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5637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docx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

田少华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学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

王玉玺

这两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目前已将加减乘除各自的运算定律教学完毕,学生对单纯的运算定律能有个初步的理解,但是今天教学了《简便计算的综合应用》这一课后,发现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运算定律,不能灵活正确地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虽然教学前已有这方面的顾虑,也做好了准备,但实际教学后更有感受。

运算定律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但结合具体的算式运算过程,学生基本能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在本单元的教学时,注重通过算式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从直观上来理解运算定律。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时,注重从购物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弄清“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与它们相乘再相加”,最终数量大小不变。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由于各运算的定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则在教完加法运算定律后,学习乘法交换及结合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联想、比较,主动获得“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习减法与除法时更是如此,这个使学生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同时又渗透了从已知类比转化来学习新知的方法。

另外还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以上这些对学生掌握简便运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故在教学简便计算综合应用时,在找准运用的法则时,学生计算得既对又快,但独立完成作业时,不分学生又有点混淆不清了。

尤其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所以,我想,在教学时,注意了让学生从意义上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从算式形态上来记忆,编一些记忆口诀。

如“连乘的算式可用乘法交换、结合律”、“分配律从×、+的形式变换成×、+、×”等,尝试后,准确率又有所提高。

此外,倾听学生的想法也很重要,这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且在简单点拨下,会有惊喜地发现,学生会突然间明白过来。

还是实践出真知啊!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

陈启

第三单元讲授的是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初步认识,弄明白这三个乘法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它是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忽视运算符号,极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

第三,对于乘法分配律,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不会灵活处理。

综上所述,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运算定律带来的方便,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地感悟到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

曲凡阁

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1、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

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

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

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

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2、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在我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这样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还是掌握较好。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调整教学效果还不错,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使得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值得注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

刘凡

1、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

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

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

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

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2、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在我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这样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还是掌握较好。

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

1、这毕竟是一堂计算课,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练习密度过小,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影响。

还有就是练习的层次不是十分的明显,在练习中可以穿插变式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为了使学生灵活使用乘法结合律,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还可以在练习中设计不能简算的连乘法,让学生判断能否简算,从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2、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要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

 

四年级数学教研会发言材料

贾新妤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我们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

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如:

(6+4)×9=6×9+4×9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个9,右边也表示10个9,所以(6+4)×9=6×9+4×9。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

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

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

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

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

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

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

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

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

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

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

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

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

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