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47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与图像有关的和中考难度一致的精品训练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1.如图所示,是我们常见的图象,这种图象如果在横纵坐标加上适当的物理量及单位,可以用来描述()

A.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拉力的关系

B.通电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C.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D.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图象中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从图象上可以看出,该图象反应的物理量之间成正比关系,然后根据各选项之间的关系选择即可.由图象可知,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是成正比的关系;

A.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可以用该图象描述;

B.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其两端电压无关,不能用该图象描述;

C.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可以用该图象描述;

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定值,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可以用该图象描述

2.在排球比赛中,小明把排球竖直向上抛出,排球在运动中动能E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最接近的是(  )

ABCD

答案:

A

解析:

小明把排球竖直向上抛出,排球向上运动,高度变大,速度减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动能减小,到达最高时速度为0,动能为0,排球在重力的作用向下运动,高度减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变大,故动能先变小至0,然后再变大,故A符合题意,选A。

3.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0~t1做加速直线运动B.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

C.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长D.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理解图象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A.0~t1时间段内的s-t图象为直线,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t1~t2时间内,汽车的路程没有改变,故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纵坐标可知,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短,故C错误;

D.由图可知,0~t1比t2~t3图象的倾斜程度大,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故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故D正确。

4.小雨通过如图甲所示滑轮组将水中物体匀速提升至空中,他所用拉力F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其中物体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5%,每个滑轮等重,不计绳重、摩擦和水的阻力。

求:

(1)物体在空中上升1m,小雨做的功是多少?

(2)每个滑轮的重力是多少?

(3)物体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

(1)物体在空中上升1m,小雨做的功是800J;

(2)每个滑轮的重力是60N;

(3)物体的密度是1.7×103kg/m3。

解析:

能根据图像分析出物体在空中运动时的大小和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根据图像分析出物体没有露出水面之前拉力的大小。

(1)由图乙可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0~4m时,拉力为100N不变,此时物体没有露出水面,4~6m时,物体开始逐渐露出水面,拉力不断增大,6~8m时拉力为200N不变,此时物体完全离开水面,故物体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拉力F=200N,

由图可知,n=4,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4×1m=4m,

小雨做的功是W=Fs=200N×4m=800J。

(2)根据η=W有用/W总得,物体在空中上升1m做的有用功

W有用=ηW总=85%×800J=680J,

根据W=Gh可得,物体的重力

G=W有用/h=680N,

根据F=(G+G动)可得,2G动=4F﹣G=4×200N﹣680N=120N,

所以每个滑轮的重力为1200N/2=60N。

(3)物体没有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拉力为F′=4×100N=400N,重力G=680N,2个动滑轮的重力为120N,所以,物体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

F浮=G+2G动﹣F′=680N+120N﹣400N=400N,

根据F浮=ρ水gV排可得物体的体积

V=V排=F浮/ρ水g=4×10﹣2m3,

物体的质量m=680N/10N/kg=68kg,

则物体的密度ρ=m/v=1.7×103kg/m3。

5.图甲所示的铁块重力G=4N,被吸附在竖直放置且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当它在竖直方向上拉力F=6N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N;铁块此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4s内拉力F做功是  J。

答案:

2;4.8。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和应用。

首先,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其次,根据所求力的方向、以及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准确求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从图乙中读出铁块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通过的路程,再利用W=Fs计算4s内拉力F做功。

(1)由乙图可见,铁块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因此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铁块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和竖直向上的拉力F,

根据平衡力的特点,故铁块受到摩擦力大小f=F﹣G=6N﹣4N=2N。

(2)根据v=

可得,铁块在4s内升高的距离s=vt=0.2m/s×4s=0.8m,

因此拉力F做的功W=Fs=6N×0.8m=4.8J。

6.小熊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拉动放在树下一水平面上的不同物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从100N开始逐渐增加,每次物体被拉动的距离均为1m。

根据测量结果画出了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物体受到摩擦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若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求:

(1)由图乙可知,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0N时,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多大?

(2)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物体以0.1m/s的速度匀速运动时,该滑轮组的有用功率是多大?

(3)当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为1500N时,体重为500N的小熊竖直向下拉绳,还能用此滑轮组拉动物体吗?

用计算结果说明。

答案:

(1)由图乙可知,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0N时,滑轮组机械效率是50%;

(2)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物体以0.1m/s的速度匀速运动时,该滑轮组的有用功率是30W;

(3)当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为1500N时,体重为500N的小熊竖直向下拉绳,不能用此滑轮组拉动物体。

解析:

本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考查了滑轮组的特点、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考查角度新颖,利用好机械效率的推导公式η=

=

=

是关键,是一道创新题。

(1)由图乙可知,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0N时,滑轮组机械效率是50%;

(2)当f1=100N时,η1=50%,

通过滑轮组拉动水平面上的物体,则有用功:

W有用1=f1s,

由题知,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额外功:

W额外=G动s,

则总功:

W总1=W有用1+W额外=f1s+G动s,

所以,η1=

=

=

=

=50%,

解得动滑轮重:

G动=100N;

当η2=75%时,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2=

=

=

=

=75%,

解得此时的摩擦力:

f2=300N;

则滑轮组的有用功率:

P有=

=

=f2v=300N×0.1m/s=30W;

(3)由图可知,n=3,

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当f3=1500N时,拉动物体需要的拉力:

F3=

(f3+G动)=

(1500N+100N)≈533N,

小熊的重力为500N,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小熊给绳子的最大拉力等于其重力为500N,小于533N,故不能用此滑轮组拉动物体。

7.一辆质量2t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额定功率80kW从静止开始运动,经l5s运动200m恰好达到最大速度,接着匀速运动25s关闭发动机,滑行100m停下。

其ν﹣t图象如图所示。

已知汽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恰为车重的0.2倍,求:

(1)整个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

(2)汽车的最大速度ν最大

(3)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ν。

答案:

(1)整个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为3.2×106J;

(2)汽车的最大速度为20m/s;

(3)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6m/s。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功率、重力、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由题意可知,整个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

t=15s+25s=40s,

由P=

可得,整个过程中发动机做的功:

W=Pt=80×103W×40s=3.2×106J;

(2)汽车的重力:

G=mg=2000kg×10N/kg=2×104N,

由题意和图象可知,15﹣40s汽车的速度最大且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题意可得,汽车匀速运动时的牵引力:

F=f=0.2G=0.2×2×104N=4000N,

由P=

=

=Fv可得,汽车的最大速度:

v最大=

=

=20m/s;

(3)由v=

可得,匀速运动的路程:

s2=ν最大t2=20m/s×25s=500m,

由图象可知,滑行100m用的时间t3=10s,

则全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

ν=

=

=

=16m/s。

8.物体在2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如图所示。

求10秒内拉力做的功W和拉力的功率。

答案:

10s内拉力做的功和拉力的功率分别为600J、60W。

解析:

由图知,物体10s内通过的路程s=30m,

则拉力做的功:

W=Fs=20N×30m=600J;

拉力做功的功率:

P=

=

=60W。

9.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m/s

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答案:

C

解析:

(1)根据图象解答;

(2)从图象中找出2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3)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图象分别求出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和10~20s内的速度,然后比较即可。

A.由图象知,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故A正确;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

=

=0.2m/s,故B正确;

CD.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则速度为:

v1=

=

=0.5m/s,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5~1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变,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而10~20s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2=

=

=0.15m/s。

所以,物体在2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故C错误,D正确。

10.如图所示是某小组绘制的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分钟。

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为此提出改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8,1。

增加海波质量(或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

解析:

此题通过考查海波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

征,根据常识可判断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

点;减慢加热的过程,或增加海波的质量、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均可使熔化的时间变长。

图知,海波从第4到第5分钟,也就是利用1分钟时间,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海波是

晶体,其熔点为48℃,实验过程中若想要增长熔化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有:

多加些海波(或

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等。

11.如图甲所示是某电器中的一个电路,R是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

闭合开关电路工作时,随着工作环境温度的升高,电压表的示数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电路消耗的电功率的表达式P=__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已知当温度为40℃时,定值电阻与热敏电阻的阻值相等,则温度由40℃上升到100℃时,定值电阻R0先后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________。

答案:

变大;

;9:

16

解析:

抓住图像的特点,分别找出温度由40℃、10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结合已知条件确定定值电阻R0的阻值,欧姆定律公式和电功率公式分别把前后温度不同时定值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然后就很容易求出比值。

由乙图可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由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增大,由欧姆定律得,R0两端的电压增加,即电压表示数增大。

电路总电阻为R 总=R+R0,根据P=U2/R 总得电路总的电功率P=U2/(R+R0)

当温度为40℃时,定值电阻与热敏电阻的阻值相等,即R1=R0=200Ω

定值电阻消耗的电功率P1=I12R0=U2R0/(R1+R0)2=200U2/(400)2=U2/800

10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R=100ΩR0=200Ω

这时定值电阻消耗的电功率P2=I22R0=U2R0/(R2+R0)2=200U2/(300)2=2U2/900

则温度由40℃上升到100℃时,定值电阻R0先后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

P1:

P2=U2/800:

2U2/900=9:

16

12.如图所示是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

分析图像中有关数据可知()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B.当物距u=30cm时,像距v=15cm

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D.当物距u=15cm时,成的是缩小的像

答案:

A

解析:

抓住关键点,即u=20cm时,v=20cm。

这时u=v=2f=20cm,解出f=10cm.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试题是今后中考的热点。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运用图像给出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A.由图象可知,u=v=2f=2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故A正确;

B.当物距u=30cm>2f=20cm时,2f>v>f,即20cm>v>10cm,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故C错误;

D.当物距u=15cm,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13.标有“6V3W”的小灯泡,它的电流——电压图像如图所示,则它正常工作10s消耗的电能是J;将它与一个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在8V的电路中,则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W。

答案:

30、3.2。

解析:

灯泡正常工作,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实际电功率等于额定电功率。

消耗的电能W=Pt=3W×10s=30J;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当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为0.4A时,由图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为4V,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4V,灯泡此时电阻

;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率P总=U总I总=8V×0.4A=3.2W。

14.电阻R1与R2的I﹣U图象如图所示。

当R2上的电压为1.5V时,R2的阻值是  Ω;若将它们并联连接到电压为2.5V的电源上,则干路的电流是  A。

答案:

100.7

解析:

电阻R2的函数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曲线,所以通过的电流跟它两端所加电压不成正比。

当U2=1.5V时,通过它的电流I2=0.15A,由欧姆定律可得:

R2=

=

=10Ω;电阻R1的函数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通过的电流跟它两端所加电压成正比。

当U1=1V时,通过它的电流I1=0.2A,由欧姆定律可得:

R1=

=

=5Ω;将它们并联连接到两端电压为2.5V的电路中时,由图象中可知:

R2电流为0.2A,通过R1的电流:

I1′=

=

=0.5A,则通过干路的电流大约是0.2A+0.5A=0.7A。

15.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图乙是小灯泡L和定值电阻R1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图象。

当只闭合S1、S2时,电压表示数为2V;当只闭合S2、S3时,电压表示数为4V.则电源电压U=  V,R2=  Ω。

答案:

8;5。

解析:

当只闭合S1、S2时,R1与L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由图象此时灯泡的电流,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计算R1的电压,从而得到电源电压;当只闭合S2、S3时,R2与L串联,电压表仍测灯泡两端电压,由图象读出此时灯泡的电流,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计算R2的阻值。

(1)由电路图可知,当只闭合S1、S2时,R1与L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

由图象知,灯泡两端电压为2V时的电流为0.6A,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通过R1的电流也为0.6A,

R1的电流为0.2A时,电压为2V,R1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所以R1的电流为0.6A,它两端电压为6V,

所以电源电压U=UL+U1=2V+6V=8V;

(2)当只闭合S2、S3时,R2与L串联,电压表仍测灯泡两端电压,

灯泡两端电压为4V,由图象知,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8A,

由串联电路特点可知,I2=IL=0.8A,

U2=U﹣UL=8V﹣4V=4V,

由欧姆定律可得R2的阻值:

R2=

=

=5Ω。

16.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恒为3伏,更换5个定值电阻Rx,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B.实验中电压表的示数保持0.5伏不变

C.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欧~5欧

D.将Rx从5欧换成10欧后,应将滑片P向左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规律和欧姆定律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综合性较强。

(1)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不变;

(2)由图乙求出电流与电阻之积分析;

(3)由图乙知,电流为0.5A时,对应的电阻为5Ω;电流为0.1A时,对应的电阻为25Ω,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求出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化范围;

(4)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的电压相同,当换上大电阻时,根据分压原理确定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结合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

A.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不变,由图乙知,电阻是变化的,故A错误;

B.由题意和图象可知,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Rx两端的电压不变(即电压表示数不变);

由图乙知,电流与电阻之积(即Rx两端的电压):

U=IRx=0.5A×5Ω=﹣﹣﹣﹣﹣0.1A×25Ω=2.5V,即电压表保持2.5伏不变,故B错误;

C.由图乙知,电流最大为0.5A时,对应的电阻为5Ω,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R滑1=R总﹣R1=

﹣R1=

﹣5Ω=1Ω;

由图乙知,电流最小为0.1A时,对应的电阻为25Ω,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规律,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R滑2=R总′﹣R2=

﹣R2=

﹣25Ω=5Ω;

所以,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欧~5欧,故C正确;

D.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将定值电阻由5Ω改接成10Ω的电阻,电阻增大,其分得的电压增大(大于2.5V);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实验中应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使电压表的示数减小为2.5V,由分压原理,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滑片应向右端移动,故D错误。

17.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恒定,R0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一端移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I与电压表示数U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  Ω;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分别为

R和R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1、P2,则P1:

P2=  。

答案:

40;2:

1。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以及识图能力,关键是知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

由图甲可知,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象读出电流和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并求出R的最大阻值,利用电源的电压不变得出等式即可求出电源电压,从而定值电阻R0的阻值;根据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求出电流,从而求出总功率之比。

由图甲可知,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图乙可知I1=0.3A,

由I=

可得,电源的电压:

U=I1R0=0.3A×R0,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乙可知,I2=0.1A,U2=8V,

则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

=

=80Ω,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源的电压:

U=I2R0+U2=0.1A×R0+2V,

因电源的电压不变,所以,0.3A×R0=0.1A×R0+8V,

解得:

R0=40Ω,

电源的电压:

U=0.3A×R0=0.3A×40Ω=12V;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为

R=

×80Ω=20Ω时,

电路中的电流:

I=

=

=0.2A;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为R=80Ω时,电路中的电流:

I'=

=

=0.1A;

根据P=UI可知,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之比为:

P1:

P2=UI:

UI'=I:

I'=0.2A:

0.1A=2:

1。

18.两个电阻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将它们连接在如图乙所示的电路中。

当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S3时,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当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S3时,经过一段时间,电流通过电阻R1、R2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

答案:

2:

1;1:

2。

解析:

由图甲根据欧姆定律分别求出R1和R2大小;

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S3时,两电阻串联,根据分压原理,求出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

当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S3时,两电阻并联,根据Q=W=

t,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由Q与电阻成反比求解。

由图甲知,根据欧姆定律,R1=

=

=20Ω,

R2=

=

=10Ω;

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S3时,两电阻串联,根据分压原理,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即R1:

R2=20Ω:

10Ω=2:

1;

当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S3时,两电阻并联,根据Q=W=

t,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两电阻电压相等,故Q与电阻成反比,经过一段时间,电流通过电阻R1、R2产生的热量之比为10Ω:

20Ω=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