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5695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活动的导航者”,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

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

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

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

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

我以为:

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

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

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

如:

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

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

我是社会千万个人中的一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合作者。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现在独生子女的惟我独尊的性格是普遍性的,不会倾听别人,更不会欣赏别人。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

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例如,一人发言后让另外一人重复;给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这种思路可行吗”“为什么”、“你理解χχ同学的思路吗?

”来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不断强化倾听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3.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

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并填写下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地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问题一个学生虽然可以准备,但是不全面,只有学生合作在一起,人人动手,相互协作,共同展示,资源共享才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认识。

这种学习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负有责任,改变了学生合作时无所事事,同时也督促一些不自觉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

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合作时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

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

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

我所讲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出发,从中发现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

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新授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学生非常的感兴趣。

积极性很高。

再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

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是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哪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

“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

3×4+3,4×4-1,5×3。

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三角形能否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

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

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这时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四.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

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

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

“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

”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

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

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上传:

稂文娟    更新时间:

2013-12-2012:

30:

5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自我实践、自我感受的时间与机会,每一节课上几乎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场面。

然而透过众多看似民主的设问与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场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学生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

许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对数学教学特点掌握不清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是:

老师提一个问题,四个同“坐”在一起的学生讨论,然后老师指名(通常是举手的优等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至于学生讨论的过程怎样,是否进行有效的合作一概不问。

这样的“合作”只是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

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

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职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⑵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

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

另外,在笔者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

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

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⑶评价机制不科学。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

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问题是:

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⑷教师的角色不当。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法。

从听课中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

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终将丧失。

思考与建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注重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针对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及浮躁而不踏实的特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

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

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

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

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

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

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自我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它们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你帮助我,我促进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合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那种只注重学生形式上的“合坐”是不可取的,毫无效益可言。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

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

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

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

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

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

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

如:

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

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

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小组合作也不例外。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

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