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3418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9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4页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docx

天津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教材

 

诊断学

 

第三章基本检查法

本章重点:

1.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几种、各检查方法的概念与适用范围

2.触诊方法有几种及各种触诊法的适用范围

3.正常人体的基本叩诊音有几种及存在的部位

(一)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方法、概念、适用范围】

体格检查:

是医师运用自己的眼、耳、鼻、等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

来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种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方法

概念

适用范围

视诊

指医师用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全身(发育、营养、步态等);局部(皮肤、粘膜、头颈等)

触诊

指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诊断方法。

身体各部(腹部触诊最重要)

叩诊

用手叩击身体表面某部位使之振动而产生声响,检查者根据振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有无异常的诊断方法。

确定肺尖宽度、肺下界、胸膜病变、肺部病变、心界大小等

听诊

指医生直接用耳或用听诊器听取被检查者体内各部在运动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人体正常与否的检查方法。

心、肺、腹等

嗅诊

医师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一种诊断方法。

皮肤、粘膜、呼吸道等

 

(二)触诊

【触诊的方法】

分类

(1)浅部触诊

(2)深部触诊

①深部滑行触诊②双手触诊

③深压触诊④冲击触诊(浮沉触诊法)

【触诊的检查方法】

分类

检查方法

浅部触诊

用一手轻轻平放在被检查部位,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配合,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

深部触诊

检查者的手应当温暖,检查时,用右手掌平放在腹部,左手掌叠放其上,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深部滑行触诊

医师以并拢的示指、中指、环指末端逐渐加压到腹腔脏器或包块上,做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如为肠管或条索状包块,则应作与长轴相垂直方向的滑动触诊。

双手触诊

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

深压触诊

以一个或两个并拢的手指逐渐按压,探测腹部深在病变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

冲击触诊

(浮沉触诊法)

以并拢的手指取70°―90°角,置于腹壁上相应部位,先做2―3次较轻的适应性冲击动作,然后迅速有力地向下一按,在冲击时即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指端浮沉的感觉。

【触诊的适用范围】

分类

适用范围

浅部触诊

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和神经、阴囊、精索等

深部触诊

腹腔内病变和器官

深部滑行触诊

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

双手触诊

肝、脾、肾、子宫和腹腔肿块

深压触诊

阑尾压痛点和胆囊压痛点、腹部深在病变部位

冲击触诊

(浮沉触诊法)

大量腹水使腹腔脏器或包块难以触及时(避免用力过大)

 

(三)叩诊

【叩诊方法】

叩诊方法

具体操作

间接叩诊法

叩诊时,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余手指稍微抬起,不要体表接触;

右手指自然弯曲,以右手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节前端。

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

主要以活动腕关节、指掌关节进行叩诊,避免肘关节、肩关节活动。

直接叩诊法

用右手拇指以外的四指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部位。

适用范围:

胸部或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气胸,大量胸水、腹水)

 

【叩诊音】

种类

正常情况

病理性叩诊音的意义

清音

肺脏

浊音

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

心脏或肝脏部分

肺组织含气量减少(肺炎)

实音

不含气的实质性脏器

大量胸腔积液和肺实变

鼓音

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

气胸、气腹、肺空洞等

过清音

正常成人不会出现

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的肺气肿患者

 

(四)听诊

(1)直接听诊法

(2)间接听诊法

①适用范围

心、肺、腹

②听诊器组成

耳件

体件(胸件)

软管

 

(五)嗅诊

汗液味

正常人汗液:

无强烈刺激性气味

酸性汗味:

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者

特殊的狐臭味:

臭汗等

脚臭味:

多汗者或脚癣合并感染

痰液味

嗅到血腥味:

大量咯血的病人

嗅到恶臭味:

可能有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

脓液味

一般脓液无特殊臭味。

如有恶臭应考虑气性坏疽的可能

呕吐物味

单纯饮食性胃内容物略带酸味。

如酸味过浓:

可能为幽门梗阻或狭窄;

粪便味:

肠梗阻

混有脓液并有似烂苹果味:

胃坏疽

酒味:

饮酒醉酒

粪便味

大便带有腐败性臭味:

由消化不良或胰腺功能不全引起

腥臭昧:

细菌性痢疾;

肝腥味:

阿米巴性痢疾

尿液味

尿出现浓烈的氨昧:

膀胱炎,是尿液在膀胱内被细菌发酵所致

呼气味

浓烈的酒味:

饮酒后或醉酒者

刺激性蒜味:

有机磷中毒

烂苹果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氨味:

尿毒症

腥臭味:

肝性脑病

口腔气味

口臭:

口鼻部病变、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坏疽、消化不良、肝病、吸烟

苦杏仁味:

苦杏仁、桃仁、氰化物等含氰苷及氰酸的食物、药物中毒

血腥味:

体内大出血、维生素C缺乏

 

第四章一般检查

本章重点:

1.生命征包括哪些内容及各项内容的正常范围、改变的临床意义(生理性、病理性)

2.临床如何对营养状态分级

3.急性、慢性、甲亢、二尖瓣、贫血、粘液性水肿、肾病面容、肝病面容特点及意义

4.概念:

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5.临床常见的强迫体位有哪些

6.概念:

出血点、紫癜、瘀斑、血肿(出血点与充血性皮疹的检查特点)

7.斑疹、斑丘疹、玫瑰疹、荨麻疹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8.皮肤苍白、发红、发绀、黄染、黄疸、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9.黄疸的概念及其早期最容易出现在何部位

10.蜘蛛痣的概念、分布区域、检查特点及临床意义

11.正常浅表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12.正常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检查内容

全身状态检查

1、体温2、脉搏3、呼吸4、血压

5、发育与体型6、营养状态7、意识状态

8、面容与表情9、体位10、步态

皮肤检查

1、弹性2、颜色3、湿度与出汗

4、皮疹5、皮下出血6、蜘蛛痣与肝掌

7、皮下结节8、水肿9、溃疡与瘢痕10、毛发

淋巴结检查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

★【生命征及正常范围】

生命征

正常范围

体温(T)

腋下温度

36℃—37℃

口腔温度

36.3℃—37.2℃

肛门温度

36.5℃—37.7℃

脉搏(P)

脉率(=心率)

(成人)60–100次/分

呼吸:

脉搏=1:

4

(婴幼儿)130次/分

节律

正常人脉搏节律匀齐

呼吸(R)

(成人)12-20次/分

(新生儿)44次/分

血压(BP)

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一)体温(T)

【生理】

正常体温

腋下温度

36℃—37℃

口腔温度

36.3℃—37.2℃

肛门温度

36.5℃—37.7℃

正常人24h内体温波动不会超过1°C

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生理状态下如妇女经期前、妊娠期略高

 

【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

低热

37.3-38℃

中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

41℃以上,不超过42℃

热型:

许多多发性热疾病,体温曲线的形状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为热型。

 

(二)脉搏(P)

正常值

成人,安静状态下

60-100次/分

婴幼儿

130次/分

老年人较慢,女性>男性

 

(三)呼吸(R)

第七章第三节(课本P149)

 

(四)血压(BP)

【血压的定义】

血压

体循环动脉血压

测量方法

①直接测量法

②间接测量法(汞柱式血压计):

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水平的分类】

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血压

120-139

和(或)

80-89

高血压

≥140

和(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和(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和(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血压变异的临床意义】

1、高血压:

绝大多数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少见(甲亢、颅内高压)

2、低血压:

A、体质性低血压:

患者自述一贯血压偏低,一般无症状

B、体位性低血压:

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如头晕或昏厥。

3、脉压增大和减少:

脉压的定义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正常值

30-40mmHg

脉压增大

(大于40mmHg)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高热、甲状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老年主动脉硬化等

脉压减小

(小于30mmHg)

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低血性休克、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4、上、下肢血压差异常:

正常

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达20-40mmHg

异常

双上肢血压差>10mmHg

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动脉畸形

下肢血压≤上肢血压

提示相应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见于主动脉狭窄、胸腹主动脉性大动脉炎

(五)发育与体型

分类

腹上角大小

意义

正力型/匀称型

90°左右

正常人

超力型/矮胖型

>90°

原发性高血压

无力型/瘦长型

<90°

慢性消耗性疾病

 

(六)营养状态

(1)理想体重(IBW):

IBW(kg)=身高(cm)-105

(2)体重指数(BMI):

计算方式

BMI(kg/m2)=体重(kg)/[身长(m)2]

正常范围(我国)

18.5–23.9

异常情况

营养不良(消瘦)

体重

BMI<18.5

肥胖症

超重

BMI≥24

肥胖

BMI≥28

腹型肥胖

男性腰围≥90cm

女性腰围≥85cm

 

(3)营养状态的分级:

良好

皮肤黏膜红润,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锁骨上窝平坦,肩胛部、股部肌肉丰满。

不良

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减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弛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髂骨嶙峋突出。

中等

介于良好与不良二者之间。

 

(七)面容与表情

(1)急性(热)病面容:

面色潮红,兴奋不安,口唇干燥,呼吸急促,有时鼻翼扇动

见于:

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大叶性肺炎)最多见

(2)慢性病容:

面容憔悴,面色晦暗、苍白无华,双目无神,表情淡漠

见于: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重症糖尿病,严重结核病等

(3)贫血面容:

面色苍白无华,唇舌色淡,表情疲惫

见于:

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4)肝病面容:

额部,鼻背,双颊有褐色色素沉着,有时可见蜘蛛痣

见于:

慢性肝病

(5)肾病面容:

面色苍白,双睑及颜面浮肿,舌色淡,舌缘有齿痕

见于:

慢性肾脏疾病

 

(6)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

眼球突出,兴奋不安,烦躁易怒

见于: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黏液性水肿面容:

面色苍白,颜面浮肿,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毛发稀疏

见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8)二尖瓣面容:

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9)伤寒面容: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态

见于:

伤寒,脑脊髓膜炎,脑炎等高热衰弱者

(10)苦笑面容:

发作时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

见于:

破伤风

(11)肢端肥大症面容:

头颅增大,脸面变长,下颌增大、向前突出,眉弓及两颧隆起,耳鼻增大

见于:

肢端肥大症

(12)病危面容/Hippocrate面容:

面色苍白或铅灰,眼窝凹陷,鼻梁,颧骨突起,表情淡漠,目光晦暗,面肌瘦削,唇干,皮肤干燥,松弛而无光泽

见于:

大出血,休克,脱水及急性腹膜炎的患者

(13)面具面容/面具脸:

面肌运动减少,面部呆板,无表情,不转眼,双目凝视,似面具样

见于:

震颤麻痹、脑炎等

 

(14)满月面容:

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

见于:

库欣综合症、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八)体位

(1)自动体位:

见于轻病或疾病早期、正常人

(2)被动体位:

患者不能随意调整或变换体位,需要别人帮助才能改变体位。

见于:

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应两小时翻一次身。

(3)强迫体位:

患者为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被迫采取的某些特殊体位。

强迫体位的种类

常见情况

强迫仰卧(屈膝)位

急性腹膜炎

强迫俯卧位

脊柱疾病

强迫侧卧位

侧卧于患侧

一侧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积液

侧卧于健侧

一侧肺、一侧主支气管的疾病

强迫坐位/端坐呼吸

常见于心肺功能不全(左心衰)

强迫蹲位

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强迫停立位

见于心绞痛

辗转体位

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

角弓反张位

见于破伤风、脑炎、小儿脑膜炎

 

第二节皮肤检查

 

(一)皮肤弹性

检查部位

手背或上臂内侧部位

弹性减弱

长期消耗性疾病(恶病质)、严重脱水

 

(二)皮肤颜色

(1)发红:

概念

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红细胞数量增多所致的皮肤发红

临床意义

生理

饮酒、日晒、运动

病理

发热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樱桃红色)

 

(2)黄染:

概念

是指皮肤黏膜呈不正常的黄色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

黄疸

黄疸:

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皮肤黏膜呈不正常的黄色称为黄疸。

诊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34μmol/L

★黄疸早期出现部位:

巩膜、软腭粘膜

黄疸见于:

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溶血性疾病

(3)苍白:

概念

由于贫血、末梢毛细血管痉挛或充盈不足导致的皮肤黏膜苍白

临床意义

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贫血、休克、虚脱、寒冷、惊恐

 

(4)发绀:

概念

是指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临床意义

还原血红蛋白增多(>50g/L)、异常血红蛋白症

 

(5)色素沉着:

概念

是指由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增多,以致部分或全身皮肤色泽加深

临床意义

生理

皮肤暴露部分、乳头、腋窝、关节等

病理

正常部位色素明显加深,或其他部位出现色素沉着

妊娠斑、老年斑

全身性色素沉着: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硬化、

肝癌晚期、疟疾、肢端肥大症

 

(6)色素脱失:

概念

指皮肤色素局限性或全身性减少或缺失

原因

缺乏酪氨酸酶,使酪氨酸不能转化为多巴而形成黑色素

临床意义

白癜风

后天性色素脱失的皮肤黏膜病,与遗传、自身免疫有关

粘膜白斑

一种癌前病变

白化症

黑色素细胞内缺乏酪氨酸酶

 

(三)皮疹

类型

特点

临床意义

斑疹

皮肤发红,不高出皮肤

麻疹初起、斑疹伤寒、

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

斑丘疹

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底盘

药物疹、猩红热、湿疹、风疹

荨麻疹

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肤损害

异性蛋白性食物或药物过敏

玫瑰疹

鲜红色圆形斑疹,直径2-3mm

★伤寒或副伤寒具有诊断意义

丘疹

直径<1cm,局部颜色改变,隆起皮肤

药物疹、猩红热、湿疹、麻疹

 

(四)皮下出血

分类及依据

瘀点

直径<2mm

紫癜

直径3-5mm

瘀斑

直径>5mm

血肿

片状出血伴有皮肤显著隆起

临床意义

外伤、血液系统疾病、重症感染、

某些血管损害疾病(DIC)、某些毒物或药物中毒

 

★(五)蜘蛛痣

蜘蛛痣

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因形似蜘蛛而得名。

分布区域

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上腔静脉分布区

检查方法

可用火柴杆等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如周围辐射状的小血管随之消退,解除压迫后又复出现,则证明为蜘蛛痣。

临床意义

肝功能障碍使体内雌激素灭活能力减退,常见于:

慢性肝炎、肝硬化

肝掌

指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加压后褪色,故称之。

(六)水肿

凹陷性水肿

检查有无水肿时,可用手指按压被检查部位皮肤(通常是胫骨前内侧)3―5秒。

若加压部位发生凹陷而不能很快恢复者,称为凹陷性水肿。

非凹陷性水肿

粘液性水肿及象皮肿指压后无组织凹陷,称非凹陷性水肿。

黏液性水肿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象皮肿

丝虫病

 

第三节淋巴结检查

【检查方法】

检查范围

淋巴结检查只能检查身体各部的表浅淋巴结

正常淋巴结

触诊特点

直径多为0.2-0.5cm,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邻近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无压痛

检查顺序

头颈部淋巴结

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颏下、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

上肢淋巴结

腋窝、滑车上

下肢淋巴结

腹股沟,腘窝

记录内容

检查如发现淋巴结肿大,应记录其数目、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压痛和波动,是否有瘢痕、溃疡、瘘管等

具体操作

课本P119

 

【淋巴结肿大意义】

分类

依据

常见类型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局限于某一组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一般炎症

淋巴结结核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

恶性肿瘤转移

全身淋巴结肿大

≥两组同时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部位

发生转移的病变

左锁骨上窝

腹腔脏器癌肿(胃癌,肝癌,结肠癌)

“左腹右胸”

右锁骨上窝

胸腔脏器癌肿(肺癌,食管癌)

颈部淋巴结

鼻咽癌

同侧腋下淋巴结

乳腺癌

 

第五章头部检查

本章重点:

1.眼睑水肿、眼睑下垂、眼睑闭合障碍的临床意义

2.结膜充血、苍白的临床意义

3.检查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应在何种光线下进行

4.瞳孔大小改变的临床意义

5.瞳孔的直接对光、间接对光反射、集合反射的概念、临床意义

6.扁桃体肿大临床分几度、如何分度

7.化脓性扁桃体炎与白喉分泌物的检查特点

 

(一)头发

【检查内容】

头发的颜色、疏密度、有无脱发及脱发的类型与特点

 

(二)头颅及颜面

【头颅大小】

衡量标准

头围:

以软尺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成人54-58cm

头围的

正常发育

新生儿约34cm

出生后前半年增加8cm,后半年增加3cm

第2年增加2cm

第3-4年增加1.5cm

4-10岁共增加1.5cm

到18岁可以达53cm或以上,以后无变化

颅缝骨化

失状缝和其它颅缝大都在出生后6个月内骨化

骨化过早会影响颅骨的发育

【头颅形态】

小颅

婴幼儿囟门过早闭合,见于:

痴呆症

方颅

见于:

小儿佝偻病、先天性梅毒

巨颅

落日现象:

由于颅内高压,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面容,称为落日现象。

见于脑积水。

 

【头颅运动】

头部不随意颤动

见于:

帕金森病/震颤麻痹。

 

(三)眼

【眼睑改变及临床意义】

上睑下垂

单侧

蛛网膜下腔出血、白喉、脑脓肿、脑炎、外伤等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

双侧

重症肌无力、先天性上眼睑下垂

眼睑水肿

初发或轻度水肿常先出现在眼睑

多见于:

肾炎、肝炎、贫血、营养不良、血管神经性水肿

眼睑闭合不全

单侧

面神经麻痹(面瘫)

双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睑内翻

沙眼、睑结膜烧灼伤后的瘢痕形成

 

【结膜】

结膜的组成

①睑结膜②穹隆结膜③球结膜

检查内容

有无充血、水肿、乳头增生、出血、滤泡、异物、脓疱、溃烂、瘢痕

常见结膜病变

的表现

★散在出血点

感染性心内膜炎

充血

结膜炎、角膜炎、沙眼早期

苍白

贫血

发黄

黄疸

滤泡或乳头

沙眼

片状出血

外伤、出血性疾病、眼部重症感染、高血压、动脉硬化

球结膜下水肿

脑水肿、输液过多

 

【巩膜】

(1)正常情况下为瓷白色。

(2)显性黄疸常首先在巩膜出现均匀的黄染。

★(3)检查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角膜】

检查内容

有无白斑、云翳、溃疡、角膜软化、血管增生

病理及

临床意义

角膜软化

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

角膜血管增生

严重沙眼

角膜溃疡

感染、外伤

【瞳孔】

(1)瞳孔大小形状改变的临床意义:

生理状态

正常瞳孔直径2-5mm,双侧等大等圆

光亮处较小

阴暗处、精神兴奋时较大

病理状态

缩小(<2mm)

虹膜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毒蕈中毒及吗啡、氯丙嗪、毛果芸香碱等

扩大(>5mm)

外伤、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濒死状态、颈交感神经刺激、阿托品

双侧大小不等

颅内压增高(脑外伤、脑肿瘤、脑疝)

椭圆形

青光眼、眼内肿瘤

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

昏迷病人

不规则形

虹膜粘连

 

(2)瞳孔对光反射检查:

检查内容

(方法)

直接对光反射

即光线直接照射侧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间接对光反射

用手隔开双眼,光线照射一侧瞳孔时,另一侧瞳孔也立即缩小,移开光源瞳孔迅速复原

临床意义

对光反射出现迟钝或消失:

昏迷病人

(3)瞳孔近反射:

检查内容

(方法)

调节反射

由看远逐渐变为看近,即由不调节状态到调节状态时,正常反应是双侧瞳孔逐渐缩小,称调节反射

聚合反射

(辐辏反射)

由看远逐渐变为看近,即由不调节状态到调节状态时,双眼球向内聚合,称聚合反射

临床意义

反射消失:

动眼神经受损时,睫状肌和眼内直肌麻痹

(四)鼻

鼻的外形

酒糟鼻

鼻尖及鼻翼皮肤发红,并有毛细血管扩张、组织肥厚

鞍鼻

鼻梁塌陷而致鼻外形似马鞍状

鼻翼扇动

吸气式鼻孔张大,呼气时鼻孔回缩,是高度呼吸困难的表现

见于: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

鼻中隔

正常人的鼻中隔稍向一侧偏移,很少能恰在正中

鼻黏膜与

鼻腔分泌物

急性(慢性)鼻粘膜肿胀:

急性(慢性)鼻炎

鼻黏膜萎缩,鼻甲缩小,鼻腔干燥宽大,嗅觉减退消失:

慢性萎缩性鼻炎

鼻出血

常见出血部位:

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部位

鼻旁窦

组成:

①额窦②筛窦③上颌窦④蝶窦;共4对

蝶窦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检查到压痛

 

(五)口腔

【口腔黏膜】

麻疹黏膜斑:

在相当于第二磨牙处的颊黏膜出现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的早期(发疹前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