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0153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docx

实验2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实验2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灰分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

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常以总灰分含量来评定面粉等级,因为小麦麸皮的灰分含量比胚乳高20倍左右,因此,面粉的加工精度越高,灰分含量越低。

在生产果胶、明胶等胶质产品时,总灰分可说明这些制品的胶冻性能;水溶性灰分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果酱、果冻等水果制品中的水果含量;而酸不溶性灰分的增加则预示着污染和掺杂。

这对保证食品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总灰分采取简便、快速的干灰化法测定。

即先将样品中的水分去掉,然后再尽可能低的温度下将样品小心地加热炭化和灼烧,除尽有机质,称取残留的无机物,即可求出总灰分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二、试剂和器材

高温电炉(马弗炉)

坩埚:

测定食品中的灰分含量时,通常采用瓷坩埚(30mL),可耐1200℃高温,理化性质稳定且价格低廉,但它的抗碱能力较差。

三、实验步骤

1、总灰分的测定

(1)样品预处理

1)样品称量以灰分量10-100mg来决定试样的采取量。

通常奶粉、大豆粉、调味料、鱼类及海产品等取1-2g;谷类食品、肉及肉制品、糕点、牛乳取3-5g;蔬菜及其制品、糖及糖制品、淀粉及其制品、奶油、蜂蜜等取5-10g;水果及其制品取20g;油脂取50g。

2)样品处理谷物、豆类等含水量较少的固体试样,粉碎均匀备用;液体样品需先在沸水浴上蒸干;果蔬等含水分较多的样品则采用先低温(66-70℃)后高温(95-105℃)的方法烘干,或采用测定水分后的残留物作样先提取脂肪后再进行分析。

3)瓷坩埚处理将坩埚用体积分数为20%的盐酸煮1-2h,洗净晒干后,用氯化铁与蓝墨水的混合液或铅笔在坩埚外壁、底部及盖上写上编号。

置于马弗炉中,在600℃灼烧0.5h。

取出,冷却至200℃以下时,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重复灼烧至恒重。

(2)称取适量样品于坩埚中;在电炉上小心加热,使样品充分炭化至无烟。

然后将坩埚移至高温电炉中,在500-600℃灼烧至无炭粒(即灰化完全)。

冷却到200℃以下时,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重复灼烧至前后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5mg为恒重。

(3)结果计算

式中x1——样品中灰分的质量分数,%

m0——坩埚的质量,g

m1——坩埚和总灰分的质量,g

m2——坩埚和样品的质量,g

2、水溶性灰分与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在总灰分中加水约25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近沸,用无灰滤纸过滤,以25mL热水洗涤,将滤纸和残渣置于原坩埚中,按总灰分测定方法再行干燥、炭化、灼烧、冷却、称量。

以下式计算水溶性灰分与水不溶性灰分的含量:

式中x2——样品中水不溶性灰分的质量分数,%

m0——坩埚的质量,g

m2——坩埚和样品的质量,g

m3——坩埚和水不溶性灰分的质量,g

3、酸溶性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于水不溶性灰分(或测定总灰分的残留物)中,加入盐酸(1:

9)25mL,盖上表面皿,小火加热煮沸5min。

用无灰滤纸过滤,用热水洗涤至至滤液无Cl-反应为止。

将残留物和滤纸一同放入原坩埚中进行干燥、炭化、灼烧、冷却、称重,同总灰分测定方法。

酸溶性灰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式中x3——样品中水不溶性灰分的质量分数,%

m0——坩埚的质量,g

m2——坩埚和样品的质量,g

m4——坩埚和水不溶性灰分的质量,g

四、注意事项

1、炭化时,应避免样品明火燃烧而导致微粒喷出,只有在炭化完全,即不冒烟后才能放入高温电炉中。

且灼烧空坩埚与灼烧样品的条件应尽量一致,以消除系统误差。

2、对于含糖分、淀粉、蛋白质较高的样品,为防止其发泡溢出,炭化前可加数滴纯植物油。

3、灼烧温度不能超过600℃,否则会造成钾、钠、氯等易挥发成分的损失。

4、反复灼烧至恒重是判断灰化是否完全的最可靠的方法。

因为有些样品即使灰化完全,残灰也不一定是白色或灰白色。

例如,铁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褐色;锰、铜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蓝绿色;有时即使灰的表面呈白色或灰白色,但内部仍有炭粒存留。

5、检查滤液有无氯离子,可取几滴滤液于试管中,用硝酸[c(HNO3)=6mol/L]酸化,加1-2滴硝酸银试剂,如无白色沉淀析出,表明已洗涤干净。

五、思考题

1、总灰分、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中主要含有什么成分?

2、样品在高温灼烧前,为什么要先炭化至无烟?

3、样品经长时间灼烧后,灰分中仍有炭粒遗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处理?

4、对于含磷较高的样品如何处理?

5、含糖分、蛋白质较高的样品,炭化时如何防止其发泡溢出?

6、对于难挥发的样品可采用什么方法加速灰化?

7、要测定样品中的氟或砷,如何处理才能防止损失?

光学显微镜和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操作规程,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及其保养。

  2、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含物。

  3、了解植物细胞内含物的鉴定方法。

  4、掌握显微绘图技能。

  二、工具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纱布、洗耳球(皮老虎)、“上”字切片、马铃薯、I-IK液

  三、内容:

  

(一)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而且各有专门的用途、这里所介绍的是复式显微镜,它是植物学实验课中最常用的光学仪器。

复式显微镜的式样虽有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相同,都是由光学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图1—1)。

图1-1复式显微镜结构图

  光学部分包括:

物镜、目镜、聚光器和光源。

  机械部分包括:

镜头转换器、粗聚焦器、细聚焦器、镜臂、载物台)、载物推进器、镜座。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的成像原理观察植物体结构的。

首先利用反光镜将可见光(自然光或灯光)反射到聚光器中,把光线会聚成束,穿过生物制片(样品),进入到物镜的透镜。

因此所观察的制片都要很薄,光线才能穿透。

经物镜将制片的结构放大,为倒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映入眼球内最后形成的为放大的倒的虚像(图1—2)。

图1-2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

  从成像的原理看,物镜在成像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目镜不过是放大物镜所成的像,而不能增加成像的清晰度。

  聚光器的作用是集中反光镜反射光线,使光线汇聚而得到强的光束,升降聚光器可调节焦点。

聚光器上还附有光圈,用以调节进入物镜的光线。

  (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四)使用显微镜的操作规程:

  1.取镜:

  

(1)自显微镜柜子内取出显微镜,左手握紧镜臂,右手托镜座。

  

(2)将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时,应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离桌子边缘约80毫米处。

右侧可放记录本绘图纸等。

  (3)取下登记本,登记实验名称、指导老师。

  2.低倍镜观察:

  

(1)把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移动载物推进器,使切片在视野范围内。

  

(2)用亮度调节开关调节光线强度。

  (3)为避免物镜压坏切片,必须用下面方法进行聚焦:

一方面转动粗聚焦螺旋,使镜筒逐渐下降,直到接近盖玻片为止,然后观察目镜视野,慢慢转动粗聚焦螺旋使镜筒逐渐上升,至显微镜的工作距离,物像自然清晰。

  (4)物像为倒像,切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3.高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看清物像后,把观察内容移至视野中部,直接转过高倍镜进行观察。

若不清楚,可逆时针微微调节细准焦螺旋。

  (五)使用显微镜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1、任何旋钮转动有困难时,绝不能用力过大,而应查明原因,排除障碍。

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时,要向老师说明,帮助解决。

  2、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尽量避免灰尘落到镜头上;尽量避免试剂或溶液沾污或滴到显微镜上。

显微镜用过后,应用清洁棉布轻轻擦拭;镜头有灰尘,必须用擦镜纸擦。

  3、每次实验结束,把显微镜以拿出时的样子放回到镜盒里(即转动物镜头,使之“八”字形向外;降低镜筒至底部)。

  (六)操作练习:

  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有初步了解后,可以进行下列操作练习:

  1、用“上”字片在低倍镜下观察。

掌握对光和聚焦器对物像的影响;掌握物像的运动与切片移动的关系。

  2、找不到物像的原因有:

“上”字不在视野范围内或不在其工作距离上。

在镜筒上移时在某一位置会发现一些东西出现,说明这些东西在你的视野范围和工作距离上,移动一下载物推进器,若这些东西会移动,说明你看到的东西是在你的载玻片上,那么“上”字没有在你的视野内,你必须移动载物推进器使你观察的内容进入显微镜的视野。

若移动载物推进器时,这些东西仍不动,说明你观察的内容可能是聚光器上的灰尘,你必须抬高镜筒。

  3、完成低倍镜观察后,转过高倍镜(若转不过来,可能是切片的盖玻片朝下了)至工作位置,进行观察。

若不清晰,逆时针调节细聚焦螺旋至清晰(细聚焦螺旋的转动次数有限,转不动时不可硬转,要使它顺时针还原)。

  四、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           材料:

洋葱鳞茎的鳞叶表皮细胞。

  

(二)           制片方法:

撕片法(见附录)

  (三)观察:

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壁、液泡、细胞核和细胞质。

注意观察没有染色的细胞结构在光镜下的特征,折射率上有什么差异。

  五、细胞内含物:

  

(一)  材料:

马铃薯块茎、红辣椒

  

(二)  方法:

涂片法、徒手切片法

  (三)  观察:

  切取小块马铃薯,用涂片法制临时制片,观察时光圈调小一些可看清脐和轮纹,然后加I-IK液一滴再镜检,有何变化?

  取红辣椒用徒手切片法或涂片法制成临时制片,观察有色体。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

擦、滴、撕、展、盖、染.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

擦→滴→撕→展→盖→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