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4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docx

人教版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及答案合集24篇

人教版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考点专攻(共有24篇)有解释有答案

一、文言文《南方多没人》

原文: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日喻》)

译文: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一起生活,七岁时就能徒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时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

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人。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注释:

涉:

徒步过河。

得:

得到,获得。

道:

道理,规律。

虽:

即使。

求:

请求。

没人:

能潜水的人。

苟然:

随随便便。

畏:

害怕

以:

方法。

问题: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2.从“涉”到“”到“”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名话的大意是…………()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被水淹没的。

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句,大意可译成。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

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

1.“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过水”。

3.b

4.“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被水淹没的。

5.反问句,可译成:

“那会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二、文言文《以教疼子》

原文:

石碏①谏卫庄公曰:

“臣闻爱②子,教之以义方③,弗④纳于邪。

骄奢淫逸⑤,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⑥,宠禄过也。

”自古知爱子不如教,使⑦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

夫爱之当教之成人。

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⑧在其能爱子也?

人之爱其子者多曰:

“儿幼,未有知耳,俟⑨其长而教之。

”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⑩不多哉?

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11)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注释:

①石碏:

春秋时卫国大夫。

②爱:

疼爱。

③义方:

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方,正直。

④弗:

不能。

⑤骄奢淫逸:

骄横、奢侈、荒淫、放荡。

⑥来:

产生。

⑦使:

致使。

⑧乌:

哪,怎么。

⑨俟:

等到。

⑩顾:

反而。

(11)曷:

何不。

翻译:

石碏向卫庄公进谏说:

“我听说疼爱孩子要教给合宜的道理和正直的态度,不能教给他不正确的东西。

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就是不正确的。

它们产生的原因,是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

”自古以来就知道疼爱孩子而不教育孩子,致使他在危乱受辱时沉沦的,可以数一数!

所以疼爱他应当教育他长大成人。

疼爱他而致使他在危乱受辱时沉沦,怎么能够算是疼爱孩子呢?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时大多是说:

“孩子小,不懂事罢了,等到长大了的时候再教育他们。

”这好像是从小就培养的不成器树木的萌芽,说等到它长粗了才砍伐它,这时用力反而不多吗?

又像是打开鸟笼子把鸟放出去再去捕捉它一样,像解开马的缰绳放开马而后去追赶它一样,还不如不打开笼子、不解开缰绳做起来容易啊。

阅读提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多年的夙愿,这也是父母疼爱子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如何将这一愿望变为现实呢?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父亲疼子女贵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走上正道,成为有用的人,否则就会走上邪路,还强调教育子女必须从他们幼年时就抓起,否则,就会贻误时机,劳而无功。

文章运用了比喻的说理方法,形象而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在阅读中一定要细细品味。

练习:

1.分别说说下面加点的“之”的用法

⑴臣闻子教之以义方()

⑵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⑶是犹养恶木之萌芽()

⑷开笼放鸟而捕之()

2.文中反映了一部分“父亲”对教育孩子时所持有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是以______表达方式为主,阐述了对孩子应从小教育的观点,打了三个比方:

(1)_________

(2)__________(3)__________

4、你认为石的观点正确吗?

想想看,如果石是方仲永的父亲,那么方仲永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代词,代自己的孩子

(2)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无实意(3)助词,的(4)代词,鸟

2.孩子小,不懂事罢了,等到长大了的时候再教育他们。

3.议论。

(1)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

(2)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

(3)解缰放马而逐之

4.正确。

天资聪慧加上正规教育,方仲永可能成为一代非常杰出的英豪。

三、文言文《木兰从军》

原文: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少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

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

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

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

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

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起码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哈!

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文言文主旨: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文言文相似句子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习骑:

练习骑射。

军书:

征兵的军册。

次——应该。

少习骑——少:

少年时长而益精——益:

更加市鞍马——市:

买数建奇功——数:

屡次易——换驱驰——奔波余——我诸:

众,一些为:

做之:

结构助词,的。

未必:

未尝。

夫:

读二声,发语词,本没有意思可翻译成那,引出后面的议论。

古今异义:

余——古义:

我;今义:

剩余。

市——古义:

集市;今义:

城市。

次——古义:

应当;今义:

次序。

问题:

1、你对木兰从军这一事件是如何评价的?

请简要回答。

2、你从木兰从军中得到什么启示?

3、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参考答案:

1、自古忠效不能两全,但木兰从军是忠效两全的楷模。

2、男子做到的,女子未必不能,甚至还更好,并且要学习木兰孝顺父母的精神,以及对任何事都要勇敢向前。

3、例如:

居里夫人终生追求对于科学的探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刘胡兰面对屠刀无所畏惧;穆桂英、佘老太君等杨家女将;王昭君出塞;秋瑾为了推翻清朝政府而牺牲;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四、文言文《鲁肃过蒙屯下》

原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划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

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

有人对鲁肃说:

“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

”(鲁肃)就去拜访吕蒙。

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

“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

”鲁肃轻率地回答:

“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

”吕蒙说:

“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

”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

“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问题:

1、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2、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3、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4、《孙权劝学》与《鲁肃过蒙屯下》作对比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1、

(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2、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3、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4、相同:

写出吕蒙变化,鲁肃赞叹。

不同:

1。

孙权劝学主要记录言语,鲁肃过蒙屯下既有言语,又有动作和心理

2。

孙权劝学突出吕蒙变化,《鲁肃过蒙屯下》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态度——从轻视到叹服。

五、文言文《任末好学》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注释:

①任末:

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②笈(jí):

书箱。

③或:

有时。

④庵:

茅草编制的小屋。

⑤荆:

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hāo):

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

敬佩。

⑧易:

交换。

⑨诫:

告诫。

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成语:

行尸走肉【解释】:

行尸:

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

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

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启示:

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古人好,我们更加应该学习任末苦学的精神,更应该学习他那种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六、文言文《虞初新志·郭猫儿》

原文: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

庚申中(清康熙十九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比(等到)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

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俄闻父呼其子曰:

“天将明,可以宰猪矣。

”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

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出血声,浔(xún,用沸水略烫)剥声,历历不爽也。

父又谓子:

“天已明,可卖矣。

”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

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xū)然一声,四座俱寂。

翻译:

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擅长表演口技。

庚申年间,我(《虞初续志》作者郑澍若)在扬州时,某次参加一场宴会,郭猫儿也应邀出席。

酒过三巡,一位朋友偕同郭猫儿站起来,请主人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主人爽快地答应了。

郭猫儿于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灯烛,坐在屏后,主客也安静下来,等著表演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同《口技》中“少顷”),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接着,少年的父亲过来敲门说:

「天快亮了,还不起来杀猪去卖!

」原来少年是一位屠夫。

少年挣扎着起身后,到猪圈里喂猪。

只听群猪吃食、嚼食、争食之声,他的父亲烧水、进炉、倒水声,此起彼落。

没多久,少年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绑时的嘶叫声,少年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出血声,烫猪褪毛声,都历历在耳,没有差错。

最后,做父亲的对少年说:

「天已大亮,可以拿去卖了。

」不一会,即听到把肉放到桌案上的声音,接着又听到了卖了肉后数钱的声音,有买猪头、猪内脏、猪肉的,也有讨价还价声、买卖双方数钱声。

正当热闹滚滚时,突然「啪!

」地一声,周围的人都静了下来,表演结束。

注释:

善:

擅长

庚申:

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

挟:

邀请,偕同。

比:

及至。

寓:

住所。

置:

设置。

饲:

喂养,喂食,泛指家禽。

浔(xún):

褪毛的声音。

砉(huā):

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薄技:

郭猫儿对自己技艺的自谦,鄙薄的技艺,小技,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俄:

一会儿(义同俄而“俄而百千人大呼”)

历历不爽:

清清楚楚,没有一处不像的。

爽,意思同“爽约”中的爽义,违背的意思。

其声之种种各别:

之,倒装句标志。

余:

遂:

于是

俱:

句意:

1.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过了一会儿,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少之:

过了一会儿(同《口技》中“少顷”),

2.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

听到把肉放到桌案上的声音,接着又听到了卖了肉后数钱的声音。

与《口技》中表演者的异同之处:

都是通过口技表演这种民间艺术,表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但《口技》一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首尾照应,而本文正面描写较多,没有侧面描写,。

问题:

1.根据上下文意思,解释下列字词。

①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藻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历历不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这段口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邀请、偕同②不久③小技(客气说法)④清楚地听,没有差错

2.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猪声,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

3.杀猪卖肉

4.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别

七、文言文《成衣匠》

原文: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

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

其人怪之。

成衣者曰:

“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

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

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翻译:

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

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大多都是宁波人。

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

(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

这个佣人感到很奇怪。

这个裁缝说:

“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

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依我(指作者)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

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

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贴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注释:

成衣匠:

裁缝

俱:

全,都

心慵:

意气消沉

伛:

弯曲

觊觎之心:

这里指压缩尺寸,偷减布料的想法

稳称身:

指衣服贴身,不至于被风掀起

辄:

总是

启示:

那位高明的成衣匠,先在“量”上下功夫,不仅掌握了穿衣人的年龄、相貌、体型的特点,而且摸透了穿衣人的性情和心理特点,甚至揣摩到当时的官场习性和士林风气,可谓调查研究到家了。

不象“今之成衣者”只知徒尚时髦,翻新花样,而“不知长短之理”,难以裁剪出美观而合身的衣服。

从唯物的观点来看,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

反过来,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求其固有的规律性,掌握对象的一切特征,就不会脱离客观实际。

问题:

1、这段文言文从“量体裁衣”主要说明什么?

2、这篇小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要善于体察对象,揣摩心理,把握特点,对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办事。

2、先叙后议。

叙述简朴,重点写成衣匠语言,议论明确,令人深思。

八、文言文《庄子欲刺虎》

原文: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

“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参考译文:

庄子正要刺杀猛虎,旅馆有个童仆阻止他,说:

“两只虎正在吃牛,等他们吃出滋味来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会打起来,一打起来,那么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刺杀它,这一来必然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

”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

不久,两只老虎果然打了起来。

结果大的受了伤,小的死了,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

【注释】

①庄子:

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②馆竖(shù)子:

旅馆的童仆。

竖子,对人的蔑称。

③须:

等待。

问题:

1、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①馆竖子止之()

②庄子从伤而刺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②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③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请调动你的积累,写出几个含有“虎”字的成语。

4、读完这则两虎相争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战国策》中的一个有关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你知道吗?

写出这个八字成语。

5、谈谈你阅读这个故事的感受。

参考答案:

1、①指代卞庄子②指代老虎

2、①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

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刺杀它,这一来必然获得刺杀双虎的名声。

③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

3、虎头蛇尾生龙活虎骑虎难下狼吞虎咽谈虎色变虎视眈眈等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5、①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②我们不论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观冷静,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其它有自己见解的答案也可)

九、文言文《精卫填海》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启示: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比喻坚持不懈的人。

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2、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4、“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含义。

①誓鸟:

②冤禽:

③志鸟:

参考答案1.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

2.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

3.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4.誓鸟:

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

冤禽:

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

志鸟:

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十、文言文《狼三则》

屠户与狼的斗争图《狼三则》选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

其一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看,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退);及走,(狼)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祸患)之,亦可笑矣。

译文:

有个屠户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

在他回家的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担子中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要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但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于是屠户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

屠户就回家了。

第二天黎明,屠户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地在四周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