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2642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docx

#课#题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

课题:

第六章决策分析基础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具:

计算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弄清决策分析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和掌握各类决策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决策分析及其意义;进行决策分析的一般程序;在决策分析过程中需要研究成本特性及成本概念等问题。

教学难点:

决策分析及其意义;进行决策分析的一般程序;在决策分析过程中需要研究成本特性及成本概念等问题。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内容:

(可扩充为若干页)

经营决策常用的成本念及基本方法

第一节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成本概念

经营决策中,需要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经济效益的大小进行最优化选择。

而影响经济效益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的高低,在某些情况下(如成本型决策中),成本的高低甚至决定了备选方案的优劣。

当然,管理会计进行决策所应用的成本概念较之财务会计不仅在内涵上而且在外延上有重要不同。

为此,必须熟悉这些新的成本概念。

—、机会成本

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放弃另外的方案。

此时,被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就称为已选中的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不选其他方案而选最优方案的代价,就是已放弃方案的获利可能。

选择方案时,将机会成本的影响考虑进去,有利于对所选方案的最终效益进行全面评价。

例:

某公司现有一空闲的车间,既可以用于A产品的生产,也可以用于出租。

如果用来生产A产品,其收入为35000元,成本费用为18000元,可获净利17000元;用于出租则可获租金收入12000元。

在决策中,如果选择用于生产A产品,则出租方案必然放弃,其本来可能获得的租金收入12000元应作为生产A产品的机会成本由生产A产品负担。

这时,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结论:

生产A产品将比出租多获净利5000元。

可见,机会成本产生于公司的某项资产的用途选择。

具体讲,如果一项资产只能用来实现某一职能而不能用于实现其他职能时,不会产生机会成本,如公司购买的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只能在到期时获得约定的收益,因而不会产生机会成本,如果一项资产可以同时用来实现若干职能时,则可能会产生机会成本。

如公司购买的可转让债券,既可以到期获得约定收益,又可以在未到期前中途转让以获得转让收益,从而可能产生机会成本。

此外,应注意的是:

由于机会成本仅仅只是被放弃方案的潜在利益,而非实际支出,因而不能据以登记入账。

但由于公司资源的有限性,而必须充分利用资源效益,所以,机会成本在经营决策中应作为一个现实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二、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根据不同备选方案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

例:

某公司全年需要1200件甲零件,可以外购也可以自制。

如果外购,单价为5元;如果自制,则单位变动成本为3元,固定成本500元。

外购或自制决策的成本计算如表所示。

外购

自制

差量成本

采购成本

1200×5=6000

变动成本

1200×3=3600

 

固定成本

500

总成本

6000

4100

1900

由于外购总成本比自制总成本高1900元(即差量成本为1900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应选择自制方案。

差量成本这一概念还经常用于反映不同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成本上发生的差别,也就是由于在原来基础上因追加批量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成本数额。

例:

某企业生产A产品,最大生产能力为年产10000件,正常利用率为最大生产能力的80%,A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3元,年固定成本为6000元按生产能力正常利用率可达到的产量8000件分摊,每件单位固定成本为0.75元。

则以年产量8000件为基础,每增加1000件产品的生产量而追加的差异成本计算如表所示。

产量

总成本

产量增加1000件的差异成本

单位成本

产量增加1000件的差异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

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

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

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

成本

8000

9000

10000

6000

6000

6000

24000

27000

30000

——

0

0

——

+3000

+3000

0.75

0.67

0.60

3

3

3

——

-0.08

-0.07

——

0

0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在相关范围内,即产量不超过其最大生产能力10000件时,固定成本总额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每增加生产1000件产品而追加的成本额为变动成本3000元。

单位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则呈降低的趋势。

差量成本还经常用于进行其他方面的决策,例如按受追加的订货、某项不需用的机器设备是出租还是出售等。

由于差量成本等于单位变动成本乘以追加的产量数,再加上由于追加生产而追加的全部固定成本。

所以算出差量成本额后,将其与可能取得的收入进行比较,就可以根据比较的结果进行经营决策。

例:

某公司有机会接受一项追加订货,数量为1000个,由于产品规格特殊,需要专门为其购置价值500元的专用设备。

假定该设备除了生产这批订货外别无他用,并且无残值;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为7元。

要作出是否接受这批订货的决策,应先计算出这批追加订货的差异成本。

根据资料所给数据可求出,随产量变动的变动成本总额为7000元(7×1000),加上专用设备成本500元,这项订货的差异成本为7500元。

那么,只要这项订货能够取得大于7500元的销售收入,就应接受。

三、边际成本

从理论上讲,边际成本是指产量(业务量)向无限小变化时,成本的变动数额。

当然,这是从纯经济学角度来讲的,事实上,产量不可能向无限小变化,至少应为1个单位的产量。

因此,边际成本也就是产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数额。

例:

某企业每增加1个单位产量的生产引起总成本的变化及追加成本的变化,如表所示。

产量

总成本(元)

边际成本(元)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800

802

804

806

808

918

920

922

2

2

2

2

110

2

2

从表中可以看出,产量每增加1个单位,边际成本并不总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当产量从100件至104件递增时,每增加1个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为2元;但从104件到105件时,增加1个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就上升为110元;接着,总成本又以每增加1个单位产量边际成本为2元的趋势变化。

这是因为,当产量从100件增加到104件时,是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只是变动成本随产量发生变化;而当产量从104件增加到105件时,边际成本上升为110元,这表明第105件产品己超出了原来的相关范围。

要达到这个产量需增加固定成本。

在这之后,边际成本又以一个固定的数值(2元),在新的相关范围内,随着单位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此看来,边际成本和变动成本是有区别的,变动成本反映的是增加单位产量所追加成本的平均变动,而边际成本是反映每增加1个单位产量所追加的成本的实际数额。

所以,只有在相关范围内,增加1个单位产量的单位变动成本才能和边际成本相一致。

此外,如果把不同产量作为不同方案来理解的话,边际成本实际就是不同方案形成的差量成本。

四、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并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

可见,沉没成本是对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无影响的成本。

例:

企业有一台旧设备要提前报废,其原始成本为10000元,已提折旧8000元,折余净值为2000元,这2000元的折余价值就是沉没成本。

假设处理这台旧设备有两个方案可予考虑:

一是将旧设备直接出售,可获得变价收入500元;二是经修理后再出售,则需支出修理费用1000元,但可得1800元。

在进行决策时,由于旧设备折余价值2000元属于过去已经支出再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所以不予考虑,只需将这两个方案的收入加以比较,直接出售可得收入500元,而修理后出售可得净收入800元(1800-1000),显然,采用第二方案比采用第一方案可多得300元(800-500)。

所以,应将旧设备修理后再出售。

可见,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现在或将来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

因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没成本。

五、付现成本

付现成本是指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够改变其支出数额的成本。

可见,付现成本是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

企业计划进行A产品的生产。

现有甲设备一台,原始价值50000元,已提折旧35000元,折余净值15000元。

生产A产品时,还需对甲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为此须追加支出1000o元。

如果市场上有乙设备出售,其性能与改造后的甲设备相同,售价为20000元。

在是否改造旧设备的决策中,如果我们简单地用旧设备的折余净值及追加支出之和(即25000元)与新设备买价(20000元)进行比较、选择的话,就会作出错误的抉择:

选择新设备将比改造旧设备节约支出5000元。

因为旧设备的折余净值属于沉没成本,不影响我们的决策。

正确的决策应该是:

将改造旧设备的付现成本10000元与购买新设备的20000元进行比较,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选择改造旧设备将比购买新设备节约支出10000元。

当然,如果在买新设备的同时可以将旧设备以12000元的价格变卖,那么正确的决策应该是:

将改造旧设备的成本10000元及变卖旧设备的收入12000元(机会成本)之和与购买新设备的价款20000元比较,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改造旧设备将比购买新设备多支出2000元,因而应选择购买新设备。

六、专属成本和联合成本

固定成本还可以按其所涉及范围的大小,划分为专属成本和联合成本。

专属成本是指可以明确归属于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或为企业设置的某个部门而发生的固定成本∫没有这些产品或部门,就不会发生这些成本,所以专属成本是与特定的产品或部门相联系的特定的成本。

例如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

专用设备折旧费、保险费等。

联合成本是指为多种产品的生产或为多个部门的设置而发生的,应由这些产品或这些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

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几种产品共同的设备折旧费、辅助车间成本等,都是联合成本。

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专属成本是与决策有关的成本,必须予以考虑;而联合成本则是与决策无关的成本,可以不予考虑。

七、可选择成本与约束性成本

固定成本按照是否能够随管理行为改变而改变,划分为可选择成本和约束性成本两部分。

由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来决定其是否发生的固定成本,称为可选择成本,如广告费、培训费、职工培训费、管理人员奖金、研究开发费等。

那些为进行企业经营而必须负担的,不能改变的最低限度的固定成本,如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提的折旧,不动产的税金、保险费以及管理人员薪金等,称为约束性成本。

有些固定成本,是依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将其划分为可选择成本或约束性成本的。

一般说来,可选择成本是相关成本,约束性成本是无关成本。

八、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

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成本,有些与方案的抉择有关,而有些则无关。

相关成本是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可选择成本等。

那些对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称为无关成本。

这类成本过去已经发生,或对未来决策没有影响,因而在决策时不予考虑,如沉没成本、联合成本、约束性成本等。

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有些成本在某一决策方案中是相关成本,而在另一决策方案中却可能是无关成本。

第二节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在经营决策中,需要采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和判断,以选择最优方案。

从实际工作中看,经常采用的决策方法有贡献毛益分析法、差量分析法、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等。

一、贡献毛益分析法

贡献毛益分析法是在成本性态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备选方案贡献毛益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

在这里,“贡献”是指企业的产品或劳务对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所作的贡献。

传统会计认为只有当收入大于完全成本时,才形成贡献;而管理会计则认为只要收入大于变动成本,就会形成贡献。

因为,固定成本总额在相关范围内并不随业务量(产销量)的增减变动而变动,因此,收入减变动成本后的差额(即贡献毛益)越大,则减去不变的固定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也就越大。

也就是说,贡献毛益的大小,反映了备选方案对企业利润目标所做贡献的大小。

在运用贡献毛益法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贡献毛益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2、在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备选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贡献毛益总额减专属成本后的余额),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或贡献毛益)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3、在企业的某项资源(如原材料、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应通过计算、比较备备选方案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额,来正确进行择优决策。

4、由于贡献毛益总额的大小,既取决于单位产品贡献毛益额的大小,也取决于该产品的产销量,我们应该选择贡献毛益总额最大的。

因为,单位贡献毛益额大的产品,未必提供的贡献毛益总额也大,也就是说,决策中,我们不能只根据单位贡献毛益额的大小来择优决策。

例:

某企业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是40000个机器工时,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为80%。

现准备用剩余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甲、乙或丙。

新产品甲、乙、丙的有关资料如表所示:

 

单位产品定额工时(小时)

单价销售价格(元)

单位变动成本(元)

2

30

20

3

40

26

4

50

30

由于现有设备加工精度不足,在生产丙产品时,需要增加专属设备5000元。

在甲、乙、丙产品市场销售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进行方案选择可以采用贡献毛益分析法。

该企业现有剩余机器工时8000小时。

根据已知数据编制分析表,如表所示。

生产甲产品

生产乙产品

生产丙产品

最大产量(件)

单价销售价格(元)

单位变动成本(元)

单位贡献毛益(元)

专属成本(元)

贡献毛益总额(元)

剩余贡献毛益总额(元)

单位产品定额工时(小时)

单位工时贡献毛益(元)

8000/2=4000

30

20

10

40000

2

5

8000/3=2666

40

26

14

37324

3

4.67

8000/4=2000

50

30

20

5000

40000

35000

4

4.375

从计算结果可知,开发新产品甲最为有利。

首先,甲产品的贡献毛益总额40000元,比乙产品的贡献毛益总额多2676元,比丙产品的剩余贡献毛益多5000元;其次,甲产品的单位工时贡献毛益额为5元,比乙产品高0.33元,比丙产品高0.625元。

可见,无论从贡献毛益总额(或剩余贡献毛益总额)来判断,还是从单位工时贡献毛益额来判断,均为甲产品的生产方案最优。

此外,尽管甲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额最低,但由于其产量的影响,其贡献毛益总额仍然最大。

可见,单位产品贡献毛益额的大小,不是方案择优决策的唯一标准。

贡献毛益分析法适用于收入成本型(收益型).方案的择优决策,尤其适用于多个方案的择优决策。

二、差量分析法

企业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选择的过程,实质是选择最大收益方案的过程,最大收益是在各个备选方案收入、成本比较中产生的。

当两个备选方案具有不同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时,根据这两个备选方案间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计算的差量损益进行最优方案选择的方法,就叫差量分析法。

在运用差量分析法时,应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1、差量,是指两个备选方案同类指标之间的数量差异。

2、差量收入,是指两个备选方案预期收入之间的数量差异。

3、差量成本,是指两个备选方案预期成本之间的数量差异。

4、差量损益,是指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之间的数量差异。

当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时,其数量差异为差量收益;当差量收入小于差量成本时,其数量差异为差量损失。

差量损益实际是两个备选方案预期收益之间的数量差异。

当差量损益确定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方案的选择:

如果差量损益为正(即为差童收益),说明比较方案可取;如果差量损益为负(即为差量损失),说明被比较方案可取。

差量分析法的决策过程可如表所示

A方案

B方案

差量

预期收入

预期成本

预期损益

预期收入

预期成本

预期损益

差量收入

差量成本

差量损益

当差量损益>0时,A方案可取;

当差量损益<0时,B方案可取。

例:

某企业计划生产A产品,或生产B产品。

A、B两种产品预期的销售单价、销售数量和单位变动成本资料如表所示。

A

B

预期销售量(件)

预期销售单价(元)

单位变动成本(元)

200

32

15

100

50

24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生产哪种产品对企业较为有利的决策。

首先,计算制造A产品与制造B产品的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15×200)—(24×100)

=3000-2400

=600(元)

其次,计第制造A产品与制造B产品的差量收入。

差量收入=(32×200)—(50×100)

=6400-5000

=1400(元)

最后,计算差量损益。

选择制造A产品而不选B产品的差童收益如下:

差量收益=1400-600=800(元)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制造A产品可比制造B产品多获益800元,所以生产A产品对企业较为有利。

如果计算结果为差量损失,则选择B产品的生产较为有利。

以上差量分析的过程,也可以编制成差量分析表来反映如表5-8所示。

A方案

B方案

差量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销售损益

32×200=6400

15×200=3000

3400

50×100=5000

24×100=2400

2600

1400

600

800

如果将两种产品的分析位置颠倒,其计算结果也是同样的,计算如下:

1、制造B产品与制造A产品的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24×100)—(15×200)

=-600(元)

2、制造B产品与制造A产品的差量收入。

差量收入=(50×100)—(32×200)

=-1400(元)

选择B产品而不选A产品的差量损失:

差量损失=(-1400)—(-600)=-800(元)

由于选择制造B产品而放弃A产品要损失800元,所以制造A产晶的方案就为最优方案。

可见,差量分析法并不严格要求哪个方案是比较方案,哪个方案是被比较方案,只要遵循同一处理原则,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应注意的是,差量分析法仅适用于两个方案之间的比较,如果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在采用差量分析法时,只能分别两个两个地进行比较、分析,逐步筛选,择出最优方案。

差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

例如,是出售半成品还是出售完工产品、亏损或不盈利的产品是否继续生产、不需用的机器设备是出售还是出租等。

三、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

前面讲的贡献毛益分析法和差量分析法都是适用于收入成本型(即收益型)方案的选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面临许多只涉及成本而不涉及收入即成本型方案的选择,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不同工艺进行加工的决策等。

这时可以考虑采用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进行方案的择优选择。

在成本按性态分类基础上,任何方案的总成本都可以用y=a+bx表述。

所谓成本无差别点是指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两个不同方案的总成本相等,但当高于或低于该业务量水平时,不同方案就具有了不同的业务量优势区域。

利用不同方案的不同业务量优势区域进行最优化方案的选择的方法,称为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

设:

x: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a1,a2:

方案I、方案Ⅱ的固定成本总额

b1,b2:

方案I、方案Ⅱ的单位变动成本

y1,y2:

方案I、方案Ⅱ的总成本

于是,

根据成本无差别点时,两个方案总成本相等的原理,令:

在成本无差别点上,方案I和方案Ⅱ的总成本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方案都可取;而低于或高于该点,方案I和方案Ⅱ就具有了不同的选择价值。

至于在哪个区域哪个方案更可取,则应通过选取数据代入

,公式来确定。

例:

某厂生产A种产品,有两种工艺方案可供选择。

有关成本数据如下表所示:

工艺方案

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变动成本

新方案

旧方案

450000

300000

300

400

根据上列数据,利用产量成本关系,确定新、旧方案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1、当产量等于分界点产量,即1500件时,新、旧两方案的单位成本。

新方案:

450000/1500+300=600(元)

旧方案:

300000/1500+400=600(元)

即新旧两方案均可取。

2、当产量>1500件,假定为1600件时,新、旧两方案的单位成本。

新方案:

450000/1600+300=581.25(元)

旧方案:

300000/1600+400=587.50(元)

即新方案优于旧方案.。

3、当产量<1500件,假定为800件时,新、旧两方案的单位成本。

新方案:

450000/800+300=862.5(元)

旧方案:

300000/800+400=775(元)

即旧方案优于新方案。

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为在一定条件调整生产计划提供了选择余地。

但如果产量已定,则可以通过直接测算两方案下的单位成本来确定采用哪个方案。

若产量已定为1150件,则可直接测算比较新、旧方案的单位成本如下。

新方案:

450000/1150+300=691.30(元)

旧方案:

300000/1150+400=660.87(元)

由此可见,应采用旧方案。

四、概率分析法

以上三种决策分析方法,都是在有关条件已知或确定情况下采用的,但如果企业决策者对未来情况不甚明了,则无法采用上述三种决策分析方法,而应采用概率分析法进行决策。

概率分析法就是对企业经营中的诸多因素(如产品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程度作出估计,从而把影响决策的各种现象都考虑进去,因而使决策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在采用概率分析法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与决策结果有关的变量;

(2)确定每一变量的变化范围;

(3)凭决策者假定或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每一变量的概率;

(4)计算各变量相应的联合概率;

(5)将不同联合概率条件下的结果加以汇总,得到预期值。

例:

某企业在进行销售利润决策时,对甲产品销售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进行综合测定:

甲产品预计单位售价为100元,预计销售量为60件、80件和100件,其概率分别为20%、60%和20%;预计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10元、20元和30元,其概率分别为20%、30%和50%;预计固定成本总额分别为800元和1000元,其概率分别为80%和20%。

由于影响销售利润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应采用概率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

分析时,应分别就不同销售单价、销售童、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合计算销售利润的预期值。

我们以售价100元、销售童60件、单位变动成本10元,固定成本800元这一组合为例,则可实现利润为:

利润=(单价×销售量)—(单位交动成本许销售量+固定成本)

=100×60—(10×60+800)

=4600(元)

已知这种情况出现的联合概率为:

0.2×0.2×0.8=0.032

则在此条件下利润的预期值为:

4600×0.032=147.2(元)

同理,对其他各种组合依次进行计算求出结果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