者亲属发病风险高。

不同性别的发病率不同,表明其发病阈值不同。

群体发病低的性别患者,必然带有更多的致病基因才能超过阈值而发病,其子女也将有较多得到致病基因的机会,尤其是与其性别相反的性别。

卡特效应:

发病率有性别差异的多基因遗传病中,发病率低的性别阈值高,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相反,发病率高的性别阈值低,患者一级亲属发病风险低。

9.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

  

(1)联想障碍:

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表现在言谈或书写文章时出现词不达意,言语支离破碎,思维松驰或思维活跃但不规律。

  

(2)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

病情较轻时,仅表现对周围的任何人欠关心和体贴。

病情重时,则表现为反应迟钝,对生活和学习兴趣减小,情感日益淡漠,最后丧失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可因琐事而勃然暴怒,有时或含笑谈自已不幸的遭遇。

  

  (3)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

病人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等意志减退症状。

如无故旷课或旷工、不注意清洁卫生、终日无所事事,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自伤身体某些部位等。

  (4)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症候群:

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和妄想内容较荒谬和脱离现实。

妄想也见于其他精神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5)缺乏自知力:

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愿意接受治疗,这是精神分裂症的特点。

10.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遗传因素

(1)遗传度约为70%~85%;

(2)有一定的环境因素诱导;

  (3)现已利用某些遗传标记定位和克隆了许多与神经-精神-生理活动有关的基因。

11.糖尿病的特征:

①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代谢异常综合征;②以慢性持续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③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④伴急、慢性并发症;

  ⑤饮食控制,降糖药物治疗,病情可控制;⑥有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缺乏。

12.糖尿病的分型

  ①1型DM:

自身免疫性。

胰岛β细胞膜上人类白细胞抗原类基因异常表达,使得β细胞成为抗原递呈细胞,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免疫反应被激活,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胰岛细胞炎症,演变而成为DM。

在同卵双生中,1型DM的发病一致率为30%~50%。

HLA是1型DM最重要的易感基因,并且主要为HLA-D区的HLA-DQ、-DR基因。

②2型DM:

自主神经类型。

是糖尿病的最主要类型。

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导致低血糖倾向及多吃、肥胖。

患者随年龄增长,出现胰岛β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终末器宫对胰岛素产生抗性,导致DM。

③特异型DM④GDM

  13.支气管哮喘:

是一种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三大特征的肺脏病。

呈慢性状态,全球患病率约为1%~4%。

  14.哮喘的临床特征:

临床上表现为发作时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严重时持续数日或数周,反复发作;长期反复发作哮喘将并发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15.哮喘的分类可大致分为:

  ①外源性:

常于幼年发病,具有明显的对过敏原多态反应史。

产生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②内源性:

常于成年发病,支气管迷走神经反应性增高,倾向于常年发作,且较为严重。

多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16.哮喘发生的遗传因素

  哮喘的遗传学证据主要来自两点:

一是哮喘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即阳性哮喘家族史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二是同卵双生的发病一致率高于二卵双生。

  哮喘的发生、发展宿主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相互作用所决定。

  第八章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1..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线粒体是细胞质中独立的细胞器,也是动物细胞核外唯一的含有DNA(mtD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569bp,不与组蛋白结合,呈裸露闭合环状,根据其转录产物cscl中密度的不同分为重链和轻连,重链富含鸟氨酸,轻链富含胞嘧啶。

MtDNA结构紧凑,没有内含子,唯一的非编码区是D环,长约1000bp左右。

D环区包括mtDNA重链复制起始点,重轻链转录的启动子。

2.线粒体基因的突变

  mtDNA突变率比nDNA高10~20倍。

其原因:

  ①mtDNA中基因排列非常紧凑,任何mtDNA突变都可能会影响到其某一重要功能区域;②mtDNA是裸露的分子,缺乏组蛋白的保护;③mtDNA位于线粒体内膜附近,极易受氧化损伤;④mtDNA复制频率较高,复制时不对称。

⑤缺乏有效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3.确定一个mtDNA是否为致病性突变的标准:

  ①突变发生于高度保守的序列或发生突变的位点有明显的功能重要性;②该突变可引起呼吸链缺损;

  ③正常人群中未发现该mtDNA突变类型,在来自不同家系但有类似表型的患者中发现相同的突变;

  ④有异质性存在,而且异质性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

  异质性:

在克隆和测序的研究发现一些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mtDNA。

同质性:

如果统一组织或细胞中的mtDNA分子都是一致的。

  多质性:

线粒体的大量中性突变可使绝大多数细胞中有多种mtDNA拷贝,称多质性。

线粒体突变类型:

点突变,大片段重组,mtDNA数量减少大片段重组包括缺失与重组

  4.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特点①母系遗传:

母亲将她的mtDNA传递给儿子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因为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几乎全都来自于卵子,精子的mtDNA对表型无明显作用,这种双亲信息的不等量表现决定了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

  ②异质性:

分同质性,异质性,多质性

  ③阈值效应:

在特定组织中,突变型mtDNA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阈值时,能量的产生就会急剧地降到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最低需求量以下,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功能异常,其能量缺损程度与突变型mtDNA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

  ④不均等的有丝分裂分离:

细胞分裂时,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发生分离,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不同比例的突变型mtDNA分子,这种随机分配导致mtDNA异质性变化的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

  突变引起的疾病

  目前发现的线粒体疾病集中在神经和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也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例如,MERRF综合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MELAS综合征,KSS、Kearns-Sayre综合征、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

  其中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临床症状:

通常在成年期发病

  急性或亚急性眼球后神经炎急性发作后,视觉逐步衰退色觉障碍

  其他神经异常,如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