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1698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x

版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师用书第38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学生用书P267]

1.辽阔的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②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③相对位置

陆上邻国:

朝鲜、A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C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

B日本、韩国、D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2)辽阔的领土

①掌握我国的领土四至点。

②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③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渤海和e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2.中国的地形

(1)主要地形区的骨架——山脉

①三列东西走向山脉:

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②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g祁连山、阿尔泰山。

④南北走向的山脉:

h贺兰山、横断山脉。

⑤弧形山脉:

i喜马拉雅山。

(2)主要地形区分布

①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

 

②四大盆地:

E四川盆地、F柴达木盆地、G塔里木盆地、H准噶尔盆地。

③三大平原:

L东北平原、M华北平原、N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中国的气候

(1)中国气候类型分布

①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E热带季风气候。

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雨热同期。

③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⑤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季风。

(2)中国的温度带分布

①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温度带名称

a寒温带、b中温带、c暖温带、d亚热带、e热带、f青藏高原区。

②我国四大盆地中,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准噶尔盆地位于中温带、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区、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

③黄河干流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温度带是青藏高原区、暖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④甘肃省地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⑤我国三大平原农作物的熟制,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经华北平原到东北平原,依次是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

(3)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和干湿地区分布

①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②季风区是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夏季风包括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

③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按照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其中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④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面积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内陆面积广大,距海较远,加上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气温较高,风力较大,蒸发量大。

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

①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河湖名称

河流:

a松花江、b淮河、c湘江、d黄河、e雅鲁藏布江、f额尔齐斯河、g塔里木河。

湖泊:

h青海湖、i洞庭湖、j鄱阳湖。

②内、外流区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2)长江概况

 

源头、注入海洋

发源于①唐古拉山,注入②东海

流程、流量、流域面积

全长6_300千米,居世界第3位,年径流量9500多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为180多万平方千米

干流流经省区(简称)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上中下游

的划分

a为宜昌,b为湖口

主要支流

和湖泊

③雅砻江,④岷江,⑤嘉陵江,⑥乌江,⑦汉江,⑧湘江,⑨赣江,⑩洞庭湖,⑪鄱阳湖

(3)黄河概况

源头、注入海洋

发源于①巴颜喀拉山,注入②渤海

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

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约660亿立方米

干流流经省区(简称)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上中下游的划分

③河口,④桃花峪

主要支流

⑤湟水,⑥洮河,⑦汾河,⑧渭河

5.中国的资源

(1)中国土地资源分布

①填出下列土地资源名称:

a旱地,b水田,c林地。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②特点: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地区分布不均。

③分布

耕地:

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草地:

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

林地:

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部山区。

(2)中国矿产资源分布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是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②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矿产地名称

铁矿:

a本溪、b鞍山、大冶、石碌。

煤矿:

c鹤岗、d大同、平顶山、六盘水。

有色金属:

e白云鄂博、招远、平果。

③在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中,矿产资源丰富的是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3)中国水资源分布

①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为“三多三少”: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少。

②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其主要原因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较少;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③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对策有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学生用书P270]

(高考广东卷)图甲、图乙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A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地形

地势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

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影响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我国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把我国的山区分为八种类型。

据此回答1~3题。

名称

主要山脉

(1)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的高山

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

(2)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的山地、丘陵

吕梁山

(3)东北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

(4)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

太行山、五台山、泰山等

 

亚热带丘陵山区

(5)华中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低山

秦岭、大巴山、大别山等

(6)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

武夷山、南岭等

(7)华南、滇南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和丘陵

五指山、台湾山脉等

(8)青藏地区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1.既属于“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又为东西走向的山脉是(  )

A.武夷山B.秦岭

C.小兴安岭D.南岭

2.在地理环境中,山脉常常成为一种地理分界线。

下列山脉与其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有(  )

①省区分界线:

武夷山—福建省与安徽省

②国界线:

阿尔泰山—中国与蒙古

③水系的分水岭:

巴颜喀拉山—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④温度带的分界线:

秦岭—暖温带和亚热带

⑤地形区的分界线:

昆仑山—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

A.②④⑤B.①②⑤

C.①②④D.③④⑤

3.与“亚热带丘陵山区”相比,“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最明显的农业优势条件是(  )

A.热量资源充足B.光照资源丰富

C.土壤肥力高D.风力大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有武夷山、南岭等,但武夷山是东北—西南走向,南岭总体是东西走向。

第2题,武夷山是福建省与江西省的分界线,①错。

阿尔泰山是中国与蒙古的分界线,②对。

巴颜喀拉山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③错。

秦岭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④对。

昆仑山是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⑤对。

第3题,“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而“亚热带丘陵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阴雨天多,光照弱。

答案:

1.D 2.A 3.B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学生用书P271]

(2017·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2.该区域(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A

1.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与成因

1月(冬季)

7月(夏季)

等温线分布特点

等温线密集

等温线稀疏

气温

分布

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原因

①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短,获得的热量少;②北方临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加剧了北方的寒冷

①虽然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长于南方;②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

极值气温

处及原因

最低气温处:

漠河。

原因:

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离冬季风源地近

气温最高处为吐鲁番盆地。

原因:

①盆地地形,地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形成焚风,增温作用强;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气温最低处为青藏高原。

原因:

地势高

2.我国的降水特点、原因及影响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空间分

布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主要受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东南沿海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东南部湿润,越向西北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至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规律异常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去得晚,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去得早,南涝北旱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

降水少,雨季短。

南方:

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3.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会冻死部分农作物的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充沛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能够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续 表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气候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种类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2020·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

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

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

(1)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的位置特点。

(2)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3)研究表明,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

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

(4)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

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末次冰盛期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解析:

(1)依题意,冰盛期是一个极端寒冷期,则大陆气温更低而冬季风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弱,会使大陆自然带位置向东、向南移动。

(2)首先明确末次冰盛期以来,气温总体是升高的,则海岸线变化表现为向陆地后退,据此分析原因即可。

(3)夏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即大陆夏季温度高而为低压区。

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角度分析夏季风弱,可从陆地增温慢和夏季风难以到达两方面分析。

(4)石器制品数量减少说明当时人口减少。

由“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可确定分析思路为“人口数量—食物—自然带变化”。

答案:

(1)位置偏东、偏南。

(2)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后退。

(3)末次冰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夏季,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能量多,夏季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吸引夏季风的能力降低;黄河中下游地区离海距离增大,夏季风减弱。

(4)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自然带由温带森林草原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渔业资源减少,植物生物量减少,动物南迁,食物数量减少,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大地湾石器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

(或单位面积资源量不足,采集和渔猎需要更大面积、更长距离,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

 中国的河流与自然资源[学生用书P273]

(2018·高考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回答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D 3.C

(2017·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4~5题。

4.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5.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4.A 5.B

1.中国的河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

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

淮河

以北

海河、

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区)

汛期短

(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

暖温带)

秦岭—

淮河

以南

长江、

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

(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无(流经亚热带、热带,冬温在0℃以上)

(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

整治

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固堤坝

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2.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地区分布不均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耕地:

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草地:

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林地:

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

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南方居多

鱼类:

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海盐:

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石油:

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

续 表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现象惊人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草场资源超载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对策

“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依法管理;保护性使用

贯彻《矿产资源法》;合理使用;综合利用

适度捕捞;防治污染

(2020·长沙一中月考)我国某一河流,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从水面到河底全断面冻结成冰)现象。

下图示意该流域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

读图回答1~3题。

1.该河流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D.华北平原

2.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较大B.下渗量较小

C.融雪量较少D.地下水补给较多

3.近年来,该河径流量有减小趋势,与此无关的是(  )

A.气候暖干化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矿产D.冰川融水减少

解析:

第1题,该地降水量在200~300mm之间,降水集中在夏季,位于我国半干旱区;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现象,说明冬季气温低,结合选项可判断为内蒙古高原。

第2题,该地降水量7月大于4月,融雪量4月大于7月。

4月地表融雪量大,冻土消融速度慢,阻隔地表水下渗。

第3题,该地河流主要补给方式为积雪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

内蒙古高原没有冰川,无冰川融水补给;同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若有冰川融水补给,也应该是融化量增加而补给增多。

答案:

1.C 2.B 3.D

[学生用书P417(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2020·河北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河流输沙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其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下图示意1965-2011年长江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该段时期内(  )

A.长江输沙量呈增加趋势

B.长江输沙量呈减少趋势

C.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

D.长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大

2.影响长江月均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B.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C.含沙量的季节变化D.植被覆盖率的季节变化

3.2003-2011年,1-3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增多

B.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

C.该时期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

D.含沙量较其他月份高

解析:

第1题,图示7-9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高,而11月至次年4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低,说明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

第2题,输沙量与径流量、含沙量密切相关,而含沙量又主要取决于水土流失情况。

长江流域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区域水土流失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变化影响;则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第3题,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3月为旱季,降水较少;2002年以来,随着三峡等水利工程的建成,由于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1-3月长江水量增多,该时期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答案:

1.C 2.A 3.B

(2020·安徽江南十校模拟)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大气蒸发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对于检测气候和水循环变化有重要指示意义。

下表为1955-2001年全国及各干湿区蒸发皿蒸发量不同变化趋势站点所占比例(%)。

据此回答4~5题。

趋势

全国

干旱区

半干旱、半湿润区

湿润区

显著减少

46

50

37

53

不显著减少

25

24

28

22

不显著增加

20

14

24

18

显著增加

9

12

11

7

4.近50年来,我国蒸发皿蒸发量(  )

A.显著减少的站点比例干旱区最大

B.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湿润区最大

C.全国及不同干湿区都呈减少趋势

D.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比例不及一半

5.我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平均气温降低B.平均风速增大

C.相对湿度降低D.气温日较差减小

解析:

第4题,表中全国及不同干湿区,均是减少站点比例大于增加站点比例,呈减少趋势,故C正确、D错误。

表中显著减少的站点比例最大的是湿润区,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大的是干旱区,故A、B错误。

第5题,平均气温降低,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