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085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docx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3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

一、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

承担社会管理重任的公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德行

父母不远千里从湖南来到深圳为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到了深圳,却受到儿子虐待。

深圳公务员廖某打骂咬亲生父一事,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尽管廖某后来在父母面前长跪不起,流泪道歉,恳求原谅,父母也情真意切地接受了道歉。

但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公务员打骂亲生父母确是事实,这是个例,还是其他?

然而,每一个悲剧不仅仅是一幕剧,一叶知秋,从个例亦可以窥看整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深圳这名公务员打骂父母再次刺痛了公众神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做出如此有违人伦的行为,可谓是有才无德,也是对中国式填鸭式教育的嘲讽。

中国一向有“以德修身”的古训,“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强调要通过修身树立良好的品德,然后才能成长成才,通过功业、言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这种德行的要求对于官员、对于公务员而言更是重要。

2012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已经启动。

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新一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考生“德”的考察,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这标志着,德行的考察已经纳入了公务员招考的标准。

而对于“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不应机械理解为德行考察只包括政治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三项。

实际上,公务员的德行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个人品行、职业道德、生活作风等等,都应当纳入德行考察的范围。

事实上,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德行的选拔门槛已经迫在眉睫,甚至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这些年,凡贪官落马,追溯其迈向腐败第一步的动因,很多皆缘于官德的失范。

而仅在今年内,就有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主任身陷“艳照门”、云南昆明市发改委收费管理处副处长和河南汝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分别曝出“有图有真相”的“艳照”、江苏溧阳市卫生局局长在微博上与情人调情相约开房、湖北襄阳市樊城区法院院长疑似与一名女官员到宾馆开房、贵州贵阳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用手机与情妇“激情聊天”等6起丑闻被媒体曝光。

这起公务员打骂父母事件同样让人瞠目结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道德品行是否真能担任起管理社会的重任?

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

如何识德,确实考量着国人的智慧。

据廖某的众多同事表示,入职半年以来廖某是一个年轻有为而且彬彬有礼的人。

而不少贪腐官员在落马之前,要么以铁腕著称,要么主政有方,都在政绩方面有过人之处。

德行,区别于一些外在的履历、成绩与头衔,是一种内在素养与修养的表现,更难以为外人道。

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对官德进行量化考评,但常被评价为“不切实际”。

德行好坏的标准界限如何,如何量化?

孝敬父母应该打多少分,忠于配偶又能给道德的天平上加几个砝码?

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组部透露,近期将下发一个关于干部“德”的考核的文件,针对“德”制定全面考核标准,孝道等也包含其中。

一种科学有效的官员道德评价体系,理应包括上下结合的综合考察系统,其中的关键,又离不开来自公众的评价。

必须承认,道德是无法真正被量化的,但是强调官德的考评必须置于民众的注视之下,即让为官者感到来自身边监督的压力。

在当下的中国,这种监督作用弥足珍贵。

回过头来看,这次公务员打父母事件被曝光并引发深思,不也正是在舆论监督下的成果吗?

二、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别让通胀掩盖真实的社会问题

很多民生问题,如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白领生活工作压力、就业状况恶化、中小企业困境等,现在越来越被归因于通货膨胀因素。

所以,温总理十天内三次过问猪肉价格的新闻才会如此被群众所关注。

而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也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任内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过,日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广州物价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报告却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意味:

通过近10年的统计分析,居民五分组(高收入、中上收入、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数据分析中,除低收入组外,其余四组基本是人均收入大于支出,人均收入年均增幅大于支出年均增幅。

而低收入居民群体,人均收入均小于人均支出,且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后人均收入年均增幅均低于支出年均增幅。

这份报告用社会调查和统计所揭示出来的事实是:

很多民生问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支出倒挂问题)早就存在,只不过是被目前的通货膨胀条件所刺激,从而以恶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只是把原本存在的社会问题曝光出来而已,并不能成为这些社会问题之所以存在的最新借口。

在这个意义上,治理通货膨胀固然重要,但却无法指望由此能够解决低收入者收入与支出倒挂、失衡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通货膨胀本身恰恰是社会贫富分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原理也很简单:

如果大家收入都差不多,东西一涨价所有人都买不起,就涨不起来。

商品一直涨价,特别是如房子等大件商品价格更是飞涨,但还是有人接招,说明这个社会的购买力始终存在,只不过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已。

对于这些拥有强大购买力的人群来说,通货膨胀不但影响不大,反而是使其过剩的购买力转化为投资能力的机会;但对其他阶层,这种涨价却是不折不扣的剥夺。

真正造成这种差别的,不是物价上涨,而是这些阶层之间不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所致。

如能源、钢铁、电信等垄断企业对相关领域内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的挤压;户籍政策对农村居民和进城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限制;教育服务不均等对低收入群体子女的升学就业的歧视;社会公共服务不到位对低收入家庭始终在生存线的边缘的社会位置的固化等等。

一句话,造成这种差别的其实是某些阶层发展权利缺失的结构性问题。

在许多人群发展权利缺失的情况下,中国居民贫富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长期结果了。

同样是在这个分组调查的数据中显示的是:

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甚至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其他阶层多少还在经济增长的成就中分了一杯羹,而低收入群体却完完全全是利益损失者。

长期以来广州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1/5左右甚至一度倒退,意味着这个阶层的发展权严重缺失。

而如果把房价上涨等因素考虑进去,恐怕这个报告中所统计的中等收入以下的群体都要被计入收支倒挂的群体中去了。

现在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通货膨胀就把许多问题推到了前台,也把一些群体推到了生存的边缘线,如果真正的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许多群体将如何自处?

如此之多的人群无法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了。

令人忧虑的是,这些问题的发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而是历经多年了,并且在历经学者、媒体和其他有良知的公众长期呼吁却依然没有多少改观。

所以,这个社会需要考虑已经不是经济列车如何更快运行的问题了,而是在经济列车飞速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把多少同胞抛在了路边?

三、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

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行动指南。

90年光辉岁月、60多年执政兴国、30多年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一个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政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五个坚持”凝结了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基本经验,凝聚了全党智慧,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了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体现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六中全会为我们绘制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

实现这一蓝图,需要牢牢把握好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五个坚持”正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

从本质上说,“五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事关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从内容上看,“五个坚持”既相互联系,又有机统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当今社会,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坚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经过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文化建设成就巨大,但文化发展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距离,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尚不相称。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更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五个坚持”重要方针为指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将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四、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灾后恢复重建首要任务在于安民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爱民。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贯穿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的一条主线。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群众和恢复重建关键阶段,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不仅有利于巩固抢险救人阶段取得的重大成果,而且可以为恢复重建打下坚实基础。

把受灾群众安定下来,救灾工作就大局可定。

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力以赴抓安置,围绕安置抓恢复,抓好恢复促重建,恢复灾区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秩序,让群众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

加快建设安置住房,着力实现安居。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首先要让群众有安身之所。

安置群众的基本方针是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是解决无房户的过渡住房问题,通过帐篷、活动板房、自建简易住房、修复受损住房等多种方式,尽快恢复受灾群众家庭生活。

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争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最迟8月12日前基本解决无房户过渡住房问题。

要保证安置住房能够安全过冬,能够解决防寒保暖问题。

要抓好安置住房在用水、用电、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配套,让群众住起来方便。

要建立卫生保洁岗位和制度,动员组织群众自己动手搞环境卫生。

要抓紧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建设农村永久性住房补贴政策和过渡住房补贴政策,推动群众加快搭盖过渡住房,引导群众加快建设永久性住房。

城镇住房恢复重建要实行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按照有关政策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

要统筹建材供需,建立专供机制,实施必要的价格干预,努力将建材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

妥善解决基本生活,着力保持安定。

让群众安定下来,需要保障其基本生活。

要解决好吃饭问题,把受灾群众每人每天1斤口粮、10元补助金落实到人,把“三孤”人员每人每月600元基本生活费发放到人,并及时制定和落实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后续救助措施。

要搞好粮油、肉类、蔬菜、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保持灾区物价基本稳定。

要抓紧恢复学习、工作、生活秩序。

9月1日新学年开始,灾区所有学校都要复课。

机关单位要尽快恢复工作秩序,保持工作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受灾人口要恢复管理秩序,及时补发证件,实施归籍管理。

要抓好商贸流通,恢复和增设营销网点,就近就便服务群众,满足受灾群众的生活需求。

切实加强防疫防灾,着力保障安全。

目前正是高温酷暑季节,卫生防疫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今冬明春的防疫也很关键。

要注意配置防疫力量,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应急抢险力量退出之后,要及时调整充实,始终坚持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

同时,严防各类次生灾害,坚持主动、及时、安全处理堰塞湖、震损水库等问题,加强对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加强对房屋、桥梁、学校等设施的安全鉴定和修复、除险。

一些山区安置点处在低洼河谷地带,防汛形势严峻,要加强气象、水文监测和预警预报,制定工作预案,落实专人负责,作好防汛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

千方百计解决就业,着力维护安稳。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民的长久之计。

各级政府要把多提供、多创造就业岗位,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任务。

要把解决灾区的就业问题与引导群众参与重建结合起来,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以工代赈、自主创业、创造公益性岗位以及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等多种渠道扩大就业。

要加强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尤其要帮助特困群众、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要落实促进灾区就业的各项政策,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着力促进安心。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许多群众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心情十分悲痛,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要发挥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力量,深入灾区群众,走访遇难者家属,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

要组织志愿者和心理医生对受灾群众开展情绪疏导,引导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尽量帮助受灾群众安排好生产生活,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

大灾大爱,大智大勇。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牵动党心民心,首要任务是恢复灾区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秩序,让群众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

当一排排活动板房拔地而起,恢复重建大幕拉开,灾区群众燃起生活的希望,我们重建美好新家园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五、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小悦悦事件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命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

会后,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有人提出应当将“见死不救”入罪,通过刑事制裁来改变社会上蔓延的“见死不救”风气。

(《南方都市报》)对此,有些人则持谨慎态度,认为立法惩治难于实施,且有侵犯个人自由之嫌,贻害甚多。

【标准表述】

支持

修补社会信任道德拷问无力

最该反省的其实不是道德,而是社会契约理性。

契约理性的成长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仅无法支撑社会信任纽带的维系,还反过来助推了道德的放量下跌。

倘若社会信任纽带还处在断裂的状态,得不到有效的修补,“见死不救”的冷漠传染病注定只是信任危机语境中的一种表现姿态。

对此,道德根本无能为力。

惩治集体性冷漠不妨让法律兜底

道德谴责无法建构起约束和激励的长效机制。

或许有人还以为,动辄使用法律来解决现实问题违背法律本质,有推行“法律万能论”的嫌疑。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尊重公众生命权无疑算是最低的道德,完全有理由上升到法律层面,用刚性的法律制度惩治集体性冷漠,还人性与生命之美,否则,法律在争议中难产,道德必然在谴责中沉沦。

反对

道德问题刑法化,贻害无穷

不能在个别恶性的个案影响之下,在舆论的鼓噪之中,就贸然地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特别是道德问题刑法化,那将造成无穷的祸害。

就小悦悦案而言,18名路人固然要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出现这一问题仅仅就怪罪于他们吗?

再说,就是将“见死不救”入罪,也未必能解决“见死不救”的问题。

刑法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碾过小悦悦的两个司机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逸吗?

同样,将“见死不救”入罪,就能解决问题吗?

不如立法保护见义勇为

设立“见死不救罪”意味着要对一件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履行额外的义务,依照现代法治理念,只要不侵害国家、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秩序,公民的行为就有其天然的存在合理性。

而“见死不救罪”的设置显然损害了公民的这种权利,因此思想上很难被接受。

在实际操作中,“见死不救罪”也将面对诸多实际的困难。

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需要提供必需的人证和物证,但是谁会为“见死不救罪”来作证呢?

证人很可能并没有参与案件,因此作证的同时就意味着自己有罪,而如果自己也参与了案件又如何能去作证?

另外,如果案件的目击者本身不具备任何救助的能力,那么他是否也要为自己能力的欠缺而背负罪责呢?

道德问题的“泛法律化”固然可以迫使人们就范,但是如果得不到普遍的道德认同,其最终结果要么是因触犯法律者太多而使民众叫苦不迭,要么就是因为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而导致法律条文被虚置。

见死不救的原因有很多,除去少数人自私、冷漠的心理之外,见义勇为者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顾虑。

由于法律的滞后,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时有发生。

法律不仅要惩恶,同时也要扬善,只有当公民行为中的善和恶同等得到法律关注时,法治社会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有鉴于此,立法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势在必行,而“见死不救罪”的设置则略显多余。

与其强制公众去做一件难以接受的事,不如扫清人们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善举。

建议:

立法应奖惩结合

在立法形式上,“见死不救”立法当采取“奖惩结合”的方针。

鼓励“见义勇为”,避免“见死不救”除了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给予行为人一定的“奖励”之外,政府还得对类似的行为给予特别的赞许和肯定。

当然,如果被救助者是条“毒蛇”,我们可借鉴新加坡的律法规定,“毒蛇”除须亲自上门向见义勇为人赔礼道歉外,还必须对“毒蛇”施以民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刑事的处罚。

“见死不救”违法是否构成犯罪呢?

由道德义务向法律义务的转化,除了具备成熟、坚实的社会主流意识基础之外,需要国家运用立法权完成法律形式上的细致划分。

从欧美国家的立法来看,“见死不救”构成犯罪有着严格的限制。

在见死不救罪的条文中,虽各国表述不同,但一般只适用于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而且,对于根本无法实施的救援,即便行为人有能力救援而误认为无法救援,也不构成犯罪。

他国经验

多国立法保护见义勇为专家称立法需谨慎

13日,广东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而在7分钟内竟有18名路人不闻不问,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

无独有偶,17日,武汉一名15岁学生扶起一被电瓶车撞伤的中年妇女,却被伤者指认为肇事者。

一边是路人漠然而去,一边是好心人被诬陷,当今社会的公共道德良知再次被严厉拷问。

如何避免类似道德悲剧重演?

如何保证好心人行善“零风险”?

为此,有律师提出,有必要把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责任。

实际上,在美欧诸国,都有类似“见死不救罪”规定。

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具体条文是:

“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

公务员考试加强“德”考查势在必行

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将加大对考生“德”的考察。

国家公务员局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笔试和面试成绩。

六、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

警惕基层公权“私有化”

《中国青年报》10月26日以整版篇幅,披露了一名挂职中原某县县长助理的北大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内容,颇为触目惊心,如:

血缘与姻缘构筑“政治家族网”;一把手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威;晋升几乎是各级干部的唯一奋斗目标,为了政绩不择手段……

这种权力私化图景值得警惕。

其形式有很多种,人们最熟知的大概是权力“家族化”,诸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类。

对此,冯博士的论文作了非常细致而令人震惊的阐述:

在其挂职的农业县里,竟存在21个政治“大家族”和140个政治“小家族”。

而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几乎没有一个家族是孤立的。

有位县委副书记的干部家族大得惊人——妹妹曾任副县长,妹夫曾任卫生局长,姑老表曾任畜牧局长,而他们的子女、女婿更是一个不落地身居要职——海关关长、旅游局长、副区长、工商局副局长……

由此,我又想起著名的“白宫书记”,他就是权力“家族化”所培养出来的。

其父张家顺调任县委副书记时,仍兼着镇党委“第一书记”,直等到儿子接班才罢手。

儿子高升后,已退了休的老爸居然接了儿子班,重又当起镇党委书记——权力完全成了张家私有财产。

据查,张家为官几十年,先后将兄弟、子女、女婿等十余人带上仕途,在安徽颍上县各重要部门任职。

事实上,权力私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家族化”。

官员大搞一言堂、谋政绩,在基层官场生态中,是更常见的私化手法。

某医院院长私下批评县委书记不顾当地气候环境推行种苹果计划,结果话传到了书记耳朵里,书记马上指示卫生局长对批评者“3天之内免职”。

这种将公权用于打击报复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官员将公权视为私权。

前些年发生的“彭水诗案”、“五河短信诽谤案”等事件,都是这种性质。

至于盲目投资追求政绩,则是擅自决策、以民脂民膏为个人仕途铺路的私利行为。

农村基层政权为何更容易出现如此乱象?

如何治理?

人们习惯于将乱象归于“山高皇帝远”,但以我所见,在制度监督尚不成熟的背景下,人口素质与信息条件,恐怕是更大的原因。

基层社会,群众监督意识远不能与城市居民相提并论,而舆论监督更是无从谈起。

过往发生的“短信诽谤案”,正是媒体监督缺失下的产物。

怎么办?

老生常谈健全监督机制,显然于事无补。

对基层监督的制度并不缺乏,关键在于谁来监督,怎么执行。

鉴于基层政权乱象愈演愈烈、积重难返,各级国家机关急需拿出对策。

而且又鉴于基层社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若不能对基层政权进行有效治理,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七、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买官的何以敢报警抓骗子

买官卖官这档子事,好像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而且有被处分的,也有平安无事在位的。

可是,当这档子买卖让江湖骗子钻了空子,像消费者遭遇消费陷阱时,这个“消费者”居然还敢“维权”报警,最终让骗子获刑,倒是少见。

湖南醴陵市法院近日公布一起买官诈骗案,行骗者徐某获刑,但花8万元“买官”的该市农机局党委书记,却一直在原岗位上任职。

不过,此事舆论哗然后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位书记居然有勇气向警方报案。

难道在叶书记的认知里,花这8万元如同消费买东西,谁知“认识某市领导”能买到官帽的“能人”徐某忽悠了他,害他这8万元“活动经费”被挥霍得只剩100元。

所以,作为“消费者”的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恶气,才站出来奋起维权了。

咽不下这口气的叶书记大概没想到报案后可能的后果——丢了官不说,自己还成了全国闻名的反面人物,这代价与8万元的损失比起来孰轻孰重,只要不是弱智者都掂量得出来。

假如他想到这样的后果,哪怕没新闻中的这么严重,只是挨个处分,被上头的领导训斥一顿,说不定他也就忍了这口气。

不是有贪官家里遭了贼,几十上百万的也照样忍气吞声打落牙往肚里咽了吗?

那是不是说叶书记的智商就比被贼偷的贪官低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