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提升练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5560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综合提升练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提升练三.docx

《综合提升练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提升练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提升练三.docx

综合提升练三

综合提升练(三)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氤氲 阴霾 殷红 绿草如茵 万马齐喑

B.名角角逐号角崭露头角钩心斗角

C.蒿莱竹篙嵩山犒赏三军槁木死灰

D.裸露窠巢青稞裹足不前一摞图书

答案 C [A.“殷红”的“殷”读“yān”,其余读“yīn”;B.“名角”、“角逐”读jué,其余读jiǎo;C.读音分别为hāo、gāo、sōng、kào、gǎo;D.读音分别为luǒ、kē、kē、guǒ、luò。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阑珊 条形码 好高骛远 有志者事竟成

B.端倪 螺丝钉 振耳欲聋 八竿子打不着

C.讴歌 名信片 暴轸天物 解铃还须系铃人

D.自诩 经纪人 计日程功 螳螂捕蝉,黄鹊在后

答案 A [B.“振”应为“震”;C.“名”应为“明”,“轸”应为“殄”;D.“鹊”应为“雀”。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并非仅仅属于白领,同样属于下里巴人,也曾经是我们许多中国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B.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学校老是将他们关在教室里,不准从事稍微带点危险性的运动,如此圈养学生真是因噎废食。

C.在我的心理咨询所里,我一边教她一些婆媳相处之道,一边聆听她对于如何照顾孩子的想法。

D.人人都喜欢成功,喜欢被别人羡慕的感觉,因此人们往往惧怕为成功付出必要的代价。

答案 B [A.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与”阳春白雪“对举,属望文生义。

B.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符合语境。

C.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不合语境。

D.此句应为转折关系,“因此”换为“但是”。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开学典礼上,当看到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当高三学子激昂的青春誓言响起的时候,师生们都激动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B.近年,随着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升空,让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该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C.英国威尔士的紫杉隧道常被认为是18世纪时居住在此的戴尔(Dyer)家族所种植,拱门的形状,茂密的枝叶,可以堪称“世界最美的树隧道”。

如今这里是当地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D.由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承建的“泰坦尼克二号”油轮将于2016年下水,沿着百年前的航线航行。

邮轮将在保留原“泰坦尼克”大部分设计的前提下,稍加改进,以符合现代安全标准。

答案 D [A.中“看到”“国歌响起”动宾搭配不当,应在“国歌”前加“听到”。

B.“随着……,让……”造成主语残缺,可删去“让”。

C.赘余。

“堪”本来就有“可以”的意思。

]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科技考古热凸现人才瓶颈

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文物藏品量3018.54万件,未知的遗迹和文物数量不可预计。

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我国科技考古专业人员只有300人左右,其中硕士生占三分之一,博士生占十分之一,仅以每年约30人的数量增长。

科技考古,在西方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三代学者专注于此,学术体系相对完整。

我国科技考古的研究与教学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在考古勘探、年代测定、动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与金属器物研究等方面有所尝试,现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作为科技考古的代表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汇聚了众多学科的专家学者。

前者集中了考古、历史、天文、物理等学科专家,利用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为远古的王朝编写大事记;后者则吸引了更广泛领域内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华文明在礼制、历法、技术等各个层面上文化的来源。

近年来,科技考古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对地观测等学科的帮助下,取得了诸多成果。

例如在近日召开的“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战略研讨会”上,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杨焕明教授介绍了DNA在考古研究中的新应用——为一位4000年前的格陵兰人找到了故乡。

通过保存于永久冰层中的头发,专家们提取出DNA序列,并将其与现代人类各人种的DNA序列相比较,最终推测出这位早期格陵兰人来自西伯利亚。

科技考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要求从业者具有文理兼修的知识背景,不但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现象。

但我国现阶段从学科划分到教育体制都很难满足这一点,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与文理分科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科技考古人才产量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学科设置还造成了人才来源单一的问题。

现阶段考古本科生均来自文科,自然科学基础薄弱,在学习科技研究方法时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科技考古中的植物研究,在分析植物遗存的种属、年代、生长条件等因素时,就可能涉及到生物、化学、气候等多重自然科学,非文科生所擅长。

研究生阶段虽不做生源限制,但理科院系毕业生进入考古领域深造的人数仍不多,直接进入考古院所工作的情况更为少见。

除观念问题外,研究机构的用人机制也存在弊端,以“考古学或历史学出身”作为录取条件,往往会将有志于考古研究的理科人才拒之门外。

(选自2012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对“科技考古”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已有三代学者专注于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

B.在我国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已在多个方面有所尝试,现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C.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的历史。

D.熟练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现象,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

答案 C [A、B属于解释发展,不是对概念的理解。

D是对科技考古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是对概念的理解。

]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未知的遗迹和文物数量不可预计,但科技考古专业人员数量少,高学历者更少,且增长速度缓慢。

B.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了考古、历史、天文、物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利用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为远古的王朝编写大事记。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吸引了更广泛领域内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华文明在礼制、历法、技术等各个层面上文化的来源。

D.通过一位4000年前的格陵兰人保存于永久冰层中的头发,杨焕明教授提取出DNA序列,并将其与现代人类各人种的DNA序列相比较,终于为它找到了故乡。

答案 D [范围缩小,误将“专家们”理解为“杨焕明教授”一人。

]

7.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目前从学科划分到教育体制都很难满足培养文化遗产研究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B.现阶段的考古本科生均来自文科,科学素养薄弱,学习科技研究方法时存在很多困难。

C.进入考古领域,理科生也面临着不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的困扰。

D.理科生进入考古领域深造和直接进入考古院所工作的人数少与研究机构的用人机制有关。

答案 B [以偏概全,“科学素养”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此处应是“自然科学素养”。

]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

崇尚。

B.造诣益遂遂:

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赀:

钱财。

D.勒为一书勒:

镌刻。

答案 D [勒:

根据上下文应为“编辑”。

]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答案 C [C.并且,连词。

A.那,那些/他,指李蟠,都是代词。

B.连词,来用/介词,用。

D.代词,这;结构助词,的。

]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

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

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

到了壮年,倾慕周敦颐、二程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

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

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

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

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么围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

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

宋朝最终没有采用。

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与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推辞不就任。

宋朝即将江山易主,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

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

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

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相见(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

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

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

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

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

“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

”会之,就是王柏的字。

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

(他)大德年中去世。

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

到了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金履祥)平时单独居处,整天(态度)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很高兴。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解释,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内容)多有先儒所没有阐发的东西。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用“/”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参考译文】

借人民能够得利的事情而使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

选择可以役使老百姓的时候去役使,谁会怨恨呢?

想得仁便得到了仁,又有什么贪心呢?

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

1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南 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前半篇描绘的是________图,后半篇描绘的是________图。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试作简要的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山庄访隐 江村送别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6道题)(6分)

(1)子曰:

“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

(2)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5)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6)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7)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言笑晏晏 (6)瑞脑销金兽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8)舸舰弥津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钓鱼与鱼钓

谢 云

钓鱼是古老的事业,其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渭水边的姜太公。

虽然他老先生是直钩垂钓,且钩上无饵,很有些并非为鱼而只欲“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意味。

自此以降,千百年来,难以数计的烟波钓徒,总结出了不少口耳相传的实战经验,诸如“春钓滩,夏钓沱”“钓鱼不喂窝,不如下河摸”,等等。

倘有人愿意辑录出来,定是一部厚厚煌煌,不亚于《诗经》的《钓鱼经》。

一度时期,我也曾痴迷于此。

或到河边,或去鱼塘。

或为消遣散心,或为休闲厮混。

和风煦煦之日,或微雨飘飘之时,最宜此项营生。

去的次数多了,除上钩的或大或小的鱼儿外,竟也钓得了许多“非钓之乐”的感慨。

表面上看,钓鱼的过程中,是饵料诱惑了鱼儿。

钓者常说,愿者上钩。

换言之,鱼总是要上钩的,不是在此时,就是在彼时——鱼怎么能抗拒那香喷喷饵料的诱惑呢——自然,你很快就如愿以偿了。

浮漂微动,鱼儿咬钩时,你一定会异常兴奋。

兴奋中的你,肯定不会想到,那上钩的鱼,其实就是一种诱饵:

在你钓到它之前,它就已成功地将你钓到了河塘边!

想到此,再看那被钓在钩上的鱼儿,纵是苦苦挣扎,翻转弹动,也再难脱身。

说实话,那孤立无助、万般痛楚的情形,总让人不由得心悸。

一种被圣人叫做“恻隐”的感情,不禁慨然而生。

而那些烟波钓徒,那万般得意的笑容,更让我不由得想到“阴险、毒辣、狡猾”之类语词——我们,不是也有过被“利欲之钩”钓着,百计营谋而不得挣脱的时候吗?

本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人和鱼啊,何苦要这样“同室操戈,相煎太急”呢?

——如此这般地思来想去,只感到心中如噎,口不能指,脊背禁不住一阵阵发凉。

手中的鱼竿也无比沉重。

最后,自然钓意全无,抛竿而去。

当然,也有些曾经上当而又死里逃生的鱼儿,在诱饵面前,便会显得格外的谨小慎微。

先是察言观色,然后摇头摆尾地试探撩拨一番,再用嘴唇轻轻碰咬,进行火力侦察,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但最终,还是挡不住那诱惑,将香饵一口吞去了。

白居易《放鱼》诗中曾云,“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

想来,居易先生是太天真了。

要让鱼在香饵面前闭目不视,缄口不食,谈何容易。

就像我们在“利欲”面前,往往情难自禁,浑然不顾一样。

俗语云,鱼儿见食不见钩。

盲目的鱼,自然看不到那“食”后面裹藏着的“钩”。

鱼的悲剧在于贪嘴。

钓鱼者便是针对这弱点,投其所好,诱其上钩的。

安下钓饵,垂下钓丝,不用恐吓,不用威逼,鱼自会前来“送菜”的。

其实,人也大抵如此——鱼,不正是一种欲望的诱饵,在人生之水中从容悠游么。

而我们,往往也只是因着鱼的存在,才被钓着,被诱惑着,来到人生的河岸,挤挤拥拥地喜怒哀乐着。

虽然那河中,还不一定有鱼。

从鱼的悲剧,联想到万象纷纭的大千世界,感触良多。

人世间的诱饵,比起钓者的香料来,更是多姿多彩,扑朔迷离。

金钱的,权力的,物质的,名誉的,地位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一个人为“私欲”迷惑,失去理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时,便与那盲目而贪嘴的鱼儿,没啥两样了。

在诱饵面前易于上当、上钩,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作者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来赞美“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精神,为下文写钓鱼和鱼钓埋下伏笔。

B.文章开头,作者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来赞美“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精神,和盘托出文章中心,启发读者深思。

C.一度时期,“我”曾痴迷于钓鱼,是因为“我”收获颇丰,除上钓的或大或小的鱼儿外,还钓得了许多“非钓之乐”的感慨。

D.作者由钓鱼联想到人的悲剧:

当一个人为“私欲”迷惑,失去理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时,便与那盲目而贪嘴的鱼没啥两样了。

E.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说明鱼儿在香饵面前本应闭目不视,缄口不食,保全自身。

但香饵的诱惑太大,鱼儿贪嘴,情难自禁,往往上钩。

可见,抗拒诱惑太难了。

答案 DE [A、B误解开头的作用,应为增添文趣,引出话题。

C.误解原因。

]

16.文章题目中“鱼钓”有哪些含义?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义:

在人去河边钓到鱼之前,鱼就已经成功地将人钓到了河边。

比喻义:

鱼钓比喻人生中一种希望的诱饵,诱惑着人来到人生的河岸。

17.作者在文中说:

“除上钩的或大或小的鱼儿外,竟也钓得了许多‘非钓之乐’的感慨。

”作者有哪些感慨?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人把鱼钓上钩,鱼把人钓到河塘边。

(2)鱼得到了香饵却痛苦不已,脱身不得;人也有过被“利欲之钩”钓着,百计营谋而不得挣脱的时候,人、鱼本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却“同室操戈”,自然钓意全无,抛竿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