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6043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x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1007M

课程名称:

儿科学

英文名称:

Pediatrics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总学时:

90学时(理论学时:

45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

45学时)

学分:

5.0学分

适用专业: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预修课程(编号):

人体解剖学(0101029)组织学与胚胎学(0101070)生理学(010201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0601P)病理生理学(0102030)病理学(010301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诊断学(1010010)医学影像学(1010031)。

建议教材: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7版,沈晓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

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要求,《儿科学》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课讲授、临床课间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课堂理论讲授为45学时,临床课间见习教学2周,临床实习6周。

本大纲以沈晓明、王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科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为主要教材,以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NelsonTextbookofPediatric》等为辅助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3.掌握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儿童、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儿科的任务和范围。

(2)重点讲解儿科学的特点:

分基础和临床。

基础包括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及心理;临床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

(3)重点讲解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四)见习课:

了解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五)思考题:

儿科年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三节体格生长

第四节与体格发育有关的各系统的发育

第五节神经、心理发育

第六节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儿童体格生长常用各项指标和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评价。

3.了解体格生长的评价方法。

4.熟悉各系统的生长发育(重点:

骨骼、牙齿)。

5.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评价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骨龄、乳牙萌出延迟;神经心理发育、心理测试

2.主要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2)重点讲解儿童体格生长的指标,测量方法及正常值,影响因素(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指距、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及身体比例与匀称度等);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

(3)一般讲解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头颅骨-骨缝、前囟、后囟,脊柱,长骨-骨龄、牙齿-乳牙、恒牙等发育规律)。

(4)结合小儿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讲解各年龄感知、运动、语言和神经反射的发育,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发展里程碑。

(5)介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四)见习课:

结合儿童保健门诊了解儿童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重点体格发育常用各项指标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评价)

(五)思考题:

1.何谓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哪些?

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3.何谓骨龄,测量小儿骨龄有何临床意义?

4.简述小儿前囟发育规律,检查前囟有何临床意义?

5.评价体格生长有哪些要求?

6.1岁以内小儿运动、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

第七节心理行为异常

(一)目的要求:

介绍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行为问题、屏气发作、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

2.主要教学内容:

介绍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及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如:

屏气发作、咬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等发生原因、表现和处理原则。

(四)见习课:

了解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的临床表现。

(五)思考题:

1.简述儿童行为异常分为哪几类?

2.原发性遗尿症的处理原则?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各年龄儿童保健原则。

2.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3.掌握儿童的计划免疫。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儿童保健、计划免疫

2.主要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胎儿期及围生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2)一般介绍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①护理:

居室、衣着;②营养:

婴幼儿喂养指导;③心理卫生;④定期健康检查:

新生儿访视、儿童保健门诊;⑤体格锻炼:

户外活动、皮肤锻炼、体育运动;⑥意外事故预防

(3)重点讲解计划免疫:

掌握计划免疫的意义及程序、禁忌症;熟悉预防接种反应。

(四)见习课:

通过儿保门诊或儿童保健组织,了解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五)思考题:

1.小儿各年龄期保健原则及重点。

2.计划免疫概念,我国卫生部规定的1岁内儿童必须完成的计划免疫程序。

3.预防接种的禁忌证有哪些?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2.熟悉儿童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3.掌握儿童体液疗法的原则及计算方法。

4.熟悉各种常用溶液的组成及应用。

5.掌握腹泻病的液体疗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脱水;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口服补液盐(ORS)、液体疗法;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

(2)重点讲解儿童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血钾、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

(3)介绍液体疗法时常用的溶液组成及应用。

(4)重点讲解儿童腹泻病液体疗法(原则及计算方法)。

(四)见习课:

结合病例讲解儿童腹泻病、腹泻病合并肺炎、营养不良及新生儿腹泻时的液体疗法(不同疾病补液量的计算)。

(五)思考题:

1.小儿体液的总量与分布的特点。

2.脱水的性质、分度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3.口服补液盐(ORS)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原理,标准ORS和低渗ORS组成、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

4.新生儿和小婴儿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

5.低钾血症概念、低钾血症的治疗原则及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

6.高钾血症的治疗原则。

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

第一节儿童营养基础

第二节婴儿喂养方法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儿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

2.掌握正常婴儿喂养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营养、营养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平均需要量(EAR)、推荐需要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的食物转换。

2.主要教学内容:

(1)介绍儿童营养基础,重点讲解儿童物质代谢特点,包括能量、水分、宏量营养物质和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

(2)重点讲述人乳的成分。

母乳喂养的优点,哺乳方法,不宜哺乳的情况、断奶时间及注意事项。

(3)重点讲述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适应症,乳类食品包括配方奶的选择,牛、羊乳及其他代乳品的成分、优点及使用方法,并重点讲述牛乳乳方配制。

(4)重点讲解婴儿的食物转换意义和方法。

(四)见习课:

1.掌握牛乳乳方的改建方法、婴儿辅助食品制作方法。

2.介绍幼儿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讲解人工喂养婴儿奶方的配制及喂养指导

(五)思考题:

1.儿童能量代谢特点。

2.人乳成分特点,母乳喂养优点。

3.牛奶成分不适合婴儿的原因,奶方的改建步骤和目的?

4.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

5.婴儿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维生素营养障碍

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

2.熟悉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的原因。

3.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麦角骨化醇、胆骨化醇。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活化过程、活性形式及在体内的调节与生理功能。

(2)结合维生素D代谢及生理作用重点讲解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的原因及诱因;讲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病机制(包括甲状旁腺与发病学上的意义)。

(3)详细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各期临床症状、体征、X线表现及血生化改变等。

(4)重点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隐匿型、典型发作。

(5)重点介绍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

(6)详细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治疗原则与预防。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掌握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防治措施。

(五)思考题:

1.维生素D体内活化及其生理功能。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的隐匿型和典型发作表现及急救措施。

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

第六节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一)目的要求:

1.熟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定义及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

2.了解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改变。

3.掌握儿童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分型与分度、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掌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与预防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消瘦型、浮肿型、消瘦-浮肿型;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2.主要教学内容:

(1)介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定义,讲解引起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原因。

(2)简要介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改变。

(3)重点讲解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临床分度、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

(4)详细介绍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治疗措施。

(5)简要介绍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预防措施。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防治措施。

(五)思考题: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概念、病因、分型和并发症。

2.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特点。

3.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单纯性肥胖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引起儿童肥胖症的病因、病理生理。

2.熟悉儿童肥胖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3.熟悉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原则。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超重、肥胖症;体质指数(BMI)

2.教学主要内容

(1)一般介绍儿童肥胖症的病因。

(2)一般介绍儿童肥胖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3)重点介绍儿童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及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原则。

(四)见习课:

结合具体病例介绍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与防治方法。

(五)思考题:

1.小儿单纯性肥胖症概念和病因。

2.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第七节微量元素缺乏

锌缺乏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锌的生理作用。

2.熟悉引起锌缺乏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

3.熟悉锌缺乏的防治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0.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锌缺乏症;肠病性肢端皮炎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锌缺乏的病因及诱因。

(2)重点介绍锌缺乏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掌握锌缺乏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五)思考题:

1.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2.锌缺乏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学,围生医学的定义;新生儿分类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因素。

2.掌握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定义、外观、解剖生理的特点和护理。

3.了解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足月儿、早产儿(未成熟儿)、过期产儿;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LBW)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正常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适于胎龄儿(AGA);高危新生儿;高危儿;正常足月儿;新生儿贫血。

2.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新生儿学、围生医学、围生期、新生儿定义。

(2)一般介绍新生儿分类方法及各类新生儿的定义。

(3)一般介绍高危儿的好发情况。

(4)重点讲解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体温调节、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特点及易发生的病理情况。

(5)重点讲解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在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6)一般介绍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

(四)见习课:

结合具体病历介绍新生儿分类、新生儿特殊状态;熟悉足月儿和早产儿护理要点。

(五)思考题:

1.新生儿不同分类方法及其定义。

2.足月儿和早产儿的主要特点及护理要点。

3.新生儿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及产生原因。

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2.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3.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治疗原则与预防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围生期窒息、新生儿疾病),介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足月儿和早产儿脑损伤累及部位的异同。

(2)重点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异常,惊厥,颅内压增高,脑干功能障碍)、临床分度(轻、中、重度)。

(3)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手段、诊断依据。

(4)重点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原则以及新生儿期后的治疗。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掌握其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五)思考题: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度。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原则。

第八节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的病因及发表机制。

2.了解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的病理生理。

3.掌握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透明膜病(HMD)、肺表面活性物质(PS);糖尿病母亲婴儿(IDM);白肺;湿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

(2)重点讲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变化特征。

(3)重点讲解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熟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掌握其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五)思考题:

1.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X线改变特点。

2.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3.治疗及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现活性物质使用方法。

4.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湿肺及吸入性肺炎的鉴别要点。

第九节新生儿黄疸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掌握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3.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

4.了解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有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防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新生儿黄疸特点:

新生儿胆红素的来源,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胆红素生成较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肝功能发育未完善、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

(2)重点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诊断依据(黄疸出现时间、血清胆红素含量);判断病理性黄疸指征(黄疸出现过早、程度过重、进展过快、持续时间过长)。

(3)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及鉴别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掌握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五)思考题: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及特点。

2.临床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的诊断要点。

第十节新生儿溶血病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新生儿溶血病(Rh、ABO血型不合)的原因及发病机理。

2.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掌握新生儿溶血症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分期和临床特征。

4.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及预防。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病(HDN),同族免疫性溶血、ABO溶血、Rh溶血;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光照疗法、青铜症;换血疗法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ABO/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2)重点讲解ABO/Rh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重点讲解新生儿溶血病的并发症——胆红质脑病分期及临床特点。

(4)讲解新生儿溶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确定有无溶血;母婴血型测定;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验。

(5)讲解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产前诊断(血型和血型抗体测定,羊水检查,B超检查);产后诊断(产妇既往生产史,临床表现,母婴血型鉴定和血清抗体检查)。

(6)重点讲解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

产前治疗。

新生儿治疗(光照治疗:

原理、方法、常见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换血疗法:

作用、指征和方法;药物治疗:

供给白蛋白、纠正酸中毒、肝酶诱导剂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其它治疗)。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熟悉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五)思考题:

1.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方法。

第十一节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一、新生儿败血症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及不典型表现(特殊表现)

3.熟悉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原则。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0.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新生儿易发生败血症的机制。

(2)重点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早发型和晚发型特点及早期症状(特殊表现)。

(3)讲解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原则。

(四)见习课:

结合典型病例,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五)思考题:

1.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早发型和晚发型特点及早期症状(特殊表现)。

2.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治疗原则。

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因。

2.掌握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0.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感染性肺炎(宫内、产时、产后)。

2.主要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病因(病原体,感染途径)、临床表现(窒息史,症状出现时间,症状,体征)、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

(2)重点讲解产后感染性肺炎病因(病原体,感染途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X线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3)讲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治疗:

呼吸道管理、供氧、抗病原体疗法、支持治疗。

(四)见习课:

结合临床病例,熟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五)思考题:

1.新生儿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病因和临床特征。

2.新生儿产后感染性肺炎病因和临床特征。

第八章遗传性疾病

第二节染色体病

21三体综合征

(一)目的要求:

1.熟悉21-三体综合征的染色体畸形类型。

2.了解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及预防。

3.掌握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0.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染色体病、染色体畸变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21-三体综合征的染色体畸形分型及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