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1660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docx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版张雷声课程代码0009手打自考大纲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白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认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和科学,也是一门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了解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课程,同时又是一个学科,认识到它在经济学学科中的基础性地位,是经济学学科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和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

0.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0.0.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0.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至60年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未来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0.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本素。

0.2.2社会生生关系及其系统

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即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两者之间的方式进行研究。

0.2.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0.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0.3.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

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0.3.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0.4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0.4.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可以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0.4.2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和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0.4.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就是指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和反映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是,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运用中,逻辑与历史并非是绝对一致的。

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

0.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学习意义

0.5.1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

0.5.2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研究的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研究的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这三者是统一的。

0.5.3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

第一,政治经济学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第三,政治经济学是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

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领会: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简单应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辩证关系。

领会:

(1)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生产关系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复杂系统。

简单应用: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识记:

(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领会:

(1)经济规律的特点。

(2)经济规律的类型。

(3)基本经济规律。

简单应用:

经济规律体系。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识记: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经济运动过程,具体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和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领会:

(1)唯物辩证法。

(2)科学抽象法。

(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五)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学习的意义

领会: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政治经济学的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综合应用:

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四、本章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取决于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考察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阐述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掌握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了解合理配置资源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认识采用何种经济体制模式取决于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

懂得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本质的经济关系,是经济体制的基础,以及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它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1.1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1.1.1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1.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1.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2.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社会形态。

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1.2.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1.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3.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的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订计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来实现。

1.3.2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实现。

无论是市场配置方式还是计划配置方式,它们都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

1.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4.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

经济体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同时,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所映出来。

1.4.2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识记:

(1)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2)人类社会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领会:

(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及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过程都是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识记:

(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2)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领会: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商品经济的经济特征。

(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识记:

资源配置、市场经济。

领会: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社会化大生产中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简单应用: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市场配置方式与计划配置方式的异同。

(四)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识记: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领会: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四、本章重点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人为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不同特征。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社会化大生产中市场配置方式与计划配置方式的异同。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并理解商品和商品生产的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了解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等基本原理。

掌握价值创造、价值量决定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

2.1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1.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商品的交换价值。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1.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2商品的价值量

2.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在简单商品交换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2.2.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2.3价值规律

2.3.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再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3.1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识记: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领会: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矛盾统一的关系。

(3)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

简单应用:

(1)商品的内在矛盾。

(2)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综合应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商品的价值量

识记: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

领会: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

(3)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简单应用:

(1)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三)价值规律

识记: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领会: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简单应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

四、本章重点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

第3章 货币与信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以及货币的本质。

掌握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所具有的五种职能,以及货币在流通规律,了解信用的产生及主要形式,掌握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双重作用。

二、课程内容

3.1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3.1.1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1.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3.2.1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

商品流通。

3.2.2货币形式的发展

就货币具体形式的变化来看,一般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

3.2.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3信用

3.3.1信用的产生及形式

信用形式的多样化。

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工具。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的特点。

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

企业信用的含义。

消费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3.3.2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识记:

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领会:

(1)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2)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

(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识记: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商品价格、价格标准、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领会:

(1)货币五种职能的基本内容。

(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

(3)货币具体形式的发展过程。

简单应用:

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通货膨胀。

(三)信用

识记:

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

领会: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二重作用。

四、本章重点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

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信用形式。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二重作用。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运行

第4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明确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这一转化的前提。

把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理解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了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理解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把握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课程内容

4.1货币转化为资本

4.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流通公式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2.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4.2.2 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4.2.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着重要意义。

4.2.4 剩余价值率

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即c+v+m,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 v)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重要因素。

4.3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4.3.1 绝对剩余价值产生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4.3.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

4.3.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3.4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

4.4 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4.4.1 资本主义再生产

在内容上,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规模上,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分析资本主义扩大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4.4.2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

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4.4.3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

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对过剩余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4.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识记:

资本总分式、资本、剩余价值、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领会:

(1)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联系和区别。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识记: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领会: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2)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4)剩余价值率的意义。

综合应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识记: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领会:

(1)工作日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简单应用: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综合应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四)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识记:

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领会:

(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的特点。

(2)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揭示的特点。

(3)资本积累的本质。

(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

(5)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6)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简单应用:

(1)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四、本章重点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生产和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形式。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类型。

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揭示的特点。

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与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5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得到增殖的特性,明确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说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认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考察个别资本运动的,而考察资本周转则主要是说明资本周转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明确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是从社会资本角度考察资本运动,认清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反映了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

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揭示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