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2211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docx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

目录

目录…………………………………………………………………………………Ⅰ

摘要…………………………………………………………………………………Ⅱ

前言…………………………………………………………………………………Ⅲ

1.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1

1.1.“三”与“九”………………………………………………………………1

1.2.“六”与“七”………………………………………………………………2

1.3.“四”与“十三”……………………………………………………………4

1.4.单数与双数之差异……………………………………………………………5

2.总结………………………………………………………………………………6

参考文献………………………………………………………………………………7

致谢……………………………………………………………………………………8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

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 社会 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

Abstract:

Everylanguageintheworldtakesrootinaspecialculturalbackground,andthelanguagereflectsthecontentsoftheculture.Figureisthecountandquantitywhichreflectsthescopeandsizeoftheobjectiveworld.Thesocialmeaningsoffigurearedifferent,becausetherearesomedifferencesinculturaltradition,theconceptofthinkingandtheunderstanding,usingofthefigureamongallkindsoflanguages.Thispaperdiscussesthedifferencesoffiguretranslati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fromtheaspectoftraditionalconception,themeaningsofthefigure.Theaimofthepaperistomakeanadvantagei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Keywords:

figureinEnglishandChinese;impliedmeaning;translation;

 

 

 

 

 

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

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1.1“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

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

《说文解字》云:

“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

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

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

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

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

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行此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上身挺直,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这样连举三次站起来,即为一跪,如此三次即为三跪)等。

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

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

所以西方人常说Thethirdtime’thecharm.(第三次准灵。

)Numberthreeisalways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

)莎士比亚戏剧里也说,Allgoodthingsgobythree.(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

2、“九”

在中国人眼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莫过于“九”了。

汉语中带“九”的习语,有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流宾客”、“九牛二虎之力”、“九天九地”、“一言九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

中国人对“九”的迷信源于对天的崇拜。

《说文解字》云:

“九,阳之变也,相其尾曲穷尽之形”。

而在变易之数中,全部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

在卦符中,阳线或阳爻称为九,阴线或阴爻称为六。

因此,九成为所有阳数的典型代表,是阳的全息数符号。

九个九重叠,是极阳之数,代表极阳状况,表示极阳之象和极阳之理。

古人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以“九”代天,自古“九”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数字,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帝乃“九五之尊”,官有“九卿”,阶有“九品”,乐有“九韶”,诗有“九赋”,经有“九经”等。

大凡皇家的建筑与器物也多合乎“九”。

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房间有9999间。

故宫内三大殿的高度都是九尺九,颐和园内的排云殿也是九尺九。

故宫内宫殿和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竖九排,共计九九八十一个。

故宫内宫殿的台阶都是九级或九的倍数。

英语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但同样也可表示“多”、“深”。

如:

aninedays’wonder(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stitchintimesaves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

)、bedresseduptothenines(特殊场合穿着;打扮得很华丽;穿着讲究)、crackup(flatter/honour/praise)tothenine(十全十美)、oncloudnine/seven(得意洋洋,高兴万分,心情非常舒畅)、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条命。

)等等。

1、2“六”与“七”

1、“六”

在中国“六”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天地四方,亦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

“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

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

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英语中的“six”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6为大凶数或野兽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

如:

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sb.forsix/knocksb.six(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sixofthebest(以藤鞭击六下——的一种惩罚手段)、sixpenny(不值钱)、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2、“七”

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

不过,“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常常忌讳的数字。

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绝不能是七盘。

人们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

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

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初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

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

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

在有些地区描绘得更神,若七月七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织女的眼泪。

一年相逢一次,这比两地分居还要痛苦。

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是情理之中。

所以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如:

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在西方“seven”却是个神圣的数字。

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七种天罪。

这是因为它与神圣有关。

例如,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酥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

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

如:

sevenvirtues(七大美德)、sevendeadlysins(七宗罪)、thesevengiftsofthe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thesevencorporalworksof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sevenspiritualworksof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sevensacraments(七大圣礼)。

此外,人们也视“七”为吉数,在生活中有“lucky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

英语中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

Keepathingsevenyearsandyouwillfindausefor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

)Sevenhours’sleepwillmakeaclownforgethisdesign.(睡七小时的觉,小丑把花样都忘掉。

)Amanmaylosemoreinanhourthanhecangetin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tobeintheseventhheaven(极其快乐)等。

1、3“四”与“十三”

1、“四”

在中国“四”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但在古代人们对于“四”并无特别的忌讳。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数字,如门牌号、手机号码、车牌号等。

而因为“4”的发音与“死”谐音,所以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

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444、4444等数目字。

在习语中,数字“四”常常与“三”在一起,常带有贬义。

如:

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面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

虽说在音乐中4的发音与“发”相似,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带4的车牌、电话号码等。

不过时下年轻男女很喜欢根据数字的谐音来传递信息。

这种数字信息并不会排斥4,因为4除了可以是“死”的谐音,也可以是“是”或“世”等字的谐音。

如1314(一生一世)、0451(你是我要)、7564335(请无聊时想想我)、456(是我拉)、25184(爱我一辈子)、0594184(你我就是一辈子)、3456(相思无用)、246(饿死了)、246437(爱是如此神奇)、73748096,13148687(今生今世伴你左右,一生一世不离不弃)、740(气死你)、74839(其实不想走)、0487(你是白痴)、04551(你是我唯一)等等。

这些数字在当下的年轻一代中没有所谓禁忌与否,它们为人们平凡的生活增加了一点乐趣。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

不过有一个小的例外,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避开周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2、“十三”

英语中人们把“十三”看成是头号大忌,这也自然有其文化渊源。

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郐子手薪金是13个钱币。

《圣经》说流传更广,影响最深。

耶酥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由于13人中有一个叛徒的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西方人忌讳13就像逃避瘟疫一样。

高层建筑隐去第13层的编号;医院不设第13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排、13座;重大的事情也都不在13号那天去做。

当西方人千方百计地避开十三,以免触犯大忌时,中国的老百姓却乐于接受十三。

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

以上几组数字在英汉文化中被赋予了比较特别的文化涵义。

至于“一”、“二”、“五”、“八”、“十”这几个数字在英汉文化比较没有特别的涵义,主要是关于数量的使用。

但是中国人偏爱数字“八”,主要是因为它的发音与“发”谐音,因此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都偏爱有“八”这个数字。

1、4单数与双数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

《周易》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进一步衍生,成六十四卦。

在这种文化关照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

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涵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以及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

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英语国家的人们则往往视单数(13除外)为吉利数,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

如:

onehundredandone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激)、haveonethousandandonethingstodo(日理万机)、athousandandonewaystohelp(很多种方法)。

此外,如上所述,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三”、“七”等单数也信奉为幸运数字。

2、总结

综上所述,英汉数字除了数字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有非数字的文化意义,具有神秘和神圣的蕴涵。

英汉数字文化意义因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差异。

因此了解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摩擦,达到交际或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明安云.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J].湖北大学学社,2002,(5)

[4]肖君石.汉英、英汉翻译初探[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5]刘忠,罗道茂.思维差异和英汉数字习语翻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

[6]伍先禄,李延林.英汉数词词组的虚指义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2003,

[7]潘富恩,温少霞.论语今译[M].济南:

齐鲁书社,1993

[8]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2]温洪瑞.英汉数字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

[13]温洪瑞.英汉数字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3)

[14]高博.英汉数字的语用对比之异同[J].天中学刊,2003,(3)

[15]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6]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7]郭著章,傅惠玉.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致谢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学校,我的父母和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家人对我的默默支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如此美好!

在这里,我更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楠,感谢她在论文上对我的细心指导,让我得以完成论文,再次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后向帮助我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你们的帮助,我的论文才能顺利完成,真诚的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