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9348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

考辅导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无答案

五河县高考辅导学校2013—2014学年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Ι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从西周分封示意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①周成王建立西周后进行大分封②同姓诸侯大多分布于富庶的地区

③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秦晋可以通婚,那么秦楚也可以通婚

④异姓诸侯多分布于长江以南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④

2.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职时说:

“……三公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尤亲密。

”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B.外朝受内朝牵制C.皇权逐步加强D.三省已具雏形

3.欧阳修说: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之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B.降低考试要求,扩大官吏来源

C.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D.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商品经济的发展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推行蒙汉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6.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数是5040人,亚里斯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

他们这种构想的主要依据是

A.政治运作的客观要求B.雅典土地和资源匮乏

C.雅典生产力水平低D.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

7.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A.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黑奴被贩往美洲B.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欧洲移民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C.新航路开辟使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交流D.工业革命导致全球生产力大大提高

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                                          (    )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9.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

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B.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C.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D.英国国王的态度

10.1787年时亚当斯指出“以往所有的经验表明,民主最不稳定、最波动、最短命……”麦迪逊说:

“民主是由欺骗、动乱和争斗组成的,通常在动乱中短命。

”宪法的签字人和执笔人之一莫里斯也说:

“我们见识过民主终结时的喧闹,无论何处,民主都以独裁为归宿。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民主如此深恶痛绝主要是为了

A.按照|“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

B.让人民充分享受言论自由和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

C.使宪法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以备不断修订的空间

D.使北美避免出现像英国式民主那样的问题和弊端

1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

“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

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 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12.十九世纪的欧洲出现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做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的方法来实现其主张。

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理性主义B.自由主义C.科学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

13.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从沙皇政府的专制恐怖到广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剧转变”。

列宁在二月革命后不久也承认:

“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

”由此可以看出

A.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B.临时政府代表俄国广大人民的要求和利益

C.列宁支持临时政府实行的各项政策D.列宁承认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14.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15.1896年3月,《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生13人即踏上了负笈东渡的旅程,他们的航向同千余年前的遣唐使们截然相反。

这一事件反映出

A.日本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B.战后中国领会到了日本的自强成功

C.向日本学习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识D.甲午战争后中日的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16.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7.《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国民大革命期间B.土地革命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

18.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

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比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0.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对上述报导评价正确的是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D.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21.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

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

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强调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D.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22.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1957年3月25日 签定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

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厂月1日行使职能。

 

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

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

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23.下图为绘制于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赫鲁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

“我比你更觉得疼。

”该漫画所包含的信息是

A.苏联解除对古巴的军事威胁B.苏联将军事对抗转为经济对抗

C.苏联放弃了与美国冷战政策D.苏联在与美国对抗中暂时处于劣势

24.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利比亚等中东乱局)、“夏”(英国伦敦社会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25.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核安全问题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作为有核国家,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B.中国在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C.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历史答题卷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

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材料一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集团中的能力。

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和技术次之。

材料二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的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非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

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为“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什么特点?

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特别高?

(6分)

 

(2)材料二中,对“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的含义是什么?

主要反映当时什么的思想潮流?

(4分)

 

(3)材料三中,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8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吸收了世界哪些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成果?

简要评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主要贡献。

(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

材料一哥伦布说:

“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

“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材料二“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一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

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搞13人,未详3人。

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十九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

时期

演变

1870—

1914年

19世纪下半叶,古典金本位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以英镑为中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

1945年

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终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4分)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的必然性。

(任选其中的一个梦想来分析)(10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