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7987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docx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

师:

这是——

生齐答:

金华的双龙洞。

师:

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

(板书课题)

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

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

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

谁来读一读?

请你来。

生1:

蜿蜒。

师:

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

蜿蜒。

师:

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

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

蜿蜒,再读过一遍。

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

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

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

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

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

从哪知道的呢?

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

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

双龙洞。

师:

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

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

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

完成了吗?

谁来说说你的游程?

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

第一个是——

生:

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

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

洞口。

师:

对了,这是双龙洞口。

第五个是?

生:

外洞—孔隙—内洞。

师:

第八个是?

生:

外洞。

师:

第八个是哪?

看看。

生:

出洞。

师:

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

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

好,谁来试试?

请你。

生:

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

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

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

途中。

师:

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

游览。

师:

最后,原路——

生齐说:

返回。

师:

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

游洞。

师:

最后写了?

生:

返回。

师:

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

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

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

孔隙。

师:

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

同意。

师:

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

孔隙。

师:

孔是什么?

想想,你说。

生:

很小的洞。

师:

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

你告诉大家。

生:

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

很小很窄的。

生:

洞。

师:

是指洞吗?

生:

缝隙。

师:

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

你说

生:

很小的裂缝。

师:

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用你的话筒告诉我。

生:

在很窄小的。

师:

它的特点是—

生:

很窄小。

师:

说得好。

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

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

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

谁来读你划的句子。

好,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想举,我把这个机会给你,好吗?

来。

生1: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

你找打的是这个句子,对吗?

看看,是这个句子吗?

老师希望你能再大声的、勇敢的再读一遍。

生1: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

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

讲小船很小。

师:

是的,请坐。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

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

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

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

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

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

说得真好。

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

小。

师:

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

请你说。

生:

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

说说你的理解。

生:

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

你平时乘过小船吗?

小船,你走进去是怎么样的?

应该是?

生:

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

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

可这只小船呢?

生:

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

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

对。

师:

请坐。

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

还有~~

师:

仅仅是在写小船的下吗?

看看这句,有点紧张,不怕,请坐。

生2:

还写出了洞、孔隙的小。

师:

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生:

好。

师:

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

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

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说:

孔隙的窄小。

师:

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

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生: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

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

臀。

师:

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呀,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告诉我。

生齐说:

身体有关。

师:

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

指的是屁股。

师:

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

生齐说:

后脑。

师:

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说:

肩背。

师:

到~~

生齐:

臀部。

师:

到~~

生齐:

脚跟。

师:

没有一处不~

生齐:

贴着船底的。

师:

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

窄小。

师:

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生: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

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还划了哪句呢?

生: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

(sì)似乎。

生:

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

好的,你找的是这句。

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

稍微额角。

师:

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

你说。

生:

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

他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

稍微一点儿准会。

师:

说说你的理由。

生: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

能抬起来吗?

生:

不能。

师:

一点儿都~~

师生一起:

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

好,请这位男同学,就用你桌上的话筒。

生:

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师:

眼前,读完整。

生: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

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

感觉。

师:

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

窄小。

师:

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

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

准备好了。

师:

你是怎么躺的?

生1: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

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

生齐:

躺好了。

师:

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

从——

生齐读: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

行了,那就开船吧!

(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2: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

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3: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

你能不能动?

生3:

不能。

师:

你会不会动?

生3:

不会动。

师:

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

不敢动。

师:

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

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

准会?

生1:

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听不清)擦伤肩背。

师:

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2:

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

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生3:

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

终于,过了孔隙啦!

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

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生1:

我感觉那个上帝保佑我。

因为我终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

你的感觉呢?

生2:

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颤心惊呢!

师:

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

见闻。

师:

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

感受。

师:

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

窄小。

师:

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

请你说

生1:

仿佛坐着小船进了孔隙,划出来了。

师:

是仿佛看着作者进去吗?

生1:

恩。

师:

仿佛?

你说。

生2:

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

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

身临其境。

师:

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

生齐:

一线天。

师:

谁去过?

举举手,好,把手放下。

那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经典名称中你知道他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

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

师:

非常的小,而且还很?

师生同说:

窄。

师:

狭窄,窄小。

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

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

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

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

你已经想好了是吗?

来。

生1:

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师:

哦,写得多好啊!

(场上响起了掌声)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

还有谁想好了?

说给大家听。

好,请你来。

生2:

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

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

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在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

(场上鼓掌)

师:

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他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的到了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

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下课。

生1:

起立。

师:

同学们再见。

生齐:

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