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1647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docx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

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

北京吴式太极网2011-05-1612:

28:

54张全亮答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记者问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深受世人喜爱。

八卦掌和太极拳名家张全亮先生是当今中国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

2010年5月21日,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中民网视)就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与魅力等问题对张全亮先生进行了专访,张先生主要以太极拳和八卦掌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中民网视还请张全亮先生表演了吴式太极拳(北派)和梁式八卦掌的部分套路,并进行了现场录制。

以下是对当时访谈内容的记录整理。

  记者:

武术起源于技击,技击也是武术存在的最重要价值。

但是,冷兵器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为什么现代人对武术仍然喜爱有加?

您不仅擅长太极拳和八卦掌,而且还习练过多种武术,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的专家评委和裁判长,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全亮:

任何时期人们都需要防身自卫,都需要自我保护。

中国武术是古老的、巧妙的、世界优秀的防身抗暴技术,而且还具有其他运动形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极佳的健身和开智等效果。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武术都将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武术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极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且不断发展,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它确实不仅是一种打斗的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魅力。

比如太极拳和八卦掌,都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极强的抗暴功效、极好的开智效果、无穷的艺术趣味。

其理论精深,技法独特,魅力无穷,令人惊叹。

不但中国人喜欢,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喜闻乐见。

  记者:

我们了解到,北京市大兴区为您申报的“吴式太极拳(北派)”已经被批准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请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谈谈对太极拳和八卦掌的认识?

  张全亮:

国务院于2006年6月和2009年12月先后两批公布了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共1170项,其中武术项目22项,包括了三个流派的太极拳(陈式、杨式、武式)和一个流派的八卦掌。

还有一些流派的太极拳、八卦掌正在陆续申报。

这是国家对传统武术价值的承认,会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必须符合五个要件。

  第一、必须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

只留下文字记载或遗物的不算。

  第二、必须历史悠久,传承时间不超过百年的不算。

  第三、项目本身必须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社会价值、或有普世价值的知识、技术或技能。

  第四、必须代表一方文化,为当地社会所认可。

  第五、必须对当代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

打麻将、吸大烟之类的不算。

  太极拳和八卦掌不但完全具备这五个要件,而且在下述五个方面的价值更为突出。

  第一,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是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重要事件。

八卦掌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太极拳的历史更为悠久。

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英雄豪杰中有不少人是太极拳、八卦掌高手。

对于抵御外辱、展现民族气节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太极拳和八卦掌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形成的独特的运动形式,它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健身、防身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太极拳、八卦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两者都是哲理性拳术,是文化拳术,是头脑功夫。

它们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以五行生克变化规律为指导练拳与技击的法则。

太极、八卦文化融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与很多文化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很多文化现象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第三,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其拳理富含哲学、力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及某些边缘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极其符合哲理和自然规律,两者都是纯任自然的运动,在自然当中求自然,招招势势都要阴阳互动、公转自转同时进行,强调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始终把头脑的作用放在第一位,每一式都要求先想后作、先看后行。

既是极科学的健身运动,又是极其巧妙的技击抗暴技术。

  第四,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练法独特,动作优美,运动起来圆润自如、和缓流畅、内外如一、形神兼备,对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很大影响。

百练不烦,百看不厌,魅力无穷,古人有“穷毕生之精力,难尽其奥妙”之说。

  第五,太极拳和八卦掌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老少咸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爱好者有数亿之多,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太极拳、八卦掌是实践的智慧,不但可以强身御暴,还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改进暴躁、粗率、心胸狭窄等情绪和性格缺点,培养人的优美性格。

其精神的外延可以无限拓展,进而追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奋斗的整个过程。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太极拳和八卦掌是非常优秀的项目和价值极其突出的项目。

大家可以注意,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五个要件的第三个要件中,共有有六项内容(价值)。

一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具备其中的一两项就可以了。

而太极拳和八卦掌不仅具备全部六项价值,而且每一种价值的含量都很高,这是其他非遗项目所无法比拟的。

弘扬这两个古老而优秀、富含民族文化的传统武术运动形式,既具有民族意义又具有世界意义,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际市场。

  记者: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具体到某一拳种上,其历史价值应该由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承载和体现。

您认为,在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张全亮:

首先,杨露禅进北京和董海川进北京,都应该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由于这两个重大事件的先后出现,世人才知道到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八卦掌。

这两个事件也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

杨露禅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是在1850年之后,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还被推荐到端王府教拳。

杨露禅进京教拳才使太极拳公诸于世,才使太极拳得到广泛的传播发展。

董海川大约在1855年来到北京,入宫当差,后改在肃王府当差。

董海川——“肃王面前显绝技”,使八卦掌在武术界初露头角,轰动京城,把中国武术推向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阶段。

两人在北京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佳话广为流传。

所以说,1850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对于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太极拳方面的历史事件还有:

  1、1928年陈发科应邀赴北平传艺,使陈式太极拳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并奠定了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太极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30年代初王茂斋在北平太庙开设“太极拳研究会”,公开授徒,其弟子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北等地,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成了当时北京太极拳高手云集之处,为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28年吴鉴泉应邀南下教拳,后又成立“鉴泉太极拳社”形成了历史上太极拳界尊称的“南吴北王”的历史格局,以后吴家又把吴式太极拳传播海外为吴式太极拳在南方和海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1953年王培生创编出“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

编写了《太极拳三十七式讲义》,广泛传播,后定名为《吴氏简化太极拳》正式出版。

37式曾以多种文字出版国内外广泛传播,还曾被美国宇航局确定为航天员训练教材。

王培生思想解放,开太极拳简化之先河,推动了吴式太极拳的大发展。

  5、1954年太极拳家吴公仪与白鹤拳家陈克夫在澳门比武,是中国太极拳史上,第一次上擂和其他拳种进行正规的竞技比赛。

吴陈比武催生了“新派武侠小说”,造就了梁羽生、金庸、古龙三大武侠小说巨擘。

  6、1956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巨大作用。

  7、1970年太极拳家黄性贤(60岁)按摔跤规则对战东南亚摔跤冠军廖广成(50岁),以26比0绝对优势获胜,显示了太极拳推手的高超效用。

  8、1981年5月王培生老师应邀,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中日武术交流。

以精湛太极功夫使日本武士连连跌出,受到中外人士一致好评。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太极神功技压东瀛》为题载颂其迹,日本<《阿罗汉》杂志刊其精彩拳照并尊之为“东方武林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张显了太极拳的技击功能。

纠正了日本某些武术家的“太极拳只能健身,没有技击作用”“少林寺在中国,少林拳在日本”“十年之后让中国人向日本人学习太极拳”等偏见和狂言。

证明太极拳不是摸鱼睡觉的拳术,不是只能健身不能技击的拳术,而是一种用意不用力,既能祛病强身、开智开悟,又能防身抗暴的神妙而又科学的拳术。

他用自己的高深技艺,展现了太极拳的真面目,证明了明太极拳的真髓在中国。

  9、1987年王培生编写刊印了“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将多年来世人少见的太极拳技击之法公之于众,在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对太极拳技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0、2005年9月3日在大兴举办的“纪念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也应称太极拳史上的一个事件。

一是规模大,参会700余人;二是参会人员广泛;三是声势大,品位高;四是全面客观总结了王老一生的功过是非,全面总结了他的武术精华;五是出版了大型精美纪念画册和纪念光盘;六是进行了大型技术交流。

在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使广大民间武术家受到感动和鼓舞。

  11、2009年元月中央电视台组织全国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赵堡)六大流派太极拳名家于北京新兴宾馆,为中央电视台擬在黄山举办的WMA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编写太极拳技击手册,韩建中老师负责竞赛规则编写,我负责技法整理编写,经过十多天加班加点的演练、示范、拍照、研究、筛选、整理、编写出了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太极拳技法30招训练教材,于2009年4月按央台安排用此教材,在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对全国招聘的裁判员进行培训。

又于6月21日从陕西红狼俱乐部开始,依次对全国六大俱乐部的运动员按此教材进行技术培训。

2009年7月26日至9月5日在黄山体育馆由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严格按规定使用“太极拳30招技法”进行了中国武术史上首次国家级太极拳擂台赛,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八卦掌的历史事件还有:

  1、在八卦掌传世以后,程庭华、梁振普、刘德宽、刘凤春曾与形意拳名家李存义、张兆东结为八拜之交。

这使形意拳界掀起了学习八卦掌的热潮,李存义、张兆东等后来也成了八卦掌名家,他们的弟子黄柏年、姜容樵、韩慕侠等都成为八卦掌名家并著书立说,促进了八卦掌、形意拳两大拳种的大团结,形成了八卦、形意不分家的佳话。

  2、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程廷华先生掌击十多个德国兵,不幸饮弹牺牲,既显示了八卦掌神功的威力,又体现了武术家爱国爱民、不畏强敌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3、1900年梁振普大闹马家堡、鞭毙恶棍金镖赵六,既扬善除恶,又体现了梁式八卦掌的盖世神功。

  4、迁坟事件。

李子鸣老师牵头倡议国内外八卦掌弟子、同仁给董海川先师迁坟,以妥善保护。

经三年努力,于1981年将董先师坟墓及四块墓碑从东直门外小牛房村迁至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并又重建了碑铭。

同时迁入郭古民墓,1986年又迁入梁振普墓,形成八卦掌碑林,供后学瞻仰,成了国内外八卦掌爱好者寻根祭祖的圣地。

  5、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成立。

1981年,在北京市体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单一拳术研究会——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

李子鸣老师出任会长,并创办了会刊,在各公园开设八卦掌辅导站,推动了八卦掌的广泛传播。

  6、李子鸣老师冲破保守思想,公开了八卦掌秘籍。

在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去秘不外传的“八卦转掌三十六歌”和“实战技击四十八法”,并进行了全面注释,揭开了八卦掌的神秘面纱。

解秘了八卦掌,对于推动八卦掌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7、2007年6月25日—29日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在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进行了中国武术史上首次八卦掌擂台赛。

赛前由我牵头,特聘八卦掌名家麻林城、王尚智协助海选,在全国五大流派近千名参赛者中,精选出20名选手,由塞北文武学校校长吴明出资赞助,在宣化塞北文武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擂台赛打出了水平,打出了风格,在武术界赢得了好评。

对八卦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记者:

请您分析一下吴式太极拳的主要运动特征、技术要领和健身原理,我们认为这些也都体现着太极拳特有的价值和魅力。

  张全亮:

1993年出版的《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第17条中规定的“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为“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四句话。

这四句话简单、全面、贴切。

后来我又根据王培生老师的拳术理论和动作规范,结合自己多年在练拳和教学实践中的体悟、研究,对吴式太极拳(北派)的主要运动特征细化为如下口诀:

  端庄平稳,气度开阔

  单腿负重,轨道步型

  虚实分清,六球相佐

  立圆为主,按窍运身

  轻静柔化,伺机而动

  紧凑舒伸,如水洇沙

  行云流水,纯以意行

  诗情画意,三才相通

  所谓端庄平稳,就是要求在练拳时,时时式势做到头端、身正,肩平、腋虚,眉展、胸涵,拨骨、沉肌,提肛、举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摇不晃,上下协调、内外如一,中正安舒,稳如山岳,动如流水。

要心专、神敛、意松。

两手如同捧着一碗硫酸水,平心静气,谨慎小心。

练拳如此,做人做事,均应如此。

  所谓气度开阔,就是要求在练拳时,头要与天相融,脚要与地相融,身要与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气吞山河的气魄。

要提起精神,时时式势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

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宽畅。

拳论曰:

“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处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群,遇到任何情况,处理任何复杂事物均应如此。

  所谓单腿负重,就是要求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条腿上。

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

这是吴式太极拳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各式太极拳都强调练拳时要“中正安舒”,但怎样才能做到式势处处“中正安舒”?

吴式太极拳认为必须学会在动、静,开、合的每一瞬间,都能做到单腿负重,独立自主,不偏不倚。

  单腿负重变化灵活,不迟、不滞。

前进后退、左右移动、上下起落、屈伸开合,都能做到不努气、不用力,不勉强,圆润轻松,灵活多变。

可充分体现出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纯任自然的运动。

单腿负重,要求鼻子尖要和负重腿的膝盖尖、脚大趾尖上下垂直,三尖相照。

尾骶骨要和负重腿的脚后跟上下垂直相照。

在重心绝对垂直的情况下,移动步法或起腿时还要做好“配重”。

即负重侧的肩沉、肘坠。

合理遵循人体力学的原理。

这样膝关节就不会“切轴”、不会受损。

横膈膜、内脏、关节、韧带没有不合理、不舒服的牵拉,其运动始终处在一种松静、自然、圆润、合度、有序、有趣的状态中,常此练习可以产生最佳的健身效果,可以出现巧妙的技击功效。

  所谓轨道步型,就是在练拳时要求两足的前进、后退,左右移动后的定步时,两脚尖均朝前,两足平行,呈轨道式。

步幅最小的时候是正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一脚;步幅最大的时候是隅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半,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半脚。

这种步法在吴式太极拳界通称“川”字步型。

即身体两侧从肩井穴至涌泉穴比做“川”字两边的两竖。

整个脊椎和头项,即从头顶的百会穴至大小便之间的会阴穴比做“川”字中间的一竖。

每一个动作的预动,或定势时都要求“川”字中间的一竖,即头项脊椎和负重的一竖(负重腿)重叠成为单腿负重。

另一竖(腿)成为虚腿。

实腿和虚腿的两足尖都朝前,两足是平行的,也是呈轨道式的。

其实所谓的“川字步型”,只是在前进或后退的时候,其步法在左右移动过程中,尾骶骨经过两脚中间时,瞬间呈现的一种态势。

这种态势如白驹过隙瞬间既无。

“川字步型”是瞬间的投影状态。

是实现单腿负重的过程。

也可以说“川”字是不定型的。

用“川”字来比喻吴式太极拳的步型,不如用“轨道”步型更为确切。

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进退转换灵活,可以使上体重心以最快的速度转移到另一条腿上,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

技击发力时再遵循太极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体用理论,所发出的力最沉稳、最松整、最深长、最有力。

就会出现最佳的技击效果。

  所谓虚实分清,前面已经说过,吴式太极拳是虚实分得最为清楚的太极拳。

它不但要求两腿在每个动作中单腿负重,虚实分清。

还特别强调每个动作都要注意分清上下肢的虚实。

也就是拳论所说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即当左腿负重时,左手为虚手,右手为实手,右腿为虚腿;当右腿负重时,右手为虚手,左手为实手,左腿为虚腿。

实者静,为阴,为服从;虚者动,为阳,为主导。

只有上下左右虚实分清,重心才能稳健,举动才能轻灵,发力才能园整。

  所谓六球相佐,就是练拳时四肢的虚实变化,要以身体之六球(两眼球、两肾球、两睾丸球)操纵。

即动肩、动胯时,要把意念放在睾丸上;动肘、动膝时,要把意念放在腰子上;动手、动足时要把意念放在眼球上。

这是已故太极拳大家王培生老师在数十年的武术实践中验证、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独到的理论。

在实践中一试便知:

两睾丸管两肩、两胯。

即当两个睾丸向内收缩时,两肩、两胯是无力的。

当两个睾丸向外膨胀时,两肩、两胯是有力的;两腰子(内肾)管两肘、两膝。

即当两个腰子向内收缩时,两肘、两膝是无力的,当两个腰子向外膨胀时,两肘、两膝是有力的;两眼球管两手、两足。

即当两个眼球向内收缩时,两手、两足是无力的,当两个眼球向外膨胀时,两手、两足是有力的。

用“六球”操纵肢体,是以内使外,不显山不露水,具有隐蔽性。

发力由内到外,完整不懈。

六球相佐是交叉相助的,即动左边时着意右边的三球,动右边时着意左边的三球。

  所谓立圆为主,是说吴式太极拳的关节运动强调尽量走立圆。

因为立圆运动可以减轻四肢在旋挑移动时,对中心轴的牵拉力,重心稳定;立圆使用的是杠杆原理,可以以小力胜大力;立圆运动所占空间小,变化灵活;立圆在前进后退的运动当中是直线滚动或往复旋动,阻力小、速度快、力量大。

立圆运动轻灵有趣不易疲劳。

  所谓按窍运身,就是在运动时要想穴位,用穴位领着身体走。

这是王培生老师的发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师风格特点的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

练拳时观想穴位,不但细腻柔和而且具有明显的防病治病效果。

技击时着意想穴位,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按窍运身”的提法把上述这一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简单化了。

并提高了太极拳运动对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所谓轻静柔化,轻,是轻灵,练拳时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举手投足顺其自然,毫不用力。

要“迈步如猫行”“脚踏如履薄冰”“落步不伤蝼蚁命”“运劲如抽丝”或体会“脚踏祥云身自玄”之妙感;静,是神意专注,“体松心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练拳时要“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虚静至极“泉清水静”“无形无象”“全身空透”能“听蚁叫,观蚁笑”“蚁鸣我听虎龙吟”,悉心听体内气血周流之声如“翻江倒海”;柔,是柔韧,“运劲如抽丝”、越细越好,行拳如柔面越熟越好,练功如百炼钢越纯越好。

要炼成“腰折百回若无骨”,全身无处不弹簧,极柔软而又极坚刚的太极妙境;化,是变化,是化合,是融化,是柔极至无,动静如一,周身内外轻灵活泼没有滞点。

  所谓伺机而动,就是不妄动,不强动,每一式的运动都是顺其自然的,虽有欲动之意,但没有欲动之势时,也不能强动。

必须在重心垂直,配重得当时,肢体内有了一种欲动的趋势,随这种趋势而动。

这就是“机”就是由静到动的时机。

所谓紧凑舒伸,是前面所说的“单腿负重”和“轨道步型”两项要求的补充。

拳论讲“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吴式太极拳要求“分”要极力“舒伸”,“合”要尽量“紧凑”

  紧凑,从动作外形上要求,是以负重腿为轴心,做到“内外六合,抱圆守一”。

内外六合,即各式太极拳身法都要求做到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和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抱圆,即要求全身所有的大、小关节,都要以腰椎和负重腿的髋关节为圆心,做公转自转同时进行的运动。

要处处强化圆的观念,做到“身如九曲轴无微不利”。

“一动无有不动”,不可散乱、松懈、无序。

守一,即神意专注,气沉丹田,内紧外松,内惕外随。

从动作的意念上要求,每个动作在收、合、屈、蓄时,要做紧凑到“其小无内”的想象。

  舒伸,从动作外形和意念上要求,是做每一动作时,周身所有的关节都要前后、左右、上下极力拉开。

想象汗毛要竖起来,皮肤和肌肉,肌肉和骨骼,骨髓和骨髓腔之间要拉开距离,但意念要尽量放松。

每个动作在展、放、开、发时,还要做舒伸到“其大无外”的想象。

紧凑舒伸也是吴式太极拳富涵阴阳哲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即紧凑时要注意舒伸,舒伸时要注意紧凑。

  所谓如水洇沙,是要求练拳时,每一举动凡在蓄劲时,意念都要由稍节之阴面向根节做如水洇沙之想象,悉心体悟阴面的每个细胞都在蠕动、放大;随即在发劲时,意念要由根节之阳面向稍节做如气蒸腾之想象,悉心体悟阳面的每个细胞也都在蠕动、放大。

但无论是蓄劲还是发劲,都要做到“刻刻存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如水洇沙较之《拳论》中说的“节节贯穿”更加细腻,而且是立体化的微细运动,是提高健身、开智和技击功效最好的运动形式。

  所谓如云似水,就是在练拳时要上如行云下如流水。

云是随风成形,变化无穷,触不到摸不着的。

两手在练拳或和对方交手,要沾粘连随,不丢不顶。

随曲就伸,一触即变,一摸就无。

水是随境成形的。

它能随方就方,随圆就园,水无孔不入。

练拳或技击时要去意如水,擦地而行,钻孔填空,亲和无隙。

  所谓纯以意行。

就是太极拳运动要求以意念统帅动作,练拳时用意不用力。

强调每个动作都要先想后作,先看后行。

要“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肢体的运动,完全都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

但是在实践中如何达到这一要求?

需要反复练习,悉心体悟,做到举手抬足,毫不用力,纯任自然。

  所谓诗情画意,是要求在拳术动作规范规范以后,做每个动作都要着意对体态和环境做诗情画意的想象,如一个式子在预动时,做一下“根扎八荒,参天生长,如沐春风气宇昂”的想象,周身骨节会自动上下拉开,身体会感到挺拔高大,会产生一种“头融天,脚融地”的气势和春风荡漾的美好心情;在起动时,做一下“枝繁叶茂花果香,尊天敬地孝高堂”的想象,就会有一种丹田鼓荡,如气充球,肢体自动,胸与空融的感觉,还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由“敬”而更“静”的超凡境界;在定势时,做一下“落叶归根金风爽,天人合一悉收藏”的想象,就会有一种身心自然相合,五气自纳中丹的感觉和蓄而待发的潜力。

  上述现象恰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学说不谋而合;美好的想象会使你体松心静,神舒气壮,自然进入太极奥妙之乡。

练至纯任自然,整个套路演练时,动静各式都会体现出“移动似春风杨柳,起伏象浪拍云崖,转换犹万向轴承,气血若潮起潮落,神意如行云流水”。

的诗情画意之境界。

  所谓三才相通,三才就是天、地、人。

前面的“诗情画意”文字中已经做了解释。

具体地说,练拳时自身的动静要注意和宇宙当中的自然现象相互联系。

比如江河是一种常见的流动现象。

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起伏、折叠等动作时,都要在意念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江河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山岳是一种常见的稳静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中定和亮势的的动作时,意念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山岳高耸,壁立千仞的雄姿;比如天地是上下分开的,练拳时,也不要把神、意都放在体内,更不能放在一处(王培生老师特别强调练拳和技击时要神、意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