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5985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docx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

【篇一:

《雨巷》导学案及答案】

xt>【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能理解诗中主要意象的作用。

3、能背诵《雨巷》。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

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自主学习】

一、《雨巷》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

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

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

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

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书店,

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

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

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

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

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

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

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

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

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

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

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

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

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

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

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

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

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

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自主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惆怅().......

枸杞()风流倜傥()彳亍()颓圮()........

2.解释词语

(1)彷徨----

(2)颓圮----

(3)彳亍----(4)太息----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

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

往,诗风明朗、沉挚。

a.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

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

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

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

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文学常识:

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诗歌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合作探究】

1.诵读《雨巷》,讨论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风格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

请说说理由。

答:

2、“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我”是怎样的一个青年?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4、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这是一首什么样风格的诗?

答:

5.你会为《雨巷》配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

【拓展延伸】

雨巷深处

——读《雨巷》有感

郑艳

雨巷深处,默默的浅吟低唱,回首间,望穿雨巷,雨纷纷的扬,依旧冷清失望,梦里总是略过芬芳,而此又消失在天涯。

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哀怨与淡淡的凄迷,在平实的文字中却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而在这画面中默默的散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唯美的韵调,而在这唯美中点缀着作者的淡淡的伤惋。

这就使一首诗在玲珑中透着一种朦胧美,如在这雨巷深处永远藏着无人知的秘密。

淡淡的哀怨伴着一种平静的腔调,漠漠的悲诉呈于一种平缓的步调,点点的秋怨结成了一幅这样的画面:

天气空朦,微微的下着小雨,而“我”缓缓的撑着油纸伞在这长长的雨巷默默的行走着,额头上有着皱纹,一声轻叹伴着微微的回头,而在回蓦间看到的依旧是长长的雨巷,寂寥的长廊,又是一声轻叹继续默默的前行,出神间身边飘过一位女郎,神出梦醒,而这女郎已走到颓废的篱墙,宛然消失,又是一声哀叹。

作者抓住了生活的一个场景,平常而陌生,凄迷而动人,唯美而哀怨,以丁香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以渴求遇见一位美丽、动人而善良却结满了哀怨的姑娘,在秋天的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如“我”般有着忧愁的知己,以平常的笔调勾勒出一个画面却又投射出一种冷漠、凄清与惆怅的情调。

在这雨巷中,我看到了作者那张满是惆怅的脸与孤独感,在不停的寻求与搜索,一个丁香一样结着秋怨的姑娘。

在秋天朦胧的细雨中,又在这长长的带着古韵的雨巷中,脚踩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到处寻寻觅觅,一份渴求而不可得的失落,一种本身蕴涵的一份惆怅与迷茫,及一份寻找不到的淡淡忧愁交织在一起,漫漫的扩散开来,弥绕在着雨巷深处,一种从容中带着失落,一份坦然中含着平静,一份凄迷中透着迷茫,种种感情的交织折射出一种别样的光芒,而这光芒不仅仅是体现在油纸伞上,也在这深深的雨巷中,这连绵不断的细如牛毛的雨上,还有一位还没有出场的蕴涵着丁香味道的姑娘身上,如一个旋涡,渐渐的将读者渲染,渐渐的将读者也拉进了那个唯美而又凄迷的雨巷深处。

同时,在《雨巷》中,作者让第一节的内容与最后一节相似,而形成了一种反复呤唱的效果,前后的照应使这一份凄迷更加深刻与生动化,仿佛如两节锁扣将这一份怅惘深深的锁在这深巷中,也好像是有意让这份淡淡的忧愁深锁在心灵深处。

当旁无人之时,拿出来默默的哀叹一遍,使这份忧愁更为读者所感。

一种唯美的境界很容易与古代女子的闺怨结合在一起,使这种境界不知不觉中在淡淡的倾诉之时跃然纸上。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一位结着秋怨的姑娘可以是作者心中渴求的事物或者答案,或可以是作者心中一直寻觅的一种情感,再或许是作者希望的一位知己,抑或是作者心中一位渴求而不可得的恋人。

总之,作者在无意间流露出这样的一种这样的情感说明了他在不经意在总是在寻找什么。

或许他还徘徊在那雨巷深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秋怨的的姑娘?

?

或许,这静静舒缓的曲调在雨巷深处又在轻轻地响起。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2.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篇二:

雨巷戴望舒阅读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

戴望舒的《雨巷》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诗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还有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及内心的苦闷迷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富于音乐美韵律和节奏。

《雨巷》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

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

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

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篇三:

《雨巷》课后题】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的意思。

你有社么看法?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

《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

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帐。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凡尼:

《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

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

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

诗人在这里

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

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

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姣好,但易凋谢。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

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

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

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

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

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

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

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

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

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

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

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

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

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

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

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高一语文:

《雨巷》练习题及答案

(二)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

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课内阅读】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8~9题。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