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888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docx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精讲

1.工厂用地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有些工厂,由于历史原因无集中用地,一厂分散几处,使生产过程不连续,生产管理不便

2.缺乏必要交通运输条件

3.居住区与工厂混杂

4.工厂的仓库、堆场不足,有的工厂侵占道路面积,造成马路仓库,影响交通和市容整洁

5.工厂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局面。

6.有些工厂的厂房利用一般民房或临时建筑,不合生产要求,影响生产和安全。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

1.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

我国城市中现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在可能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积极发展,通过合理的技术改造、工艺改革,改善条件

2.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小而全的生产体系,不利于组织大量生产,无法利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自动生产线,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旧城工业改造必须与工业的专业化改组相结合

3.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对易燃易爆及严重污染的工业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4.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业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

1.留:

原有工厂,厂房设备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可以保留,允许就地扩建

2.改:

包括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艺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原有工厂,厂房设备好,且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有发展余地的地段,但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应采取改变生产性质、限制生产发展、改革工业等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有的还可以改作他用

3.并:

规模小,车间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

生产性质相同并分散设置的小厂可按专业要求组织成大厂,各个相同的生产车间亦可合并成专业厂。

4.迁:

凡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严重污染,又不易治理,或有易燃易爆的工厂,应尽可能迁往远郊;厂区用地狭小,设备差,生产无发展余地,或厂房位置妨碍城市重要工程建设的工厂应迁建;运输量很大,在城区内无法修建必要的运输设施(专用线、车库、工业港等)的工厂,亦可根据情况迁建。

工厂搬迁费用较多,很多城市利用土地的级差地租来实现其搬迁。

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的改建,一般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适当扩大用地;改善运输条件;改善环境卫生

公共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城市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设置及其规模大小与城市的职能和规模相关联。

即是某些公共设施(如公益性设施)的配置与人口规模密切相关而具有地方性;有些公共设施则与城市的职能有关,并不全然涉及城市人口规模,具有泛地方性;有些公共设施兼而有之,如学校城市公共设施是以公共利益和设施的可公用使用为基本土特性。

公共设施的设置,在一定的标准与要求控制下,可以由政府、社团、或是企业与个人来设立于经营,并不因其所有权属的性质而影响其公共性;城市公共设施按照它的用途与性质,决定其服务的对象与范围,同样不因所服务对象与范围的大小而失其公共性。

城市公共设施一般包含有建筑、场地、绿地及附属设备等。

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按使用性质分类

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业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文物古迹类;其他类

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

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在一些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分级配置,还可能增加行政区级,或城市规划的分区级

其他分类

按公共设施所属机构的性质及其服务范围,可分为地方性公共设施与非地方性公共设施还可分为公益性设施与盈利性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

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城市建设经济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大量性公共设施,指标确定的是否得当,更有重要经济意义。

公共设施指标的内容

指标是按照城市规划不同阶段的需要来拟定的。

在总体规划时,为了进行城市用地的计算,需要提供城市总的公共设施的用地指标和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项用地指标在详细规划阶段,为了进行公共设施项目的布置,并为建筑单体设计、规划地区的公共设施总量计算及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必须有公共设施分项的用地指标和建筑指标当列有分区规划阶段时,还须按规划的深度要求,拟定相应的公共设施指标,以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1.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不同性质的城市,需有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与支持;规模大小也影响公共设施的指标确定

2.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的布局结构:

公共设施的分布于城市的布局结构形态与方式有着对应的组构关系;在城市的功能与用地分级构成的情况下,通常公共设施相随地分级,而拟定级列的设置指标

4.社区建设与发展:

尤其在居住社区,要充分考虑社区成员的构成特点与需求,在空间、环境、物质设施等多个层面给以支持与满足指标确定的方法

要从城市对公共设施设置的目的、功能要求、分布特点、城市经济条件和现状基础等多方面分析研究考虑

1.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确定(主要是与人口有关的学校幼儿园等)

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3.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公共设施的分布在不同规划阶段,有不同的分布方式和深度要求

总体规划阶段:

在研究确定城市公共设施总量指标和分类分项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公共设施用地的总体布局,包括分类的系统分布,和公共设施分级集聚,组织城市分级的公共中心。

按照各项公共设施与城市其他用地的配置关系,使之各得其所。

在需要有公共设施专向用地规划时,须将分类分项公共设施,具体表明性质与用途进行布置。

在总体规划阶段,涉及与居住用地相关的配置设施,一般只限于居住区及其以上级别的设施项目的布置详细规划阶段:

则是按照规划地域的特点和深度要求,依据各法规与标准的规定,进行具体的公共设施项目布置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一下方面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包括:

有重要地位的、有大量交通集散的、建筑体形硕大,形象突出的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布局结构和道路系统的规划。

同时对组织城市的景观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

主要公共设施在用地选择上:

一是符合公共设施本身的要求二是城市规划对这类公共设施位置上的要求。

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

包括市中心及城市地域等级与专业的中心系列。

城市公共中心是居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

这里集群有多种主要公共设施,为了发挥城市中心的职能和城市公共活动的需要,在中心往往还配置有广场、绿地以及交通设施等,形成一个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城市公共中心系列

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因公共设施的性能与服务地域和对象不同,往往有全市性、地区性、居住区、小区等相应设施种类与规模的集聚设置,形成城市公共中心的等级系列。

同时,由于城市功能的多样性,还有一些专业设施相聚配套而形成的专业性公共中心。

全市性公共中心

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

这里有全市性的行政、商业、文化等设施,是信息、交通、物资汇流的枢纽,也是第三产业密集的区域

全市性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应考虑

1.按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与空间环境:

2.组织中心地区的交通:

公共设施应按交通集散量的大小,及其与道路的组合关系进行合理分布

3.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容与建设标准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形式应,同时在选址与用地规模上,要顺应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并为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

4.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

一般有较完善的建设基础和历史文化价值,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和作用过程中,已造成市民向往的心理定势,一般不应轻率的废弃与改造。

5.创建优美的公共中心景观环境:

充分利用地形与环境条件,结合建筑群落的空间与形体的结构,在土地价值与建筑强度上取得恰当的平衡,提高生态效应与自然度,重视承续地方文脉,体现乡土特色。

仓储用地

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

仓库的分类从城市的卫生安全角度,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一般性仓库特种仓库

从城市使用的角度

1.储备仓库:

保管储存国家或地区的储备物资。

主要不是为本城市服务,屋子的流动性不大,但一般规模较大,对外交通要便利

2.转运仓库:

专为物质中转的作短期存放的仓库,不需作货物的加工包装,但必须与对外交通设施密切结合,有时也可作为对外交通用地的组成部分

3.供应仓库:

主要的存储物资是为供应本市生产、生活服务的生产资料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品,这类仓库不仅储存物资,有时还做货物的加工包装

4.收购仓库:

主要是把零碎物资收购暂时储存,再集中批发转运出去。

仓库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

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1.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

2.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不应将仓库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

蔬菜仓库,要求地下水位同地面距离不小于2.5m,储藏在地下室的食品和材料库,地下水位应离地面4m以上

3.土壤承载力高,特别当沿河修建仓库时,应考虑到河岸的稳固性和土壤的耐压力

4.有利于交通运输

5.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6.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7.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利用岸线的需要

8.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仓储用地与居住街坊之间的卫生防护带宽度标准

各类仓库至疗养院、医院、其他医疗机构的距离,增加0.5~1.0倍

易燃和可燃液体仓库的隔离带

仓库在城市中的布局

1小城市宜设置独立的地区来布置各种性质的仓库

2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分布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3为本市服务的仓库应均匀分散在居住区边缘,并与商业系统结合起来

影响仓库用地规模的因素

1.城市规模与发展战略

2.城市储藏货物的特点、性质

3.国家经济力量与人民生活水平

4.仓库建筑在城市的布置与楼层比例

5.其他:

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等

仓库用地规模的估算

一般考虑:

估算近远期仓库货物的吞吐量t:

仓容吨位=年吞吐量/年周转次数按照吞吐量再考虑仓库货物的年周转次数,估算所需的仓容吨位根据实际仓容吨位中分别进入仓库或堆场的吨位比例,计算出仓库用地及堆场用地面积,计算时还要考虑仓库面积利用率、单位面积的荷重、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等仓库用地面积=(仓容吨位*进仓系数/(单位面积荷重*仓库面积利用率*层数*建筑密度)堆场用地面积=[仓容吨位*(1-进仓系数)]/(单位面积荷重*仓库面积利用率)仓库用地面积即上述两面积总和一般以每人多少平米仓库用地面积,以及仓库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例来反映一个城市的仓库用地数量。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定义

用以栽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基本的物质要素,同时城市绿地的质量也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生活质量、城市文明。

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

2.有利于环境保护

a)防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b)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c)减弱噪声强度

3.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

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

5.增加城市经济效益

6.有利于城市防灾

城市绿地的分类依据

其类型划分:

须同城市规划用地分类的系列相协调。

同时也要有利于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系统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还要便于城市用地的建设与管理,并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城市绿地的分类须同既定而现行的有关用地规划、设计的国际、法规和规范相协调,在分类的概念、功能用途和互比性等方面避免矛盾。

城市绿地包括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绿化用地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化地域。

前者如公园绿地,后者指对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和休闲活动等具有积极作用的绿化地域

城市绿地就其所有权归属方面可分为

公共性绿地:

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等管理,为公众使用的各类绿地。

专用性绿地:

指在机构或单位内部的绿地,归由该机构或单位管理和供部分人员使用的绿地,如工厂、学校、医院等内部的绿化用地私有性绿地:

归属私人个体所有并享用的绿地,如私人花园或私有的苗木、花果种植用地、私有墓园等。

我国的绿地分类

见《居住区绿化规范》

城市绿地的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该三项指标,能以较全面的反映城市绿化的水平,同时也便于城市规划用地的计算与平衡。

1.人均公园面积:

对应于各项用地,表明城市各类公园的设置数量与规模,从一个方面反映市民享用公园设施的水平。

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

3.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是表示城市人口人均占有绿地的数量;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是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

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1.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地系统。

通过绿地的系统规划与布置,促进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共存,以优化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城市营运的机能,保护地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维护和保障城市生态机制的良性运作,增强城市的自然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性能。

2.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构筑城乡一体,并联结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为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

同时通过绿地与城市其他功能地域的组织,发挥整合化的功能与环境效应。

3.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绿地的功用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同时,绿地的分布要兼顾共享、均衡和就近等原则。

4.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的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同时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要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5.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构建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塑造具有美学简直的城市景观,强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个性。

同时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实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城市不同功能的绿地,可以不同方式组构,但都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的需求与条件,使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形成为有效而系统化的构成形态。

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1.由于城市与乡村广阔的绿色空间乃是构造和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而良好的城市生态机能,又是城市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所以:

2.在建设地区,要结合城市的工业、道路交通设施等布局,通过这些区域的环境绿化,发挥防护、防灾、阻隔等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同时要以优良而精致的绿地布置,给居民提供洁净、安静、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

3.要以城乡地域为单元,为改善和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在广域的空间合理分布与组织绿地与绿色空间。

4.加强城市郊区自然的净化有害气体和水体的能力,为城市地域乡土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适宜空间,以优化城市的生态链

5.在易受风沙、台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侵扰的城市,要通过建立防护林带、隔离绿地等措施,提高城市安全等

6.还应表现为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绿色场所。

7.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区以内及相邻关联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态的区位条件进行综合的筹划

居住区规划

1.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2.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

3.根据工业类型基本上可分为:

建筑工程;室外工程。

4.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5.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内部居住环境;外部生活环境。

6.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7.合理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米,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8.城市道路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千平方米左右。

9.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约5万人,少则3万人左右。

10.按居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城市内的居住区;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11.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12.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基本的形式有: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1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4.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15.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要求。

16.现代住宅如按不同的使用对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或宿舍。

17.从用地的角度来看,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

加大进深也有利节约用地;

18.住宅的规划布置应建立在建筑群体结合的基础上,与居住区总的规划结构相结合。

19.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自由布置。

20.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组合方式。

城市公共空间

1.市公共空间:

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2.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3.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围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下列类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开发区设计;

城市中心设计;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

城市居住区设计;

城市园林绿地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

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

博览中心设计;

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1.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原则:

利用与维护相结合;

应尽可能按其原有功能来利用;

应和恢复与营造文物及其周围地段的活力相结合。

2.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方式一般可分以下四种:

继续原有的用途;

改变原有的用途;

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

3.城市更新的方式:

重建或再开发;

整建;

维护。

4.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