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18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

第一节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教育

●★

(一)教育的界定:

P2《教育大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界定是: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只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项活动。

狭义的教育只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育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主要功能:

P2-3

1、教育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功能

★(三)教育的种类:

按年龄层次可分为:

胎教、新生儿教育、学步儿教育、托儿所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及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

一般把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及初中教育称为初等教育,高中教育称为中等教育,大学教育称为高等教育。

从胎教一直到小学1-2年级的教育称为早期教育。

二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的界定:

P3学前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社会活动。

他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的双重性质。

学前教育的目的(教育性)一方面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作准备,注重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福利性)另一方面在于为幼儿家长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解放劳动力,使家长更潜心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二)学前教育的种类及其特点和功能P4-7

学前教育与教育一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前教育只一切形式、一切场合的学前教育,包括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狭义的学前教育主要只机构教育,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对0岁至入学前的儿童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1、家庭教育,或家庭学校教育、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

P4-5

(1)时间上的首施性和延续性

(2)方式、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3)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性

(4)目标上的随意性和差异性

★2、社会教育,或学前社会教育、社区学前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及私人创办的为学前儿童提供的非正式的教育。

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P5-6

(1)接纳对象的社会性

(2)社会教育具有娱乐性

(3)教育活动的群体性

★3、机构教育是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5---3岁阶段的教育称婴儿教育也称托儿所教育,

3-----6岁阶段的教育称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育。

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除了托儿所、幼儿园以外,还包括学前班、混合班。

机构教育的主要特点:

(1)受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约束和指导,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有符合一定标准的房舍、设备及场地,能确保儿童最基本活动的开展。

(4)由专业人员承担教育工作,机构中的各类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教育或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的。

一般把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教育称正规学前教育或学前正规教育,把非正规机构组织实施的教育称非正规学前教育或学前非正规教育。

第二节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一、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学的界定:

P9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这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目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特性与规律的科学。

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研究:

一是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是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的对象。

二是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他主要是学前教育课程论研究的对象。

三是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它是学前教育活动论研究的对象。

学前教育学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活动论三个分支或三个研究领域。

学前教育的核心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一个明显的价值问题,站在什么立场上、赋予何种价值就有可能引发学前教育相关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特性的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特别性的差异。

(二)学前教育学的性质:

独立性、应用性、综合性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5-20

(一)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

在西方,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些学前教育的主张。

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篇》及《法律篇》中反映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

首先是学前社会公育观,其次是学前教育目的观,再次是学前教育方法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论》中提出了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设想。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

★1、促使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形成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五四运动的核心是教育和尊重与发展儿童的个性才能。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1)蔡元培主张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教育过程的中心

(2)陶行知提出对儿童应实施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

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

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

解放儿童的嘴巴,是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

解放儿童的时间,是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

★(3)陈鹤琴为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同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带领他的学生建立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儿园,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师并组建了乡村幼教研究团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证研究。

他建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是陈鹤琴及其弟子在西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的最宝贵的成果。

它也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初步形成。

★2、促使西方学前教育理论形成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他主张所有儿童都应受教育,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从婴儿到成年的不同年龄对象。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把受教育的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6年,由相应的学校进行教育。

四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0-6岁),儿童在“母亲的膝前”即母育学校接受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

代表作有《世界图解》、《母育学校》

(2)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的天赋都是善良的如果顺应天性发展,罪恶就可以消灭,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归于自然,从而形成了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

他主张吧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

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2岁半,即婴儿期,身体柔嫩、娇弱,以身体养护为教育的重点;

第二时期从2岁半到12岁,即儿童期,感觉发达,教育应以身体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

12岁-15岁为青年期强调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

15岁-20岁为青春期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

但卢梭过分强调感觉训练,忽视知识教育,过分强调兴趣和爱好比较受局限。

代表作有《爱弥尔》、《新爱洛绮丝》

(3)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曾创办过孤儿院。

主持从事初等教育的实验,曾为贫民开办了专收6岁以下儿童的幼儿学校。

他实施的主要有两方面的教育:

一是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儿童的良心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使孤儿院的教育和生活家庭化;

二是实施劳动教育,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组织劳动训练,促进他们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获得生活必备的劳动训练。

他主张幼儿期的教育应采取直观的方法,通过孩子日常接触的事物进行教学。

代表著作《林哈德语葛笃德》《立法与杀婴》《幼儿教育书信》

(4)福禄贝尔德国教育家,曾实践于裴斯泰洛齐主义的学校。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

第一,他认为万物是由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

第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并使儿童获得和谐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自然的儿童”出发,经过“人类的儿童”而成为“神的儿童”。

第三,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我活动和自动的态度。

他认为儿童共有四种本能:

一是活动的本能---一种创造的本能;二是认识的本能—揭示万物内在本质的本能;三是艺术的本能---进行艺术创作的本能;四是宗教的本能----前三种本能的归宿。

教育的本质就在促进儿童内在本质的发展。

第四,他认为学前教育的本质是宗教教育,认为这是所有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的宗教情操,发展儿童的“宗教的本能”;第五,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尊重儿童自由,然而他自动、自发活动;重视游戏的价值,然而他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使用玩具引起儿童的自动活动。

他的主要著作是《人的教育》。

他在1837年在勃兰根堡设立了一所幼儿学校1840年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因此,他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1、杜威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1884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做中学

(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首先,他参与了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

其次,他提出了注重儿童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最后他提出了一些经验主义的教育主张。

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重新组织;主张教育知识一种过程,要求以“从做中学”为基本原则,注重体验、操作及练习,并把这些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课程编制、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中去。

主要著作:

《儿童与课程》、《我的教育信条》、《经验与教育》、《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等。

2、蒙台梭利意大利儿童教育家、医生-------生命的法则

他的教育理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帮助儿童发展生命,是每个儿童具有天赋潜能在设一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

他强调儿童的感观训练与肌肉练习设计了训练感官的教育活动,和发展动作的器具、设备对幼儿进行动作教育,以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主要著作:

《蒙台梭利法》、《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法》、《儿童的秘密》、《人的形成》等。

3、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强调生物本能决定论

艾里克森是美国精神病医生

著作:

《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

少年和危机》等。

4、班图拉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5、皮亚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儿童整体的发展)

★7、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特点(课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29-30

(1)在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上,逐步摆脱苏联“学前教学”的束缚;

(2)在关注和研究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

(3)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的现实“发生”

(4)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注重学前教育目标、课程及其标准、有关领域的教育等方面研究的同时,注重一些深层次的课题研究;

第二章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

第一节儿童观

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便是学前教育理论中的核心观念。

儿童观P31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

儿童观同教育观、教师观是紧密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观、教师观产生影响。

儿童观的形态:

P31-331、社会主导形态2、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3、大众意识形态夫人儿童观

儿童观的结构;P36-38

(一)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二)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三)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P39科学的儿童观是科学地开展儿童工作的前提,他至少包涵一下几个主要的观点:

1、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科学的、合理的照顾和保护;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3、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识、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该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

5、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绝性别歧视;6、儿童是成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应注意给他们提供指向环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

儿童观的演变:

“国”本位的儿童观,“家”本位的儿童观,“神”本位的儿童观,“人”本位的儿童观。

第二节教育观

教育观,P42这里主要指学前教育观,是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具体说他涉及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能起什么作用,有多大意义?

二是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三是学前教育的内容及内容结构是怎么样的?

四是怎样实施学前教育?

五是学前教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氛围?

六是怎样把握和对待学前教育的结果?

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涉及这样几个观念:

学前价值观,学前教育目的观,学前教育环境观,学前教育课程观,学前教育教学观,学前教育评价观。

一、学前教育价值观

(一)价值与学前教育价值的内涵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教育价值是指主体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是主客体之间以教育为纽带的一种利益关系。

他具有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

学前教育价值表述为:

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急欲之相关的社会成员与学前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学前教育所包含的价值关系的宏观分析。

而所谓学前教育价值观则是在哲学意义上对学前教育价值关系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类型的确认和定位。

(二)学前教育价值观的演变(p44)

二、学前教育目的观

学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P44-45

学前教育目的观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目的观的根本认识和看法。

这里的学前教育目的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或是学前教育理想的代表性的表现。

我们在确定学前教育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对幼儿是有期盼和要求的,这种要求在不损害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加以落实,体现在学前教育目的中。

学前教育目的观与价值观的关系p44

二、学前教育环境观

(一)学前教育环境观的内涵:

P45

学前教育环境观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环境观的根本认识。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发展与环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教育是环境因素中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P46

一类是人际的、社会的环境

另一类是自然的、物质的环境

四、学前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学前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三方面的观点总称为学前教育实践观。

时间指的是教育内容、活动方案的选择、制订、实施及结果的测定、分析等工作历程。

学前教育实践可分为三级水平:

一是直接地利用创设的教育环境与幼儿个人或集体发生互动并施加影响;二是监督教育方案的执行并组织对教育成效的测定和分析;三是研究特定年龄教育方案并加以文字化、类别化、操作化的工作。

1、学前教育课程观指的是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根本认识。

2、学前教育教学观是对学前教育本质及过程的根本认识,同样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教学也具有不同的本质和内涵。

3、学前教育评价观“学”的结果评定就涉及评价。

五、当前教育观的主要论点P47-48

1、幼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发展的活动,必须认真的、科学的加以组织。

2、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打基础。

3、幼儿教育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整体性影响活动。

4、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需要、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5、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和配合,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资源。

6、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他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

第三节教师观

教师观P48是指对于教师的看法、态度。

一、教师观的层次

1、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教师

2、在教育过程中考察教师

二、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论点P51

1、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这,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

2、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着,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劳动是崇高、伟大而艰巨的。

3、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幼儿早期启蒙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且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的工作,因此,他们从事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也是科学和艺术工作。

4、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未来、社会的未来。

5、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并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对话。

6、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武装就不会有科学的成效。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1、生态环境P52是指由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某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2、生态系统P53是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联系。

3、生命系统是指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

二、教育的生态环境观

教育生态环境P53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

他包涵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环境系统。

三、生态环境是研究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新视角(书54)

第二节自然生态环境与幼儿的发展

一、生物圈P54

生物圈是由生活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中的生物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是地球的表面、外套,呈不规则形状。

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圈,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

二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作用与幼儿的发展

1、自然生态环境P55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是指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河、湖泊、海洋;

生物环境是指森林、草原、苔原、微生物区原、动物种群、植物群落;

2、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

3、近几年来,幼儿教育中主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这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教育功能之认识的体现。

一方面,应该让幼儿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尽可能减少水源、空气、土壤等的污染,绿化、美化生活空间。

另一方面从教育环境来看,应注重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和营造。

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规划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游戏空间,绿化、美化教育环境,确保空气新鲜,采光充足..

4、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应该设立饲养角,开辟种植园地,除了美化、活化环境外,还有助于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培养幼儿简单的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

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均应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有利条件。

总之,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第三节社会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

一、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

1.1944年,苏联学者维尔纳茨提出了“智慧圈”的概念。

P57

认为人类是改变生物圈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生物圈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叫智慧圈。

2.苏联的学者还提出了“技术圈”和“社会圈”的概念。

费尔斯曼提出了“技术圈”的概念,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子系统。

3.马宁提出的“社会圈”概念指出,社会圈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新的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态环境的结构及利用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P58是一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前教育性质、发展水平的环境。

2.聚落环境影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教育形式和组织等方面。

3.规范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

4.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及社会成员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等。

第四节人类发展生态与幼儿发展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P60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

微观系统的要素有:

活动、角色、人际关系。

微观系统多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

(一)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具有自己的动量,且为环境中的参与者所意识到。

“不断发展中的”术语常用以强调诸如运动、表达等活动,而非瞬间事情;更确切的说,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起始和结束更为重要。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它具有一种“劲”量,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知道活动完成;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有预定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行动;能联系不在眼前直接环境中的人、事、物;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与别人共同活动。

活动的主要要素有:

活动内容;个体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要素;活动的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主要指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及这些活动目标的数量。

(二)角色

角色是指P61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

(三)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

它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为双人关系的存在确定了最起码的条件和界定性的条件。

双人关系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关键背景;二是微观系统中更大的人际结构-----三人关系、四人关系等的基础。

双人关系有三种作用形式:

1观察性双人关系

2.共同活动双人关系

3.主要双人关系

二、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1.中间系统P65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随着人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

2.外系统P66

外系统式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同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

3.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

第五节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

一、生态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P66

这里,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托儿所、幼儿园。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P67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安全性

安全性应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首要特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安全性是从两个意义上说的。

1.心理上的安全

2.身体上的安全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功能应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幼儿在这一环境中的活动,有赖于环境中蕴含的各种积极、有效的刺激,也有赖于环境的可操作性。

(三)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

童趣性是指要具有儿童的趣味。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

第二层意思是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映幼儿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味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

第四章学前教育目标

第一节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一、教育目标的界定

教育目标P72是一种给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设定的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反映的规格指标,它陈述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教育目标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规定性。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P73

1.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幼儿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规范作用

2.学前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